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机械工业振兴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战略_机械工业论文

实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机械工业振兴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战略_机械工业论文

实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战略促进机械工业的振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机械工业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科技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要振兴机械、汽车工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这是对机械、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评价和高度概括,也为机械、汽车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开放10多年来,机械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方面的技术资源,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水平及经济效益发生了显著变化,为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十年科技工作回顾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历程看,机械工业的优先发展是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发展迅速,进入了发展最旺盛、水平提高最快的新时期,生产、技术、外贸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机械工业已成为我国工业中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的产业之一。机械工业现有企业数、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利税总额等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达1/5到1/4,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比重15%,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与重视科技进步,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是分不开的。10年来,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合作设计等方式,走出了一条见效快、效果好的科技发展路子。通过“七五”、“八五”科技计划组织了重点产品CAD研究,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柔性制造系统及装备开发,工业机器人开发研究,数控技术、电力电子应用、传感器技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等一批重点项目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型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能力,为高技术的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已能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20多个部门提供所需200多种高水平重点成套设备,如国产化的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宝钢二期工程成套设备,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等。

机械部将所属企业的管理权全部下放后,政府部门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改革过程中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制定了《关于促进机电工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进步的暂行规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企业领导人已认识到技术进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并付诸行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对496家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约有9%的企业已迈入了高技术企业的行列;约7.5%的企业成了出口创汇超过总销售额一半的外向型企业;企业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投资者,76%的新产品开发费用由企业自筹;66%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平均拥有65名技术人员;具有了一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每家年均开发新产品5.2种,其中85%达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许多企业特别是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企业集团的科研与测试基地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明显进展。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32家大型机械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改造、“工艺突破口”和全面质量管理等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制造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批先进的制造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普及,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

10年来,机械工业科技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科技工作重点逐步实现了向“主战场”的转移。

部属64家研究院所按照“一个目标、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稳步发展”的方针,对科技体制实行改革,实现了科技体制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科技活动已经与主战场的发展和建设结合在一起。院所减拨事业费已到位多年,其占总收入的比例由1985年的4.4%降到1993年的2.3%;1993年总收入20.68亿元,其中纵向收入仅占7.1%,而横向收入占72.6%,占大部分,这就是说研究院所已彻底摆脱了靠国家拨款维持生计的局面,告别了只搞研究的旧模式;组建的约300家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联合体,使院所走向了市场。这些都表明,绝大多数研究院所已经进入主战场。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也为院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1993年我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部研究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机械工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模式,为形成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研究开发体系奠定了基础。这几年,我们用了很大的精力,以积极稳妥的态度推进部属大院大所进入企业集团。在总结长春汽车所进入一汽集团、洛矿所进入洛矿集团经验的基础上,又有5家实力雄厚的院所相继进入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西安重型机械所进入宝钢集团;天津复印机所进入天津文化设备集团;北京印刷机械所进入北人集团;洛阳拖拉机所进入一拖集团;无锡油泵油嘴所进入一汽集团。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集中反映为制造技术的落后: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覆盖率超过60%,而我国CAD的覆盖率仅为5%左右。发达国家早在50、60年代就已普遍采用优质高效低耗工艺及装备,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落后的工艺装备进行生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先进工艺普及程度不足10%。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正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生产模式、组织和管理体制等软件的变革,相继出现了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而我国大中型企业总体上还未广泛应用科学管理,只有少数大中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

制造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

技术来源大部分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据对近几年开发成功的92种典型产品技术来源的分析,57%来源于国外,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形成产业的较少;全员劳动生产率低;机械产品质量差、可靠性低、国际竞争乏力,尽管机械产品出口增加迅速,但进出口逆差仍然巨大。1994年机械产品进口额高达438.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的38%,进出口逆差高达236.9亿美元。其中进口的机械工业部归口产品用汇238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与当年机械工业部系统销售额相近。这都表明机械工业科技水平与成为支柱产业的要求相距甚远,机械工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

造成机械工业综合技术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健全的机制,作为其中最关键环节的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开发的主体。尽管促成我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看到,在科技政策、科技投入和舆论导向上,对应用研究、产业技术的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在注重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通讯生产为代表的高技术发展的同时,对制造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整个科技开发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经济发展仅仅依靠科学前沿的先进技术是不够的。在强调发展高科技、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以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技术的开发。

二、机械工业振兴目标

机械工业实现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2年来,我们认真分析了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研究了机械工业深化改革、加速振兴的问题,提出了机械、汽车工业振兴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了分阶段的振兴目标。2000年前为第一阶段,着眼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满足度,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抓好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以电力设备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普及型轿车及轿车关键零部件,为实现振兴打好基础。2000年至2010年为第二阶段,振兴的目标将转移到努力提高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形成较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使机械、汽车工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真正依靠科技进步。

