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沧陷区文学史研究50年寻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研究论文,文学论文,沧陷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0)06-0043-05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是紧紧追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术史实。但在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中,这一特征并不明显。在东北沦陷的14年里,文坛虽有《满洲新文学史料》、《满洲作家论集》等著作问世(前书中收有山丁的《十年来的小说》、李文湘的《十年来的诗歌》等重要文章;后书收入当时文坛重要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但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多部出版的状况不同,东北沦陷区文学史著的研撰与出版,在日本侵略者14年的殖民统治下还未见有。
如果对半个世纪以来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作一番描述,我们就可以将出发点锁定在40年代中期。对沦陷时期东北文学史的研究,事实上是在东北光复之初开始的。我们可以将以此为开端的一年间的研究视为它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体现了文体学的意义以及从时期的整体性与性别和群体视角进行综合探索的特征。1946年《东北文学》月刊登载了姚远等人对东北沧陷14年间各文体创作的回顾与评论文章。姚远撰写的《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1],“将十四年来发表于杂志、报章以及集成单行本的小说分别加以讨论”。对秋萤、小松、古丁、爵青、石军、疑迟、金音、袁犀、吴瑛、也丽、梅娘等作家,《北归》、《泥沼》、《河流的底层》、《绿色的谷》、《两极》、《小工车》等重要作品的创作特色和文学地位,都予以品评。比如文中指出:“山丁的《绿色的谷》,打破了过去的注重叙述故事的惯便,而在故事里渗入了作家的意识,在这一点上,它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作者的浑雄的气魄与伟大的灵魂殆充沛全篇。”对东北沦陷区小说文体和作家作品的历时性、整体性的研究由此开始。林里写的《东北散文十四年收获》[2],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散文创作作了小结,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如杨絮及其《落英集》、但娣及其《安荻与马华》、辛嘉及其《草梗集》、季疯及其《杂感之感》和刘汉及其《诸相集》等都收入其中,特别又论及到了散文名家也丽、未名、成弦、陈芜、韦长明、秦莽等人。作者认为,也丽的《黄花集》“是东北散文界唯一的纯散文集子”,“作者视野‘广泛’、目光‘犀利’;未名“虽然已经为了死亡而减缩了生之渴望,但在构想和笔力上,相信已经是东北散文的最高峰,这十四年里实在是无过其右”;陈芜的散文“每每取材自远古的传说,而充满了古典的情绪”,作品中“永远脱不掉执拗于生命的呼号”。李文湘在《过去十四年的诗坛》[3]一文中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作为分界,认为“战前的作品比较淳真”,战后的作品则“真的情感敛迹”。称成弦的《青色诗抄》“充满了青年的情爱;堆集了轻巧的词藻。读之像一缕烟,把握不到甚么”;“韦长明的《七月》,热情很丰富;不过在词藻的锤炼上还欠工夫”。对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的各文体创作情况的回顾与梳理,说明早在这个时期,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成绩就已经得到当时评论家们的认可,并且作为一种曾经存在过的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文学已经产生了事实上的深广影响。之后,林里又发表了《东北女性文学十四年史》[4],表明东北沦陷时期女性文学的勃兴,此时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是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被文坛所瞩目。文中这样写道:“东北女性文学已经是冲起了一泓活流而也收获了丰腴的果实。”文章全面总结了东北沦陷14年间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成就和特征,重点探索了《跋涉》、《两极》和《第二代》这三部具有拓荒意义的作品集及其作者悄吟、吴瑛、梅娘;还谈到了文苑“几粒不为人注意的果实”:杨絮的《落英集》、但娣的《安荻与马华》,评点了女作家们在各种文体创作上的得与失,是一篇深入探索东北沦陷区女性文学创作成就与发展规律的上乘文章。《东北文学》上还发表有孟语的《沦陷期的东北戏剧》[5]等对沦陷区文学其他文体的史论性文章。尽管这些文章尚只是对东北沦陷区的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创作本身的较粗疏和探索性的描述,但已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勾抹出来一个轮廓”[6],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事实上已经在这里起步。
遗憾的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项研究工作未能健康、持续地展开。研究对象因产生于殖民文化统治的历史时空中,便被统指为“汉奸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禁区而无人敢涉足,这给东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不光是搁废了30余年宝贵的学术光阴,而且大量的原作和史料散佚,东北沦陷区文学难窥全貌,给后来学人的研究工作的再开展增添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二
进入80年代,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使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出现了生机。在这旧痕仍残存、新姿尚朦胧的历史关头,一些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表明了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中的挣脱“左”的束缚,追求突破与创新的取向。张毓茂的《要填补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以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为例》[7],无疑具有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路向上的界碑性意义。它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格局的科学构架奠定了基石,最先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作为“五四”以来东北新文学,包括东北左翼革命文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来考察。这种研究导向上的突破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扫除了历史陈见和障碍,使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价值所在。