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十七年来各种经济类型发展的比较_国企论文

中国改革十七年来各种经济类型发展的比较_国企论文

中国改革十七年各经济类型发展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类型论文,十七年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1979年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之路。在这十七年间,国家经济实力得到迅猛发展。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1992年期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35%,比1952—1977年间的平均增长率(5.74%)高出45%〔1〕。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5年期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年平均增长7.43%,是1952—1977年间的平均增长(2.2%)的3倍多。有关的各方面统计数据,均充分显示,中国的改革是富有成效的,被人们誉为“中国的奇迹”。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们对中国改革的特征基本达成共识,即渐进式的增量改革(也有人称之为“板块式”改革),其意义指:在旧体制因阻力较大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体制或新的经济成分(如市场定价机制、各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等等),随着这部分经济成分的发展壮大,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体制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改革旧的体制(樊纲1995)。这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绕开旧体制,营造新体制,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工夫”(吴敬琏1993)。鉴于此,我们把“中国的奇迹”归功于“经济的新体制”或“新的生长点”,即非国有经济和市场机制(在下文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分析)。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认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在改革进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初步探讨,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改革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多方面比较

国有经济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等单位。集体经济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经济单位包括:私营、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个体及其他经济单位(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6)。这里,我们也称其他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2〕。“非国有经济”这一范畴包括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具有与传统的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不同的产权关系,并因此按照与旧体制不同的方式运行。它虽然包括不同的类型,但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相比,它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行为方式,即它们的基本行为方式更接近自负盈亏、预算硬约束的真正市场主体。

1.三种经济类型发展速度及其在工业领域中各自的产值比重

在1978年以前,国家在围绕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林毅夫1994)。在这样的传统经济体制下,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里用以下指标来比较三种经济的发展:按城乡分的各经济类型就业人数及其增长率、工业企业各经济类型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和比重。

表11983-1995年按城乡分的各经济类型就业人数及其增长率

(年底) 单位:万人增长率单位:%

年份 城镇 城镇 国有 国有城镇集体 集体

合计 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

198311746.000.00 8771.00 0.002744.00 0.00

198412229.004.11 8637.00-1.533216.00 17.20

198512808.004.73 8990.00 4.093321.00 3.36

198613293.003.79 9333.00 3.823421.00 2.92

198713783.003.69 9654.00 3.443488.00 1.96

198811267.003.51 9984.00 3.423527.00 1.12

198914390.000.8610108.00 1.243502.00 -0.71

199014730.002.3610346.00 2.353549.00 1.37

199115268.003.6510664.00 3.073628.00 2.23

199215630.002.3710889.00 2.113621.00 -0.19

199315964.002.1410920.00 0.283393.00 -6.30

199416816.005.3411214.00 2.693285.00 -3.18

199517346.003.1511261.00 0.423147.00 -4.20

平均

/3.31

/ 2.12

/ 1.29

年份 其他其他 乡镇 乡镇

经济

增长率 企业 增长率

1983 231.00

0.003235.00 0.00

1984 376.00 62.775208.0060.99

1985 494.00 34.386979.0034.01

1986 539.00

9.117937.0013.73

1987 641.00 18.928805.0010.94

1988 756.00 17.949545.00 8.40

1989 780.00

3.179367.00-1.86

1990 835.00

7.059265.00-1.09

19911976.00 16.899609.00 3.71

19921120.00 14.75

10625.0010.57

19932651.00 47.41

12345.0016.19

19942317.00 40.34

12017.00-2.66

1995 938.00 26.80

12962.00 7.03

平均

/ 24.71 /13.33

*平均增长率按累计法计算,即将各年增长率累计平均,其结果与通常所用的“水平法”接近。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1996。

从表1可见,各经济类型就业人数增长率差距显著。1983—1985年间,城镇总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为3.31%,其中国有经济平均就业增长率为2.12%,集体经济仅为1.29%,二者均低于平均增长率;而其他经济就业人数则增长迅猛,平均增长率高达24.71%。当然,这与计算时基数大小有关,但从近年看,仍有力地说明,其他经济发展强劲,1993—1995年各年增长率均高于年平均增长率,平均高达38.11%。从绝对数看,在其他经济中的从业人数已接近城镇集体经济。而从历史发展来看,近年来,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接近零增长,集体经济则呈现明显的负增长。从城镇经济就业总体看,近年来(1993-1995)集体经济就业人数在减少,国有经济水平基本持平,其他经济无疑成为支持城镇就业增长的唯一依靠力量。乡村就业,仅以乡镇企业为例,从1983——199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3.33%。从绝对数上看,从1993年起已开始超过乡村就业,仅以乡镇企业为例,从1983年—199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3.33%。从绝对数上看,从1993年起已开始超过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可见乡镇企业的兴起无疑是解决中国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途径,具有强大生命力。

