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_焦娟娟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_焦娟娟

焦娟娟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实验中学 251800

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那么,语文教学又该如何承担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创设有利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应以轻松、有趣的谈话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亲切的教态,充满激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使每个学生乐意听教师讲课。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如《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范进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究竟是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唤起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论文作者:焦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  ;  ;  ;  ;  ;  ;  ;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_焦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