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能否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论杰里米183;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_新技术革命论文

新技术革命能否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论杰里米183;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_新技术革命论文

新技术革命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吗?——评杰里米#183;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际论文,成本论文,模式论文,里夫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杰里米·里夫金是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的主席,同时也是著名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他大部分著作的主题均聚焦于科学技术变革对于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意识到制造业对于经济体的重要性。2009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工业再造计划,呼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同年12月,美国政府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详细分析了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及优势,成为美国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指引。然而,理论界对于以何种方式恢复制造业以及其可行性,展开了诸多争论。

      2012年,里夫金的新书《第三次工业革命》①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书中他深刻地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影响,勾勒出新技术集群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趋势,并且呼吁各国迎接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到来。2014年,里夫金的最新著作《零边际成本社会》②出版,这本书大致上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在概括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后,里夫金从“零边际成本”这一概念入手,描绘了新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改变,并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大胆的预测。那么里夫金笔下的新技术革命包含了什么内容,零边际成本社会和协同共享经济又有多大可行性呢?

      一、什么是新技术革命?

      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里夫金描绘了新技术集群以及其零边际成本的特点。他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将被逐渐改变为一个新的经济范式,“协同共享”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

      首先,该书的第一部分回顾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他认为,新技术与市场的共同演化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并且最终改变了当时欧洲的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上帝”逐渐让位与“市场”,传统的神学世界观也逐渐被经济世界观所替代。里夫金在该书的第二部分进一步丰富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关于新技术集群的描述,并且提出了一个超越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模式,即“协同共享”。那么究竟新技术集群包含了哪些要素呢?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里夫金强调,当代世界经济是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这些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世界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通过考察工业革命史,他指出,新型通信技术和新型能源的组合往往意味着重大经济转型的来临,譬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动力和印刷机的结合,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信技术与内燃机的结合。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说,则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为前奏的。总的来说,在里夫金看来,分布式的信息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从本质上看,此次技术革命依旧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里夫金大致描述了可能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四个重要方面,即物联网、能源互联网、微信息化制造和网络教育,它们均以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具体来说,物联网是由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和物流物联网协同组成的有机整体。他认为,物联网通过将传感器和驱动器嵌入物品本身,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广泛地收集大数据,并且利用高级分析方法创建预测算法和自动化系统,将价值链的边际成本降低并接近为零,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随着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日趋增长和完善,并且与先进的网络技术联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时,人们能够在网络上共享绿色电力。于是,作为现代社会几乎一切生产和生活行为基础的能源供给便也可能接近零边际成本。而这一点是在以化石燃料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生活中不可能达到的。网络的分布式、协同和横向规模化特性,将改变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形成的生产模式。以3D打印为代表的微信息化制造方式以其开源、增材、“去人工”和“本地制造”等特点,将使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边际成本再次接近于零。最后,随着大量的免费、开放式的网上课程不断增多,人们可以随时获得几乎零边际成本的教育资源,并且获得相关认证。与资本主义旨在把学生培养为产业工人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接近于免费的网络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

      在该书的剩余部分,里夫金主要描述了新技术集群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将使未来社会向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过渡。他相信能源机制和信息技术塑造了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文明的组织结构、商业和贸易成果的分配、政治力量的作用形式,指导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在于,通过能源的民主化,人类将迈入分散式的资本主义时代,权利结构也会越来越扁平化,社会向更加合作和分散关系发展。与一些学者认为的共享是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的观点不同,里夫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才是贪婪和毁灭的本质原因,它疯狂地逐利,驱动了市场导向的形成。然而,随着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告别物质资源的稀缺,逐渐走向丰裕,协同共享将超越政府与市场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二 “零边际成本社会”和“协同共享”是否可行?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断积累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资本家永不停歇地积累财富的欲望会促使他们主动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以便获取利润或者超额利润,此类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内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此后,一些经济学家,例如凯恩斯、兰格等,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体制内部的矛盾。他们同样认为,追求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新技术会从根本上威胁到体制本身。与他们类似,里夫金设想了一个可以带来“生产率极限”和“最优公共福利”的资本主义体制,它的运行逻辑完全符合市场竞争规则。最终,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终极技术”产生,生产率被提高到理论上的最高点,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接近于零。在此情况下,古典和新古典的经济理论将失效,以此为基础的商品和服务定价模式将完全被颠覆。随着资本主义积累模式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利润”将会逐渐消逝,整个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将改变,未来新的协同共享经济模式将对其取而代之。