从表2可见,工业企业各经济类型生产总值的变化也很显著。从1978—1995年间,国有工业企业年均增长为14.35%,集体经济为24.19%,而其他经济类型则高达64.22%,是国有经济的4倍多,集体经济的2倍多。再从各经济类型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看,1979年国有经济为0.7847,集体经济为0.2135,其他经济为0.0000,到1995年,国有比重降到0.3397,集体比重变为0·3659,而其他比重上升到0.2944,基本已达到“平分天下”的局面。从历史发展看,其他经济比重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而国有比重则持续下降,集体总体上升,近年来处于徘徊局面。这表明,在工业领域其他经济类型将很可能在近几年内处于首位,国有经济将退居最后。

2.三种经济类型对国家财政的贡献

我们以各经济类型上缴财政收入总额及其增长率和比重、国有企业利润率及国家补贴等指标进行分析。

表21978-1995年工业企业各经济类型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和比重

产值单位:亿元 增长率单位:%

年份 总 国有

国有集体 集体

产值经济 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

19784237.00 3289.18 0.00947.82

0.00

19794681.30 3673.6011.69

1007.70

6.32

19805154.06 3915.60 6.59

1213.36 20.41

19815399.78 4037.10 3.10

1329.38

9.56

19825811.22 4326.00 7.16

1442.42

8.50

19836460.11 4739.40 9.56

1663.14 15.30

19847617.30 5262.7011.04

2263.09 36.07

19859716.47 6302.1219.75

3117.19 37.74

1986

11194.26 6971.1210.62

3751.54 20.35

1987

13821.99 8250.0918.35

4781.74 27.46

1988

18224.5810351.2825.47

6587.49 37.76

1989

22017.0612342.9119.24

7858.05 19.26

1990

23924.3413063.75 5.84

8522.73

8.46

1991

28248.0114954.5814.47 10084.75 18.33

1992

37065.7217824.1519.19 14101.19 39.83

1993

52691.9922724.6727.49 20213.21 43.34

1994

76909.4626200.8415.30 31434.04 55.51

1995

91893.7431219.6619.16 33622.64

6.96

平均 / / 14.35 / 24.19

年份其它其它国有集体

其它

经济

增长率

比重比重

比重

19780.000.00

0.7763 0.2237 0.0000

19790.000.00

0.7847 0.2153 0.0000

1980

25.100.00

0.7597 0.2354 0.0049

1981

33.30

32.67

0.7474 0.2462 0.0062

1982

42.80

28.53

0.7444 0.2482 0.0074

1983

57.90

35.28

0.7336 0.2574 0.0090

1984

91.51

58.05

0.6909 0.2971 0.0120

1985 297.16 224.73

0.6486 0.3208 0.0306

1986 471.60

58.70

0.6227 0.3351 0.0421

1987 790.16

67.55

0.5969 0.3460

0.572

1988 1285.81

62.73

0.5680 0.3615 0.0706

1989 1816.10

41.24

0.5606 0.3569 0.0825

1990 2337.86

28.73

0.5460 0.3562 0.0977

1991 3208.68

37.25

0.5294 0.3570 0.1136

1992 5140.38

60.20

0.4809 0.3804 0.1387

1993 9754.11

89.75

0.4313 0.3836 0.1851

199419274.58

97.60

0.3407 0.4087 0.2506

199527051.44

40.35

0.3397 0.3659 0.2944

平均

/

64.22 /

/

/

*平均增长率同上。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1996。

从表3可见,在财政收入中,从1978-1995年间,总体上,国有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平均比重为0.778,即使将企业亏损补贴抵冲财政上缴平均比重也达0.758,集体平均比重为0.1723,而其他则仅为0.060。但从增长率上看,我们会发现另一方面问题。1978—1995总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0.83%。其中国有经济为9.54%,集体经济为13.50%,而其他经济则高达55.89%,远远超过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这说明其他经济上缴财政收入的总量虽然不大,但发展很快,1995年其他经济比重已达0.1163,接近集体经济的0.1723。在分析各经济类型上缴财政收入比重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国有经济的特殊性,即国有经济上缴财政收入分两部分:利润和税金。而其他经济类型则只有税金一种。所以,要使指标有可比性,有必要考察国有经济利润、税金两方面的情况。限于数据,仅以国有企业为代表进行分析。

