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内容”等于“学的内容”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批学者的深度介入下,经过几年讨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人们还没能为一线教师在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中解决多少问题,减轻多少负担,但在理念上形成了一些共识,主要观点有: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不能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中找到生发的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挖掘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要依据文本体式去确定教学内容,文本没有的就不必去教;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材编者的意图,弄清编者希望我们教什么,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教材体系里,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有区别的……
我个人觉得,我们一线教师在学习应用这些研究成果的时候,还必须搞清楚一组概念:教学内容、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如果混淆了这组概念的外延,很可能又会带来实际操作的混乱,甚至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专家讨论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基本等同于“教的内容”,但“教的内容”应该与“学的内容”不完全对等。对此,我们可以引用王荣生教授《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的内容作具体阐释。该文第一部分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把“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归结成了三句话,并进一步解说为:“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接着,文章介绍了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和董水龙老师的一篇文章。王荣生教授选用这些材料来讨论“教学内容”,显然这里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指“教的内容”。现在的问题是,“教的内容”就等于“学的内容”吗?假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不完全对等,则肯定是“学的内容”的外延大于“教的内容”,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对其不重复的部分能撒手不管吗?下面我们再对这样一些问题逐一进行讨论。近年的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强调,课堂应该是“学堂”,教师要“以学定教”,为学生学习服务。于是出现了“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等多种教学模式,有人提出:“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请注意,这些讨论已经隐含了一种语境,那就是“教的内容”不等于“学的内容”,或者说,有些内容教师可以不教,但学生不能不学。通俗点说,教师可以不教文本最重要的东西,只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但学生不能只学教师教的东西。举一个例子,文言文尤其是先秦文学著作中,典型的文言现象很多,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关注的。也许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语感读懂文章,教师可以不必将此作为“教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整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但它一定应该是学生“学的内容”,因为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出发点。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猫》一课为例,并结合两篇文章来作一些具体讨论。这两篇文章分别是《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的教学设计与学生“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和《<猫>的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前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两份很有意思的调查门第一份是学生学情的调查,作者以《猫》这篇课文为样本,设计了两道题目进行问卷调查:1.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怎样的?你能联想到社会生活的哪些现象?2.在内容和写法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交流。第1题是想了解学生在独立阅读状态下是否能读懂作品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第2题是想具体了解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还有哪些困惑,以便教师在课堂里进一步指导。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后发现,对这篇课文的结构、内容和主题思想,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第2题,按照提问人数的多少排序,一共列出了9个主要问题。第二份调查搜集了关于《猫》的12份教案和教学设计,在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更多地关注对作品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读,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而对学生提出的那9个问题,教学设计中只有极少量的零星回应。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有较大的差距,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可能也是比较有限的。《<猫>的教学设计》一文为我们提供了两套教学设计方案,下面就其方案A的第1课时作个介绍。这一课时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门第一板块为“预习内容”,有两条:1.通读课文,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2.结合“课前导读”和“研讨与练习”的思考题,对课文的主要情节进行梳理,思考作品写了几只猫,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命运。第二板块为“独立研读”,有三条内容:1.文中哪句话对全文的叙事内容起重要作用?(应该问:“文中哪句话对叙事情节起到统领作用?”)2.“我”养了几次猫?养的几只猫各有什么特点?试着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几只猫的特点列举出来。3.比较:作者对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第三板块为“归纳、探究、表达”,也有三条内容:1.请把表现作者内心感受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分别说说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2.辨析:三次感受分别针对谁?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3.讨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说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永不养猫”?
把这样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讨论,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梳理出这样几点认识:1.就一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包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教师可以基本不教,这从两份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2.学生能读懂并不等于就不需要读,所以要设计学生“预习”和“独立研读”的板块,指导学生梳理比较,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这从上面那篇教学设计中可以清楚看出。3.教师教的应该是学生的困惑、疑难处,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期待”,这是前面两份调查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只关注学生自己能读懂、能解决的问题,不关注他们的“期待视野”,就会造成“教学过度”,浪费的不仅是学生的时间,耗费的还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由此进一步推论,在有关“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教材编者的意图去确定“学的内容”(或谓“教学内容”),然后依据学情作必要的筛选,把那些“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作为“教的内容”,在课堂上着力解决它;剩下的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也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去一一解决,切不可只关注“教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应该且必须学的内容。
标签: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