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象、意”三层次浅析朗诵艺术论文

从“言、象、意”三层次浅析朗诵艺术论文

从“言、象、意”三层次浅析朗诵艺术

李宗铭 北京电视台

摘要: 《周易·系词》中便将艺术作品的赏析分为“言、象、意”三个层面。朗诵艺术作为一种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艺术语言,依托文本形象塑造可听可感可视化、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艺术形象,抓住内容实质、把握多样形式,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创造回味无穷的艺术意蕴。

关键词: 朗诵艺术;艺术意蕴;艺术形象;艺术语言

早在《周易·系词》中便将艺术作品的赏析分为三个层面,即言、象、意。今人将其发展概括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所谓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成是艺术作品的内容塑造,而所选的艺术语言便是形式表达。所有作品都有其“形象”和“语言”,可只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才涉及“意蕴”层面。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朗诵艺术要想动人心弦、余音绕梁,必得在二度演绎中创造出让人心仪神往的艺术意蕴。本文试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次来浅析朗诵艺术,并结合实际作品,初步探寻如何才能使朗诵作品真正获得艺术意蕴,达到足以称之为“艺术”的境界。

一、朗诵艺术中的艺术语言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1]在朗诵艺术中,“物质媒介”便是朗诵者的声音,表现方式和手段便是朗诵者对自己的声音进行了怎样的处理。这让我不禁想到朗诵中的四大外部技巧,即: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下面我将以停连和重音为例进行论说。

停连,顾名思义包含“停”和“连”两个部分。在中文的语篇中,所有的文章都有标点符号,表达作者话语的连接与停顿。但是如果朗读者一味遵照标点符号来连接或休止,那么不仅听起来呆板乏味甚至可能连意思都表达不明。所以在朗诵的过程中,对于停连的处理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即在有标点处不一定休止,在无标点处不一定连贯。判断此处语句到底是停还是连,必须依照文章的具体内容及思想感情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在朗诵中运用好“停顿”是极为重要的。“停顿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继续和延伸,而不是思想感情的终止、中断和空白。恰到好处的停顿,应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2]如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的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这句话中有多处重复的词语,两个最轻最轻,后面紧接着又一个轻轻的,这些地方的停顿,不仅是听觉上和区别意义上的需要,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而且此处的停顿和安静,更能表现这种“轻轻”的情态,是多么小心翼翼、多么珍重不舍……

在文本中,总有一些词语、句子是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和隐喻意义的,可以说这是文章的“眼”。那么在处理这些文眼的时候,便需要突出强调。重音便是最好的突出强调的方法。但是重音并非词的轻重格式,而是在约定俗成之外的,反应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的要点。如《匆匆》中,“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其中的“水”和“大海”便是作者这句话的重点,要强调出水之于大海的渺小无力,来表现自己流逝的时间也如同这水之于大海,那样渺小无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无奈心酸之感。

3.代储代销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在签订代储代销合同需要重点关注的防空节点是:代储物资质量要求及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期限等内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物资代储期间的风险如何负担未约定或约定不明;未能代销出去或代储代销期间超过安全使用期的物资,如果供应商处置不及时,如何处理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等;“代储代销”与常规储备物资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有:合同经办部门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作为代储代销产品供应商,并准确预测产品需求规律,确定最佳的库存采购量。

二、朗诵艺术中的艺术形象

3.4 缺少必要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老年人的家庭康复离不开家庭关怀和社会大环境的大力支持。社会支持可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从而有益于健康。研究显示,有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协助康复的患者,其康复效果、功能恢复程度比没有家庭支持的有明显进步[25]。然而国内老年患者的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冯正仪等[22]调查脑卒中后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情况发现,只有7.7%去除了门槛等地面障碍物,11.5%为患者准备了专用坐便器;3.8%为卧床患者安装床档;无一户在卫生间安装扶手。

1983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建设大军和上百名外国专家汇聚潞城。历经4年多的艰苦会战,一座现代复肥城在古老的上党大地巍然耸起。中国第一代复合肥料硝酸磷肥诞生了!中国化肥工业至此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可以说,只有拥有艺术意蕴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之前说到的运用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最终都是为了这份艺术意蕴的生发。所以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我们理应追求超脱文章内容本身的美感和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呢?

