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基础_孔繁森论文

论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基础_孔繁森论文

论孔繁森精神的丰厚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丰厚论文,精神论文,基础论文,孔繁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孔繁森精神产生的丰厚基础,认为孔繁森精神作为我们时代的精神丰碑,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党的优良传统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激励等方面的丰厚基础。这些论述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孔繁森精神的实质。

关键词 孔繁森精神;产生;基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时代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巍巍群山中,孔繁森精神是新生的一座高峰。它矗立在当代中国的大地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辉。如同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孔繁森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自觉继承,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深刻反映,更是当代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孔繁森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表现为一个共产党员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建设有中国持色的社会主义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的精神;廉洁自律、艰苦奋斗,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的精神;不断增强党性锻炼,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精神。这些都和中华民族的忧患精神、进取精神、牺牲精神等息息相通。孔繁森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是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1〕孔繁森同志出生和成长在齐鲁大地,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往今来的许多英雄人物和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博施济众”的精神,特别是由此深化而来的民本思想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早已扎根于历代知识分子乃至平民百姓的心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贤臣良将都把恤民如身、尊老爱幼作为处世立身之本。孔繁森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模范继承者和实践者。他无数次地为坐在老式太师椅上的老母亲洗脚、搓背、梳头、剪指甲。从感情深处,孔繁森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庭的,每次出远门,他都把一张“全家福”藏在身上。他非常喜欢自己在老家的3个孩子, 也特别爱他的妻子,总觉得欠她的情太多了。但是,孔繁森深深懂得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和“民为邦之本”的道理,在党和人民的需要面前,他坚定不移地做到了先国后家,把对亲人的爱升华成对人民的爱。他常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乃男儿所为”。〔2〕这种民本意识使孔繁森树立了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如慷慨解囊,帮助困难人家;同人民共甘苦,急人之难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遇到衣衫单薄的老百姓,他往往脱下毛衣毛裤给他们。他常说:“每当看到藏族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藏族的孩子,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女。”〔3〕他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推进到下述新的、更崇高的境界,始终努力地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4〕他把西藏当成自己的家, 把藏族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把藏族孤儿当成自己的亲骨肉,为了藏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献出鲜血,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对家人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自己孩子的爱与对他人孩子的爱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与党的宗旨的高度而完美的统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持久不断的一个历史传统。它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殷周。殷王盘庚就曾提出过“重我民”、“施实德于民”的思想。西周统治者则把“敬天”和“保民”同时并举,并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5〕“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 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6〕春秋时期, “民为邦本”已为整个社会所公认。中国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仅正确地继承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予以发展、创造,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8〕中国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党为公,赤诚为民,其天职就是为民造福。孔繁森同志的言行处处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天职。他在日记中写道:“‘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言之有理,我等既为‘父母官’,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9〕在我们的国家,人民是主人, 干部是公仆,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主人服务。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只有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孔繁森同志对人民无限热爱的根本原因所在。他把为人民多做奉献看成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荣。他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男女老幼的;他对人民群众所奉献的爱的行动是那样的自觉、自然,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深情的爱。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伟大胸怀,它造就于博大的中华文明。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的影响。忠于祖国,忠于职守,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核心内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教诲了多少代炎黄子孙!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激励了多少革命志士,温暖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所有这些也都深深地印在孔繁森的脑海中。 早在1975年秋天,孔繁森同志就表明了自己建设边疆、保卫祖国的志向,他说:“咱们国家的边疆这么广阔美好,应该保卫好,建设好。”〔10〕“为了保卫建设边疆,牺牲了也在所不惜。”〔11〕在第二次进藏前,孔繁森专门请书法家蒋维菘先生为自己题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特别是孔繁森在一次深入灾区了解灾情的过程中,因高山反应而处于生命垂危的时刻,他仍坚持给同行的小梁写下“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的交待。第二次进藏前,他跪在老母亲面前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12〕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一幕幕的情景正是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英雄人物那闪光的思想在孔繁森身上的继承和发扬。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大同思想”对孔繁森的深层影响也是很突出的。《礼记·中庸》托名孔子说:“今天下车同轨,书高文,行同伦。”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次对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事实上,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化为每个人自觉信守的行为准则,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这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孔繁森同志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深刻地悟出了中国的历史教训:穷则受欺,弱则挨打,分则两害。他非常重视并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

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期间,正值西藏拉萨一小撮分裂主义分子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面对西藏分裂分子制造的骚乱,孔繁森疾恶如仇,他冒着生命危险,耐心说服不明真相的群众,揭露分裂主义分子的阴谋。随后,孔繁森在接待一个英国议员团的活动中非常机智并有理、有力地回答了对方挑衅性的提问,严正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祖国的尊严。

