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_市场经济论文

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_市场经济论文

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12-0009-07

“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自由、促 进人的发展等等,也已作为现实的任务提到中国人的面前。学术界的同仁们写了许多文 字,作了许多讲演来谈论和探讨,除了相同、相似、相补的各种意见外,也有相异、相 左、相争的方面。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究竟是脱离历史的发展、实践的要求抽象地论说 “人”以及“人文关怀”,还是把握住“现实的人”的出发点,历史地具体地讨论中国 的人学问题。本文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着力地去研究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 进而从这个“人的实际”出发来规划中国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道路。

一、准确把握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的理论实践前提

中国人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当代中国“人”作历史定位,不可能离开对人类共 同的发展道路的探讨;当代中国人是从古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对他的历史定位, 也不可能离开对中国社会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准确把握当代 中国“人”历史定位的理论实践前提。

1.人类必经的三大社会形态与中国人的当代处境。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笔 记”中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 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 展着”,人们使用手工工具,从事小生产,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 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人们使用近现代工具,从事社会性 大生产,同时建立有着全面关系的市场经济。作为市场主体,人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但 他们又被物化的关系所支配、所奴役。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发展准备了下一个新社会形态 的到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 础上的自由个性”是这一新社会形态的特征。(注:马克思:《经济学笔记》(1857-185 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2-104页。)到达这一新社会形态,人创 造出高度的生产力和极其丰富的劳动产品,从而消除了剥削与按劳分配的可能性和必要 性,并摆脱旧式分工的限制,真正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这一“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人们都可以断定:当代中国“人”正处 在由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过渡的时代。因为中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同时建立 市场经济体系;中国人正在获得对物依赖条件下的独立性。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课题是: 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以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以个人本位价值观取代整体主义 价值观。中国从19世纪中叶以后就一直在这样做,但还远未完成这三大转变。

2.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与当代中国人的二元结构。本文认为:用“三大社会形 态”的理论来定位当代中国人是必须的;问题在于:全球范围内由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 二大社会形态的转变不是在各民族同时地发生的突变,而是一个由局部到全局、由不平 衡到平衡、充满着矛盾冲突的长过程。这就使中国人的历史地位有了极大的复杂性。解 析这种复杂性,用得着马克思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这就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理 论。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 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 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在这样的“世界历 史性”的时代,西方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同东方的陈旧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 式是二元并存的,世界呈现出一种极不平衡的图景,而具有扩张本性的当时先进的生产 方式和交往方式,又强行输入落后民族,进而把世界范围内的二元并存结构转化为各该 民族范围内先进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方式的二元并存结构。在这些民族中,人类的“第 一大社会形态”和“第二大社会形态”同时存在,既有工业文明又有农业文明、既有民 主政治力量又有专制政治力量、既有个人本位价值观又有整体本位价值观。这是我们在 判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时必须注意的。

3.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的先进品格。问题不仅在于中国在19世纪 中叶以后变成了二元结构的社会,更在于从这种国情出发的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自己 历史的实践走向。马克思说过人具有“一般本性”,(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9页。)这个“一般本性”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而是人的实践本质,以及由这种实践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就是人在 实践中不断改变和创造自我的本性,“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2页。)20世 纪以来,中国人民从事了怎样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又怎样地改变着中国人的本性,形成 独特的历史品格,这正是我们在为当代中国人定位时必须研究的问题。

具体实践的展开,是主体从实践的初始条件出发,经过比较和选择,使意志外化,进 而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和校正这种意志,这样地实践、选择、再实践、再选择,形 成一条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道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的具体实践的展开正是如此。在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内外矛盾尖锐化,出现了无产阶级直接革命的形势,俄国人民通 过自己的实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促成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紧密 结盟的有利条件下,中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政权,进而步俄国之后尘,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中, 中国获得了民族解放,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获得了阶级解放,在此基础上经过改革 开放又正在实现新型的个性解放,这造就了当代中国人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把市场经济 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先进品格。

上述三者归为一点,就是中国已经历史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结 论既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表现,又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后中国 人民长期实践的客观结果。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与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定位是同质的。

