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层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兼论中学语文教师本体知识的更新_语义分析论文

三个层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兼论中学语文教师本体知识的更新_语义分析论文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兼论中学语文教师本体知识更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法论文,中学论文,本体论文,语文教师论文,平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3-0040-02

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几度沉浮,摇摆不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学语文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迷茫和困惑。这种迷茫和困惑来自于对中学语法教学目的的定位不明确和方法的不清晰,也来自于对语法认识和理解的局限。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所认识和学习的语法主要是句子成分划分、词类辨析、病句修改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语法的认识和教学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形式的、静态的层面上,而缺乏言语的、语义的、动态的、语用的考虑。这种认识导致语法教学缺乏实用性,大多停留在烦琐的语法概念的学习和辨别上,而不能很好地指导语言实践,以致语法教学逐渐走入困境,“淡化语法”由此提出。中考、高考也取消了语法内容的考试,而在教师和学生功利观念的影响下,“淡化语法”变成了“取消语法”,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下降,“语文教学离本体越来越远,离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1]。如今语法教学再次成为语文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讨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需要“淡化语法”,而是如何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法教学。要解决这个难题,笔者以为,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可以为我们拓宽思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语法研究带来新突破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很快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迅速得到普遍的认同,如今已成为语法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论。但是,在语文教学界,了解的人还不多,绝大多数人对语法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句法的层面上,对语义、语用平面缺乏了解,而语法的语义、语用平面内容比句法平面的内容对中学语法教学具有更大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理论思想最初见于1981年出版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教材里,该书在讲到语序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这种思想在胡附、文炼(1982)的《句子分析漫谈》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将原来的“语法”改为“句法”,句法、语义、语用并列,表明三者都属于语法的范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更加严密。

把三个平面作为一种语法理论命名并展开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的长篇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该文明确提出了“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样一个新课题,并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这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已初步形成。

语法的三个平面就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也就是分析句子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传统语法句子成分诸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的划分,就是句法分析。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分析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或者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偏重于形式的。

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即分析句子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法的语义平面的语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就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有施事、受事、客体、工具、处所、时间等语义关系;名词性词语“有定”“无定”的分别,也属于语义平面的。

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即分析句子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语用,也就是分析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主题和评论是语用分析中的重要概态,其他还包括表达重点、焦点、行为类型、口气、增添、变化等等。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必须严格区分这三个平面,又应看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把句法平面比做句子的躯干,不妨把语义和语用比做两翼。一个句子既有躯干又有两翼,才能‘起飞’,才能交际”;“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这样,语法分析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2]。

三个平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一个具体的句子,它总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也就是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侧面或三个角度或三个方面。三个平面若去掉一个平面,就显得不完整,也就影响了表达或交际的功能。

二、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中学语法教学拓宽视野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使汉语语法研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精密化。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它也可以为中学语法教学摆脱困境,拓宽思路和视野,为中学语法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

首先,它拓展了中学语法教学的领域和视野,增强了语法教学的实用性。传统的语法学主要讲句法,对语义、语用涉及不多,在分析一个句子时,也主要是侧重于句法分析。比如,对句子进行成分划分、层次切分、确定句型等。而这些分析主要是静态的、形式的、描写性的,对以母语为对象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作用不大,实用性不强。久而久之,语法教学走向了机械化和僵化。“淡化语法”提出之前,对中学语法教学的指责和非议主要原因在此。语法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组织造句的规则,无论如何是无法淡化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突破。它将语法研究和分析拓宽到语义、语用领域,提出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要将三个平面结合起来,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这样,语法分析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尤其偏重于语义分析的语义平面和表达的动态分析的语用平面为中学语法教学拓宽了思路,为语文教学细读文本、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有效抓手。例如,“这本书,我读过了”和“我读过这本书了”,两句的语义结构相同,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是出于语用的考虑。两句的主题和评论不同,前一句中,“这本书”是主题,是表示和强调旧信息的。语用平面除了主题和评论以外,还包括表达重点、焦点、行为类型、口气、增添、变化等。表达重点是指句法结构中着重说明的部分,它决定于句子的表达要求。如定中式偏正结构的表达重点在定语上,偏正关系的复句表达重点在正句上等。焦点是指评论中的重点,也就是新信息里的着重说明之点,也是表达重点的一种。行为类型是指句子的表达功能或交际用途,汉语中表示行为类型的主要手段是语调、语气以及语气词。口气表示句子的情感评价,例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等,一般通过副词性词语来表示。变化,是指变一般的句型为特殊的句型。例如,倒装句,或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者为了突出想知道新信息的急切而变化句型。再如,定语后置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语用或修辞的需要,即为了更适切地表达思想,或者为了追加、补充,或者为了强调说明,或者为了表达简洁。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运用也是出于语用的需要。重叠式短语语用上或者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词语,或者表示反复、连续,或者表示急促的口气,或者为了表达的匀称、富于节奏感。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法教学的目的应突出其应用性,重心应落在句法结构的语用分析上,即注重分析表达作用和功能上,这样,语法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尤其语用平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可以使中学语法教学更精密、更准确。以前的语法教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修改病句,说到语法病句时,仅从句法层面判断解释“句子的语法错误,其实这种说法是比较含糊的。如果从宽,似乎也可以,如果从严,则嫌太粗疏、太笼统。如果能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和方法来评判句子的合乎语法或不合语法,也许能分析得细密一些,准确一些,也就更实用一些”[2]。讨论一个句子合乎语法或不合语法,应当注意到语法的三个平面,即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

分析具体句子合格不合格或者说是不是病句,应该从三个不同的平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间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语法的比较好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语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

三、中学语文教学本体知识更新问题亟待解决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在语言学界早已广为人知,但是,在语文教育领域,似乎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除了语法学,语用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等丰硕的学术成果也是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界对此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合理地吸收了。这些年的教育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教育界呈现出一派繁荣可喜的局面。但是在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我们也理性客观地看到一些严重的甚至致命的缺陷:教改更看重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所参加的培训几乎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为主,不断翻新,令教师应接不暇,对教师的本体知识的更新却有所忽视。教师对本学科本体知识的掌握与对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与吸收,是语文教育改革健康、持续、深入地发展下去的一个关键,而这恰恰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从离开大学起,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再接触专业知识。虽然这些老师有愿望想“充电”,学习一些学科的新知识,但因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各种名目的事务而力不从心。而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参考材料“教参”,也同样存在着知识观点陈旧的问题。正如有些专家学者指出的,“这些年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严重脱节。有些教参其实非常陈旧,里边很多东西是老生常谈。学术界已经抛弃了的说法,到了那里面却成了主流”[3]。学科本体知识的薄弱和对学术界研究的突破成果的隔膜,甚至是麻木,早已造成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低下,甚至出现知识讲解错误、理解偏颇、误导学生的现象。中学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更新问题恐怕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它成为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否则,语文教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标签:;  ;  ;  ;  

三个层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兼论中学语文教师本体知识的更新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