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因素与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_金融论文

金融因素与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_金融论文

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贡献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经济发展中新增长因素的分析,西方学者都没有把金融这一因素单独列出来,而是与制度因素放在一起,或者包括在技术进步、资源配置、规模节约之中。也有些经济学家把金融看作是条件,而不作为增长因素。而实际上,金融在现代经济中不但已成为一个发展因素,而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紧密相连的层面上,其基础作用是通过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货币方便商品流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为经济运行提供便利条件;其延伸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直接推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进程的推进,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快速增长。

对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因素的分析,可以沿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路来进行,即分析金融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中的作用和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同时,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还应把金融业自身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变化包括在内。

一、金融在要素投入量增加中的作用与贡献

在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中,劳动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取决于储蓄的增长。就资本投入来说,储蓄是投入增长的唯一来源。

在国民收入分解为消费和储蓄的过程中,二者的比例关系有它内在的决定因素,但消费总是有最低的基本消费和一定程度的可能消费,储蓄也总是会有必不可少的基本储蓄和一定程度的可能储蓄。也就是说,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消费与储蓄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弹性区间。弹性区间的存在使真实的消费—储蓄比例可能因许多因素而改变。金融的存在和发展促使这个弹性区间被更大份额的储蓄所挤占。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二个原因:一是金融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未来消费变得非常容易,如货币储蓄显然比实物储蓄更为方便。二是利息的存在使储蓄能够带来增值,从而为将来更多的消费创造条件。虽然金融发展(如提供消费信用)也有促使消费倾向增加的可能,但就总体来说,金融对消费—储蓄比例天平的改变是向储蓄一方倾斜。因此,金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储蓄率上升,从而为投入量的增加提供源泉。

在1960—1990年的3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0%上升到24%,并且各个时期的上升程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吻合。储蓄率的上升使可以投入的资本量增加,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递增的资本支持。虽然储蓄率的上升并不是仅仅由于金融发展这一因素,但金融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用发展中国家平均储蓄率的上升率来近似地代表资本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中的金融贡献率基本上是可取的。

发展中国家近30年间平均储蓄率的上升每年约为0.133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中,有0.133个百分点是由于金融促进储蓄量增加从而引致资本投入量增长形成的。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3.8%。

储蓄率的提高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之后,储蓄率的增长相对放慢,而当经济实现了现代化之后,储蓄率便会相对稳定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作用和对经济的总体贡献程度也随之降低,而是通过另外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促使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出来,这在下面的研究中会得到证明。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不但能够通过自身发展促使可能消费(或可能储蓄)转化为实际储蓄,从而提高储蓄率并以此扩大资本的投入量,而且金融还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在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中,对这一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凯恩斯把投资等于储蓄看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但没有分析如何实现这个条件。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只要保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增长率”,储蓄便能自动全部转化为投资,其中劳动—资本配置比例和资本—产出比率不变。新古典模型虽然论证了劳动—资本配置比例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出比例也是可变的,但该模型也是建立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论点上,他们认为储蓄直接了当就是投资。而在实际上,如同储蓄倾向一样,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也不是完全成立的,在储蓄与投资之间不是完全平坦的直通道,中间隔着一个复杂的“市场”。

储蓄能否完全化为投资,或者说有多大比例的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要分析这些因素,比较直接的办法是分析投资的决定。

利息率是决定投资者进行实际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也就成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因素。当然,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但无疑利率是最主要的一个。

利息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范畴,是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如果金融机构运作有效,能够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在充分吸收储蓄增加的同时,保持贷款利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无疑就能够既实现储蓄的增长,又能够促使储蓄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投资,从而使总的资本投入量增加。

以β代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系数,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则β=I/S,I=βS, 由于储蓄是投资的唯一来源(如不考虑超过储蓄量的信用货币投入),因此β≤1。金融的作用在于使β的值提高,并努力使其达到它的最大值1。因此, β值的平均年增长率(用β[1]代表)可看作是金融对资本投入量提高所作出的贡献。但是,由于目前各国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储蓄与投资的统计是放在一起的,即国内投资=国内储蓄±国外储蓄净额,因此对β值的计算在目前条件下尚有很大资料上的困难。但不难推论,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β值是不断上升的,金融对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推动作用是持续的。如果说在经济实现了现代化后金融便很难影响储蓄率,那么金融对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作用则不论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都是存在的。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准确地确定金融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以及转化系数大小。但有理由估算,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不会低于促使储蓄率上升的贡献,也即在总的经济增长率中金融通过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系数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低于3.8%。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对资本投入量提高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可用于投资的储蓄量,二是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系数。这两者大约各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的3.8%。 如果考虑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还可以提供超过储蓄量的信用货币投入,那么金融对要素投入量增加的促进作用就更加明显。

