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

改革开放 40年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述评与展望

汪 波,李慧萌

(皖西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改革开放40年为研究背景,对农村体育组织的生成机制、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体系、农村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农村体育组织的发展模式以及农村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特点和学术贡献,分析了农村体育组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了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应关注的10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育社团;独立主体;制度创新;合作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单就“农村体育”“体育组织”的研究而言,国内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学术界鲜有对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也因此对我国农体育组织发展演变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尚难以做出明确的解释和判断。鉴于此,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来源,以“农村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村落体育组织”“农村体育社团”“乡镇体育社团”“村落体育社团”为关键词,选取1978—2018年相关研究文献共152条,其中期刊论文106条,硕、博士学位论文46条。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数据的变化情况来看,明显呈递增趋势。这种量上的上升态势,反映了“农村体育组织”已成为学术界对农村体育微观领域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1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越来越重视。从不同时期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总体上呈不断递增趋势。特别是随着国家在农村建设和群众体育政策的变化,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数量、质量、内容和主题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1.1 农村体育组织生成机制研究

1.1.1 政治体制改革是农村体育组织生成的制度保障

该观点主要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农村体育组织形成的政治背景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为体育组织的产生和形成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朱海峰(2010)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促进了农村自发性体育组织的兴起,原因是一方面政府管理模式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农村体育组织的发展,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官办性体育组织失效的情况下,大量民间体育组织出现[1]。谭延敏(2008)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家庭、小组为单位的微观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加之以要求家庭承担医疗费用负担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速了为提高健康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家庭体育锻炼组织行为的出现。

1.1.2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体育组织生成的物质条件

组织社会学研究认为,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仅增加了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力,而且积蓄了组织变革的内在需求。朱海峰(2010)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体育意识形态的转变将会激发农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及其对体育组织的需求。张宏伟(2013)认为草根体育组织的产生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公民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增强等因素紧密相关,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伴随而来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同[2]

1.1.3 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体育组织生成的思想基础

1.3.2 签署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知情同意书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存在风险: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休克;产道裂伤;危及母儿生命安全等;

文化与组织变革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沙因(Schein,E.H.)看来,组织战略和结构都属于文化范畴,组织变革的实质就是文化变革[3]。梅茂荣(2007)通过对苏北乡镇节日性体育活动进行的田野考察,得出乡镇体育组织的产生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与留念,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福与憧憬[4]。谭延敏(2008)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礼”的思想映射在人们内心并固化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共同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定势反映在农村体育身上,就是农民没有享受到正式体育组织带来的健康福祉,而选择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来代替和弥补[5]。孙庆彬(2014)认为随着农村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需求”转化,这种转变在多维向度上促进农村体育组织的生成[6]。而民间信仰是村落体育组织运作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通常是受到宗教文化传承的影响,按照“自下而上”的秩序自然生产。

1.1.4 对权威者的崇拜是农村体育组织生成的内在动力

德国社会科学家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如古代社会的长子继承制;二是卡里斯马型,也称个人魅力型,指依靠个人的非凡魅力而获得权威;三是法理型,指现代社会中根据一定的选举程序而确定的权威[7]。冯晓丽(2015)以“黎明的脚步”为例,发现当前新媒体时代农村体育组织的生成主要是受强大而又脆弱的卡里斯马权威的影响[8]。她通过田野考察进一步验证了“农村黎明脚步组织”的成立正是凭借组织者的坚持与努力才使组织诞生、发展与壮大。

还在读小学时,楚艳就经常给洋娃娃设计制作衣服。与同龄的孩子爱看动画片、读武侠小说不同,楚艳最爱读《红楼梦》,研究林妹妹穿的罗裙、宝哥哥披的长褂。就连父母和老师都颇感惊奇!楚艳说,书中描写的古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红楼梦》给楚艳上了人生中第一堂生活美学课。从此,那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服饰,令她醉心不已。

1.1.5 共同的兴趣爱好催生农村体育组织的形成

1.5.3 农村体育组织特征研究

1.2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研究

1.2.1 专门性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非专门性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你让她回来,别去烦人家。话有点硬,杨小水赶紧又解释说,我最后一次给他写信,被退了回来。可能是搬家了。从那以后,我们就失去联系了。

