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术后~(131)Ⅰ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影响因素探讨

甲状腺癌术后~(131)Ⅰ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影响因素探讨

程刚[1]2004年在《甲状腺癌术后~(131)Ⅰ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影响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31I治疗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之后的残余甲状腺组织的清除或去除治疗(清甲),二是功能性转移灶的治疗。清甲治疗对于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血清Tg和诊断剂量131I对DTC的复发或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利于随访均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清甲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DTC患者131I治疗方案的制订。首次清甲不成功者,再次清除获得成功会更加困难。本研究探讨DTC术后的131I首次清甲的影响因素,以便为提高131I治疗DTC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8例术后且没有远处转移拟行首次清甲的DTC患者,应用较大固定剂量的131I(80~100mCi)进行首次清甲治疗。以我科以往采用小剂量131I(50~70mCi)治疗的56例DTC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进行大小剂量的清除效果的比较。38例DTC患者依据清甲效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观察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术后至清甲时间、TSH水平的差异,手术方式主要以甲状腺床区摄131I率和B超测量残余甲状腺体积来进行评价。测定38例DTC患者服用131I前的血清Tg值,以及服用131I后第5天的血清Tg值,观察血清Tg的变化在首次清甲中的预测价值。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结果:1. 38例用较大剂量131I首次清甲的DTC患者,131I首次清甲成功25例,失败13例,清除成功率为65.8%,明显的高于小剂量131I首次清甲的历史对照组﹙P<0.05﹚。 2.进入试验的38例DTC患者中,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 成功组术后至清甲时间(2.48±2.33月)短于失败组(31.50±75.69月),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92>0.05﹚。而手术方式(24小时甲状腺床区摄131I率和残余甲状腺体积)、TSH水平在两组间则有明显的差异﹙P<0.05﹚, 成功组24小时甲状腺床区摄131I率、残余甲状腺体积明显小于失败组(8.38±6.85% vs 17.06±6.23%, P=0.001<0.05;1.95±1.70 cm3 vs 5.71±3.53 cm3, P=0.005<0.05),24小时甲状腺床区摄131I率与残余甲状腺体积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0.691,P=0.001<0.05)。成功组TSH水平高于失败组(57.89±36.67μIU/ml vs 21.30±28.57μIU/ml, P=0.004<0.05)。 3.服131I前血清Tg值,成功组与失败组间没有差异(6.48±6.82μg/L vs 9.59±16.45μg/L, P= 0.524>0.05),而在服131I后第5天血清Tg值,成功组明显高于失败组(22.61±19.37μg/L vs 8.11±5.42μg/L, P=0.001<0.05),血清Tg值变化成功组高于失败组(1196.00±1968.62% vs 190.38±258.14%, P=0.019<0.05)。结论:(1)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首次清甲效果大剂量优于小剂量。(2)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越彻底,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越少,首次清甲效果越好。(3)首次清甲服131I后第5天血清Tg值越高,清甲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服131I后第5天血清Tg值变化可以作为清甲是否成功的一个预测指标。