      新技术革命到底能否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新技术革命为基础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以及协调共享的经济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里夫金虽然没有系统描述它们赖以建立的条件,但是笔者认为,从该书中大致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第一,制度惯性和垄断集团。理论上,一些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制度和既得利益会影响技术。具体来说,他们强调市场上所有运动中的机构都存在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新技术常常通过改变工作条件或工作程序,或者通过引进新的原材料和新的质量标准来改变要素供给者与运行中的机构的关系。变化的结果将导致一个利益集团的获益远远大于另一集团,或者一个集团通过损害另一个集团的利益而获益。因此,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会反对新技术。③一些学者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分析范式的生产过程模型,发现由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利益存在着巨大差别,要想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更有效率、更加全力投入,资本家必须维持对于工人的权力并且控制劳动过程。因此,在工资、失业率以及监督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如何能更有力地控制工人的劳动过程便成为资本家选择技术时重要的参考因素。由此便可能导致资本主义企业技术选择的无效率,并且严重阻碍技术创新活动。④与上述理论类似,在该书中里夫金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新技术革命中也可能出现某些制度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例如全球性的能源企业、电力企业或者设备企业,会联手阻止能源互联网的建立。这些企业会把智能电网变为一个集中管理的结构,以实现新能源的商业化。它们对新技术往往采取垄断和阻碍的行为,从而使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建立遇到重重困难。

      第二,成本问题。首先,纵观技术变迁史,任何新技术能否在生产和生活中得以大范围运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即生产成本是否足够低廉到可以量产或是生产工艺达到可以量产的地步,以至于成本显著地下降。一些学者们对此也抱有类似的观点,如只有在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投入品”的价格下降到足够低时,新技术才会开始进入普遍应用的阶段。⑤书中提及的物联网芯片、传感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微信息化的制造工具等,都会面临上述的成本问题。其次,里夫金在书中描绘的各类新技术集群至多能达到“零边际成本”,并不是“零成本”。因为在此之前,任何技术创新在前期的发明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书中提到的诸如新能源网络、物联网、微信息化制造等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以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如此巨大的固定成本该由谁承担,是充满争论的议题。最后,所谓的“零边际成本”究竟能否达到?书中里夫金所描述的几乎所有新技术都只能使边际成本最大程度地接近于零,而并不是等于零。例如,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微信息化制造虽然能以其增材、开源等特点节约大量的成本,但是任何制造技术都需要原材料的供应,此类成本几乎无法省去。同时,在上述物联网、新能源系统等运行过程中,修理维护成本也是无法避免的。目前看来,尽管各类新技术革命可以使生产力提高到一定高度,但要做到实实在在零边际成本的可能性并不高。因此,在边际成本只能接近于零而并不等于零的情况下,里夫金所描述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资本主义制度的消逝、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的建立等就不禁令人感到怀疑了。

      第三,相对过剩人口。新技术的发展能否恰当地解决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的问题,是零边际成本社会和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是否能够建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内,资本的量的扩大是资本积累的最初表现,并且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即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来实现的。对劳动的需求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⑥“价格下降和竞争斗争也会刺激每个资本家通过采用新的机器、新的改良的劳动方法、新的结合……就是说,提高既定量劳动的生产力,降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率,从而把工人游离出来,总之,就是造成人为的过剩人口。”⑦然而,里夫金在书中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却稍显模糊和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自动化、微信息化制造等技术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甚至“知识劳动者”也会成为牺牲品。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生产等各方面的自动化可以将劳动力解放出来,并转移到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中。新技术革命可以使消费者从事自我生产,从而消除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差别。但究竟什么是解决相对过剩人口的具体方法,里夫金在书中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第四,社会资本和地缘政治。该书中,里夫金试图通过列举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卡洛儿·罗丝的“共享的喜剧”、奥斯特罗姆对于共享模式的设计原则来说明在经济资源由稀缺转为丰裕时,协同共享经济模式的可行性。诚然,共享模式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表现出了比市场模式更有效率的结果。但是,笔者认为,此种经济模式是否能够成功,还必须考虑社会资本和地缘政治的因素。里夫金在书中列举的合作共享的成功范例均是在较小的社区或网络开源的前提下。虽然新技术革命可能会为这一模式的兴起建立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要想在更大的社群范围甚至整个社会中推行合作共享的经济模式,恐怕还是要面对监督不足、激励不足等种种问题。此外,一些学者还认为,自治合作的兴起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人们有能力并且乐于从事社会活动、取消国家机密甚至国家的消亡等。⑧因此,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成为阻碍经济模式向协同共享转变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新技术的疑问与思考