朱家新[10](2007)、姚磊[11](2007)、马永明[12](2009)、张铁明[13](2010)、邹钧人[14](2010)、周小林[15](2012)通过对江苏省、河北省、安徽省、福建省等地农村体育组织的研究得出,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既有专门性的管理机构也有非专门性的管理机构。专门性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是指在县区及以下政府机构中设立的专门从事群众体育管理工作的单位、部门和社会团体,包括县/区体育局群体科,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村落文化体育工作组及相关体育团体。而农村非专门性的体育管理机构是指在县/区及以下政府机构中参与或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其它非体育类的机构、系统或团体,这些非专门性的体育机构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系统内、行业内的体育活动,是乡镇体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周小林研究发现,江苏省江阴市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将该工作任务分解给了宣传部、农工办、发改委、教育局、规划局、体育局、科技局、人保局、卫生局、民政局、公安局等29个相关部门,体育主管部门实现了多部门联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15]

1.2.2 政府机构中的正规体育组织、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和民间社会体育组织

农村体育组织种类繁多,既有“官组织”,也有“民组织”,各类体育组织共同推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邹玉玲(2002)通过对苏南小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的研究认为,乡镇体育组织的管理方式有三种:即政府全能管理,准体育行政组织主导管理(文化站),准体育行政组织、社团组织和社会共同管理[16]。卢兆振(2008)研究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包括四种类型[18]:一是政府体育管理机构;二是各级群团组织中的体育管理机构;三是农村体育管理的社会团体;四是农村体育管理的民间组织。

1.2.3 政府体育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

康顺岐(2004)通过对西北地区61个革命老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研究得出,农村体育管理机构由政府体育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成。政府体育管理机构是管理农村体育的主要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县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县体育局和乡镇文体站。而老区的农体协是在县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或县区体育总会领导下,通过体育局成立的社会体育组织,主要通过乡镇成立的农民体协组织开展活动,个别县的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下设的体育部门也参与农村体育的组织工作[19]。李全志(2013)研究认为浙江省农村体育活动是在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由乡镇文化站和体总分会两个独立的机构组织实施,两者在工作中相互协调[20]

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96例烧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1%磺胺嘧啶银霜和磺胺嘧啶银锌霜治疗,经过对比可知,观察组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1周后创面大小及2周后创面大小分别为(11.13±1.92)h、(2.03±0.29)%、(0.03±0.31)%,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具有优势,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较对照组的75.00%更具有优势(P<0.05),本次对烧伤患者行磺胺嘧啶银锌霜治疗获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1.3 农村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1.5.4 农村体育组织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研究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农村体育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也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撑。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种渠道:政府资助、企事业单位赞助、群众集资和个体捐助、组织创收和会费。其中,郑文海(2006)研究得出西北地区乡镇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赞助捐款、社会体育组织创收。梅贸荣(2007)认为苏北地区乡镇体育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捐赠三个方面[3]。张红坚[21](2009)和马永明[11](2009)研究发现江苏省乡镇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有上级政府拨款、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乡镇政府财政资金补贴、社会体育组织创收、群众集资等渠道。宋维能(2011)通过对浙江省农村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认为,浙江农村体育组织资金来源于乡镇政府财政拨款,村委会事业经费支持,乡镇企业与社会团队赞助以及会员缴纳会费[22]四个方面。

1.3.2 农村体育组织活动的项目研究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体育组织活动开展项目、频次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富裕乡镇体育组织活动开展频次高、内容丰富,特别是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较为频繁。而欠发达地区农村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频次较低,其活动项目具有地方性特色。马永明(2006)认为江苏省近三年来89.93%的乡镇定期开展了体育活动,从活动的项目来看,以球类及综合性活动为主[11]。郑文海(2006)研究认为西北地区“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仅有3%的乡镇,活动项目主要为篮球(27.5%)、棋类(24.2%)、乒乓球(17.5%)、跑步(17.5%),其次赛马、武术等。除了乡镇组织的体育比赛项目外,农民自己开展的体育项目还有舞龙、舞狮子、拔河、秧歌、斗鸡、叨羊、斗羊、摔跤( 新疆)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7]