刘雪辉[2]2009年在《甲状腺癌术后首次~(131)I清甲影响因素分析与环境辐射安全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综合分析首次应用大剂量~(131)I清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清甲)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清甲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应用大剂量~(131)I清甲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对其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3、监测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及病区内环境γ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水平,评价医疗活动过程的辐射安全性,明确大剂量~(131)I治疗后对环境的影响。方法:1、首次接受大剂量~(131)I清甲的DTC术后患者46例,按清甲效果分为成功组与未成功组,对服~(131)I剂量、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末次手术至清甲治疗前时间、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血清TSH水平、甲状腺外转移灶、病理分期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得出有意义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判断清甲成功有意义的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2、对大剂量~(131)I首次清甲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血常规、肝功能、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放射性甲状腺炎(radiotion thyroiditis,RT)、放射性涎腺炎(radiation sialoadenitis,RS)发生情况。3、分析用γ辐射仪测量的17批次治疗后24小时病房内距离病人1米处及病区环境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首次服用大剂量~(131)I剂量、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次数、治疗前服用甲状腺激素、病理分期等对清甲效果无明显影响(P>0.05),而手术方式、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血清TSH水平、末次手术至首次清甲治疗前时间、甲状腺外转移灶等是影响首次清甲效果的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针对清甲成功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Y=3.766-0.947术后残余甲状腺重量-3.149淋巴结转移-3.373远处转移,该方程说明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小、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是增加清甲成功优势的保护因素;术后残余甲状腺重量判断清甲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0.054(P=0.000<0.001),甲状腺外转移灶为0.725±0.075(P=0.009<0.01)说明其对清甲成功的预测是有效的。2、大剂量~(131)I首次清甲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外周血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肝功能检查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血清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等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共有5例发生RT,发生率为10.87%,1例发生RS。发生率为2.17%。3、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内距离病人1米处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为21.71μSv/h,根据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按每年累计工作240日计算,我科工作人员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连续工作3.8小时;我科病区环境中走道剂量率水平最大为0.58μSv/h,同法计算得一般公众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停留7.17小时。结论:1、DTC患者术后首次应用大剂量~(131)I行清甲治疗,其影响因素众多,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小、无甲状腺外转移灶是增加清甲成功的保护因素,对拟行清甲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实施甲状腺全切术以获得最小的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术后尽早实施~(131)I治疗。2、大剂量~(131)I治疗安全可靠,治疗后对造血系统、肝功能、甲状旁腺功能等影响较小,放射性甲状腺炎及涎腺炎发生率较低。3、实施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完全能保证核医学科工作者处于电离辐射容许剂量范围之内,病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相对安全。

屈伟, 丁石梅, 王社教, 封娟毅[3]2013年在《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7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131I治疗,并进行2-10年随访,以全身131I扫描,甲状腺摄131I率、血清TG浓度来评判清甲治疗疗效。结果:376例患者中266例1次131I消融成功,1次成功率70.74%。1次消融有效病例333例,有效率为88.56%。消融无效病例43例,无效率11.44%。不同病理类型间一次消融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治疗时间一次消融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外科手术+131I+TSH抑制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外科手术方式和手术后到131I治疗时间是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唐彩华, 贾晓娟, 许泽清[4]2014年在《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灶的疗效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口服大剂量131I行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灶的治疗,治疗次数为1~6次,每次治疗剂量为100~150mCi,治疗后3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1~6年,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首次131I治疗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转移灶成功49例,成功率为67.12%,2次131I治疗后成功者13例,成功率为84.93%,11例患者行2~5次大剂量131I治疗仍可见甲状腺残留或转移灶显影,5例患者成功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后复发,复发率为8%。[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清除残余甲状腺及转移灶效果良好,部分患者需多次治疗或治疗后复发,可能的原因为甲状腺残余量大,甲状腺癌发生远处转移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达不到要求有关。

