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_银行论文

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_银行论文

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制度创新论文,金融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基本的改革大纲。两项改革的成败事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在实践中,仅靠任何一项改革单项突进,都是难以奏效的,为此需要两项措施配套进行。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

1、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体制改革已成当前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企业目前缺乏依据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能力,以致金融改革举步维艰。专业银行商业化、信贷资金商品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实施起来十分困难,有的实施后功能被扭曲,有的根本无法付诸实施。如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实施就意味着专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必须由过去和现在的资金供应关系改变为资金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的借贷关系,双方必须彼此都是一定的经济资源所有者,拥有独立自主的行为权力和能力,否则这种借贷关系就难以真下确立。目前,我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就其形式上来说是借贷关系,但本质上还是资金供应关系,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关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信贷资金迟迟不能成为商品,仍然是被行政化地用于包企业流动资金,垫付企业亏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改革一直都只是在改革经营方式上做文章,而未能从根本上改革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制度。旧企业制度的最大弊端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没有法人所有权,没有经营自主权,不能真正自负盈亏,资产存量凝固,生产要素不能流动,结构调整困难: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僵化。若不从根本上改革企业制度,企业就无法走出困境,金融体制改革措施难以顺利实施。所以说,金融改革的深化,有赖于从根本上改革企业制度。通过创新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为金融体制改革铺平道路。

2、金融体制改革为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首先,为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从局部出发,对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企业实行市场保护,排斥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形成条块分割。要打破这种分割,就必须坚持货币引导商品,发展统一的货币市场,加速产品的市场化。因此,在金融体制上,不能再搞资金切块管理制度,而应大力发展票据信用,使票据流通畅通无阻。其次,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条件。当前,国营企业中,一方面大约3000多亿元固定资产闲置,另一方面又要求银行增加贷款。购置相同固定资产、进行重复投资。若在金融领域中推行抵押、担保、租赁业务,或者实行有特定目标的高利率和发展多范围的金融信息服务,引导这些闲置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可以在不增加贷款的情况下,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第三,为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创造条件。当前由于还未形成资本可以充分流动的机制,投资的小型化、分散化,各搞各的小企业,使企业根本丧失了规模经济效益。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现代的资本市场,因而就难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专业银行商业化,专业银行商业化后将促使企业的产权重组、转让、交易或倒闭、破产、兼并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二、创新现代企业制度,适应金融体制改革

1、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银行都是独立的商场主体。各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银行不能再承担无条件供应流动资金的责任,对不具备独立经济实体资格的企业,银行不予贷款。企业要适应这种改革,就必须建立新的产权制度。

2、转变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现代企业制度下,银行改变了过去实行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和到期归还性原则,不光是考核资产总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企业资产结构如何。一是看企业的资产净值,根据企业的资产总值、净值及抵押性能等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二是银行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的清偿能力,同时根据企业的流动性大小,考虑贷款类别和期限;三是用库存利用率、销货款回收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总资产利用率来衡量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

现代企业制度中,负债对总资产的比例、税前收益对利息的比例、长短期负债的比例、现金流入对现金支付比例等负债结构既是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衡量标志,又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从银行来说贷款要向负债结构合理、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倾斜支持。为此,企业必须按照现代管理的标准,转变资产、负债结构。

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资金的配置将以市场调节为主。当前,企业处在一种条块分割和条块封闭的格局之中,不少企业达不到规模效益,大批资金无法向效益高的地方流动。被长期分割钳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地区、行业界限,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活力,加速企业的分裂、重组、兼并、联营和集团化,将闲置资产要素解放出来。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实际上就是要改变单个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的自我封闭,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4、建立积累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折旧政策,固定资产重置资金为负数,企业留利水平低,生产资金依靠银行贷款,企业过度地依赖银行,这是我国企业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只有改变积累机制,才有可能弱化对银行的依赖关系,实现自我发展。

5、改变企业筹资方式。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改变过去单一依靠银行贷款的方式和途径。首先,筹资方式多元化。扩股、发行短期或中长期债券、多留利润、资产抵押借款、财政拨款等等。其次,对筹资成本和收益进行评估。不仅考虑直接成本的大小,还要看机会成本的大小。第三,筹资决策程序科学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厂长、经理人员不一定是有资格的投资决策者,尤其是比较大额的筹资,要由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来作出集体决定,有的还需要聘请专门的投资咨询评估机构论证。

6、改革会计制度。金融业走向国际化,就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制度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接轨;与此同时,也要求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银行按期限管理贷款、按权责发生制计算收益、处理呆帐等,都需要企业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如实反映这方面的经济活动。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配合企业制度创新

1、深化金融产权改革,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由于不具备明确产权的金融企业组织制度,因此,现有国有银行不存在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金融活动中缺乏创新的动力,不能形成规范化的市场金融运行。为此,应该以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区分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业务,构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机构可以实行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在中央银行监管和金融法规下自主经营、平等竞争。使金融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与企业的产权形式相对应,相吻合。

2、实行信贷资金商品化,按市场资源配置调整信贷政策。一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核心是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从总量、流动、安全、效益四个方面考核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资金利润率等,从而正确处理总量、比例、结构、期限、利率的平衡关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求平衡的资金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贷款风险和补偿机制。按照信贷资金安全、周转和效益的原则,全面实行抵押、担保制度,推行贷款保证金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三是灵活运用利率调节杠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当放宽利率管制,根据不同种类贷款期长短、风险程度高低,确定不同的利率标准上限和下限,然后由各金融机构根据情况,灵活确定利率,使银行贷款利率富有弹性,增强利率杠杆调控经济的能力。四是实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将银行原有的一部分旧贷款转化为股份,作为银行对企业的投资或参股;新增银行贷款也可安排一定比例直接参与企业的投资和参股。它既可以加大银行与企业的利益关联度,促使银企双方共同关心资金使用效益,也是实行金融资产多元化的必然决策。

3、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完善的贷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等,是企业和银行筹资、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改善银企关系优化金融产业结构所必需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