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增长密码_钱学森论文

破解增长密码_钱学森论文

破解成长的密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密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还算是个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上海交大,并非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考博士时的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这是钱学森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时,曾坦陈的一句话。

80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是不是与我们心目中的天才学子、“两弹元勋”有些距离?然而,事实就是事实, 面对自己求学期间并非煤体宣扬的那样出类拔萃,襟怀坦诚的钱学森,勇于亮出事实真相。人们也许从这份“声明”中,不难看出其字面背后的涵义: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非成正比。

那么,钱学森学生时代的真实状况到底怎样?像他这样举世公认的创新奇才,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神童”也勤于动脑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孩提时代的钱学森,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凡,3岁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被邻居们称为“神童”。与同龄人一样,幼年的钱学森也很活泼爱玩。父亲钱均夫,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善于顺应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让儿子在玩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以前父亲给他买的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已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对父亲那些厚厚的大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请教。母亲对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了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他看,并认真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后来,由于时局动荡,钱家迁居北京,钱学森在京城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在小学低年级时,男孩子们都喜欢玩一种叫做投飞镖的游戏。这种飞镖是用纸叠成的,即把一张方纸,沿对角线折叠成尖尖的,类似箭头模样的飞镖。每次比试,钱学森的飞镖总是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特别对称、平顺、均匀,有棱有角,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小;而且他在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一些空气动力学常识,这不仅让同学们钦佩,就连老师也都惊叹不已。

创造力是“玩”出来的

钱学森非常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他曾发自肺腑地说:“我对母校北师大附中,怀有很深的感情。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两个高潮期:一是在北师大附中;一是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6年的北师大附中学习,对我一生影响深远,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都起到很大作用。”

那是一段令钱学森终生难忘的青春岁月。那时候,每天午饭后,同学们在教室里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各种科学知识,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最活跃的人便是钱学森。在这种自由、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同学常常断章取义,只知皮毛不知其理。钱学森则由于平时博览群书、视野广阔,总能讲得头头是道,将那些鲜为人知的前沿科学,说得一清二楚,令同学十分钦佩。

这种自由、浓烈的学习气氛,鼓励着钱学森主动发问、找寻答案的学习积极性。一位曾教过钱学森的老师回忆说:“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疑难问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与其他同学相比,他脑瓜里装的疑问最多,有时问题刁钻古怪,经常难倒老师。”

“那时的学生,没有考试追求高分的压力,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每天放学就回家,课余时间就去打球,玩得痛快淋漓。”其实,钱学森所说的尽情地“玩”,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做实验和外出实践。

除了正规的教学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爱好广泛的钱学森,每个小组都参加:美术、书法、戏剧、文学、乐器、演讲……钱学森除了学英语外,还选修了德语。

破解成才的密码

在谈到中学生如何成才时,钱学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首先是具备创新精神。他回忆说:“我在读中学时,就十分幸运地遇见了几位让我受益匪浅的老师。比如教数学的傅仲荪老师,他曾提倡教学创新,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他上几何课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用恢弘的古文句式自编讲义,讲课时拉着长调,抑扬顿挫,讲得有板有眼。学生像在欣赏评书,听得如醉如痴。在给学生测验评分时,也别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司空见惯,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题思路独辟蹊径,就给100分,甚至还要额外奖励。”这种创新精神极大地调动了钱学森的学习积极性。在做每道数学题,特别是深奥的难题时,他的解法往往新颖独特,总能令老师眼前一亮。

超脱地看待考试和分数,不搞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讲究背书,老师说了,谁要是死背书本,将来准没出息。学生也不会为了考试而突击备考,谁要是为了考试而准备晚上悬梁刺股、彻夜苦读,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的确,据钱学森当年的同窗回忆,那时的学生临考时是不做准备的,大家都重在理解而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急功近利获得高分,同学们反倒瞧不起他。正是这种不看重分数的学习态度,才让钱学森能从考试和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创造力。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大三时,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把所有试题都答得准确无误,提前交卷。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朱笔一挥,给了他全系唯一的满分。但是,试卷发下来后,钱学森却意外发现一处毫不起眼的笔误: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误写成“N”。于是他立即拿着卷子,找到老师,指出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要求老师扣分。结果,老师给他扣掉了4分。那份考卷后来一直被金教授珍藏着。1980年,当钱学森回到母校,拜会金悫教授时,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又找出了那份考卷,跟他一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最后不忘总结一句:从这件小事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无论学习还是科学研究,都来不得半点虚假。

此外注重全面发展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提到钱学森,我们只知道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世界级的科技巨人。殊不知,钱学森还十分热爱艺术,他很喜欢画画,而且画技不俗,他还擅长吹圆号、吹口琴。在大学期间,即便课业繁重,钱学森仍忙里偷闲参加了校园铜管乐队,他的中音小号吹得很棒,在当时无人能及。

在晚年,钱学森曾谈到他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不行的,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纵观钱学森学生时代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经验。而现如今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从考试和分数的藩篱中把学生解放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标签:;  ;  

破解增长密码_钱学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