1.3.3 农村体育组织活动的场所研究

谭延敏(2008)认为农村非正式体育社团具有独立性、自愿性和易变形三个主要特征[5]。林朝晖(2011)认为农村基础体育组织管理人员具有职业性质兼职化、专业性质非体育化、性别男性化、年龄中老年化、学历大专化的特点。宋维能(2011)研究认为浙江省农村体育组织的特点是:地域性、多样性、开放性、自治性、广泛性、业余性、效益多重性[22]。周小林(2012)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具有群体效应、交往效应、情感效应、距离邻近性效应、领袖识别效应五个方面的特征。冯晓丽(2015)认为黎明脚步组织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的草根体育组织[8]。张铁明(2014)认为新农村建设时期村落体育组织具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与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相呼应”“村落体育组织中坚力量的流失与健身带头人的涌现”“村落民间传统体育的萎缩与现代都市体育的渗透”“村落体育组织指导中的低技术服务指导的断裂与高科技载体的流行”“村落体育组织的经费中政府投入的减少与村落体育组织市场化的萌发”等特征[28]

1.3.4 农村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研究

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于组织负有决定和实现组织目标、掌握赏罚权力、整合组织行为、保持组织凝聚力、保存和发展组织等方面不可替代的责任[23]。由于管理者拥有的地位和权利,个人的眼光和价值观对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影响。马永明(2009)认为江苏省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合理,具备了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相应条件[11]。林朝晖(2011)研究认为,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基层体育协会的管理层中,女性占23.8%,男性占76.2%,50岁以下的占18.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4.0%;会员推选并经行政部门确认的占41.2%,由行政机构任命的占36.8%,由协会会员推举的占22.0%;44.1%是离退休人员,41.0%是乡镇体育行政部门干部兼任[24]

1.3.5 农村体育组织的发展阶段与发展冲突研究

黄嵩(2011)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以河北省农村自发性体育活动群体的891 人为调查对象,利用 SPSS 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村落体育组织的发展阶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村落体育组织的发展经历了组建、凝聚、执行、稳定、整合五个阶段,组织领袖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引导和管理组织,以促进其长期稳定发展[25]。周召勇(2005)认为体育组织中的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育组织中的冲突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加强组织之间、个人之间的沟通,培训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分明责权更新体制等措施以预防破坏性冲突的产生[26]

跟吴梅见面回来,心里莫明其妙地烦。恰好吃饭时,伟翔说了句这个菜有点咸了,我便啪地把筷子扔在了餐桌上,我说:“李伟翔,你把我林薇当成老妈子了吧?”

1.3.6 农村体育组织的社会资本及关系网络研究

2#危岩体(W2)分布于1#危岩体上部,危岩体高10~12 m,宽60.0~75.5 m,厚4~6 m,体积约6 435.0 m3,危岩体前缘陡直临空,局部呈凹腔状,主要受两组裂隙和层面切割。切割成的单体危岩呈块体状,其南侧为垂直临空面,岩体表面横竖向构造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受三组裂隙和层面切割,节理密度为6~10条/10米,节理切割深度2.0~3.5 m。切割成的单体危岩呈块体状,其东、西、南三侧为垂直临空面,上部为风化碎块石,下部为片麻岩;节理裂隙多松弛张开、外倾,局部已贯通。危岩体顶部堆积有风化碎块石。

农村体育组织社会资本是指农村体育组织结构拥有的某种特质,可以为组织成员带来整体的利益,它包括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和组织内集体社会资本以及组织外的组织之间社会资本[22]。宋维能(2011)以浙江省洪溪村篮球组织为例,发现组织个体能够在个体关系层面(即两两信任)和个体结构层面(即网络连接)获得社会资本。比如洪溪村通过借助自身的体育资源条件举办篮球赛事,为洪溪村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资本,扩大了社会交往的关系网络。

1.3.7 农村体育组织运行的制约因素研究

负重攀越、勇往直前的开磷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加快步伐迈上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30年前,开磷人排除万难走新路、搞化工,提出了“稳定矿山,发展加工,建设两个基地,开发两类产品”的发展战略,决定依托磷矿石资源优势,发展磷化工,建设磷化工生产基地。从此,黄磷厂、重钙厂相继破土动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混肥等多元化磷化工产品生产装置先后建成投产,开磷在高浓度磷复肥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建设两个基地(磷矿石生产基地和磷化工生产基地),开发两类产品(磷矿石产品和磷化工产品)”的发展战略变成现实。

