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摇动病”的防治_河蟹论文

河蟹“摇动病”的防治_河蟹论文

河蟹“抖抖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蟹论文,抖抖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蟹“抖抖病”对河蟹养殖危害极大,该病发病较快,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仅2~3天。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河蟹“抖抖病”发病原因主要有:①苗种质量差。②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③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④饲料营养不全且投喂不当。⑤通过进排水感染疾病。

2010年6月,笔者接到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一养殖户电话,称其塘里发现死蟹。笔者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情况调查。

该养殖户2010年养了面积为20亩的河蟹,近1个月来河蟹出现持续死亡现象,每天死亡20~30只,高峰时每天死亡70~80只。其养殖池塘水色较浓,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水深1米,池水pH值8.2,氨氮0.2毫克/升,亚硝酸盐0.15毫克/升,池中水草较少。

经观察发现,发病河蟹摄食减少或不进食,活力减弱,常伏于池边或水草上,反应迟钝,步足不能回伸,爪尖着地,腹部离地。离水后全身缩成一团,不能运动,背部向下很准翻身。将病蟹放在有少量水的盆中观察,步足间歇性颤抖或连续颤抖,有时整个蟹体呈电击抽搐状。

剖检病蟹步足可见肌肉萎缩水肿,鳃瓣分裂,鳃瓣左右鳃丝缺损如锯齿状,病蟹鳃有灰色、黑色和白色之分。肝脏变性,呈黄色或褐色,甚至为灰白色。甲壳内肉质溶解糊化,肠道水肿发炎。一般2~24小时死亡,死后病蟹外观无大的变化。

经诊断,笔者认为河蟹患的是“抖抖病”。河蟹“抖抖病”一般发生在5~10月之间,7~9月间最为严重。池塘养蟹、稻田养蟹、围网养蟹等多种养蟹模式都可能暴发此病,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经了解,该塘已至少有3年未进行清塘,池塘泥淤积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放养密度过高,池塘中优质水草过少。该塘平常基本不消毒,养殖户防病意识较差。经分析,该病是由水质恶化而诱发的。

针对该塘河蟹发生的“抖抖病”,笔者建议采取如下综合防治措施:水体消毒,改良底质,调节水质,内服药物。

第1~2天,水体消毒+内服药物。全池泼洒“黑旋风”(碘酸混合溶液),在用药之前2~3小时泼洒“应激灵”(维生素C),连泼2天。同时配合内服“肝胆舒”、“电解多维”、“威特氟”、“解病康”,连用5天。

第3~4天,改良底质。用“黑盾”配合“分解底改”进行底质改良,连用2天。

第6天,调节水质。全池泼洒保e康+益生活水进行水质改良,提高水体透明度,调节水色。

用药2天后,河蟹死亡量明显减少,用药4天后,河蟹只有零星死亡,7天后基本无死亡,水体透明度已明显提高,水色基本正常。经过一个疗程,河蟹已基本痊愈,证明该方案行之有效。

经此病例诊治,笔者有如下体会。

河蟹“抖抖病”重在预防:①清塘要彻底,引种时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种,做好苗种消毒工作。②在养殖水体内种植优质水草,净化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③实行虾蟹混养,减轻池塘内同种生物的负荷量。④投喂营养全面、水中稳定性好的优质颗粒饲料,投喂量要适当。⑤定期投喂增强蟹体免疫力的药物(如免疫多糖、肝胆舒、电解多维)。⑥病蟹要及时捞出,进行焚毁或深埋。

联系电话:0791-8524186

标签:;  ;  

河蟹“摇动病”的防治_河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