刘灿灿[5]2016年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131碘(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和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清灶)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行131I治疗的资料完整的DTC患者,261例均行清甲治疗,57例行清灶治疗。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有无桥本氏病、原发癌灶直径、癌灶数目、癌灶单双侧、TNM分期、复发危险分层、有无淋巴结及(或)远处转移、首次131I治疗距手术的时间、131I剂量、131I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状态下(TSH>30m IU/L)甲状腺球蛋白(s 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等临床资料。参考2014年中国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简称中国《指南》)和2015年美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简称美国《指南》)推荐的清甲成功、清灶有效标准和“131I治疗完全缓解标准”,评判DTC术后131I清甲或清灶疗效。(1)计算首次清甲成功率和清灶治疗有效率;(2)分别比较清甲成功组与不成功组、清灶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性;(3)进一步分析首次清甲前s Tg水平、s Tg/TSH比值、原发癌灶直径对首次清甲疗效的预测价值以及清灶治疗前s Tg水平、s Tg/TSH比值、原发癌灶直径对清灶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261例DTC患者首次清甲成功率65.90%(172/261)。(2)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清甲成功组原发癌灶直径、s Tg水平显着低于未成功组(均P<0.05);复发危险分层低危、中危及高危叁组首次清甲成功率分别为91.67%、66.37%、60.48%,组间比较低危组成功率高于中危、高危组(均P<0.017),而中危、高危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无转移、术后无转移、术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四组首次清甲成功率分别92.5%、69.17%、47.37%、50.00%,各组间比较显示,无转移组分别高于术后无转移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组及远处转移组(均P<0.008),其余各组两两比较无差异(均P>0.008);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有无桥本氏病、癌灶单双侧、数目、TNM分期、清甲前是否服用左甲状腺素、首次清甲距手术的时间、首次清甲前TSH水平、131I剂量各指标在首次清甲成功组与未成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影响首次清甲疗效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3.494-0.465×原发癌灶直径-0.002×s Tg-2.244×术后淋巴结转移-1.585×远处转移。(4)STg、s Tg/TSH比值、原发癌灶直径预测首次清甲不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24、0.648,界值分别为4.595ng/ml、0.046mg/IU、1.35cm,敏感性分别为95.51%、96.63%、73.03%,特异性分别为64.54%、61.63%、49.4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2%、97.25%、77.98%。(5)57例DTC行清灶治疗,有效率77.19%(44/57);术后淋巴结转移组清灶有效率显着高于远处转移组(88.57%VS59.09%,P<0.01);清灶治疗有效组原发癌灶直径、s Tg及s Tg/TSH比值均明显低于清灶无效组(均P<0.05)。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首次清灶前TSH水平、首次131I治疗后5~7天全身显像转移灶是否显影在清灶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6)影响首次清灶疗效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4.047-0.717×原发癌灶直径-0.007×s Tg。(7)首次清灶治疗前s Tg、s Tg/TSH、原发癌灶直径预测清灶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861、0.722,界值分别为32.61ng/ml、0.32mg/IU、3.9cm,敏感性分别为92.31%、92.31%、46.15%,特异性分别为63.63%、61.37%、88.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5%、96.43%、84.78%。结论(1)131I治疗DTC疗效显着,首次清甲成功率65.90%,清灶有效率77.19%。(2)原发癌灶直径、首次清甲治疗前s Tg水平及转移情况是影响清甲疗效的关键因素。(3)首次清甲前s Tg、s Tg/TSH比值是预测清甲疗效的较好指标。(4)原发癌灶直径、转移灶部位、首次清灶前s Tg水平是影响清灶疗效的因素。

马晓君, 吴丽娜, 刘飞, 郭丰, 李志臻[6]2016年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5例手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的D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31)I全身显影结果将其分为清甲成功组与清甲未成功组,前者完全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后者未完全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影响因素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5例DTC患者,其中51例患者在术后经首次~(131)I治疗即成功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治疗成功率为44.3%。清甲成功组与清甲未成功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方式、~(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TSH以及Tg水平等指标是影响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手术方式是非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131)I首次治疗剂量、~(131)I首次治疗前TSH以及Tg水平是影响DTC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廖宁, 张玲丽, 毛树怿[7]2015年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131I首次清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以下简称"清甲")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将86例DTC患者分为两组:甲状腺完全切除者56例(简称"完全切除组"),甲状腺不完全切除者30例(简称"不全切除组"),一次性口服131I 1.85~5.55GBq(50~150m Ci),6个月后随访,TSH刺激状态下复查颈部彩超阴性,若131I-WBS甲状腺床无放射性浓聚,Tg<5ng/m L,Tg Ab阴性,为"清甲完全"。结果 86例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完全清甲者50例(58.1%),其中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31I完全清甲率约69.6%(39/56),不全切除术的完全清甲率为36.7%(11/30),经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颈淋巴结转移的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完全清甲率为57.1%(24/42),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完全清甲率为59.1%(26/4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I清除甲状腺切除后残余甲状腺组织安全、有效。不同手术方式导致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多少是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