1.4 农村体育组织发展对策研究

1.4.1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创新体育组织管理新思路

1.4.2 以体育社团为依托,实行社会化管理

周小林(2012)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发展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一是在运行制度上建立县市、乡镇、村落三级体育协会体系,借助政府与社会力量,外部与内部力量,实行社会化的运作模式;二是在管理制度上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化运作的农村体育组织运作模式。比如江阴市对农村体育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即对体育组织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体育协会具体承办,体育经费投入由政府直接投入转变为以奖励方式代替补贴方式。张铁明(2006)提出了“以小城镇为中介,以乡镇企业为龙头,以乡村学校为基础,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发挥乡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参加‘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30]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新思路。

李琛(2012)对新中国农村体育组织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经历了“政府组织与民兵组织相结合”(1949—1966 年),“政治组织与知识青年相结合”(1966—1976 年),“政府组织与体育社团相结合”(1976—2010 年)三个阶段。笔者认为农村体育从计划色彩的组织依托到现当代特征的社团依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农村体育组织的发展要求。领导重视、制度支撑、组织网络化、骨干力量带头、相关部门多位一体化的协调与配合,是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31]。林朝晖(2011)认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的社会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兴办农村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无论是体育行政部门还是其他的政府部门,都无法包办体育的一切事物,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需要农村乡镇行政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农村精英、体育社会团体和广大农民一起参与。

学界的研究表明影响农村体育组织运行的因素较多,但归纳起来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指群众的体育健身观念和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客观因素是指农村体育组织运行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卢兆振(2008)认为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有:组织管理层次不合理,组织管理效率低下,行政主导的正式体育组织与民间体育组织对接困难,多头管理与管理真空同时存在[18]。柏建清(2010)研究认为制约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有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缺乏、组织管理法规缺乏制度化及长效化、管理人才和指导人才的缺乏、农民自身的特点等[27]。张铁明(2014)认为村落体育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有体制性困境和结构性困境两大方面[28]。晁铭鑫(2014)认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自发性体育组织成员构成不合理;第二,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缺乏有效管理[29]

1.4.3 以乡镇政府为领导,建立健全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李全志(2013)以浙江省部分体育强镇为例,提出“并列协作型体育组织发展模式”,即在乡镇政府领导下建立乡镇文化站和乡镇体育总会两个机构。文化站负责社区体育和村落体育的具体工作,体育总会负责民间体育组织和企业体育。乡镇政府体育部门和乡镇体总分会在地位上平等,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两者通力协作共同开展农村体育工作[20]。卢兆振(2008)认为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系统的架构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困境的当务之急,特别是要大力加强以文化站、体育站、社区活动中心为代表的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将体育行政组织的末端向乡镇一级延伸,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18]。郑文海(2006)研究认为发展乡镇体育组织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力度;二是提高领导对体育认识的程度;三是完善体制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四是规范农民的健身活动[17]

1.4.4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实行分层管理

张铁明(2014)从村落体育组织的阵地建设、活动内容、指导情况、经费来源等现状分析入手,找出制约村落体育组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和结构性困境,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组织占据农村文化主阵地的四种实践模式,即“娱乐主导、健身协同”实践模式;“政府主导、社会融入”实践模式;“精英带头、领导协调”实践模式;“自发组织、惯性整合”实践模式[28]。周小林(2012)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催生了农民的体育需求,农民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单靠有限的政府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需求,而内生的、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了农村体育活动的事实载体。在对江苏、河南两地农村体育组织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体育参与者渴望能有一个组织归属。而江阴市青阳镇为了满足交谊舞晨(晚)练健身人群的活动需要,实行按时间、项目、年龄、性别的自动分层,达到了较好的管理效果。

1.5 农村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研究

1.5.1 农村体育组织类型研究

据统计,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绿色食品产品销售额为285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

依据不同的标准,农村体育组织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归纳学术界的研究发现,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农村体育组织的类型:一是是否在相应政府机关进行登记注册;二是体育组织与相关政府的依附关系;三是是否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和主体性地位;四是内部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复杂程度。目前,对农村体育组织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包括正式体育组织和非正式体育组织,另一种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包括政府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组织。如周小林(2012)研究认为,江阴市青阳镇体育组织管理类型包括:政府性体育组织类型,比如镇体育工作领导小组、镇体育中心等;社会性体育组织包括经民政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经镇体育运动委员会批准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镇级晨晚练健身点、体育团队、村级运动团队及多元性临时的节庆体育组织[15]

