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的情感素质_心理学论文

论青少年的情感素质_心理学论文

论青少年情感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素质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以及对各科教学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如何从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角度切入,着力解决学校中长期存在的,在“应试教育”氛围中不断得到强化的,且已在社会上造成相当影响的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状况,促进青少年情知的和谐统一、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乃至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集中体现青少年情感发展内涵的“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并逐渐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和教育实践领域。本文将从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上择要论述青少年情感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意义。

一、青少年情感素质的内涵

青少年情感素质这一概念在心理学、教育学学术领域中可以说是新的概念,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结果,是教育实践的产物,在迄今为止的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词典中尚未见到此条目。为了更好地加以阐明,笔者从“素质”概念说起。

(一)素质概念的内涵发展

一个概念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而演变、丰富和发展。“素质”概念便是一个典例。从30年来我国最具权威性的《辞海》字典对“素质”词条的不断修正、完善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素质”概念内涵不断发展的轨迹。1979年版《辞海》中关于“素质”的解释为:“素质的本意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这里的词解所体现的是“素质”概念最原始、最本质的特征——反映人的生理特征的基本性和稳定性方面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素质”概念开始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到要提高民族素质问题,并引发学者撰文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使“素质”概念不再囿于最初的生理学科,而进入更为宽泛的领域。1989年版《辞海》中关于“素质”的词条在继续保留1979年版有关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的内涵。这就将素质概念的“基本性和稳定性”的本质特征扩展至除生理领域之外的其他“某些方面”。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表述,并随之形成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后,“素质”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摆脱原有局限,赋予发展含义,即在1999年版《辞海》中关于“素质”的词条在保留1989年版有关含义基础上又增加了“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的内涵。这就使“素质”概念的本质特征由纯生理的、遗传的、稳定的特点发展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遗传性与习得性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的特点。这一“素质”概念内涵的完善,符合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近30年来随教育实践而丰富发展较快的一个学术概念。可以说,素质就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基础性方面的特点。

(二)情感素质的内涵界定

近年来,诸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仅限所闻,就有一二十种之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层次,那就是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生理素质即人的自然本性;心理素质为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结合;社会素质则纯属人的社会本性。这样看来,所谓素质,乃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层次素质所构成的完整体。”[1]而其中的心理素质,作为“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结合”,是整体素质中的核心成分,是联系上下两层各素质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集中体现个体素质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处于最为关键的地位。若按素质概念的表述方式下定义的话,心理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2]包含庞大的内容,可有不同的划分。心理学界素有关于心理现象划分的三分法和两分法之说:三分法是将心理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部分;两分法则将心理分为认知和情感两部分,因为意志可归为情感范畴。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就认为,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一个是感觉,另一个是情感。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情感则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感觉而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3]他还认为意志在本质上是情感性质的,[4]“情感必有意志,意志必有情感,在一具体的随意动作中,两者并非不同的过程,而是同一过程的局部现象,这种过程开始于一种情感的激励并过渡到一种意志行动。”[5]笔者认为两分法更好,这种划分在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过程中有它相当的便利性,因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在现代国外,心理也主要涉及认知和情感两大领域,很少将意志独立出来。因此,心理素质就其所含基本成分来说,也确实可以分为情感素质和认知素质两部分,其中情感素质是相对于认知素质而言的。由此,笔者认为,情感素质就是指个体情性方面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情感心理特征。诚然,在心理学的教科书中,关于情感心理的论述,都放在心理过程部分处理,与作为认知过程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并列,似乎情感只是以心理过程的形式存在。其实不然,情感作为心理的一大组成部分,渗透于心理现象的方方面面。犹如全息现象一样,在心理现象的各个层次、各个维度上都有情感心理存在。情感素质就像心理素质一样,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

(三)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特征

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既体现情感素质的本质特征,又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明确的年龄特点。在素质的内容上,青少年情感素质主要集中于与青少年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那些情感心理特征,而不是人的所有情感素质,从而体现出该素质的年龄特点。例如,在一个人的情感素质中,理应包括爱情方面的情感素质,但在青少年情感素质中则是没有的。又如,职场成人的情感素质,会具有一些与职业特点相符的情感素质,而对于主要在校学习、尚未踏上社会进入职场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情感素质在青少年中则是不强调的。