三、朗诵艺术中的意蕴生发

其二,在叙事类的文学作品中,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便更加不言而喻了。在叙事性的作品中,有明确的原本的文学形象,朗诵者把文学形象变成朗诵艺术中的新的艺术形象时需要做到逼真可感、栩栩如生。同时,也不能放过人物以外的情境描绘与渲染。因为只有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作品《青衣》中,筱燕秋知道有人替代了自己,那段近乎绝望的情绪描写:“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时候,语气状态应是安静的甚至是死一般沉寂的,节奏可以是渐慢的,音量是渐弱的。充分体现主人公心中的悲凉绝望之感。好似一个眼神空洞、动作缓慢、神色伤悲的女子就坐在观众眼前。

其一,在写景抒情性的文学作品中,要注重对景的提炼以及对情的升华,找到景色背后的情感来源和精神实质。中国文人一直钟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这类作品中,读者往往觉得抓不住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二度创作中便使作品失了“魂”。我们应当学会在描绘景物时抓住特点,进而把它形象化、具体化,把景读活,让情流动。比如朱自清的《春》,就应当首先抓住作者笔下“春”的特点。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刚落地的娃娃,是笑着、走着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也是有铁一般胳膊和臂膀,能带领我们走向前方的健壮青年。我们应把“春”的形象具体化,让听众听了之后也感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感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就像新生儿、小姑娘、健壮青年——美好、阳光、有力、充满希望。带着这样明确的要求回到原文,再读“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再读“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儿”,整个的语言状态就会变得更积极、更欣喜。

其一,与作者“同呼吸”。要想把别人的文章表达清楚,朗读者自己首先要融入其中,能够做到与作者情感相通、心灵契合、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内在语,找准对象感,进行适当的情景再现。设身处地地理解感受,充分调动情绪。在表达作品时要做到思想感情是流动的。如果是自身都感受不到的东西,又怎么能传达给受众呢?所以,做好理解感受是最基础的。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是最鲜活最灵动的一个亮点。在朗诵艺术中,朗读者是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再创造而产生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往往应比单纯的文学形象更加丰满生动、鲜活自如。那么,在朗诵中应怎样塑造艺术形象呢?

其二,与读者“共颤动”。朗诵是“走取他人之作,由自己所读,为别人所听这一条路的。”[3]二度创作的难点之一便是需要勾连“第一作者”与“第三听众”,在充分理解感受了第一作者之后,你还需要把自己感知到的共振传递给听者。要想达到这样的高效传达,需要充分理解作者,但不变成作者;准确生动、情感细腻,但不能入戏太过、矫揉造作。“’我就是’是朗诵者把自己作为稿件中的人物,从人物的角度去听、去看、去想、去说话,稍微稍有不当未免偏重表演;’我就在’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把稿件复述给听众,它力求通过朗诵者的语言技巧使听众在脑海里产生画面,产生共鸣。”[4]也就是说,在备稿时我们可以做到“我就是”,但是当真正传达稿件之时,我们应该适当抽离出来,当听众的引导人,做到“我就在”。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失去自我,又不主观发挥。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鉴于林芝市深入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西藏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笔者结合林芝市青稞生产实际就如何提高青稞产量提出自己的浅见。

其三,把握多样形式、抓住内容实质,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所谓形式美,除了一些前文提到过的朗诵技巧,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声韵之美,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有朗诵者的声音之美,作品语句的平仄押韵之美,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之美,配乐与朗诵的配合之美等等。声韵等外在形式可能是我们最先最易感知的,但并不是它足够悦耳动听我们就认为它属于“形式美”,唯有能够准确传达作品情感之细腻、思想之闪光的外部技巧,能够与作品内容完美契合的表现形式才称得上“美”,否则只是哗众取宠、金玉其外,甚至沦为“套路”。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官腔”、“学生腔”等便是固定了语言形式的套路表达。失了内容的形式就像失了灵魂的人,不过行尸走肉。

四、结语

朗诵艺术作为一种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艺术语言(外部技巧),依托文本形象塑造可听可感可视化、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艺术形象。与作者“同呼吸”、与读者“共颤动”,抓住内容实质、把握多样形式,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创造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意蕴。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320.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04):87.

[3]李夏均.浅谈朗诵“过度表演化”的弊端和解决方法[J].大众文艺,2011(4).

[4]张颂.朗诵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01):16.

作者简介: 李宗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现任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参与主持《养生堂》《暖暖的味道》《我是大医生》等节目。

标签:;  ;  ;  ;  ;  

从“言、象、意”三层次浅析朗诵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