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刘明越[1]2013年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任何所有制都存有一个实现形式的问题。所有制改革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即社会中不同所有制比重的变化;其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即所有制具体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实现。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沿着这两方面展开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是从传统的公有制企业变为现代公司制度,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清晰地显示了这一演化过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国有企业的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围绕实现形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社会化。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的重任,体现公有制的性质,而其创造的财富必须实现社会共享。但国有企业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按照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即国家所有的性质;一方面也要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宏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的结构已经形成,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也随着产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也逐渐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除涉及国家绝对控股的行业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产权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产权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国家所有权出资人的代管问题,解决了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问题。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国企经营成果全民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国资委的定位:国有资产代管者职能的完善;其次是对国有资产代管者的监督,以便确保代管者能够真正履职;第叁是探索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全民共享。

余卫平[2]2004年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这种以改变无效率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政府和企业职能合理定位为中心环节的改革,不仅直接摧毁了“叁位一体”的传统体制,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面貌。从宏观整体角度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笔者发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分析涉及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现实判断和理论分析,而且,具体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历史选择还有很多偶然事件爆发和随机心理变动的影响。鉴于此,本课题研究从国有企业改革价值的逻辑审视和综合判断开始,以改革政策后果的现实表现与改革主体博弈的策略均衡为基本的分析对象,借助于制度变迁博弈的演进均衡和认知均衡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面向宏观整体环境且具有连贯一致性逻辑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分析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改革主体及相关利益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是围绕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博弈及其均衡特征来展开的。在分别探讨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规范效应、社会稳定效应和经济安全效应之后,针对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的改革实践,探讨了叁种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的现实表现。同时,还指出了资源性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特殊价值。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与效应评价。通过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分析置于制度变迁博弈的理论框架中,改革

赵丽君[3]2006年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最艰苦的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的目的,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论探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规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个系统中,国有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量之一;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主干力量;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者。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发挥着支柱和中坚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任务,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公司制改革取得显着进展,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推进,经营机制明显转变;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效益大幅度增加。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国有资产出资人还没有完全到位;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职能错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要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就要结合我国实际,调整国有经济比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外部环境,促进国有企业参与平等竞争。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完善一系列的法律制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惟有如此,才能使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中不断规范,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李勇[4]2005年在《我国国有企业财产权制度改革的民法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的国家所有制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所有制理论和前苏联的经济实践模式。在企业国家所有制模式下,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并实行严格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这种企业的国家所有制为确立国家的经济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这种所有制由于使管理国民经济的行政职能和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混为一体,公权和私权难以区分,企业完全处于无权、无利、无责的状态,缺少作为民事主体应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变成行政机构的附庸。这种体制最终使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不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而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作为公有制经济主要部分的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经历了20多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国有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不足以及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的分歧或背离,企业所有者缺乏自主权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能解决好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国有企业仍然没有真正摆脱政府的干预,企业主体虚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从民法学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的设计也不符合民法基本原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障碍。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成为国有企业能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学术界从民法学的角度就解决该问题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国有企业经营权与国家所有权两权分离,但需要确立通过法律规范的法定经营权观点,另一派坚持赋予国有企业法人所有权观点,尽管两者都赞同用股份制的改造为前提,但这些都无法解决国有企业产权的根本问题,这样我提出了赋予国家与企业法人对国有企业财产共同所有权并结合国有企业的法定经营权来治理国有企业的观点,这种做法能很好的解决国有企业财产权改革所面临的两难处境。

吴汭[5]2005年在《国有企业产权重组中的产权界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原国有企业的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企业的低效率运行难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制。因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产权明晰,确保产权在资本市场中的交易和重组,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寻求制度上的突破。本文将国有企业产权重组中的产权清晰界定作为研究主题,根据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产权界定问题,应是明确产权界定的主体,区分作为公权者的国家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国家,把企业家这个国有资产的代理者作为产权界定的主体,让国有资本在竞争性的资本市场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和重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根据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产权的初始界定,才能保证产权的交换,初始界定的产权为交权交易即产权制度的运作提供了一个起点,但是产权的进一步界定则是通过产权体系的运作过程自身。而市场、企业、政府的运行机制都有各自的运行成本。事实上,在界定产权的过程中,个人比政府具有比较优势,实际上承担了大部份活动。本文通过对产权界定的博弈分析,可以发现,当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权利结构所决定的行为,包括