由表4可见,自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利润率、利税率逐年下降,而亏损总额则逐年增加。利税与产值之比到1994年已降至11,37%,总亏损与总利润之比近年来持续超过50%,表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国家财政补贴数额较大,表明国有企业已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

另有数据显示1994、1995年国有企业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值,分别为—3.36%,—8.53%,按此趋势发展,今后国有企业将很难对国家财政有所作为。

表31978—1995年财政收入中各经济类型增长率及比重

收入额单位:亿元 增长率单位:%

年份 收入 收入 国有 国有 集体 集体

合计 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

19781132.26 0.00 984.79 0.00 142.40 0.00

19791146.38 1.251002.04 1.75 139.04-2.36

19801159.93 1.181007.30 0.52 146.27 5.20

19811175.79 1.371017.46 1.01 149.46 2.18

19821212.33 3.111032.85 1.51 163.86 9.63

19831366.9512.751146.8611.04 194.1618.49

19841642.8620.181360.3418.61 247.9827.72

19852004.8222.031556.2714.40 395.1259.34

19862122.01 5.851662.00 6.79 370.14-6.32

19872199.35 3.641620.87-2.47 410.9211.02

19882357.24 7.181687.96 4.14 463.6112.82

19892664.9013.051877.2211.21 525.1613.28

19902937.1010.212095.1011.61 545.15 3.81

19913149.48 7.232246.00 7.20 548.70 0.65

19923483.3710.602483.0310.55 595.01 8.44

19934348.9524.856115.6625.48 750.7626.18

19945218.1019.993727.4219.64 900.9120.00

19956242.2019.634441.0419.151075.4819.38

平均 /10.83

/9.54

/

13.50

年份 其他 其他 国有 集体 其他 企业亏 净国有

经济增长率比重 比重 比重 损补贴 比重

1978 5.07 0.000.86980.1258 0.0045 0.00 0.87

1979 5.30 4.540.87410.1213 0.0046 0.00 0.87

1980 6.3620.000.86840.1261 0.0055 0.00 0.87

1981 8.8739.470.86530.1271 0.0075 0.00 0.87

1982 15.6276.100.85200.1352 0.0129 0.00 0.85

1983 25.9366.010.83900.1420 0.0190 0.00 0.84

1984 34.5433.200.82800.1509 0.0210 0.00 0.83

1985 53.43 4.690.77630.1971 0.0267507.02 0.73

1986 89.8768.200.78320.1744 0.0424324.78 0.76

1987 16.5686.450.73700.1868 0.0762376.43 0.70

1988205.6722.740.71610.1967 0.0873446.46 0.67

1989262.5227.640.70440.1971 0.0985598.88 0.65

1990482.5319.050.71640.1726 0.1110411.29 0.70

1991354.7819.510.71310.1742 0.1126510.24 0.68

1992405.3314.250.71280.1708 0.1164444.96 0.69

1993482.5319.050.71640.1726 0.1110411.29 0.70

1994589.7722.220.71430.1727 0.1130366.22 0.70

1995725.6823.040.71150.1723 0.1163327.77 0.70

平均 /

35.89 0.778 0.163

0.060 /0.76

*平均增长率同上;平均比重按累计法计算。

* *净国有比重=(国有经济上缴利税-0.9* 企业亏损补贴)/(收入合计-企业亏损补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1996。

表4国有企业绩效*(%)

1978 1980 1985 1988 1989

利润率** 15.5 16.0 13.2 10.4

7.2

利税率24.2 24.8 23.5 20.6 17.2

利税与产值之比24.9 24.1 21.8 17.8 14.9

来自国有企业收入

占财政收入比重82.0 70.4 68.4

亏损总额(10亿元)

4.2

3.4 3.2

8.1 18.0

总亏损与总利润之比 8.2

5.8

4.3

9.1 24.2

财政亏损补贴(10亿元) 32.5 44.6 59.9

亏损补贴占财政支出比重14.3 17.0 20.3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利润率**

3.2

2.9

2.7

2.2

利税率12.4 11.8

9.7 9.689.77

利税与产值之比12.0 11.6

11.4 11.1

11.37

来自国有企业收入

占财政收入比重66.8 66.4 63.9 60.665.7

亏损总额(10亿元) 34.9 36.7 36.9 45.348.2

总亏损与总利润之比89.8 91.3 69.0 55.358.1

财政亏损补贴(10亿元) 57.9 51.0 44.4 41.136.6

亏损补贴占财政支出比重17.4 14.1

10.7

8.1 7.0

*预算内国有企业。

** 《中国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不再提供国有企业利润率指标。

资料来源:《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樊纲著,1995年上海远东出版社第222页。