第二,教育的导向特性。青少年情感素质的提出,本身就是出于教育的需要,因此,它与情感素质的区别更在于有否教育导向问题。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处在身心各方面积极发展的阶段,正接受着有系统、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校教育。因此,在素质的性质上,青少年情感素质主要涉及与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相应的积极方面的情感素质。这有点类似于医院里身体检查:用于青少年体检的是旨在反映机体健康程度的、正向的体格测评指标体系,而不是用于一般病员疾病检查的临床诊断指标体系;两者虽有联系,但目标不同,取向各异。青少年情感素质与学校教育的情感目标的取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目标正可以从青少年情感素质发展状况中得到检测。因此,青少年情感素质可以反映学校教育的情感目标在学生身上的达成状况。当然,青少年情感素质是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其发展状况,不是学校一方面作用的结果,但学校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情感素质是情感素质的一个方面,涉及青少年个体情性方面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的与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

二、青少年情感素质的探究

情感的概念太宽泛,如果在情感素质全域内考虑其结构,并能在教育实践中操作应用,具有相当难度。鉴于此,将全域视野下的青少年情感素质,视为广义的青少年情感素质,而将局部视野下的青少年情感素质,视为狭义的青少年情感素质。笔者在此研究的是后者的结构,并主要考虑三方面限定:一是反映青少年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比较突出的方面;二是心理学界比较容易认同的方面;三是在教育实践中比较便于操作的方面。将狭义的青少年情感素质主要限定在青少年的高级情感和情绪智力两个层次上:前者是情感的本体层次;后者是对情感的操作层次。

(一)青少年情感素质中的情绪智力层次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又称情感能力,是由德国人柳纳(1966)最先提出,以色列人巴昂(1988)深入研究,美国人沙洛维和梅耶(1990)形成系统理论的。它是近十年来在我国逐渐流行并日益引起教育界重视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学的分类上说,它是一个交叉性的概念。从一方面看,它是一种智力,只是与传统智力不同。传统智力属认知智力,是以客观事物作为操作对象的,而它是以情感或情绪作为操作对象的,诸如体验自己或他人情感的能力、表达自己或他人情感的能力等,实属多元智力范畴。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一种情感现象,是一种表现在智力层面上的情感现象,属情感范畴。例如,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强弱,属情绪智力范畴,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情感特点,反映一个人的情感修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并不少见。主导心境,有乐观和悲观之分,这是性格的情感特征,自然属性格范畴,但又是情感现象,是表现在性格层面上的情感现象。又如外倾性的人,喜怒哀乐都在脸上,这是一种气质特征,属气质范畴,但又是情感现象,是表现在气质层面上的情感现象。凡此种种,恰恰反映了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情绪智力归入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青少年情感素质之中,有利于反映青少年在情绪智力方面所表现出的情感素质的水平。