敬凤连[8]2017年在《骨髓吸收剂量的估测及指导~(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清甲效果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瞻性研究放射性~(131)I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方法,探讨个性化指导~(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术后清甲治疗的可行性,并初步分析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指导~(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清甲的效果。方法: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拟首次接受~(131)I治疗的66例经甲状腺切除术后DTC患者(男21例,女45例,年龄为24~70岁,平均年龄为46.89±12.07岁)作为研究对象。2所有DTC患者术后未服或停服甲状腺素药物3~4周,使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大于30mU/L。低碘饮食至少1~2周,避免应用含碘造影剂和药物。测定叁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SH、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血常规、肝肾功能、颈部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或CT检查等指标。3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是DTC术后患者口服诊断剂量约185MBq(5mCi)~(131)I后,在5个不同时间点(2、4、6、8、24小时)进行5次全身平面显像和1次(4小时)同机SPECT/CT断层显像。通过GE公司Dosimetry Toolkit软件自动提取骨髓感兴趣容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并计算诊断剂量~(131)I在患者骨髓内的放射性分布、核素滞留时间等药代动力学信息,同时去除高~(131)I摄取器官如残余甲状腺、胃及膀胱VOIs对骨髓VOI的影响。按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骨髓吸收剂量不超过2Gy的原则,计算患者最大~(131)I耐受给药剂量。每位患者的~(131)I治疗剂量是在~(131)I治疗指南范围内根据~(131)I骨髓吸收剂量估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个体化调整。4 DTC术后~(131)I清甲的随访指标是T3、T4、TSH、Tg、TgAb水平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颈部超声、~(131)I诊断性全身显像等。5清甲成功的判断标准:131i治疗后4个月(±1个月)诊断性全身显像(diagnosticwholebodyscan,dx-wbs)示甲状腺床无放射性浓聚或刺激性tg<1ng/ml。6按照清甲成功的判断标准,分析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tg水平、治疗前残余甲状腺床放射性计数与纵隔放射性计数比值d、治疗剂量、tsh值、治疗距手术时间因素是否影响清甲效果。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统计软件完成。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或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66例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有56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0例,年龄为24~70岁,平均年龄为46.02±11.58岁),失访10例,失访率为15.15%(10/66)。56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方式为全切或近全切患者共54例,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患者共2例。2对dtc术后患者行131i治疗前应用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法测得56例dtc患者131i骨髓“有效剂量”/单位活度剂量为2.48e-02±1.46e-02msv/mbq(0.69e-02~7.13e-02msv/mbq),131i骨髓吸收剂量/单位活度剂量为2.07e-04±1.21e-04gy/mbq(0.58e-04~5.94e-04gy/mbq)。根据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法推算出本组患者131i最大耐受给药剂量为13.07±7.03gbq(3.37~34.56gbq)[353.14±190.09mci(91.00~934.00mci)]。3本组56例患者131i治疗剂量为4.06±0.99gbq(2.96~7.40gbq)[109.82±26.66mci(80~200mci)]。56例患者中11例患者的治疗剂量,在131i治疗指南范围内根据骨髓吸收剂量估测结果,比固定经验治疗剂量3.70gbq(100mci)上调了59.09%±20.23%(50%~100%),其中9例患者的131i治疗剂量上调至5.55gbq(150mci),另2例患者的131i治疗剂量上调至7.40gbq(200mci)。6例患者131i治疗剂量,比固定经验治疗剂量3.70gbq(100mci)均下调了20%,治疗剂量均下调至2.96gbq(80mci),其中5例患者治疗剂量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如131i诊断性全身显像(diagnosticwholebodyscan,dx-wbs)进行下调,另1例患者治疗剂量根据骨髓吸收剂量估测结果下调[此例患者最大耐受给药剂量为3.37gbq(91mci))]。