二、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的具体判断

在说了如上的理论基础、历史前提和基本判断之后,本文想对当代中国“人”的历史 定位的各种具象作出判断。

1.当代中国“人”是已经超出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转变的“人”。正如中国的经 济体制、政治体制是正在构造、建设,方向指着现代社会,但自身还未定型、未成熟一 样,当代中国的“人”也是转变中的、尚未定型、尚未成熟的“人”。尼采曾说:人是 “尚未定型的动物”。(注:《尼采全集》,1894-1926年莱比锡版,第13卷,第276页 。)这是对人所作的本质判断。就转变成为现代人而言,当代中国人也是“尚未定型” 的人。在尼采之前,赫尔德有一个更为积极的判断。他说:概括在“人道”这一概念中 的人的全部美好品质,“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必须造就的”。(注:转引自李秋零:《德 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在当代实践中, 中国人正在造就自己。无疑,经过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 变革,中国人已经越出了马克思称之为“第一大社会形态”的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半自 然经济的、人对人依赖的状态;如果把中国人整个儿地认定为前现代的人、把中国社会 整个儿地看作是前现代的社会,那是错误的判断。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国人尚未完全 达到马克思称之为“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大生产的、市场经济的、人在对物依赖条件下 具有独立性的状态。中国人正在转变之中,改造之中,造就自己之中。

当代中国人的进行式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中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亦即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总体上不高,却正向着高素质 的目标转变。这种“不高”在人才问题上突出地显现出来。到1999年,我国就业人口7 亿多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仅占3.8%,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在1998年世界国 民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劳动力竞争力世界排名为第33位;教育竞争力的各项指标排名均 很靠后:初等教育入学率为55.5%,排名第39位;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8%,排名第44位 ;成人文盲率为18.5%,排名第45位。(注:参看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第190页。)但是,这种现状正在迅速改 变。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1999年、2000年、2001年这三年的成就令人瞠目,经过 三年扩招,普通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就翻了一番,2002年继续增长。

——中国人在工业生产方式中劳动的人数比重仍低于西方,但工业化的步伐却在加快 ,信息化征程也已强劲起步,离社会现代化目标越来越近。新中国建立之后,就一直向 着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挺进;这既是中国从“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过 渡的实质内容,又是将历史造成的经济二元结构消解为经济一元结构的必由之路。当代 中国人一直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重要年份工业化程度为:1952年——0.2509;19 57年——0.4234;1965年——0.5133;1978年——0.6226;1990年——0.7005;1998年 ——0.7359。(注:参看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第26页。)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与此同时,作为后工业生产方式的 信息化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人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建立独立性的工程尚未完成,但中国市场化程度 的进展却又势不可挡。中国人要成为现代人,必须摆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对人格的束 缚,打碎具有对人的“统制”性质的原有计划经济的枷锁,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独立地生活。这个伟大转变正在中国展开并且达到很大的广度和深度。据有的学者研 究,中国“市场参数简单平均的市场化”测度:1978年——3.12%;1985年——20.1%; 1990年——37.4%;1994年——62.8%,1997年——68.0%。(注:参看南开经济研究所谷 书堂资助的1996年课题《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的11个子报告,转引自赵忆宁 :《拨开一些领域市场秩序混乱的迷雾》,《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3月19 日,第25页。)一般认为:实现市场化必须使市场化测度达到80-85%。中国要达到这个 目标,仍有一段路要走。中国人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突围出来而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这是一个“个性解放”的过程,也是非独立的人变成独立的人的过程。这从中国 国有经济改革成就中看得十分清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企业只是国家的“车间”, 基本没有甚至完全没有独立性;企业中的职工归企业所有,一切依附于企业,没有个性 独立的地位。在市场化改革中,这种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了。与此同时,完全市场化的中 国个体私营企拥迅猛发展。它们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0% ,东部地带更高达60%以上。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离开作为现代人的思想观念还有很大距离,但思想观念的巨大 转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科学技术方面,与新科技革命相适应的科学观念、创新观念 、信息观念正在广泛建立;在经济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自 主观念、开放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方面,与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的民主观念、自 由观念、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正在日趋强化。虽然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滞后,权力高度集 中的现状令人不满,官本位观念、专制的观念、对上依附的观念,还相当严重地存在着 。但既然诵场经济体制必然建立,反市场经济的带有封建残余性质的陈旧观念必被克服 。

2.当代中国“人”是非一元性的、多元组合的“人”。我们讨论当代中国“人”的历 史定位,不仅要作历时的、动态的考察,而且要作共时的、结构的分析。这是因为:自 19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具有中介、过渡性的大阶段。说它是“中介”的, 因为它在这个大阶段中,始终存在着工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后来又有后工业的 信息生产方式)的二元并存;存在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商品市场经济的二元并存; 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二元并存。说它是“过渡”的(或“转型”的),是它 的内在结构的二元性,正好是代表社会进步的一元和代表保守的一元的同时并存。先进 必定代替保守,一元必定消解二元,从而实现社会的根本的转型。生活在这样一个中介 过渡性社会阶段中的“人”,就不能不是多元组合的“人”。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 社会虽然已经获得了巨大进步,但二元结构的状况依然存在,“人”的多元组合性也就 依然存在。我以为,中国人可以基本地区分为三种类型:

——生活在农业生产方式、自然经济环境中的“人”。在当代中国的一部分地区,仍 然基本地停滞在农业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之中;生活其中的“人”就是传 统意义上的“人”,这部分人使用着陈旧的手工工具,实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分 散的小生产,大部分以至绝大部分消费仍然自给自足。他们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 ,缺乏民主自由的先进思想。生活稍有改善、能够温饱便觉满足;对国家、社会、领导 依赖程度很深,希望清官再世,为他们带来福利。在当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处在这种 状态中呢?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认定:据美国学者钱纳里的研究,经济增 长与工业化有着特定的联系。当人均收入为140-280美元(按1970年汇价)时,社会处在 “初级产品生产”的前工业化阶段;280-560美元时,处在工业化起步期;560-1120美 元时,处在工业化中期;1120-2100美元时处在工业化后期;2100美元以上则进入“发 达经济”阶段。(注: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 989年版,第3章。)按此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如果某一个县它的人均收入不到280美 元,那么这些县就基本上处在农业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之中;超过280美元而不到560美 元的县,工业化也只是刚刚起步,农业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着很大的比重。这样的县 不仅中国的西部大量存在,中部地带还有不少,就是东部地带的落后地区(例如笔者所 在的江苏省的北部)也是有的。

——生活在工业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 ,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市场化步伐坚定不移。这样,在条件比较有利、改革开放 深入展开的地区,就迅速进入工业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之中。2001年,我国东部地带的 人均GDP美元值达到1400元,其中上海等大城市人均GDP美元值已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 较为先进的地区如江苏的苏州地区人均GDP美元值也达4300元。按钱纳里的标准,整个 中国东部地带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达经济”前夜。生活在这样地区中的人,文化程 度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有许多地区已普及高中教育),思想观念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 自主进取的意识,生发着争取民主自由的个性要求。他们正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人,相当 一部分人已经是先进的现代人。

——生活在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均衡并存、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均衡并存环 境中的“人”。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农业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虽在消解但仍有较高比重 、工业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虽在发展但仍未占有主体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 容易具有“二重性格”。他们既存留着农业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的烙印,又在接受着工 业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洗礼;他们具有很强的人格依附性,又在争取自己的人格独立 性。他们在“二重性格”的矛盾冲突中生活、转变、提升。应该说,“二重性格”的人 在中国广泛存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因为才从传统生活走向现代生活,旧的 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给许多人打上的性格烙印并未消退,从而形成尚未摆脱保守倾向的 “二重性格”。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地区,也有人已经冲出传统生活的樊篱,进入现 代生活的过程,从而形成具有前进性质的“二重性格”。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变和长足发 展中,还出现了“人口大迁徒”。成亿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打工。他们在社会角色 上是二重的,他们是传统的农民,仍未割断系在农业社会的脐带;他们又在变成新型的 市民,正在实现身份的更换。这样,他们就更有特殊的“二重性格”。

3.当代中国“人”是在实践中造就、又在实践中梯队式地鱼贯迈向现代社会的“人” 。我在前两项分析中,分别对当代中国“人”作了历时的分析和共时的分析,现在需要 把二者综合起来,给以一个总体的判定。同时上面的分析,着重从经济社会形态对于人 的历史地位的决定作用方面描述人和人格;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即人是经济社会形态 的创造者,人在实践中、亦即在文化发展中造就自己。当代中国“人”,深受历史实践 的影响和文化的熏陶,形成多方面的良好品格。

——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发展和近代以来的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运动造就了中国人的特 殊民族性格。数千年的民族发展,积淀成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注:江泽民:《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近代以 来的解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奋斗,则在民族精神中强化了反对外侮、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在为民族复兴的艰苦努力中,爱国主义精神又与中国现 代化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是独立了,但又有失去独立性的危险;中华民族是 复兴了,但完全复兴仍待时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 新的长城”仍是亿万中国人的心声。

——近现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在中国人性格结构中增添了民主主义、社会主 义的时代内涵。这场历时百年的革命,经过学习西方民主自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斗争的阶段;又在这种斗争无法成功之后,转入了学习俄国经验,实行新式的民主主 义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阶段;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走上了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实践,不但实现了上面所说的民族解放,而且实现了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的阶级解放;不但造就了中国人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现代人格,而且 在中国铸成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先进观念,培养了大批的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 。

——中国的以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的实践,促进了和促进 着中国人的“个性解放”。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扫除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障碍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但同时仍要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 展扫清道路。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地说:共产党人“赞成发展个性”、“赞成 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赞成保护私有财产”,“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是为了“保 障广大人民能够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 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建国以后有一段时间,我们误 把“社会主义”了解为清一色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实践证明行不通之后 ,我们坚决地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包容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大大推进了“个性解放”,把中国人塑造成为既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生活 、又自由地发展其个性的人。

