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论文_徐新梅

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论文_徐新梅

浙江省诸暨市三都中学 311800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兴未艾。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了适应各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是深远的,我们不能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足,就抹杀它的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积极有效的扶持,协助推进这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科体系完整,知识结构逻辑性强,但学科内容偏多、偏难、偏深,与实践相脱节的内容等问题,各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校本课程的实行,可以及时调整课时比例,调整学科内容,从源头上把师生的负担减下来。当然,校本课程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国家课程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一统天下,而是意味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需要有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特点的课程开发来加以补充。因此,校本课程首先要协调好它与国家课程的关系,给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个适当的比例“定位”,给校本课程开发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我国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人所共知。因此,当前应尽快启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工作,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不可否认,采取脱产进修、听学术报告、集中培训等学习方式不失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学习方式会有很大的局限,会受到人员安排、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进行相应的校本教师教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选择。校本教师教育是一所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的职前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适当增设课程开发方面的课程内容,对尚未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进行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术、技能的培养,以期毕业后能独立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和教学。

三、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各个学校都在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还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借鉴。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在起步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同时,也可以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学科教师搞联合开发,然后以“类”的形式推出,供所在区域的学校选择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再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决策的中心,但不表示所有的课程决策都发生在学校这一级水平。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性、多样性,同时也需要课程开发的相互引进、相互交流,在借鉴中完善和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个性特点。

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复杂性,也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进行,除了要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使用三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包括一系列评价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必须首先进行相应的背景性评价。比如,对编制的课程材料的特点与质量,对地方需求和期望,对学生群体的兴趣状态等都要进行明确的考察。在课程编制阶段,要进行课程的实质性评价。课程的实质性评价是为了考察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构成部分或构成因素以及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而进行的判断过程。实质性评价考察的课程特征是课程目标的合理性、目标与教学材料内容间的一致性,以及内容的准确度、覆盖面和重要性等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所进行的判断。其中,认清课程开发存在的缺点并对有助于提高课程开发的方法提出建议,是结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关注的焦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问题,使用这些基本评价方式的主体既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其他部门和机构。

五、缩小高考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距离

除了要加强学校领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外,还要充分利用高考选拔的“导向性”作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如果高考能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加大应用型、能力型试题的考查,加大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考查,将会为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推进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学校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升学压力的弱化,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升学的机会,为办有特色的学校、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辟出了一条升学的“绿色通道”。改革评价制度,缩小高考与新课程改革方案之间的距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环境和地方的特点,突出个性,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很欠缺,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例研究。因此,需要大力提高认识,加快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发展。

论文作者:徐新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  ;  ;  ;  ;  ;  ;  ;  

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论文_徐新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