另39例患者131i治疗剂量为固定经验治疗剂量3.70gbq(100mci)。本组56例患者中,131i治疗剂量上调的11例患者根据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法算得的131i最大耐受给药剂量为16.33±5.87gbq(8.77~27.79gbq,237~751mci),131i治疗剂量下调的6例患者131i最大耐受给药剂量为10.44±7.38gbq(3.37~21.61gbq,91~584mci),131i治疗剂量为固定经验治疗剂量的39例患者131i最大耐受给药剂量为12.55±7.13gbq(4.22~34.56gbq,114~934mci)。4本组56例患者131i治疗后1个月(±1周)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95,p=0.000);治疗后4个月(±1个月)白细胞计数亦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3,p=0.000)。治疗后1个月(±1周)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1,p=0.085);治疗后4个月(±1个月)红细胞计数亦较治疗前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0,p=0.247)。治疗后1个月(±1周)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2,p=0.000);治疗后4个月(±1个月)血小板计数亦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5,p=0.000)。56例患者131i治疗后1个月(±1周)及治疗后4个月(±1个月)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即56例患者均未出现骨髓抑制。5本组56例患者131i治疗前tg为50.89±121.16ng/ml(0.2~470ng/ml),治疗后4个月(±1个月)tg降低为34.45±101.57ng/ml(0.2~470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17,p=0.000)(当刺激性tg>470ng/ml时,按tg=470ng/ml)。6本组56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4个月(±1个月)复查,131idx-wbs示46例患者甲状腺床无放射性浓聚,另10例患者甲状腺床有放射性浓聚,此1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刺激性tg<1ng/ml,按照清甲成功的判断标准,首次清甲成功患者共有51例。首次清甲成功率为91.1%(51/56),清甲不成功率为8.9%(5/56)。131i治疗剂量根据骨髓吸收剂量估测结果比固定经验治疗剂量上调的11例患者全部清甲成功,其首次清甲成功率高达100.0%(11/11)。131i治疗剂量为固定经验治疗剂量的39例患者首次清甲成功率达到92.3%(36/39)。131i治疗剂量比固定经验治疗剂量下调的6例患者首次清甲成功率只有66.7%(4/6)。随着131i治疗剂量增加,清甲成功率有上升趋势,但本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70,p=0.130)。7分析影响本组dtc患者术后131i首次清甲效果的因素,发现治疗前残余甲状腺床放射性计数与纵隔放射性计数比值d为1≤d<10组与30≤d<40组间、10≤d<20组与30≤d<40组间清甲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前残余甲状腺床放射性计数与纵隔放射性计数比值d较低组(1≤d<20)清甲成功率高于比值较高组(30≤d<40),即治疗前残余甲状腺床摄取131i剂量越低,清甲成功率越高;手术方式为全切或近全切组清甲成功率为94.4%(51/54),高于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组0.0%(0/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前tg<10ng/ml组清甲成功率为100.0%(37/37),高于治疗前tg≥10ng/ml组73.7%(14/1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p=0.003)。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治疗前残余甲状腺床放射性计数与纵隔放射性计数比值d为1≤d<10组、10≤d<20组、20≤d<30组各组间、20≤d<30组与30≤d<40组间、治疗剂量、治疗前tsh值、131i治疗距手术时间各组间清甲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时序性全身平面显像联合同机spect/ct扫描方法可实现131i治疗前骨髓吸收剂量定量测量。2骨髓吸收剂量估测方法能为dtc患者131i内照射治疗剂量提供个性化指导,可在敏感器官限定范围内提高131i治疗剂量,但对清甲治疗效果评估需要更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3dtc术后患者131i清甲治疗剂量在指南推荐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骨髓吸收剂量限定范围。4在骨髓吸收剂量不超过2gy的情况下,增加131i剂量有增加清甲成功率趋势,但本实验组间清甲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残余甲状腺床摄131i剂量低,清甲成功率高;手术方式为全切或近全切时,清甲成功率高。6 DTC患者手术方式为全切或近全切情况下,当发现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时,在骨髓吸收剂量限定及指南范围内,清甲治疗和清灶治疗可以同时进行。