孔繁森在拉萨当副市长的时候,就把军人与边疆的安全繁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关心部队,关心战士。调到阿里后,孔繁森身兼两职: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第一政委。阿里有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孔繁森为阿里的军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经常教育官兵:要把搞好反分裂斗争,保证阿里地区的长治久安作为部队第一位的政治任务。他提倡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向战士们倡导“一杆枪,一支笔,一颗心”活动。他尤其注重军政军民团结, 重视“双拥”工作。1994年,日土县、札达县被西藏自治区分别授予“双拥模范县”和“双拥先进县”光荣称号。孔繁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拥军书记。孔繁森把军队工作列为保卫祖国、维护统一的基础性工作。他说“军人是国家的柱石,这根柱石有丝毫的倾斜,就会危及整个国家大厦”。〔13〕孔繁森1961年参军后就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军队的一员了,他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脱下军装。多年来他与部队的关系,正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关系。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准则,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对孔繁森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在他的笔记中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记载:“近几年群众生活虽有改变,但破房烂衣、缺粮少油、无被少褥者仍有所见,且言语之间仍感满足,对党和政府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看看拉萨,小楼林立,小车如梭,饮酒论道、满腹牢骚者大有人在。两相比较,真乃简奢分明。感慨之下,我自辗转反侧,虽是深夜也难以入睡,心情沉重。中央三令五申,天天讲廉政为民,到底有多少党员听了进去?又有多少干部照此办理?古人从政尚能做到‘虽万里之外,朝令而夕奉行’,为何现在近在咫尺却久难见效?自我反思,关键在于其身不正、纪不严而已。”“不正其身,何以服众!”〔14〕孔繁森这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正是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洁”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

总之,正是博大精深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现实生活的磨炼,使得孔繁森具有了特殊的品质和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影响

孔繁森同志能够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一个普通的干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走出一条永放光华的人生之路,这与党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党的优良传统的影响也有着十会密切的关系。

首先,党的理想和信念为孔繁森精神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党的性质、纲领决定着她的成员必须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正如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的:“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15〕“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6〕邓小平同志还反复教导我们,共产党员必须坚持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7〕孔繁森同志牢记党的教导,坚持党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理想和信念,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青年时代,他以雷锋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明确了人生的追求,从而初步打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参加工作以后,特别是入党以后,他处处以焦裕禄为榜样,无论在哪里工作,也无论是干什么工作,总是像焦裕禄一样“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他把对人民的深情,把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情操,化作勤奋务实的工作,化作清正廉洁的作风,化作改革开放的意识。

孔繁森一生始终做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做的事。凡是了解他的人,听过他的事迹报告的人,都会清晰地感觉到,在孔繁森同志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推动着他。这种无形的东西就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就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

其次,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孔繁森精神的铸造指明了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共产党员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自觉抵御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源泉、这个根本,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

孔繁森同志对“为人民服务”理解得最透,实践得最好。他认为:“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18〕“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19〕他认为:“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工作胜任,能为他人解决点困难和痛苦,是人生的最大幸福。”〔20〕他“下决心为西藏人民做点贡献”。〔21〕孔繁森同志正是在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下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待组织,他无限忠诚。牢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对待人民,他无限热爱。他的心和人民贴得最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他生命的最高宗旨。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工作,为人民而献身。对待事业,他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10余次变动工作,对待每项工作都是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总是坚持工作第一,在工作中又总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再苦再累,他毫无怨言,总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力求干出第一流的成绩。对待家庭,如前所述,他爱母亲、爱妻子、爱子女。但是,共产党的天职,又使他的亲情之爱升华为超越家庭的人民之爱,使他的道义感上升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他自我严格要求,克己奉公。他把自己和西藏、和阿里、和藏族人民融为一体。他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甘当“燃烧的流星”和“铺路的泥土”。对待金钱和名利地位,他不为之动心,对于他来说,权力物欲似过眼烟云。他从不向党和人民伸手,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从不以权谋私。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指导着孔繁森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行动,熔铸着孔繁森精神的核心内容。党的优良传统是奔腾不息的长河,是搏动有力的血脉,它需要延续,为此而更需要新陈代谢。孔繁森同志是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标兵。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灯红酒绿的冲击下,他巍然屹立,经受住了金钱、权力的考验。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服从组织纪律,把一切交给党安排,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他勇于开拓进取,敢于知难而上。总之,党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孔繁森,同时它又在孔繁森的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孔繁森精神,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扬,这便是孔繁森精神的深层意义之一。

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激励

任何英雄人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孔繁森的出现,孔繁森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为孔繁森精神的产生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实现四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广泛而深刻的群众社会实践活动创立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这一理论又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茁壮成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孔繁森同志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哺育下,孔繁森同志迅速成长为一位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自觉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振兴中华献身的优秀领导干部。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激励着孔繁森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和精髓,同时,又是孔繁森同志遵循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无论是在山东莘县、聊城工作,还是在西藏岗巴、阿里工作,他都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找群众谈心,向群众请教,努力寻找带领群众致富的路子。孔繁森任聊城地区林业局长期间,在莘县认真调查研究,坚决落实党和政府的林业政策,使莘县的林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孔繁森到西藏岗巴县任副书记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西藏以农牧区的生产责任制为标志,揭开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孔繁森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奔走在旷野间,跋涉在山路上,走访群众,了解情况。他每到一地,就找群众谈心,宣传政策,并出谋划策。他认为,要改变贫困面貌,必须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依靠科学,增加投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这些想法,当时许多人认为超前了,一些群众心存疑虑。孔繁森为此而到处作宣传说服工作,告慰群众相信党的改革路线和政策,从而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孔繁森同志于岗巴县选择了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生产落后的第一个下乡点——苍龙乡,在那里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农牧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有效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由点及面地推动了岗巴县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无论在哪里工作,孔繁森总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琢磨着能使家乡——五里墩村尽快富起来的路子。事实上,五里墩村正是在他的建议和帮助下,才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建窑场,盖新房;挖鱼塘、治碱地;打水井,安上自来水;发展经济林,发展水产业,发展畜牧业,从而走上了富裕之路。