金融对劳动投入的增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就业比重提高体现出来。劳动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长。但对经济增长作贡献的劳动是就业劳动力的劳动,因此就业劳动力的增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不能使人口增加,也不能使劳动力增加,但可以使总劳动力中的就业人数增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本投入量的增加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直接吸纳了就业量。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部门的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用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提高来衡量金融对劳动投入量提高的贡献。

美、日、英、法四国的金融业就业比重在70年代都是上升的,四国平均上升了0.88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在80—90年代仍然持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就业比重无一例外地逐年增长,15年间增长了0.25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17个百分点。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就业比重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所以这一比重的提高还会加快。如果我们用中国15年来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与70年代发达国家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的平均值代表金融对劳动投入量的贡献,那么,在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长率中,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占了0.053个百分点,即占总增长率的1.5%。

总之,金融对要素投入量提高从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促进储蓄量、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系数和就业量的增长体现出来。我们用s'代表因金融因素产生的储蓄率的上升率,用β'代表金融对储蓄向投资转化系数的提高比重,用e'代表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那么,金融因素通过促进要素投入量增加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q'为:

q'=s'+β'+e'

前面的分析表明,s'和β'的值大约各为0.038,e'的值为0.015,代入上式得

q'=0.038+0.038+0.015=0.091

这说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金融通过促进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而对经济总增长率的贡献为9.1%。

二、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与贡献

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大约一半是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致的。而促使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进步、知识进展、资源再配置、规模经济等等。那么,被他们省略了的金融处于什么地位呢?

对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作定性分析并不十分困难,即使在直观上观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金融促进了资本流动,节约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为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资本效率等等。应当肯定,金融在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是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这不但包括劳动、资本、土地这三大基本要素,而且包括技术进步、知识进展、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新生增长因素。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分析的新生经济增长因素对经济的贡献,哪个因素也不可能离开金融而单独起作用。

但对金融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作直接定量分析,其困难要比作定性分析多得多。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统计分析资料,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思路。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计算公式或数量模型去准确计算它,这就使得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研究没有直接的科学方法来借用。其次是对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纳和界定很难做到全面,也很难避免实质内容上的重复。第三个困难来自于对金融本身的分析,由于金融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是和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在技术上很难从相互交错的作用机理中直接剥离出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探寻一些相近的指标去近似反映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程度。虽然下面的分析并不十分理想,但考虑到对新生增长因素贡献比率进行分析这一命题本身从出发点上就不是为了追求精确,更多的是理论象征性的,因此,不应用纯数学的严谨去要求它。

从动力源泉来说,促进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可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分析的知识进展并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可看作是主要的内在因素,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规模节约可看作是主要的外在因素。金融对生产率的贡献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去寻找。

(1 )金融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

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内动力。技术进步的源头是发明和创新,而生产率的提高在于发明和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很显然,金融不但在源头上为发明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金融的支持使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和普及并现实地转化为生产力。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金融的这一贡献大小呢?我们可以借用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比重来进行。因为金融化程度越高,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速度就越快,中间遇到的阻力就越小。另一方面,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还为科技成果在国际间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在战后的50年间,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大约为3.5%,远高于战前50 年和有资料统计以来的平均水平。在这个3.5%的年均增长率中, 因生产率提高而引致的比重不断扩大,其中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公布的数据计算可知,在1965—1993年的28年间,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大约平均每年增长3.2%,这与世界范围内生产率提高的过程和趋势一致。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使生产率提高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用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比率来近似地估量金融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按照上述分析,在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中, 金融通过促使科技进步贡献了0.032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率的0.92%。

(2 )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外部因素。按照丹尼森的分析,在1929—1969年的40年间,这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达到19.5%。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需要在有效的市场中去实现。这不但需要有效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且还需要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便利了资本集中、转移和重组,也改变着生产、经营部门的融资比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便是在众多生产、经营部门的融资比重变化中实现的。所谓融资比重是指在投资主体的投融资总额中自身积累和外部融资各自所占比重的大小。金融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提高又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变为现实。因此,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变化率从某种意义上可用来反映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对14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在70—80年代,企业部门的自筹资金率平均为55%,也就是说,企业部门投融资的45%是通过外部融资实现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比率为1∶0.82。 经济发展史证明,随着金融的发展,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

