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作用_民营经济论文

浅析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经济论文,陷阱论文,作用论文,收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一)2011年最新收入分组标准

世界银行根据其对人均GNI的估算将世界各经济体分类,将经济体划分为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四类。根据2011年7月的最新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GNI在1005美元及以下,中等偏下收入为1006~397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为3976~12275美元,高收入为12276美元及以上。

(二)我国正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

图1 2001-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说明:资料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由“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图1),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可能进入了一个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新阶段。在这个重大变革时期,能否找出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尽快地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决定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严重不足

2008年金融危机只不过是触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暴露出来的是内需不足这一隐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经济结构的问题。

社会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组成,然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分配上极不合理。我国经济发展常年以投资拉动,2001年至2010年,我国投资率从36.5%上升到48.6%,消费率则从61.4%下降到47.4%(图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投资拉动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如果投资过度,还会造成投资效率低下、生产能力过剩、过度能耗和资源破坏。国内消费率的长期低迷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福利没有由全民共享,而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继续保持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模式必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图2 支出法下近十年消费率与投资率对比

说明:资料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图3)。第一,我国第二产业比重高,创造性不强。在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GDP贡献率为57.6%,然而在国际分工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在研发、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品牌、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没有优势,因而企业只能靠扩大规模、压低工资来实现利润的增长。而目前我国在资源约束背景下,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造成了恶性竞争,难以有技术进步产生,同时这种发展方式也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第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跟不上第二产业。在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GDP贡献率只有38.5%,社科蓝皮书指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超过70%。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在解决就业和吸纳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近些年有所提升,但也只占总就业比重的35%。第三,我国农业GDP贡献率不断降低。现代农业发展严重不足,农业地位低下,面临粮食安全问题。

图3 2010年三次产业贡献率

说明:资料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增长模式转型困难

在经济发展早期,我国可以利用劳动力、资源、能源的低价格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质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经济增长必然放缓。据统计,我国2000-2005年,GDP实际增长48.8%,能源消耗总量增长51.3%,2006-2010年,GDP实际增长56%,能源消耗总量增长33%,表明我国已经意识到这种高能耗的增长动力已经无法持续,经济增长必须转型;而从人口红利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在2004年就已经出现。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在政策引导下,企业能带领技术进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便可顺利转型,相反,我国就会陷入增长停滞。

(三)收入分配不均,中等收入阶层所占比重小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市场发育来看,我国都是一个大经济体。尽管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二元分割”的城乡差距,“发展失衡”的区域差距和“产业特色”的行业差距,使我国当前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

从图4可以看出,经过30年的积累,虽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处于0.4左右的高位,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图4 1978-2010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说明:资料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份额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年底,民营经济已占我国GDP总量的66%,税收贡献率为71%。接下来,本文分别从民营企业在各经济类型中的表现和近五年自身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提高国民收入,从而促使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在各类企业中的表现突出

1.民营企业投资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7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则完成11.87万亿元,首次高出国有经济1.65万亿元,相对于2009年,投资增速高达29.11%,分别高出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企业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08个百分点和16.97个百分点,成为最有活力的企业类型。(见表1)

2.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处于领先。截至2012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高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6个百分点。从私营企业自身来看,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说明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样遇到了严重困难。

3.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显著增加。截至2011年11月,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比国有企业高18.7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高17.2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见表3)。自2005年以来,虽然出口增速受经济危机影响时有上下波动,但民营经济出口的比重始终保持不断攀升的势头,由2005年的19.6%提高到2011年11月的33.4%,并于2006年起首次超过国有企业。以上均显示出民营经济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强大的生命力。

4.民营工业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比重逐年增加。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就业,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投资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近些年,我国国有经济的份额和就业份额有所下降,从2006年起,民营工业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超过国有企业,截至2010年,民营工业企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达到42.5%,成为我国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从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增速上来看,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9.54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见表4),也从侧面反映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另外,2012年1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分析报告》中显示,全国近70%的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

5.民营企业税收贡献作用显著。从近五年来看,虽然因经济危机民营企业的税收增速受到影响,但相对于国有和外资企业来说,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且其绝对值占全国税收贡献的大部分,是我国税收的主力军。截至2009年6月,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绝对值19876.84亿元,分别超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15083.98亿元和13151.79亿元(见表5和图5)。

实践分析证明,民营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扩大就业、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民营经济自身增长明显

1.民营企业数量及资金规模继续增长。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大于900万户,同比增长14.9%,注册资金大于25万亿元,同比增长38.6%;个体工商户大于3600万户,同比增长8.5%,注册资金大于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见表6)。可以看出,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断增强的同时,个体实力也在不断壮大,而且体现在整体上,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明显带动作用,以现在的趋势来看,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2.民营企业持续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截至2010年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407.6万人,同比增长9.3%。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7007.6万人,同比增长6.4%(见表7)。2005-2010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我国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只是受多重因素影响,个体私营领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有所下降。如2008年增幅仅为7.3%,较2007年增幅再次回落1.2个百分点。