张莹, 段莉莉, 高永举[9]2018年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应用~(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131)I治疗的309例DTC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131)I治疗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09例患者~(131)I治疗成功率为76.7%;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ing thyroglobulin,sTg)水平、~(131)I治疗剂量及转移情况是~(131)I治疗的影响因素(χ~2=21.833,P<0.001;χ~2=7.960,P=0.019;χ~2=186.801,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治疗前sTg水平及术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术后~(131)I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65,P<0.001;OR=0.008,P<0.001;OR=0.011,P<0.001);治疗前sTg预测治疗未成功的AUC为0.678,最佳截断值为6.775μg/L,灵敏度为45.1%,特异度为81.3%,阴性预测值为87.8%。结论首次~(131)I治疗DTC患者术后残存甲状腺组织的疗效确切;治疗前sTg水平、~(131)I治疗剂量及转移情况是疗效的影响因素;sTg水平及转移情况是预测~(131)I疗效的重要指标。

吴庆超[10]2017年在《~(131)I首次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疗效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核医学科收治的23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患者,用放射性131 I首次内照射治疗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观察清甲治疗的作用,同时遴选出手术后DTC患者的各个指标中能够影响清甲效果的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核医学科收治的230例DTC患者,所有患者甲状腺术后都接受首次 131 I内照射治疗,按照低危组DTC患者给予131碘1.8-3.7GBq(50-100mci)的剂量治疗,中高危患者131碘治疗剂量范围为3.7 GBq(100mci)到7.4GBq(200 mci)。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依据:不同性别、不同术式、病理类型、不同年龄、131 I治疗所用剂量、清甲治疗前Tg值、术后甲状腺质量、有无包膜浸润等,,观察 131 I清甲治疗的疗效并分析有效影响指标。清甲治疗后6个月评估是否清甲成功,随访时暂时中断服用L-T4片20-30天,行131碘全身显像、测定血Tg.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制定的《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简称中国《指南》)[1]推荐的清甲成功标准,评判DTC术后131 I清甲疗效。131 I成功清除DTC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标准:1.停用甲状腺素片后TSH>30mU/L时进行131 I显像,显示甲状腺未见显影,2.停用左甲状腺素片后刺激性Tg<1ug/L,两者满足一项即视为清甲成功。根据获取的资料:(1)计算131 I首次成功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占总患者的百分数;(2)比较首次清甲成功组与不成功组之间各上述指标的差异,研究影响清甲治疗疗效的因素。结果接受首次清甲治疗的DTC病人共计230人,其中有141人治疗成功,占总人数的61.3%,另有89人首次清甲未成功,占总人数的38.7%经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1)治疗前Tg水平按中位数分组,sTg≤中位数组与>中位数组比较,s Tg ≤中位数组清甲成功率为80.5%,显着高于sTg>中位数组清甲成功率为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5%VS17.6%,P<0.01)(2)甲状腺全切术组共143例,成功122例,成功率85.3%,甲状腺次全切术组87例,清甲成功18例,清甲成功率为20.6%。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P<0.05差异显着,患者进行甲状腺全切,首次清甲成功率高。(3)按残余甲状腺质量将所有DTC术后病例分为4组,组间比较,发现残留甲状腺越小,清甲成功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切除方式、剩余甲状腺质量、治疗前Tg水平是131 I清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主要影响指标,而对于131碘清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效果关系不大的指标有:有无包膜侵犯、年龄、性别、病理类型、131 I治疗剂量。结论(1)131 I首次清除DTC病人残留甲状腺组织治疗效果确切,成功率约61.3%,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治疗前Tg水平、剩余甲状腺质量、甲状腺切除方式是131 I首次清甲治疗的独立影响指标。

参考文献:

[1]. 甲状腺癌术后~(131)Ⅰ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影响因素探讨[D]. 程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04

[2]. 甲状腺癌术后首次~(131)I清甲影响因素分析与环境辐射安全性探讨[D]. 刘雪辉. 天津医科大学. 2009

[3]. 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屈伟, 丁石梅, 王社教, 封娟毅. 现代肿瘤医学. 2013

[4]. 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结果分析[J]. 唐彩华, 贾晓娟, 许泽清. 肿瘤学杂志. 2014

[5].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刘灿灿. 青岛大学. 2016

[6].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放射性~(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马晓君, 吴丽娜, 刘飞, 郭丰, 李志臻. 实用癌症杂志. 2016

[7].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廖宁, 张玲丽, 毛树怿.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

[8]. 骨髓吸收剂量的估测及指导~(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清甲效果的观察[D]. 敬凤连. 河北医科大学. 2017

[9].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应用~(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莹, 段莉莉, 高永举.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

[10]. ~(131)I首次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疗效的因素分析[D]. 吴庆超. 山东大学. 2017

标签:;  ;  ;  

甲状腺癌术后~(131)Ⅰ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影响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