所有这些实践的共同结果是造就了中国人梯队式地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大军。站在这支 大军前列的是:与当代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联系、具有社会主义方向和爱国主义精 神的社会的先进分子,他们承认和积极促进个性解放,同时又在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锤炼 、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之下,超越个性解放而怀抱社会解放和人 类解放的长远理想;在这支先进队伍的引导下,大军的主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完善过程中实现个性解放,怀有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努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 体利益的关系,把自己造就为具有独立品格的现代人群;而跟在大军后尾的则是尚未挣 脱传统社会的束缚的人群,他们也会进步,但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努力过程。

三、当代中国“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道路

找准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是为了实现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1.当代中国“人”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如前所述:当代中国“人”处在由“第一大社 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的转变期;同时,也在为未来进入“第三大社会形态” 准备条件。这样,当代中国“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总方向就是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每 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未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这一总方向的实现是必须分两步走的。就自由而言,第一步 是要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个性解放”,实现对物依赖条件下的个人独立性和 自由。马克思批判地分析过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指明它只是商品所有者等价地交换其商 品的自由,亦即是它们相互在市场上竞争的自由,“把自由竞争看成是人类自由的终极 发展”,断言它“是人类自由的终极形式”,是“荒谬的看法”。(注:马克思:《经 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60-161页。)但是 ,较之于自然经济中相互依赖的不自由、传统计划经济中的僵化生活,却是巨大的历史 性进步。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性进步,我们才能在未来走出第二步,即走向超越剥削与 按劳分配的经济形式,摆脱旧式分工束缚,在自我选择中发展自己的“自由”。就“全 面发展”而言,第一步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全面地提高 人的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走出第二步,造就同高级 阶段的“自由”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区别上面所说的两种“自由”的同时, 也必须区别与之相应的两种“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江泽民:《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这里的“全面发展”,不是马 克思所设想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不竭涌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旧式分工已被 打破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活动范围”,“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的那种“全面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着严密分工的社会 里,对所有劳动者给以教育,使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的那种“全面发展”。

2.当代中国“人”实现解放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当代中国“人”需要“个性解放”, 需要“全面发展”,为此,必须提供如下的具有具体、历史性的“人文关怀”。

——在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中塑造具有独立品格的人。我们坚持马克思所说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人 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创造者,但又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受动者。没有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就不可能塑造具有独立品格、自由精神、 民主态度的人。

——在经济社会的越来越高的发展中培育具有全面素质的人。贫穷的社会不可能产生 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民。人民改造着贫穷社会,建设着富强社会,人民也只有在全民致富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越来越高的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改造和建设自己。

——在文化发展和教化中造就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越来越好的条件,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新则创造改造人的制度前提,但人的改造和发 展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教化的作用。没有这后一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一个自发的 过程,而我们所需要的则是自觉的倡导、刻意的塑造。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着 全体中国人。我们在文化方面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分析,将其积极成 分融入新的时代精神之中。开放世界的文化交流,使东西方各种文化流入中国,它们也 在影响着广大的人们。我们在文化方面的又一项根本任务是对外来文化进行整理分析, 同样将其积极成分融入新的民族精神之中。总之,就是要建立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主导的、充分整合中外一切先进文化因素的、同新的伟大时代相适应 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用这种新文化精神教化全体中国人,使之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灵之 中。

3.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前已分析过:当代中国“ 人”是转变中的人、多元组合的人、梯次而进的人。当代中国“人”的大军,是在社会 的先进队伍的率领下,走向未来的。从这个定位出发,当代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只能“纵队”式地分部分、分阶段逐步推进,而不可能列成“横队”,同时跨入 现代人的境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战略是非均衡的,这就是:承认地区间、人群间发 展的不平衡,支持和引导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优先发展,以此带动和促进另一部分 地区、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承认在这个长过程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地区间、人群间在同 时发展的条件下的差别会有一定扩大,在经济社会发展到达更高水平之后,逐渐缩小这 种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如果说,我们在经济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不断扩大 中等收入阶层,同时保证收入较少阶层的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上 则让一部分人优先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家,不断扩大中等教育者的比重,同时保证广大 人民群众接受义务教育;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则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同时确立了 人的独立性的先进者,扩大守法、守德的中等觉悟阶层的比重,教育和争取社会的落后 阶层的人们。经济收入上的高收入者、科学文化上的高素质者、思想道德上的高品格者 ,这三类人未必重合,但我们都要支持、都要鼓励,争取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三位一体 的社会精英。

标签:;  ;  ;  ;  ;  ;  ;  ;  ;  

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