无论是从三大经济类型中的表现情况还是自身纵向发展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另外,从我国情况看,越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私营经济占据较大比例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可以说,正是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完善,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可能。

民营企业按规模来分,可以分为有创新能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他们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其活动空间是大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为农村和城市工业服务的双重职能,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多都进入了此类民营企业,这对保证我国就业率,改善我国低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情况,并使其跨越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创新能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吸引着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业,这类民营企业的发展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同时为他们向高等收入群体跨越提供了可能性。

四、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出口依存度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大幅度扩张,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在60%-70%之间。在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在近十年来对外依存度都在40%以上,而内资企业作为外资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加工厂,对外贸易情况间接影响到其发展;近些年,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额中自身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时,民营企业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可避免地对其发展和国内就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成本分析

1.劳动力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利用我国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首先发展起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然而不难看出,在国际分工中,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被分到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制造环节,导致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剥削劳动者,但是这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民营企业发展重点不明确也会导致成本上升。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物流、生产、销售、服务这些基本活动,无论是否存在竞争优势,都由企业独立完成,这种运作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负担,还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无法集中力量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上,从而降低了竞争优势。

2.融资成本大。近几年,民营经济信贷融资状况好转,贷款增长较快(如图6所示),但这种好转更多的是前期经济刺激计划多轮效应的显现。从2011年以来的情况看,随着货币信贷总量逐步回归常态增长以及经济刺激力度的放缓,民营经济融资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融资可得性随企业规模递减。尽管整体上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占比上升,但其中超过80%的贷款主要投向了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而占95%以上的小型微型企业,其融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银行的放贷成本高,如果政府的支持又少,银行对其态度势必更加冷淡。此时民营企业便会去民间筹资,而民间筹资利率比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高出30%以上,这给微小企业带来更大的还款压力和风险。

图6 2002-2010年民营经济贷款余额

说明: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三)收入分配体制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所有者与管理人员成为了剩余分配中的强势力量,而普通劳动者在剩余收入分配中几乎被忽视,两种力量的地位极其不平等。如果员工没有分享利润的权利,不仅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还容易引发极端事件。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的改革,保障民营企业员工的最低工资权利,调整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使普通员工的工资水平得到提高,保证中低等收入群体的收入。

(四)创新能力分析

1、创新投入不足。我国民营企业资金少,2010年,中国私营企业虽有840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19万亿元,但户均资本金不过226万元,其中60%的企业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下,资本金超亿元的企业不到1%;另外,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加剧了民企资金缺乏。资金缺乏直接导致了其创新投入的不足。

2、投入配置不合理。在创新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创新投入配置也不合理。根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企业更重视购买机器设备(见表8),这可以使企业获得短期的优势,但容易造成技术消化不足,无法使企业形成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

因此,由于资金少和投入配置不合理两方面的原因,一些创造价值的活动(如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企业中没有受到重视,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创新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的成果少。

五、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包含外部政策扶持和企业内部发展两方面内容。民营企业在逐步做大之后,因为战略转型需要投资巨额资金且见效慢,容易失去继续做实业的动力。此时,如果能完善外部环境以支持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便是打了一针强效的振奋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应该努力克服困难,解决制度缺失、创新型人才不足等一系列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保障

要想使民营企业在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首先要重视的就是通过民营企业拉动内需。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使他们既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为了激活民营经济,必须从以下几点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

1.增加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制定准入条件。随着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打破了行政性垄断,分离出了垄断行业中的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将竞争性业务推向市场。但就现阶段来看,在实际操作时要使民营企业真正参与公平竞争仍然有一定难度,“明宽暗管”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想消除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政府需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编制“鼓励、允许、限制、禁止”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快设立市场准入的监督机构,使非公经济市场准入的体制性障碍得以消除,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起始阶段,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的公共财政支持。一方面可以争取做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在准入起点上的公平,另一方面也是对民营企业涉足新行业投资的一种吸引;再次,完善民营企业在垄断行业的退出机制,制定政策使其在产权转让方面有便捷的路径退出,比如提供补贴或者新的创业机会供企业选择。

2.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表明,民间投资中亟待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因为融资环境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模式,融资模式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又决定着企业的融资成本,所以,改善融资环境是激活民间投资的关键环节。

首先,刺激民间资本控股的多元化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客观上在信用风险评估方面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比如财务报表在反映其经营状况上的作用相对有限,缺乏易于评估的不动产作抵押等,而小型金融机构以其专业性能在最短时间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因此,对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准备充足、为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的金融机构适当采取激励措施,适度放宽对其的存款准备金率、拨备覆盖率、贷存比要求,另外,对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鼓励其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专项金融债,同时严格监控其专款专用情况。