3.三种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我们以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增长率、各经济类型总投资中来自国家预算内和国家贷款所占比重等指标进行分析。

由表5可见,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较快。1985—199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4.07%,其中国有经济增长率为21.40%,集体经济增长率为29.57%,其他经济增长率为30.56%,超出国有经济9.16个百分点。从投资来源看,各经济类型投资中来自国家预算内及国内贷款的比重国有经济最高平均为0.379,集体经济为0.335,而其他经济所占比重仅为0.060,这说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投资渠道主要在于国家直接投入和贷款,而其他经济投资基本上全部来自自筹和外资。由此可见,其他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国家除了政策上允许其存在之外,基本上没有给予财力支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限制和歧视其他经济的发展,如银行贷款流向和限额。

表51985—1995年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及比重

投资额单位:亿元增长率单位:%

年份

总投

国有

国有

国有投资

集体

投资 增长率 总投资 增长率 预贷比重 总投资

19852546.19 0.00 1680.51 0.00

0.4946

327.46

19863019.6218.73 1978.50 17.73

0.4642

391.74

19873640.8620.57 2297.99 16.15

0.4511

547.01

19884446.5922.13 2712.80 18.05

0.3886

711.71

19894137.73-6.95 2535.48 -6.54

0.3421

569.99

19904449.29 7.53 2918.64 15.11

0.3683

529.48

19915508.8023.81 3628.11 24.31

0.3829

697.80

19927854.9842.59 5273.64 45.36

0.3667 1359.35

1993

12457.8858.60 7657.97 45.21

0.3140 2231.34

1994

16370.3331.41 9322.49 21.74

0.3067 2664.70

1995

20019.2622.2910898.24 16.90

0.2866 3289.44

平均 /24.07/21.40

0.379 /

年份 集体集体投资其他其他其他投资

增长率

预贷比重

总投资 增长率

预贷比重

1985 0.000.3907 535.220.000.0000

1986 19.630.3855 649.38

21.330.0608

1987 39.640.4104 795.86

22.560.0634

1988 30.110.36951022.08

28.420.0000

1989-19.910.27221032.261.000.0343

1990 -7.110.27921001.17

-3.010.0358

1991 31.790.31951182.89

18.150.0449

1992 94.810.36851221.993.310.0421

1993 64.150.31152568.57 110.200.1129

1994 19.420.29904383.14

70.650.1316

1995 23.450.27515831.58

33.050.1357

平均 29.57 0.335

/ 30.56 0.060

*平均增长率同上。

* *各增长订均为各经济类型总投资增长率,各比重均为各经济类型总投资中来自国家预算内、国家贷款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1996。

三、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上述分析表明,改革十七年来,国有经济逐渐削弱而非公有制经济则以较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并在各方面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国有企业的弊端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日益突出起来。国有企业利税率逐年下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单位已开始“吃折旧”,甚至“吃固定资产”,从而造成国有企业效益每况愈下,濒临破产。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运营,国家给予一系列特权: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甚至人为市场垄断。这些特权无疑破坏了市场机制,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环境,从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享受种种特权的同时,其经济效益、运作方式并没有好转,相反各种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财产权利(真正关心资本效益的委托人)。基于以上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建立有效的财产权利。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改革国有企业,建立有效的财产权利,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关键。由于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太重,不可能一下于将国有企业推入市场,这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是首要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被动地“养着”国有企业,过一天是一天,而要把重心转移到扶持、发展非国有经济上来,这才是长久之计,也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十七年来的实践证明,(1)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转移一部分国有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迫使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打破原来的行政性垄断,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3)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的改革提供了体制示范。

总之,十七年来各经济类型的发展充分显示,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为国民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国有经济日益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应该作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应充分关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要继续停留在所有制的圈圈内打转。

注释:

〔1〕此处数据引自林毅夫《中国的奇迹》一书。由于国民收入数据到1994年不再提供,所以未能得到1978~1995 年的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2〕这种叫法是不严格的,因为其他经济类型所有制成分比较复杂,如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由于其他经济类型中绝大多数属非公有制形式,这样称谓也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统计资料

1.《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财政年鉴》1996年,中国财政杂志社。

标签:;  ;  ;  ;  ;  ;  ;  

中国改革十七年来各种经济类型发展的比较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