傅玲[6]2001年在《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一直在探索一条国企改革的最优方案。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国企大范围的严重亏损,负债率居高不下等。而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针对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本文提出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分类改革:在国家控制领域,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家非控制领域实现国企非国有化。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融合,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有企业的现状及改革历程,指出国企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国际间的国企改革比较,从国企的性质和存在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分类改革的思路。第叁部分研究国家控制领域的国企改革方案。第四部分探讨国家非控制领域的国企退出机制。最后指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和谐发展,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程并强, 周茂伦[7]1997年在《浅论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公司产权制度,但公司产权制度并不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唯一模式。我国的国有企业千千万万,类型不一,不能都改为公司制。我们应当进行具体分析,看哪类国有企业取公司产权制度,哪类国有企业取其他产权制度。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丁小强[8]2004年在《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开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遵循的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思路,并且产权制度改革成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政府和理论界之所以关注产权问题,是因为产权制度改革是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的产生和发展,使国有产权国有企业退出一些领域,而加强另外一些领域,或积极参与到某些经济领域,从而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二是通过产权界定和产权制度安排确定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结合,从而真正确立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地位。叁是通过产权关系调整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建立起国有企业所有者与代理者、经营者、企业职工之间一种新的责、权、利关系或新的契约关系,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 改革本身就是制度创新和设计的过程。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看,我国的改革正是寻求一个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更高效益的经济制度的创新与设计过程。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开展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设计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产权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基本思想为指导,科学吸收国内外产权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的成果,在进行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国际上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验教训,全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的类别、角色定位与目标选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政府行为选择等进行科学设计,并就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与宏观层面上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架构。

周韧[9]2005年在《中国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产权界定为主线,从宏观上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以及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在目前现实情况下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产权和产权界定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产权的含义、功能以及产权界定的现实作用,并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分析,肯定产权界定工作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性。本文认为:产权界定能避免为争夺产权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减少因产权未确定而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机会损失。其次,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并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障碍。最后,本文对国有企业产权界定的运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国有企业产权界定的过程中,要对国有资产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以及个人产权进行界定,并划分其权利边界;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权界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也要对其权力有所限制;要在考虑效率的同时,公正的协调好产权界定工作中国家、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陈氏月琴(TRAN, THI, NGUYET, CAM)[10]2016年在《越南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国有企业改革是越南的经济改革工作中重要的问题,而企业产权改革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问题。越南自1986年开展改革至今已叁十年,在新的经济政策扶持下,越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不少成就,但企业的效率仍然很低,其原因在于产权结构复杂,权、责、利不明确,管理权限不清楚等。若要促进越南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先处理好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越南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主导,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博弈论等方法,分析了越南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以及产权改革现状,探讨越南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明确提出越南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就是明确产权,实行股份制改革。本文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首先介绍了产权的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产权的定义,明确产权的概念与功能;其次介绍了公有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理论,并通过文献综述,为后面研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越南改革开放以来产权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本章从始于1986年越南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入手,分析了改革开始至今国有企业产权的方向和步骤,探究了越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发现了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指出,国有企业产权所存在的问题在于过于集权,产权分配不合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过多,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丧失。同时,从政府、企业管理者、购买者、企业员工与寻租者五主体分析了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越南国企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本章以上述五个行为主体为对象,对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利益分配进行分析,针对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分析了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与寻租者的叁方博弈,并就职工岗位和待遇合理安排等问题对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叁方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基于模型分析了产权改革五个主体在改革中的博弈关系。第五章越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制度创新。本章着重讨论越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讨论了产权改革的目标、制度设计等问题,并归纳、总结国有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指出越南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越南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第六章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目前适合越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办法就实行所有制多样化,政府协助国有企业成为私人资本企业是必要且可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通过股份制度来吸引国内外私人资产,调整企业财产结构和所有权结构,改变政府在国有企业从唯一所有者转成多元所有者的结构也是必要且可行的,这些改革的目的旨在增强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促进越南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必须要转换,使之具有实际的自主权,但是要保留所有者的基本权利;此一原则对于建设一个有效的国家所有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国家所有权的机制改革才能得以成功,同时也可以建设一个既现代又有效的国家所有机制。第叁,国有企业的财政机制要转换,既要确保所有者的权、责、利,又要确保企业的自主财政和资金积累,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样才能确保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增值并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第四,对国有企业重新安排是决定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减少国家100%资本的企业,进行股份化、卖出、承包、出租等,实现公司化,发展母子公司模型,建立并发展经济集团骨干企业。这是越南国有企业改革重要的主导思想,旨在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创造一个各种股份制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良好环境。最后,虽然越南国有企业的数量、规模与经营范围的正在减少,非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国有企业仍有发挥其作用的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厘清国有和民营企业的领域和轻重,这也是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 刘明越. 复旦大学. 2013

[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D]. 余卫平. 中南大学. 2004

[3].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法律研究[D]. 赵丽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4]. 我国国有企业财产权制度改革的民法学分析[D]. 李勇. 延边大学. 2005

[5]. 国有企业产权重组中的产权界定分析[D]. 吴汭. 贵州大学. 2005

[6]. 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D]. 傅玲. 湘潭大学. 2001

[7]. 浅论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J]. 程并强, 周茂伦. 政府法制. 1997

[8].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设计研究[D]. 丁小强. 武汉大学. 2004

[9].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分析[D]. 周韧. 湖南大学. 2005

[10]. 越南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陈氏月琴(TRAN, THI, NGUYET, CAM). 昆明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