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春华秋实“这片草原”演绎美好生活论文_李介荣

七十年春华秋实“这片草原”演绎美好生活论文_李介荣

建国七十年,风云激荡,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时代下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毫不例外的与时代脉搏同步律动,激荡出了沧桑、振奋、追寻、的变革强音。

《这片草原》以草原上小人物的心路历程折射了大时代的恢弘变革,折射了草原地区变迁发展史和两代牧人的心灵成长史。多年前,女青年王秀红出于无奈抛弃襁褓之中的孩子,她痛悔交加终于在多年后重返草原,她无意中发现当年的孩子已被草原牧人布仁救起并取名塔林呼(草原之子)。王秀红出于对布仁的感恩、对草原的深情,她决心永不相认亲子,圆这对牧人父子相依为命的心愿,她耗尽毕生心血,为草原培育出了抗风阻沙耐盐碱的优良牧草——“子母草”。在八十年代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长大的塔林呼陷入迷茫,他为了帮助牧民们增加收入,给羊绒里掺沙卖取高价,后经历挫折幡然悔悟,塔林呼一把大火怒烧掺沙羊绒,冲天的大火啊,烧出了草原人的骨气和诚信,洗涤了世人的纷繁复杂心灵。在塔林呼等一众牧人的共同努力下,王秀红培育出的子母草遍撒草原、绿染荒漠……本剧将塔林呼成长历练扎根草原的情节、塔林呼生母王秀红对草原虔敬叩谢的情深意长、塔林呼养父布仁包容大爱的深沉心境相交相织,以情系事,以事传情,描绘出草原人民包容、诚信、大爱的地域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 “讲好中国故事”可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这片草原》以鄂尔多斯草原为地域背景,以母子感情纠葛为戏剧暗线,以塔林呼的成长为故事脉络,点状串连、线性叙事,讲述了“草原诚信如金、牧人宽容大爱”的情感故事,着力塑造了新时代草原牧人的人物群像,通过鲜活生动的戏剧人物,将民族团结、诚实守信、文化融合、坚韧朴素、生生不息的草原精神突显出来,并自然巧妙地融入了“望得见青山,守得住乡愁”这一宏大命题。“风起于青萍之末。”草原群像中这对普通父子、母子的心路历程,他们的迷茫、追思、奋进,他们的心声,应和着的恰恰是时代的脉动。时代造就人、成全人,人反过来也改变着时代、塑造着时代、推动着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从微观的角度讲,人物的心路历程其本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变迁的情感内化形态。从宏观的角度讲,民族、国家、时代的变迁,其本质就是这个民族、国家、时代国民群体心态变迁发展的外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剧中母子、父子在人生道路上的追问与前行,与我们走过的曲折艰辛的伟大征程,恰恰形成了一组自然巧妙的互文关系。该剧通过以草原上两代牧人的迷茫、觉醒、奋斗、追问、变革……提炼出建国以来,草原人民在荒芜、贫瘠之地求新求变,在迷茫追寻中上下求索,激荡出沧桑、振奋、追寻的变革史诗篇章。从这个角度切入,该剧剧目主创团队毫无违和感地将所要表达的人物故事与时代背景紧紧拧在一起,使整部剧自然呈现出宏伟的史诗气质。

看这部剧时,序幕可以说就已经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了:“生离死别,就在眼前”无论是低沉震耳的音乐还是如影像般夺目的画面都动人心神,不仅将观众带到20世纪70年代初鄂尔多斯草原荒凉与寂寞的戏剧情境,同时为鄂尔多斯区域变成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代表,埋下伏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 “奔驰、如风、追风”等剧目片段可以看出,导演非常注重演员肢体对于渲染场面和强化叙事的作用,而蒙语台词“我那星斑的枣骝马奔驰如风,在这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驰”、“风中的精灵风中的闪电,长生天下草原之上,不息地奔腾涌起翻腾的波浪,不息地奔跑”又不失为一种新的诗意的创造。

该剧剧本文笔老道,每个具体情境,不看前后文关系依旧让人震撼。戏里有人文温暖,有艺术深度,剧情情感冲突也很到位。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聚焦主题,守不住主题。主题立意聚焦点要反应鄂尔多斯这片草原上的人,人的心理成长历程。剧情聚焦点在包容,大爱,诚信,每个都是一个主题,一部戏内不可能完成这么多,光是诚信就要聚焦在一起,代表该剧精神最突出的一点在哪?切点再小一点这部剧会更震撼。卖羊绒的故事并没有和亲人之间的情感对接起来。主题要突出,是集中在草原大爱,集中在对待生命的高度,还是说集中表达草原上的诚信,要知道一部好的作品只有集中才有高度。

该剧在舞美设计方面,用大面积的色彩以及关键位置上的意象点缀,结合剧情快节奏切换、点式情节串联的特点,配合道具使用,整体色彩呈现出“枯黄——浅绿——翠绿”渐变的特点。整体布局呈现出“苍凉——空旷——多彩”渐变的特点。用色彩渐变、空间渐变的手法,配合剧情需要,呈现出草原变迁的时代特点。该剧服装设计也很有特色,用富有时代元素的款式以及各类款式杂糅、混搭的方法,暗喻时代变迁、风潮变幻、日新月异。

《这片草原》最独具特色的是具有极强的民族特性和地域风格,该剧音乐大量吸收借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改造、创新,剧中很多音乐片段都是由鄂尔多斯当地民歌重新变奏填词而来,全剧围绕鄂尔多斯民歌展开变奏在突出主题性音乐的基础上,保留了色彩的变化。剧中草原众阿妈争夺照顾小塔林呼的片段就是草原上是独具特色的 “酒歌” 重新变奏填词而来的,这样的音乐一出来会迅速给人极强的代入感,使人仿佛置身草原就坐在毡包前的火堆旁亲眼目睹一群草原阿妈对小塔林呼的争夺,而且是像草原人劝酒那样真心实意的抢夺孩子、要对孩子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文艺创作的一条根本规律。从微观的角度讲,人物的心路历程其本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变迁的情感内化形态。从宏观的角度讲,民族、国家、时代的变迁,其本质就是这个民族、国家、时代国民群体心态的变迁发展外化形态。《这片草原》这部作品总体上是一部优秀的舞台作品,该剧以草原特色的场景、倾斜旋转的舞台、朴实自然的演绎风格和活泼明快的民族歌舞,营造出了美丽草原特有的自然之韵、浑圆之美。让观众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建国70年来,草原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创作需要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幡,镂刻时代足迹,鸣响时代回音,镌绘时代图谱。别林斯基曾所指出的:每一部包涵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都无异于“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并由它们构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与信仰圣域。《这片草原》应继续打磨提高,深入基层,到人民中间去,为人民而歌唱,唱响“这片草原”美好生活!

论文作者:李介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七十年春华秋实“这片草原”演绎美好生活论文_李介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