企业的外部融资有两条途径:一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即间接融资;二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产权证券(股票)和融资证券(企业债券),即直接融资。实证分析表明,这两个方面的融资都是不断上升的。衡量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增长可以用平均未偿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率来进行。表1是16个国家1965—1993年未偿贷款占GDP的比重变化表。

表1 16个国家1965-1993年平均未偿贷款占GDP的百分比(%)

国 别 19651980 1993年均增长

美 国 60.4(1970)

58.766.6(1990) 0.31

日 本 106.7 134.1 188.8 2.93

德 国

46.1

60.7

66.1 0.71

英 国

48.4

46.065.0(1988) 0.72

法 国

53.7

69.776.2(1989) 0.94

5 国 平 均

63.06 73.84 92.541.05

韩 国

11.1

31.7

62.7 1.84

泰 国

23.6

37.3

77.3 1.92

新 加 坡

58.4

74.4 119.3 2.17

南 非

58.8

50.9

56.2-0.09

阿尔及利亚

32.1

58.582.2(1990) 2.00

5 国 平 均

36.8

50.56 79.541.53

印 度

23.7

36.2

44.1 0.73

印 尼 7.8(1970)13.2

48.2 1.76

巴基斯坦 40.7

38.7

41.9 0.04

尼日利亚 10.7

23.820.2(1991) 0.35

埃塞俄比亚

12.5

25.365.2(1992) 1.95

5 国 平 均

19.08 27.44 43.920.89

中 国 33.5

79.7 3.55

16国平均39.65 49.54 67.500.995

表中可以看出,1965年,16个样本国家未偿贷款与GDP 的比值为0.3965,到1993年,该项比值升为0.6750,28年间增长了0.2785,平均每年增长接近1%。如果我们用1%代表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年增长率,并以此衡量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那么,在世界经济年均3.5%增长中, 金融在这点上贡献了约0.035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率的1%。

把金融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源再配置及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合并计算,其贡献程度年均0.067个百分点, 占总经济增长率的1.92%。

三、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贡献

在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近几年来,农业、 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89、 1991 和1995年发展报告统计的数据分析,在1965—1973年间,全世界范围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均产值增长率之比为2.5∶4.8∶4.9。 其中低收入国家为3.0∶10.6∶5.9;中等收入国家为3.3∶8.0∶7.5; 高收入国家为1.4∶3.9∶4.5。 这一时期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率最高,说明中低收入国家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高于第一、二产业增长率,说明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过程,正在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由于发达国家在全世界产值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使这一时期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4.9%)略高于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率(4.8%)。在1973—1980年间,全世界范围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均产值增长率之比为1.8∶2.8∶3.9,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1.1个百分点,快39%。其中,低收入国家为2.1∶6.9∶4.9; 中等收入国家为3.3∶4.0∶6.9;高收入国家为0.5∶2.2∶3.4。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6.9%)已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率(4.0%),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开始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而发达国家仍然保持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超过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的55%。这一时期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稍有放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继续保持,说明这些国家工业化程度已有了很大提高。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6∶2.4∶3.2。 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发展趋势未变,仍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领先(1.5∶2.1∶3.2),快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增长快于第二产业增长0.8个百分点(1.6∶2.0∶2.8),但总的速度有些放慢。低收入国家的三大产业发展在原趋势下仍保持较高的速度。

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70年代初已达到57%,80年代超过了6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接近40%。

在1965—1993年间,全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从52%上升到62%,平均每年上升0.357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但从横向比较,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差距还比较大。到1993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超过60%,而低收入国家仅达到38%。这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的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将会更快。

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低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而服务业产值比重提高的过程也反映了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进程。从全球最大服务公司排名来看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最大服务公司的分布,也基本反映了这些国家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70—80年代,金融保险业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中大约占30%,目前仍有继续提高的趋势。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在60年代,这个比值大约占10%左右,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15—20%。这个比值大约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5%比较,说明金融产值增长对国民生产增长率的贡献系数大约为0.086。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金融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对要素投入量提高的贡献、对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和通过自身产值增长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我们用q'代表金融通过促进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用w'代表金融通过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用p'代表金融产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用T 代表金融对经济增长率的总体贡献,则T=q'+w'+p'。

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q'、w'、p'的值分别为0.091、0.019和0.086,代入上式为

T=0.091+0.019+0.086=0.196

T=0.196说明金融通过间接和直接的作用在经济总增长率中占到了19.6%。也即经济增长率中,金融的贡献大约为1/5。

总之,在现代经济中,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除土地、资本、劳动这三大基本要素外,一些新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增长。在这些“新的因素”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标签:;  ;  ;  ;  ;  ;  ;  ;  ;  ;  ;  ;  ;  ;  ;  

金融因素与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