围绕行业振兴目标,机械工业科技规划的技术发展目标是:

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目前的20年左右缩短到2000年的15年左右和2010年的10年左右。到2000年,生产重点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其主导产品都要实现升级换代,主要机械产品品种的40%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5%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到2010年则有70%达到90年代末下世纪初世界水平,10%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围绕机械工业振兴目标和国民经济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使电力设备及现代化农业装备基本立足国内,冶金、矿山、石油、煤炭和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所需大部分机电产品由国内提供;初步改变基础机械、基础件严重滞后于成套设备及主机发展的状况,基础件、基础机械的国内需求满足度提高到70%,机床产量数控化率提高到12%,产值数控化率提高到40%;200项先进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高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机械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20%,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机械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25%;到2000年产品设计,精密、超精加工、精密成形、激光加工、表面改性和覆层,制造业及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以及系统管理等技术总体上达到工业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末期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从20年缩短到15年。技术进步对机械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达到45%。

三、机械工业“九五”科技工作重点安排

1.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战略

根据这几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去年在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会议上,我们确立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的科技发展基本战略”,明确“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在企业”,要尽快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这是观念上的一个重大改变和认识上的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工作中的角色是错位的,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并不在企业。近几年来虽然我们逐步认识到了这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根源,并严重地妨碍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科技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种角色错位的现象并未根本扭转,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并未真正转移到企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这就决定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必然是企业。只有企业发展了,竞争力大大提高了,行业才能发展。一个国家的机械工业能否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及为之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这一新的战略思想,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

——组织实施百家企业技术进步示范工程

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我部决定在机械行业开展企业技术进步示范工程工作。其目的是促进企业建立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进步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通过示范工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是政府机关转变职能,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加强宏观指导的探索。

我们按照企业自愿、择优选择、综合推进的原则,选定100家示范企业分层次推进,设想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一部分示范企业的主导产品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度提高,进入同行业世界大企业行列,大部分示范企业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研究所进入企业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有力措施,但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必须依靠自身机制的转换,增加科技投入,充实科技力量。大力支持大型企业建立高层次的技术中心是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除了配合国家经贸委作好32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外,将再选择一批企业,作为行业支持建立技术中心的重点。

——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要贯彻企业是技术开发主体的思想

我们明确“九五”期间有关机械工业的各项科技发展计划要落脚到企业的需求上,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这些计划,积极推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结合,使企业成为科技的主要需求者、开发者和投资者。

机械工业行业已引进1233项国外先进技术,对于加速机械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遗憾的是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没有跟上去,大多数项目没有落脚到形成国内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上,以致出现了引进-引进-再引进的多次循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九五”期间将在有引进技术项目的企业,选择500项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创新计划,通过有效地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和创新,最终形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把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工作纳入行业的重点工作计划

我们认为,作为技术开发主体的企业,不仅是指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包括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近10年来乡镇机械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他们市场竞争意识强,对技术更为渴求,有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他们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与机械工业整机质量优劣息息相关,他们当前急需的是信息和人才。我们要求各级机械部门要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他们的技术进步,我们将切实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可以预料,乡镇企业中的一批佼佼者将超过同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进入世界先进行业的明星企业、“小型巨人”。

2、把大力发展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无论在工业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国家,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然而,自70年代以来,由于受第三次浪潮的影响,有的国家的经济学家把传统制造业比作“夕阳工业”,力图将经济发展的中心由制造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力水平下降,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削弱。80年代中期,这一思潮也波及到我国,使制造技术的发展受到影响。

近10年来,一批专家通过对国际竞争中各国竞争力增长或衰退原因的分析,使得各国重新认识了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制造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当代制造业的革新提供了众多的手段,正在使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发生重大转变,高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生存发展的技术基础,是高技术成果走向实际应用的接口、桥梁和通道,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可以说,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制造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机械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承担着为制造业提供制造技术装备的重任,在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前面对我国机械工业科技现状的分析来看,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是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3、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属大院大所进入企业集团,给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注入新生力量

机械工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今后一段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第一,加强研究院所进入经济、与产业结合的力度。继续推动有条件的研究院所进入在行业中起重要作用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研究院所兴办多种产权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科技企业;实力雄厚的大院大所应充分发挥综合科技优势,组成若干个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集团。

第二,推进科研体系的调整和重组,着手构筑机械工业新的科研体系。设想这个体系由四部分组成:

——从事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国家队。瞄准组建名符其实的国立研究院所,与高校的研究力量一起,形成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主力军。

——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所兴办的高科技企业为主,组成技工贸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群。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

——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科技咨询、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专业培训等科技服务业。

标签:;  ;  ;  ;  ;  ;  ;  ;  

实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机械工业振兴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战略_机械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