(二)青少年情感素质中本体层次

青少年情感素质中本体层次比较复杂,涉及心理学中关于情感的分类问题,这将对传统情感分类框架有所突破。

1.情感的传统分类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有三大任务: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律。其中,描述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类,就是心理科学研究的起点任务。然而,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这一任务的完成并非易事。就拿人们普遍感兴趣的、具有较长研究历史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智力心理来说,至今没有一个有关“智力”概念的统一界定。关于它的分类、结构,始终理论纷呈、观点众生。这就更不用说“在心理学中居灰姑娘地位”的情感心理了。[6]由于人类情感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情感现象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情感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情感的研究长期被排斥于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外,而且许多心理学家几乎把它看做是干扰合乎规律的行为的额外现象”[7],以至于“现代心理学对全部情绪经验的组织和分类很少作正式的探讨,甚至连一个说明整个情绪领域的详尽的纲目也没有”[8]。在我国心理学中关于情感的分类,主要沿用苏联心理学家的分类体系,将它分为情绪和情感两大类;情感又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9]我国心理学家也试图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将高级情感分为社会性情感和情操层面上的情感。前者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后者又分为理智的情操、道德的情操和美的情操,[10]但总体格局仍然没变。至于在各情感分类中所具体包括的情感细目,一般也都这么概括:道德感——热爱祖国、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感、责任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志感等;理智感——人在认知活动中有新发现会产生喜悦感,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会产生怀疑与惊讶感,在不能作出判断回忆对新对象的好奇心与新异感,在不能作出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等;美感——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11]总之,这些分类都是思辨性的,未见实证材料,但至今,无论在我们的心理学教科书中,还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词典中,仍被作为传统主流学术观保留下来。

2.情感的现实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类的情感现象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丰富。“社会关系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新的情绪状态、一个人的新的情绪性的心境、新的情感。”[12]人类的情感会随着人们对情感现象的认识深化而不断被发掘。这就使已有的情感分类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人的情绪体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把人的所有感情都明确归入上述各类之中,以致心理学家至今尚未找到将所有情绪进行分类的框架。[13]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现实出发对青少年情感进行新的分类尝试,并确立此尝试的指导思想为“三个尊重”和“三个统一”:尊重社会和教育需要、尊重客观存在的现实、尊重实证研究的结果;实现理论推演与实践归纳的统一、学术继承与学术创新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笔者从四个层面广泛收集青少年情感的表现。

第一,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有关青少年情感现象的种种表现,使研究的情感种类更符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为此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调查,收集他们对青少年情感表现的描述。

第二,从情感理论中收集有关青少年情感现象的可能存在的种类,使研究具有理论支撑,为此从专家方面收集有关青少年情感现象的可能存在的种类。这里包括我们自己在先前研究中获得的有关情感目标评价中情感分类的具体细项,[14]以及从心理学书籍上有关青少年情感现象的可能存在的种类,一并作为专家意见,归入演绎性材料。

第三,从社会和教育部门中收集对青少年情感培养的要求,使研究的情感种类能符合现代社会和教育的需要,为此从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列出的各科教学对学生情感方面提出的目标细项,以及政府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出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青少年情感培养要求中收集青少年情感表现。

第四,从文学作品中收集有关青少年情感现象中存在的某些种类,正如克雷奇(D.Krech)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求助于诗人、戏剧工作者和小说家,他们对于情绪经验的具体描述曾作过大胆的尝试。正是他们的那些艺术创造对忌妒、恐惧、悔恨、内疚和狂喜作了说明”。[15]我们还从写作词典、汉语词典中收集有关青少年情感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并实施了涉及两万多名青少年被试的首次全国性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最后我们得到了具有实证支持的符合我国青少年实际的新情感分类——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生活情感和人际情感,以及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结构。

三、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结构

在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结构是一个由两层次六大类29种情感组成的系统。这两层次就是:情感的表现层次——各类高级情感;对情感的操作层次——情绪智力。两层次中所包含的六大类及其29种情感如下。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我国学校教育最为强调要加以培养的一类情感,是集中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公民教育的情感特色。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爱国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的情感;同情感——对他人的挫折、不幸等遭遇的怜悯或同情的情感;正直感——勇于坚持原则、主张公正的情感;责任感——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

(二)理智情感

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学校教育要着力培养的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相应观念形成紧密相联的一类情感,它不仅影响青少年在校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态度,而且其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理智情感主要包括:乐学感——乐于学习的情感;探究感——乐于对事物的特性、机制、规律等进行研究的情感;自信感——对自己学习能力确信的情感;好奇感——易于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的情感;成就感——在学习中追求成功的情感。

(三)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在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情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纯化学生心灵、提高修养、健全人格重要的情感手段。审美情感主要包括:自然美感——因自然事物的壮观、美丽、奇妙等而产生的美感;艺术美感——因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诗歌、散文、小说等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和含义等而产生的美感;工艺美感——因学习用品、生活器物之类实用品的美学特征而产生的美感;环境美感——因学习、生活场所的洁净、有序、合理等而产生的美感;科学美感——因科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简洁、对称、和谐等而产生的美感。

