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初中听障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略论初中听障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略论初中听障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范红梅

摘 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人们通过阅读继承并发扬前人智慧,推进人类社会进步。文章在阐明初中特殊学校听障学生听觉障碍的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使用合适的沟通方法,以读为本、加深理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策略,帮助听障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听障学生;阅读能力

听障学生受制于生理缺陷,语言沟通能力严重不足,为帮助听障学生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需加大对听障学生的培养力度,从语文阅读教学入手,运用多种教学法,培养听障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听觉障碍概述

1.听觉障碍基本概念。听觉障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60年,麦克斯拜将其定义为日常生活中听觉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与重听者不同,重听者尚存残余听力,可以利用助听器提升其听力;1975年美国院校将听觉障碍定义为听觉功能因为受损,不能使用助听器提升听力;1982年我国台湾地区颁布 《残障福利法实行细则》,将听觉障碍定义为因为某种原因,听觉技能受到永久损坏而产生缺陷;1987年我国颁布的 《全国残疾人残疾标准》 指出,听力残疾指多种原因导致的双耳丧失听力或者降低听觉能力,听不清或者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听力残疾与听力障碍在我国特殊教育界是同一概念,经常使用 “听觉障碍”做统一表述。听觉障碍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人的听力衰退或损失,无法听到或听不清声音的功能障碍。

2.听觉障碍分类。听力障碍一级:听觉系统结构受到极度破坏,功能损失严重,较好耳的平均听力损失达91dBHL 以上,没有助听器设备辅助,几乎听不到声音,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严重影响生活;听力障碍二级:较好耳的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dBHL 之间,听觉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没有助听器设备辅助听不清外界声音,影响社交生活;听力障碍三级:较好耳的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dBHL 之间,听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损伤较严重,无助听器设备帮助只能听到部分简单语句,对参与社会活动具有一定影响;听力障碍四级:较好耳的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HL之间,听觉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度受损,对外界声音反应慢,对社交有轻微影响。

实验形式:建立微信群,巧借微信练对联。初期集中上二三次课,而后将微信平台打造为空中课堂,晒作品、赏联句、互评点、齐修改、共赏析。

护理交接班是临床护理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可有效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对医疗服务中事故发生加以预防[1]。护理晨交班是护士在短时间内需要完成的重要护理工作,不仅需要提高晨交班速度,也要保障传递信息准确无误,使接班者可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我科自2017年8月实施sbar交班模式后,使护士在晨交接中患者有效信息传递方面的接受率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得交班流程更加规范,有效缩短了晨交班时间,提高了交班质量,现汇报如下。

二、初中听障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乱世中大批士人选择了南迁至南唐、西蜀等地,〔2〕(卷二六二,P9075) 其中的名士有罗隐 (五代初至吴越)、李元(后梁时避居湖南)等。隐逸为士人在世道污浊时保持人格的独立提供了可能,是士人温和地反抗现实的方式,是一种“不求兼济,但求独善”的逃避行为,所谓“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正是这类人心境的写照,隐士们走的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之路。

(1)手语沟通。听障学生有其专用的语言交流形式,即手语。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运用手语进行教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拓展学生的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使用适合的沟通手段。听障学生因听不到正常声音,交流受阻,严重影响其语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使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提升阅读能力。

我站在这里觉得很尴尬,相比那些城里人,我总觉自己是个冒牌货。看打球的除了我,还有个坐轮椅的老头,他眼神怪怪地瞅着我,让我感到浑身不自在。

(2)口语沟通。口语沟通作为普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也可以在特殊学校教学中使用。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口型辨别教师说话内容,为将来更好融入社会做准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口语沟通,可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提升与正常人交流的能力,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

这些都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可将阅读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正确阅读文章,掌握文中词汇含义,如 “雎、怫然、以头抢地、免冠徒跣、休祲、缟素” 等;第二课时以讲读文章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带感情朗读文章;第三课时以研读为主,结合重难点,掌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答疑解惑,促使学生流畅正确地朗读课文;第四课时反复练习,促使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背诵与默写。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以读为本,加深理解。理解是学生快速掌握阅读技能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师生互动中完成阅读学习。听障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往往使用点读方法,这导致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是一个个单独的字,而非完整句子。受听力障碍影响,学生无法自主进行听觉反馈,不能自我矫正,出现了很多破词、破句的问题,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初中特殊学校对听障学生的阅读要求为:一年级阅读词汇和句子,并作出适当的停顿;二年级学习断词、断句,在流畅阅读时带有表情;三年级实现文章层次、自然段与意义段的正确停顿,读出语感。教师要强化听障学生的阅读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建立阅读教学体系时,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设计,都要融入阅读这一训练形式。例如,《唐雎不辱使命》 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言行的方法。

此外,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觉障碍有一定差别,需要差别教学,如听觉损失较轻的学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如正确停顿、流畅朗读等;听觉损失严重的学生,教师要结合手语和口语,辅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达成精准阅读目的。

3.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听障学生情况各不相同,他们在听觉能力、语言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教师要制订多层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 《唐雎不辱使命》 时,可依据教学整体目标设置分层目标,即A 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与描述性格有关的词或者句;B 层学生利用文章语句精准概括文章内容,并正确回答教师问题;C 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结合文言文内容深入阅读,围绕文章分析唐雎和秦王的特点。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可使用分层手段,如文章讲解结束后要求学生表达感受、进行细节赏析,帮助听障学生扩展课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或使用面批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并引导其主动改正。

4.家校合力,创建氛围。家长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身作则,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要过分关注成绩,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支持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要主动为学生购买课外读物,提供优质阅读材料。最后,与学生共同阅读,在阅读之余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开阔听障学生眼界,提升其阅读能力。

调查发现,大部分听障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因此,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要建设阅读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要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利用读书日与读书月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为听障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通过设置阅读课程等方式保证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训练。

参考文献:

[1]简仲谦.听障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现状研究——以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8,(7).

[2]陈曦.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汉语口语叙事能力的发展特点及比较[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3]向琦艳.知识可视化对初中聋生信息加工能力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范红梅,河北省三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河北 廊坊 065200)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9)26-0013-02

责任编辑 袁静琴

标签:;  ;  ;  ;  ;  

略论初中听障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