之后,李春燕的《关于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研究的思考》[8],针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看法上存在的分歧,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明确指出:从本质和主流上看“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是爱国抗日的文学,是反抗侵略的文学”。提出要“清除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中的左倾思想”,倡议“为研究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后,孙中田撰写的《历史的解读与审美取向——序〈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9]一文,深入一步地指出了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学研究和清理的必要,主张“在文学历史的解读中剥开‘现存’的迷雾,寻求‘合理’的必然的东西”,倡导“从审美的取向出发,以整体流变的中国现代文学为参照,也许更见其丰富和多维关系。”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在不断的纠偏和研究的方式、方法的多方探索中渐次推进。众多的学术生发点,使研究者在纵、横的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审视沦陷区文学史,进行多元的内涵表达和形式建构,有分量的成果不断问世。
对东北沦陷时期作家山丁、袁犀、吴瑛、梅娘、田琳等人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成为新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高翔的《旧时代“送葬的歌手”——王秋萤生活和创作道路略论》(1985)是这方面研究第一篇有分量的专题文章,表明着该领域研究的正式起步。”[10]对个体作家作品的专论和对作家的评判,较有价值的还有范智红的《袁犀论》、徐迺翔的《梅娘论》、岳玉杰的《试论梁山丁的乡土小说》等。对于社团流派的研究,黄万华的《艺文志派文学初探》和《艺文志派四作家论》等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论作。铁峰的《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11]是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中极具分量的文章。
在林里的《东北女性文学十四年史》问世40年之后,逄增玉的《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基本轨迹》[12]和尹铁芬《为女人而作哀伤之歌——试论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吴瑛的小说创作》[13],成为东北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骄人的成果。
进入90年代,始于40年代中期的以文体学视角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以张毓茂、阎志宏合作撰写的《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14]一文为标志。文章力求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时期小说的历史原貌,阐明其与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新文学的承传关系,及其思想倾向和审美特色,探索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的本质和规律,表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维度。1991年9月在长春举行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东北沦陷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的出版、冈田英树等一批海外学者的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成果的涌现,表明了新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扩展。铁峰、黄万华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评价的争论,进一步展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民主与繁荣的景象。
这一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史料的搜集与出版,格外引入注目,辽宁、黑龙江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连续出版,袁犀、山丁等作家个人研究资料专集的公开出版,《长夜荧火》等多部东北沦陷区文学作品的重印,《长夜·曙光——殖民统治时期大连的文化艺术》(大连出版社1999年版)等地域性文化与文学资料集的出版,为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正是在对东北沦陷区文学每一个支脉的微观研究中,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整体脉络得到日益清晰的梳理,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向探寻文学发展规律的宏观性、综合性、多维度的纵深层面上挖掘。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各类专著陆续出版,一些开创性的学术见解和多视角的研究体系不断浮出。
《东北现代文学史》(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把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置放在东北现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进程之中,将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析。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在这里被划分为抗日革命的文学、日伪高压统治下的爱国进步文学、抗联的革命文学和汉奸文学与殖民文学;该书还论及了东北沦陷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东北沦陷期的文学分期和特点及沦陷时期的报纸副刊、期刊和文学社团的情况;金剑啸、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田贲、袁犀、山丁、杨靖宇等人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成就,是较早的一部可供沦陷区文学研究咨鉴、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史著。
冯为群、李春燕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收录了多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章,涉及到东北沦陷区文学诸多历史象,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见解。申殿和、黄万华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从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作家作品三个层面上,揭示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的全貌,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体例、格局上所作的积极探索。孙中田、逄增玉、黄万华、刘爱华著的《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风格流派史的视角,从对“文丛”派、“文选”派与“乡土文学”,女性作家群体的小说,艺文志派文学的风貌,东北作家群的艺术取向等方面立题,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梳理,其间表现出深刻的关于东北文化、文学和学术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考。