其次,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时代气候为孔繁森造就其工作胆识和魄力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改革开放,开拓进取,这是新时期的显著特征。它为孔繁森同志造就驾驭工作全局的胆识和魄力,为他发挥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提供了时代机遇和用武之地。他从实际出发,认为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要使西藏尽快地赶上全国的发展水平,就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条,坚决走改革开放的路子。因此,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特色理论”,而且热情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它。他提出,“要树立商品观念,要有经济效益观念,要从供给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要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脱出来。”〔22〕“要有开拓精神、改革精神,要有敢担风险的精神。”〔23〕还提出要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新的行动姿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阿里工作新局面”。〔24〕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他摸索到了阿里的致富道路,这就是:充分利用全国支援西藏的有利条件,北联新疆,南托边贸,发挥区位、畜牧业、矿产业、旅游资源、特殊政策、人口少等6大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地区到20 世纪末走出贫困。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地委行署提出了促进阿里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构想,其要点包括: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破除山谷意识、封闭观念,树立大开放、大引进、大市场、大发展的思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搞好农田、水利、草场建设,逐步改善农牧生产条件,扭转靠天养畜、靠天种田的局面,进行农牧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挺进;进一步树立通贸兴边的思想,大力培育市场,努力抓好矿产、外贸、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增强阿里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投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孔繁森的胆识和魄力。

再次,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了孔繁森的思想品格和创业精神。清正廉洁,艰苦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长期方针,它熔铸了孔繁森同志的思想品格和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种品格和精神对于那些掌握一定的权力特别是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权的同志来说,尤为重要。孔繁森同志不为金钱、权势折腰,他以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忘我地工作的模范行动,来实践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他在任山东聊城地区林业局长期间,分管“项目办”,“项目办”有钱,但他从未私自动用过一分一文。1987年年底,老家有人因急事需用车,找孔繁森弄到了公车,车共跑了40多公里路程,孔繁森便立即交了30元钱的车费。他用林业局废弃的管子搭葡萄架, 向局里交了100元钱。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1981年,他的大哥专程从聊城赶到莘县,让他给买点计划内木材盖房子,孔繁森一口回绝了大哥的要求:“国家计划内的木材,按规定我们不能买,破坏规定的事我们不能办。”〔25〕有个侄子结婚,请他买一辆凭票供给的自行车,他拒绝了。一家近亲找他帮忙买平价供应的化肥和柴油,他也没有照办。他的外甥荣德茂从部队复员回来七八年了,他姐姐多次央求他给孩子找个工作,他始终没有照办。他有六个侄子、两个侄女都在农村,没有一个农转非和安排工作的。凭着孔繁森的职位和权力,凭着他的人际关系,安排自己的孩子并非难事。但他的爱人、孩子多年在农村,第一次进藏后才按照国家规定转了户口。多年来,孔繁森就是这样不思索取,两袖清风,舍己为公,公私分明。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在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面前,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既不能当泥瓦匠和稀泥,也不要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要当铁匠敢于硬碰硬。”〔26〕

总之,孔繁森所走的道路表明,时代铸造了英雄,英雄反映了时代。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然而,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越是需要与时代相呼应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品德。这是一个需要崇高精神的时代,也是一个为崇高精神的产生开辟了广阔空间的时代。孔繁森精神就是这一时代的所需,这一时代的产物。

注释:

〔1〕〔15〕〔16〕〔17〕转引自《论孔繁森的时代意义》一文, 见1995年6月2日《人民日报》。

〔2〕〔10〕〔11〕〔12〕〔13〕〔14〕〔25〕〔26〕转引自《孔繁森》,新华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0、42、42、137、81—82、34、35页。

〔3〕转引自1995年6月9日《杂文报》第1版。

〔4〕〔12〕〔18〕〔19〕〔24〕转引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见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2版。

〔5〕《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

〔6〕《左传·哀公元年》。

〔7〕《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1页。

〔8〕江泽民:《在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的讲话》,1995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2版。

〔9〕转引自199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第3版。

〔20〕〔21〕〔22〕〔23〕引自《孔繁森同志日记摘抄》,见1995 年4月28日《人民日报》第3版。

标签:;  ;  ;  

论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基础_孔繁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