(四)生活情感

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果说前三大类14种情感的界定,是对我国传统心理学有关情感分类的继承和丰富,那么这一种及其随后情感的提出则是新的发展和推进。生活情感是以往学校教育所忽视的,却又是当今学校教育所应强调的情感。它为现代社会所特别倡导的,并与西方兴起的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相符的。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出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就以文件形式涉及了这方面的部分情感。生活情感主要包括:生活热爱感——寻求生活乐趣、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生命珍爱感——对人类、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体的爱护和珍惜的情感;自强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以求获得自我发展的情感;人生幸福感——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满意的情感。

(五)人际情感

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又是现代社会强调的一种情感,对青少年现时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未来的事业成就和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际情感主要包括:乐群感——乐意与他人交往,为别人或群体接纳的情感;亲密感——能与他人交流内心体验的情感;归属感——希望自己为别人或群体接纳的情感;宽容感——能原谅别人而心安的情感;合作感——愿意与他人共事的情感;信用感——因信守承诺而欣慰的情感。

(六)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指以情绪或情感为操作对象所表现出的一种青少年智力,也就是在智力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青少年情感特色。这种情感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一部分已纳入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各科教学情感目标之中,被视为是青少年社会化成熟和事业成功的保障。情绪智力主要包括:情绪感染能力——善于影响或调动他人情感的能力;情绪认知能力——善于感知、识别、理解自己或他人情感的能力;情绪体验能力——善于体会并在自己身上产生相应的他人情感的能力;情绪评价能力——善于对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内涵和合理性进行评估的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善于有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情感状态的能力。

四、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提出的意义

“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提出,是当今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教改深化的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意义。事实上,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育中具有双重的育人作用:一方面,它是教育的目标,从我们揭示的两层次六大类29种情感组成的情感素质来看,涉及到青少年从道德到审美、从学习到生活、从处事到交往的为人、为学、为世的方方面面,正是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情感;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的手段,能凭借其所特有的一系列功能特性来带动和促进包括认知素质、社会素质、生理素质在内的其他各种素质的发展,充分体现情感素质在个体整体素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能动作用。

从理论上说,在清晰了“素质”概念、“心理素质”概念和“情感素质”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内涵及其与一般情感素质的区别,有利于更科学地细化心理素质概念,从而为丰富和完善整个素质概念作出贡献。同时,用情感素质概念来统摄个体心理现象中那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的情感心理特征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为情知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格局,促进教育理论在情性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以利于扭转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存在的重知轻情的失衡状况。“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提出,为在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结合点上从情感维度切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青少年情感发展和培养问题,搭建了学术研究的框架和平台,将进而直接为推进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提出,特别是对其内在结构的探索,有利于促进情感分类体系的建构,并且这种从积极方面建构的青少年情感素质也有助于从积极方面研究情感问题,以符合新兴起的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心理现象的积极心理学基本精神,扭转以往较多关注消极情感的失衡状况。

从实践上说,首先,“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提出,正是突出强调情感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将其明确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使人们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从而促进人们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对青少年素质中情感方面培养的意识,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扭转情知失衡的育人局面,倡导情知互促的素质教育新格局。在我国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即便在倡导素质教育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青少年的情感状况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他们的情感没能得到与认知同步的发展,产生了自我适应、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恶性事件。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才,仅有高度发达的智能是不够的,还须有高尚健康的情感,只有情知并茂,才能使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其次,“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提出,为在实践中编制有关的测评量表,全面调查我国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现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再次,“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的提出,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养青少年情感发展方面指出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同时也为检验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旨在培养青少年情感方面的模式、策略等有效性方面提供了测评上的理论依据,为解决教育和教学中青少年情感的评价这一难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标签:;  ;  ;  ;  ;  ;  ;  ;  ;  ;  ;  

论青少年的情感素质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