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论文_李文韫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这首作品进行演奏分析,结合自己在弹奏此首曲子中的领悟,使读者能更加完美地演绎这首奏鸣曲。

关键词: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演奏分析

舒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奏鸣曲既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奏鸣曲传统形式,又具有浪漫派奏鸣曲的先驱性。本文论述的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是舒伯特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三首奏鸣曲之一,从调式、旋律线条等方面无不彰显着古典和浪漫的完美融合,具有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与艺术价值。

一、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二、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1、呈示部

(1)主部主题

主部主题是缓慢的长时值附点的旋律,宽广的气息,平稳的走向,大二度的上下级进使音乐生动,犹如在清晨向一望无际的湖面掷小石子泛起的涟漪,六个带连线的八度跳音呈波浪式音型,给音乐带来活力。左手的低声部建立在G大调的主和弦的和声上,在全曲开始巩固了主要调性。从谱面可以看出,呈示部用附加音八度和弦为材料,采用长时值延音附点音符进行,音乐宽广深厚。因此在演奏时,虽然是pp开始,但弱奏的声音不能飘,小声但实质蕴藏着力量,像平静雾气的水面其实水底是波涛翻滚富有力量,因此应该是深深地下键,身体力量需要源源不断地送,弹长音时,形成声音不停音乐不止,这就需要演奏者演奏时有好的手型,相对稳固的手腕和牢固的指尖来支撑住身体送上来的力,使身体力量很好地透过指尖沉入键盘。音乐旋律线条流动还需要演奏者内心的音乐流动来支持,呼吸充分和唱谱也非常有助于演奏时的连贯,音乐的旋律不能太碎,音乐句子之间的长音和短音要保持住,音乐充满张力。同时,演奏和弦时应该重心放在弹奏旋律的手指上,以便帮助把旋律音突出。一个大二度的向下级进的短时值十六分音符的音在演奏时意思上不应该断开,而应该是促使音乐更向前推进,短时值的音给音乐带来生气和活力,不应该弹断掉。还有小连接处如第4小节、第16小节、第18小节等后部分的跳音演奏时也应该是音断意不断,促成音乐向后连接。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音乐句子的层次,在标注p/ppp情绪变化时(如第6小节、第10小节),可加入左踏板来帮助语气、音色的明显变化。

(2)副部主题

不同性格的副部主题(谱例1)是八三拍附点节奏,带有舞蹈性质。音乐不再是主部主题的朦胧、宽广,太阳慢慢从地平线上升起,清晨的湖面雾气腾腾渐渐消退变得更清晰明亮。弹奏左手的分解和弦附点节奏时,要把在节奏重音上的A音突出,弱拍上的和弦双音弹奏指尖要轻巧。右手旋律声部虽没有大连线,但是要当成一个大句子来弹奏,与左手配合。副部主题的扩展(谱例2)音乐织体变为16分音符长线条旋律,这一长串的音符好像一串珍珠,每个音就像一颗颗珍珠音色要弹得晶莹剔透,同时要把握好句子的起伏,渐强渐弱要很好的表现,推动旋律的走向,这样就能将句子弹得既连贯,声音又有颗粒性。左手的伴奏声部要很好的与右手融合。

谱例1

谱例2

(3)结束部

第一个乐句是有三个声部乐句,乐句进行要突出高声部和低声部,并且两个声部要非常的连贯,在连贯的旋律线条中加入十六分音符(谱例3)。在练习时可以先将两个外声部进行连奏练习,寻找浪漫派音乐连贯温暖的音色,使用手指的肉垫大面积触键,贴键慢放下,力量深深沉淀,两个外声部融合且非常歌唱连贯。在练习好两个外声部的基础上,加入中间十六分音符伴奏声部填充,此声部像亲密爱人之间私底下说的悄悄话,恬谧温婉,推动着乐句的起伏发展。接着,经过一串下行快速跑动音阶(谱例4)渐强推动到下一个强乐句,在弹奏快速音阶跑动是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指法跑动顺畅,同时要注意渐强,要坚定有力地推向下一个强乐句。54小节到56小节的附点和弦力度极强且一个比一个强,随着音域的向上推进,音乐达到小高潮,要准确把握附点节奏,将附点节奏的推动力特点表现出来。音乐达到高点后立马平息,回归安静,重复结束部的第一个乐句,演奏时声音色彩迅速改变,演奏者需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音乐变化。

谱例3

2、展开部(第65小节至119小节)

展开部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从ff到fff,用强有力的和弦将我们带入紧张凝重的氛围里,似乎表达与悲惨现实抗衡的决心。因此演奏和现实要结合身体力量,充分使用腰腹力,大臂松通,将身体力量送上集中于指尖,声音厚实饱满。同时将节拍重长音突出演奏,将三拍子的感觉表现出来,音乐不能死板、生硬、粗糙。76小节通过共同属音F音同音反复来进行转调(谱例5),情绪也开始酝酿变化,注意音色的转换,同音反复时贴键轮换手指,缓慢的下键将力量推下去,声音匀称,同音反复三音组应分组明确,可加入渐强来引入副部展开。副部展开只有短短的几小节(谱例6),但需要我们仔细琢磨。此处共有三个声部,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都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单独提出来细练,高声部声音切勿虚、飘,中声部的跳音要弹得像弦乐的拨弦一样轻巧,低声部分解和弦的节拍伴奏要稍突出低音重音。在细练各个声部后还有关键一步,将三个声部融合在一起,找到三个声部不同且各自适当的角色地位。82小节开始又在更高的音区展开主部主题,在弹奏时仍要非常注意声音的通透饱满洪亮,随着音区的不断升高,音量的不断加强,情绪也不断激昂,推动至93小节fff顶点,可根据情绪及音乐表现的需要做适当的拉宽,如此能更富有感染力。

谱例5

谱例6

3、再现部

再现部调性回到主调G大调上,基本再现了呈示部音乐材料。在练习时要注意与呈示部进行对比分析,避免背谱时与呈示部混淆。演奏技巧也参照呈示部的技巧,仔细练习。

4、尾声

尾声运用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与开头遥相呼应,对全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演奏时不能随意,要突出旋律音,和弦的每个音下键都要整齐,声音深厚低沉,且和声效果要非常的融合,注意句子的歌唱连贯。要同时做到这几点,需要用大面积的指腹触键,贴键将身体力缓慢推入琴键,同时手掌要把握好松紧合适,身体力量透过指尖送透琴键。注意力度变化层次,通过小衔接,一层一层地往上加力到达f,再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弱下来,通过p到pp再到ppp的全曲终止,给人意犹未尽,幻想翩翩的效果。

三、结语

这首《G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首奏鸣曲,被誉为“幻想曲”的奏鸣曲,别具一格的田园风格,其优美的旋律,缜密的构思加上幻想与诗意,非常具有浪漫主义奏鸣曲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G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音乐及演奏分析,能挖掘更多深层次的音乐内容,全面多方位了解整首曲子,进而更能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对曲子的演奏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研究分析这首作品的同时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丰富的音乐层次变化,细腻的音乐处理,对进一步把握舒伯特奏鸣曲演奏技巧以及对曲子的音乐表现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指余.抒情的幻想诗意的田园[J].中央音乐学院,2013.

[2]王岚.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复合体──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3]颜咏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J].上海音乐学院,2013.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文韫(1995年2月—),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在读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钢琴演奏专业。

论文作者:李文韫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第一乐章演奏分析论文_李文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