徐迺翔、黄万华著的《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侧重于史料和史实的辨识、梳理、提炼、升华和阐释,是一部气势恢宏、视野深广的沦陷区文学史研究力作。它以整体研究的开放格局将其中的东北沦陷区复杂的文学现象梳理出几条经纬,使东北沦陷区文学史以一种纵横清晰的脉络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在将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置身于同其他沦陷区文学史的交叉论述中,让读者在不同沦陷区的同期或同文体的对照审视中整体把握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风貌与规律。在著者“新史料”、“新结论”的研究努力下,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史被予以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这部书的突破之一就在于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筑设了一个清晰的架构,结束了东北沦陷区文学面貌模糊的历史,使其从千头万绪、零断散残中向具有客观性、规律性的学术史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张毓茂主编、高翔副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推动意义在于,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革命的交融与发展的进程中,来挖掘其尚未得到充分估量的学术价值。作者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理论与运动等每一种文体和文学现象的史论中考察了东北沦陷区文学史,在主题选择、美学风格、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承续与变异及对外域文化的吸收与演变等诸多层面的发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探掘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比如,高翔在“中篇小说史论”中指出:东北沦陷区中篇小说是五四时期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主题和创作方向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也表现在探索品格和艺术风格的多元性上。李春燕在“散文史论”中指出东北沦陷时期散文是东北散文革命的真正开始,此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以鲜明的民族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抗日文学中的先锋文体。阎志宏在“文学理论运动史论”一章中探讨东北现代时期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状态、特点、性质,对于全面认识东北现代文学的渊源、发展及演变缘由,有着特殊的意义。
张毓茂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大系》,全面展示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的面貌,并在研究方面有重大进展。随后出版的钱理群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是目前关于沦陷区文学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它广泛遴选了中国各沦陷区文学创作、文论研究成就,也为东北沧陷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套最基本的文学史料。编者所撰的“总序”和各卷“导言”,述及了包括东北沦陷区文学在内的中国抗战时期各沦陷区文学特殊的社会环境、作家心态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特征、各文体概况及其发展脉络、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它应有的认识,因其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前沿学术观点,也成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论作。
四
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在加强了宏观的总体研究的同时,不断领悟新的学术研究质素,引入了比较研究的概念,为沦陷区文学史这一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思路,开拓出更广阔的学术前景。
逄增玉的《东北沦陷期乡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之比较》,将东北沦陷区文学史中的重大文学现象的生成特征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以揭示特殊状态下的文学与中国主脉文学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李春燕撰写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比较》[15]一文,考察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的发展与“五四”新文学之间的渊源与流变,探讨东北沦陷区文学史对“五四”新文学的承续与发展。
高翔、薛勤、刘瑞弘撰写的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系列论文:《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16]和《迂曲中的求索——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论争及社团形态比较》[17],开中国抗战时期不同沦陷区文学史之间横向研究的先河。两文从两个沦陷区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和文学思潮、社团流派的各自特征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两地各具特色的创作走向,以揭示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价值。
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在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富于实事求是精神的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支“东北文化荒原上难能可贵的一朵文艺之花”,将随着新的学术研究质素的融会,在致力于此一领域研究的学人不倦的求索中,绽放它独特的文学、史学价值。
标签:文学论文; 散文论文; 中国文学史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艺术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