      里夫金认为,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经济环境逐渐由稀缺转为丰裕,新技术集群的特殊属性可以使生产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并且在零边际成本的社会中,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将取代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可以看出,技术是里夫金在本书中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分析的核心。但从学者们已有的思考与研究出发,笔者对于新技术还存在种种疑问。

      首先,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总是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那么,会存在“一劳永逸”的技术吗?布莱恩·阿瑟认为,每一个作为解决方式的技术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以碳为基础的化石技术导致了全球变暖,核电技术带来了核废料。每项技术都包含着问题的种子,是一个基于人类历史普遍性经验的通则。⑨那么书中里夫金所描绘的种种技术是否也是如此呢?例如:新能源技术是否会导致气候变化;协作共享的网络技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人工智能是否会破坏社会伦理等。因此,现实中究竟能否出现里夫金笔下致使丰裕社会出现的“终极技术”,笔者认为还应历史地、辩证地研究。其次,虽然新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形塑大众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不能忽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子系统对于技术的影响,它们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技术变迁的方向。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诸如互联网此类新技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会受制于资本积累的过程。虽然一些新技术带有民主化、开放化的趋势,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会影响甚至决定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和最终模式。学者们更加注意到金融垄断资本与互联网的结合,预示着全球资本主义制度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⑩然而,里夫金在书中主要聚焦于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影响,对于政治、社会等对新技术反作用的研究稍显不足,不免容易让读者得出类似“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下,在一定制度背景和生产方式的框架下研究包括技术创新、结构变化以及经济和社会运动共同演化规律。最后,马克思认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一个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11)因此,在资本积累逻辑下诞生的新技术究竟将进一步加重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还是会把劳动力从市场经济中解放出来?新技术革命导致的协同共享经济模式究竟是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最终被资本主义制度同化吸收?书中里夫金虽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他更多表现地仅仅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畅想而缺乏科学的论证。

      回顾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技术的思想轨迹,可以看出,由于技术理性背后存在着控制手段和强权意志,(12)一些学者对于技术进步持保守甚至悲观主义的态度。(13)当然,人类一方面要看到技术的工具理性,即技术解决问题,促进生产力发展一面;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一个合理化的社会。(14)在技术演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价值规范对于技术的设计与发展的影响,从而促使科学技术摆脱资本的霸权。(15)

      四、对中国的启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在“后危机时代”和“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该书中对新技术集群兴起和协同共享经济模式的描述,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更好更快增长,从而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一些方向和思路。

      首先,我国在新技术革命中需要正确认识所谓“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转移淘汰出去。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盲目的“去工业化”战略,给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里夫金在书中阐述的微信息化制造是新技术集群的核心之一,同时也为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创造了丰裕的物质基础,可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应该是以网络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制造工艺为基础的新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

      其次,发展新技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用新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实施赶超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技术差距,以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同时,我国还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和创新驱动,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尽快在新技术层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此外,工业化所带来了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在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限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是我国发展新技术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实际。里夫金笔下的新能源技术和能源互联网,无疑为我国指出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其具体实施与大范围推广,还需要我国研究人员的科研攻关和系统论证。

      再次,从美国“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起,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被认为是促使经济走出危机困局、恢复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危机后,学者更提出一种“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主张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结构改革的空间。(16)该书中,由于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产生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等固定成本,里夫金同样非常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不过,他的认识更倾向于一些新熊彼特派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决定经济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哪一种技术—经济范式最终在竞争对抗中占据主导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其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债务等问题的关系,从而保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是学者们以及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最后,里夫金认为,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与“市场”模式之外,让“社区”入股是更有效采用新基础设施的方法。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此次技术变革是一种垂直方向的规模扩张,它需要的社会资本更多,金融资本更少,最好通过共享管理来实施;并且他认为,合作社是启用新技术集群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促进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当然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然而,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生产不断社会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敢于摆脱某些传统经济学观念的桎梏,积极探索和发展一些新的、更有效的经济模式,从而最大地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在采用新技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中,应处理好各个产业间的关系,强调制造业的基础地位,实行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努力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并且积极探索各类建设中新路径与新模式。

      ①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②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③威廉·杜格、霍华德·谢尔曼:《回到进化: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④Samuel Bowles,"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Walrasian,Marxian,and Neo-Hobbesian Model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6,no.1(March,1985),pp.16-36.

      ⑤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25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⑧厄内斯特·曼德尔:《权利与货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⑨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⑩Foster,J.B,McChesney,R.W.,"The Internet's Unholy Marriage to Capitalism",Monthly Review(March,2011).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8页。

      (12)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5)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标签:;  ;  ;  ;  ;  ;  ;  ;  ;  ;  ;  ;  ;  

新技术革命能否改变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论杰里米183;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_新技术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