1.5.2 农村体育组织功能研究

梅茂荣(2007)以乡镇节日体育为价值取向,认为农村体育组织活动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提供人际交往的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传承民俗体育文化,增强村民的团结和凝聚力。刘梅英研究认为培育农村体育组织的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阶梯和重要抓手。谭延敏(2008)认为农村非正式体育社团具有如下作用[5]:示范动员作用、信息传递作用、缓冲压力作用、功能弥补作用、权益维护作用。朱海峰(2010)研究认为自发性农村体育组织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弥补农村体育服务不足、满足农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有利于农村整合度提高;传承农村体育文化[32]。汪流(2014)研究表明,草根体育组织是基层体育组织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3]

张铁明(2009)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设计问卷,基于相关理论提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因的四个假设:个体偏好、交往需要、情感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并在实证研究中得以验证[9]。谭延敏(2008)认为农村体育发展中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存在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时期虽然扼杀了人民的自愿性,但培养了人民的组织归属感。此外,个体对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促进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利益需求,也是催生体育组织产生与形成的重要原因。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全面从严治党能够进一步实现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重要举措。[4]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时间要有持续性,在新的阶段还要注重向纵深发展。

体育组织开展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空间做保障。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由于“城乡分治”的原因而“先天”不足,成为制约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限制,专门性的体育活动场所极为匮乏[17]。张红坚(2009)研究发现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主要在非正规场地进行,而政府组织的体育活动绝大部分利用附近学校所属的运动场所开展相关体育活动[21]

1.3.1 农村体育组织的经费来源研究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样本量偏小,影响统计结果;sEMG的结果可能受到皮肤表面电阻的干扰。未来进一步研究,课题将加大样本量,探索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低频rTMS联合EMGBFT治疗时脑卒中患者皮层兴奋性的改变。

第一,“有限政府型”。张红坚(2009)通过对自组织理论和我国农村体育自组织演进规律的分析认为,农村体育“自组织”演进,不是说政府及其体育职能部门应袖手旁观,也不是说要放任或放弃农村体育,任其自生自灭。而就管理层面而言,政府及其体育职能部门就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卢兆振(2008)认为我国农村体育管理,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先天不足,体育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限制了其他管理职能的发挥。政府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上的无限权力,无形中挤压了市民社会在此领域的生存空间,非营利体育组织也只能沦为政府的附庸而难有大的作为[18]。郑文海(2006)认为乡镇体育组织要逐渐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政府和半官半民的性质,应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调动社会体育组织的积极性。政府主要负责制定乡镇体育事业发展相关管理制度,从宏观上对农村体育的工作进行谋划和指导,同时要加强对社团、民间等体育组织的领导、协调、监督职能,对其进行量化管理和阶段考核[17]

第二,“社会主导型”。林朝晖(2011)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是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要使体育成为社会性的活动,让全社会来办体育。为此,要使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由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另外,农村基层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是管理创新的必需条件。冯晓丽(2015)认为“黎明脚步组织”是新媒体时代下发展起来的草根体育组织的新型代表,但在发展中面临身份认同中官方合法性的冲突问题,即该组织具备社会合法性的基础,但由于政府对体制外的草根社会组织的审批处于严格管理状态,以致于目前还未登记注册为全国性的社团组织,组织也因没有合法性的身份带来很多的发展限制与困境。

1.2.2 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 优于护理工作比较特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能够有丰富的护理知识,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护理的时候,提升护理质量。护理质量会受到护理人员情绪和心态的影响,护士长在进行护理管理的时候,对护理人员的情绪进行了解,消除负面情绪,鼓励其调整心态,对护理质量进行保护。护理人员要能够提升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医院定期开展护理基础培训,定期进行职业考核,对护理服务水平进行量化,肌力护理人员,提升职业素质水平。

第三,“合作互补型”。汪流(2014)认为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向度:一是社区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应着眼于“合作”而不是简单的“分离”;二是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将从“政府主导式合作”向“互补式合作发展”。这两种向度与国家与社会关系由“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方向转变的历史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对于草根体育组织来说,多渠道渗透、建立多方联系是突破体制障碍的一种生存智慧和发展策略。周建新(2012)认为农村体育组织发展中政府和社会应合作互补、相辅相成。政府组织力量应善于发现并因势利导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力量应勇于不断创新并践行政府组织力量赋予的责任和重任,形成相互在场的共治格局。两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融渗、缺一不可,这应当是当今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组织模式[34]。周小林(2012)认为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体系应该多元化,即政府与社会是引力与推力、社会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是中间力量,组织活力是制度创新[15]