其次,在同一社区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中推广“联保贷款”担保形式。即同一社区内相互有所了解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风险水平相近的借款人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互相提供担保,如果小组成员中出现违约,其他小组成员将代其履行还款责任,否则全体小组成员均将无法继续取得贷款。这种担保贷款的方式不仅为金融机构解决了小微型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也代替了他们进行客户甄别、信用增级和贷后管理的工作,把风险识别责任的绝大部分转嫁给了互相之间更加了解的潜在客户群体。

3.适时给予民营企业税收优惠。从国家层面上讲,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应该让民营经济的财富积累起来,这样他们才愿意继续投资,而增加民营企业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税收优惠。中国现行的对民营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不少,但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推出的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而且多是以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发布,较为零散且立法层次不高,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民营经济税法体系,不利于政策的实际操作和执行。此外,与发达国家的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优惠手段相比,中国的税收优惠手段单一,多为税收减免和优惠税率两种方式,且针对性不强,效用不明显。针对这些情况,我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民营企业的税收改革:

一是提高我国民营经济税收政策的法制性和系统性。在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均制定有《民营经济保护法》,加拿大制定有《小企业减税法》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调研,制订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民营经济产业的扶持重点应包括: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型企业,以吸纳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为主的就业型企业,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深加工企业,面向社区的生活服务型企业,以新型能源为主的能源企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企业,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兴企业等。

二是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税收公平一般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即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应该税负一致,纵向公平即根据量能负担原则,考虑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盈利程度不同,制定差别税率和差别优惠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掌握好尺寸,避免出现新的不公平。

(二)民营企业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时的自我救赎

在完善的经济体制中,企业才是使市场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关键,因此,民营企业若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国家政策应时而上,不仅能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起到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民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现有问题:

1.明确发展定位,节约企业成本。民营企业要想在自有资本少且融资环境不完善的基础上得以持续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创造顾客愿意以高价支付的、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来实现,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控制其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民营企业各个生产链中成本的构成,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通过外包等外部资源完成规模大、成本高的冗长环节,保留并集中精力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力量用在刀刃上,节省的成本放在真正能提高企业效率的方向上,让企业向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向集中力量。

另外,明确发展定位,也可以鼓励并引导部分一、二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且又符合国家的产业转移、区域发展政策和“新农村”发展战略。

2.建立多元化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从微观角度讲,一个企业若能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机制,不仅可以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还是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开创新的技术或产品,也可以是塑造一种企业品牌。产业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附加价值曲线”,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一个是研发和装备,另一个便是销售网络和品牌经营。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正处于价值链中间段的民营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借鉴。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即便合理定位了发展方向,可能仍然不具备完成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和人才需求,此时,发展创意产业,形成自主品牌便是他们更合适的选择。创意产业从外观形式上、提供方式上为顾客提供文化上的满足,创意产品相比较于传统产业产品差异性更强,消费者可以不断地从差异性产品中获得更高的效用满足程度,企业从而获得持续较高的附加值;而且创意产业启动资金较少,商务成本低,引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小,属于国家鼓励的产业。民营企业发展创意产业,若能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自主品牌,也可以达到提升价值链的目的。

3.改善企业内部治理,激励员工积极性。我国民营企业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状态,使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治理的选择,其中好的产权治理和激励体制还可以改善民营企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结构,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收入的提升。

一是产权治理的转变。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复杂程度相对较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家族化治理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合理安排,而对于已经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来说,家族化管理面临瓶颈,寻找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成为民营企业强烈的内在需求。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评价标准缺失导致民营企业主对经理人的信任程度低,阻碍了民营企业融合社会人力资本。

二是创新激励体制。不同形式的企业有不同的激励体制,有效的报酬激励体制通常可以将报酬因素、控制权因素、荣誉(声誉)因素等考虑进设计的激励体制中。

在报酬激励方面,民营企业薪酬结构中变动收入部分的比例在不断加大,变动收入中占较大比重的是奖金等短期激励,短期激励方式在短期内的激励效果显著,但不能使员工有长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缺乏长期为企业做出努力的动力;控制权的授予可以作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的回报,随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完善,运用控制权因素实施激励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在荣誉激励方面,强烈的成就感以及由事业成功而得到的良好职业声誉、社会荣誉及地位同样是激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但荣誉或声誉的可靠性问题使这种激励在我国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行业内标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标准,以此完善荣誉激励体制。

民营企业是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求生存和追求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之下,伴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内部资源条件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带领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标签:;  ;  ;  ;  ;  ;  ;  ;  ;  ;  ;  ;  ;  ;  

浅析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作用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