清末保皇派、革命派都在华侨聚居地创办报刊传播政治思想。革命党人黄馥生回忆在缅甸向华侨筹款,“回溯缅甸华侨从1906年在仰光组织中国同盟会以来,至1923年为止,整整十七年时间捐款不断”。[18]华侨踊跃捐款,得益于革命派在南洋地区的宣传。“革命党人为了揭露保皇会的阴谋,唤醒华侨,在仰光创办《觉民日报》”。[19]1908年,《时事画报》发起童谣征文,征文时间仅短短两月,投稿者中除广东本地读者外,也有来自南洋的读者。[20]仅凭署名虽无法判断“南洋”读者的真实身份,但至少可以见出南洋华侨对岭南报刊的认可与参与。

细细的沙丘上丛生着藤蔓植物,低矮的绿叶间开着粉紫色的小花。我把鞋子脱了,赤足从温热的沙上走过。不是假日,海边空无一人,海浪的声音因而显得特别有节奏,沙丘也特别洁净特别细柔。我稍微计算了一下,大概有50分钟的时间可以由我自己支配。于是,选了沙丘上背风的一面斜坡,懒懒地躺了下来,用一种散漫的心情,我在初夏的海边听风,听浪,听那远远的唱着歌的木麻黄。

2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特点与学术贡献

2.1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农村体育组织产生的制度背景、体育组织运行的资源环境、体育组织生成的理论逻辑、体育组织发展的对策理路等相关命题,研究主题贴近农村体育生活实际,重在解决农村体育组织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突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在大量采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考察等收集资料方法的基础上,将农村体育组织发展要素指标化、数量化,研究结果客观性强。(3)以农村体育组织依存的外部环境为主要分析视角,提出的观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参考价值,但由于缺乏对体育组织内部环境方面的深入分析,也导致研究的表浅性和随机性;(4)研究领域多元化,从宏观上来看既有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在微观上既涉及了政府性体育组织,也包含了非政府性体育组织,尤其关注农村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队、民间体育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结构体育社会组织等研究领域;(5)对农村体育组织同一主题的研究存在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解释学基础,呈现出随着组织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学术观点从割裂到互补、从分散到趋同的总体趋势。

2.2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状况有了更加客观的了解。从区域分布来看,研究涉及了苏北地区、晋江地区、皖北地区、苏南地区、西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农村体育组织的现状;从发展水平来看,研究揭示了富裕乡镇、贫困乡镇、老区乡镇、少数民族乡镇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与发展现状与差异;(2)对我国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的特征和制约因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现有的研究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方式、参与人群、运动项目、场地设施、经费募集等方面发展的特征;并从政策制度、管理体制、价值观念、文化习俗、技术手段和资源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的主客观制约因素;(3)围绕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的基本走向确定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对农村体育组织的形态和运行机制的解释也突破了传统体育学科的单一分析框架,部分学者尝试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了阐述,拓宽了体育学的研究视域。

3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农村体育组织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研究。从学术界对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主题来看,绝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农村体育组织经费的来源与使用、农村体育组织的成员构成、农村体育组织运行困境与发展路径等实践研究层面。而对农村体育组织的内涵、结构、功能、地位、价值、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不同类型体育组织间的关系等理论研究学术界少有涉及。与城市体育组织研究相比,尚有较大的理论研究空间。

(二) 现状描述偏多,深层分析较少。对农村体育组织研究往往局限于参照社会调查模式或者总体性的社会环境,缺乏对农村体育组织产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的细致分析,缺乏对农村体育组织与地方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如许多研究农村体育组织的论文仅仅调查了几个组织活动因素或原因,简单地用现代体育的一些因素如结构类型、人数规模、场地设施来裁决农村体育组织的状况。总体而言,静态调查研究多,纵向发展研究少,学理性分析不足。

(三)研究方法特色不明显。目前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农村体育组织的研究,但在总体上大多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性的、问卷调查式的研究。因而,论文缺乏足够力度,其实用价值受到影响。“农村体育组织”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种类较多,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交叉研究的论文数量少见。以宏观整体性研究占主要方面,微观个案的研究方法鲜有研究者采纳,大多停留在文献学、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基本方法上,未能形成农村体育组织研究方法上的特色。

(四)共时性研究多,历时性研究少。目前农村体育组织的研究中侧重于实地调查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虽已显示出学者们从多学科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的趋势,但目前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思路多数只对某一历史时间段或某一种具体的体育组织形态进行分析,并且对农村体育组织的概念认知也存在时间局限性,现有的分析概念和分析框架无法囊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诸多农村体育组织形态。

4 我国农村体育组织未来研究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乡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体育迎来了一个较好地发展契机。尤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国务院提出的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乡村体育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体育将会有新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以“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的“健康中国”和“全民体育”研究将成为新时期群众体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因此,以农民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将农民体育放在其社会生活背景中加以考量,扩展研究的视域,以求深刻把握农村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而有效服务于农村体育事业,应该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研究的趋势。从农村体育组织研究的角度来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2)新时代农村体育组织分类体系研究;(3)农村体育组织的理论基础研究;(4)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5)农村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育组织关系研究;(6)农村组织化的体育活动在增强农民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7)农村体育组织活动内容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协调发展研究;(8)新媒体时代农村体育组织发展方式研究;(9)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10)“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体育组织治理研究,等等。这些方面可能是未来农村体育组织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海峰.论农村自发性体育组织的兴起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0(9):659-674.

[2] 张宏伟.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涵义、生成与功能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12-15.

[3] SCHEIN E H.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9:29.

[4] 梅贸荣.苏北乡镇节日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及其变迁的社会学分析——以响水县乡镇体育组织开展方式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25-28.

[5] 谭延敏,张铁明,刘志红,等.农村体育发展中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作用及管理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53-57.

[6] 孙庆彬.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生成方式与运作机制——以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古村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50-55.

[7] 张德.现代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6.

[8] 冯晓丽.新媒体时代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黎明脚步组织”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36-39.

[9] 张铁明.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因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3(4):46-52.

[10] 朱家新.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14-16.

[11] 姚磊,韩冠宙,黄寿军.巢湖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现状调查[J].巢湖学院学报,2007,9(6):99-102.

[12] 马永明.江苏农村基层体育组织运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5):59-62.

[13] 张铁明.河北省农村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的现状调查[J].邯郸学院学报,2010,20(3):72-78.

[14] 邹钧人,汪映川,郑国祥.安徽省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1098-21100,21103.

[15] 周小林.当代中国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4):61-78.

[16] 邹玉玲.苏南小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28-30.

[17] 郑文海.乡镇社会体育组织及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以西北地区为调研个案[J].体育与科学,2006, 27(6):62-66.

[18] 卢兆振.困境与抉择:当前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滞后的社会学研究——我国“强政府、弱社会”国情下农民社会体育组织发展遭遇的环境瓶颈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56-60.

[19] 康顺岐,柳若松,李立健,等.西北革命老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调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35-37.

[20] 李全志,程云峰.新农村建设中并列协作型体育组织形式的研究——以浙江省部分体育强镇(乡)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6):37-40.

[21] 张红坚.农村体育组织方式选择与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20-22.

[22] 宋维能.浙江省农村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以篮球特色村洪溪村为调研个案[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23] 金东日.组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334.

[24] 林朝晖.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创新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11-13.

[25] 黄嵩,谭延敏,黄银华,等.农村村落体育组织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2):19-24.

[26] 周召勇.体育组织中的冲突及其管理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108-110.

[27] 柏建清.关于加强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组织建设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0(12):46-48.

[28] 张铁明.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与实践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45-49.

[29] 晁铭鑫.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6(4):112-113.

[30] 张铁明,谭延敏.论农村体育组织与管理的新思路[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5):103-104.

[31] 李琛.我国农村体育组织发展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9-21.

[32] 刘梅英.加快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的建设[N].光明日报,2014-11-2(10).

[33] 汪流.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向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6-11.

[34] 周建新.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的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12(4):17-28.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4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NG Bo,LI Hui-m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with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the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s,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s,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the rur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basic theory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bing,and based on this,advances the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 research and the insufficiency,and the prospects of study on rural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China in new era are put forword to focus on ten key problems.

Key words :rural sport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sports associations;independent subjects;institutional innovation;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收稿日期: 2019-10-09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中国农村体育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创新实证研究(项目编号:AHSKYG2017D180)。

作者简介: 汪 波(1974-),男,安徽六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村体育、体育组织。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648( 2019) 10-0021-09

标签:;  ;  ;  ;  ;  ;  ;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