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r/辅音的声学分析[*]_蒙古语论文

蒙古语/r/辅音的声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语论文,辅音论文,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用声学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说明了蒙古语/r/辅音不但有[r][x][Υ]等三个变体,而且主要(典型)变体不是颤音[r],而是闪音[Υ]。现代蒙古语里[r]音的出现频率很低。

1、引言

国内外蒙古语言学家用传统语音学的方法对蒙古语/r/辅音作了不少研究,从发表的论著看,无论是对音值的描写,还是对变体的确定都有不少出入(见表一)。蒙古语/r/辅音是比较活跃的、多变的辅音,虽然一般不在词首出现,但在词中、词尾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我们分析的933个单词中,280个都有/r/辅音(一个词里如有两个/r/时,只统计其中一个),占所有词的30%;280个/r/中66%的/r/出现在词中,34%的/r/出现在词尾。此辅音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词里的分布范围也广,变体更为复杂。通过对/r/辅音的声学分析、统计分析后发现,它不但有[r]、[x]、[Υ]等三个变体,而且主要变体不是颤音[r],而是闪音[Υ]。现代蒙古语里[r]的出现频率很低。

表(一) 学者们对/r/辅音的描写情况

说明:1)为比较上的方便,把兰司铁、符拉基米尔佐夫所描写的清擦音标为λ;2)本次研究没涉及腭化问题,所以有些学者提出的/r/辅音腭化变体没列入此表。

2、实验分析方法

本实验共分析280个词里的不同位置、不同语境下的280个/r/辅音。这些词是我们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合作实施的中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所用的933个单词中选出来的。发音人是成年男性,是我们研究所的斯琴巴特尔同志,他是察哈尔人,发音准确、噪音纯正。发音是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的标准录音室中进行的,所用的录音机是日本SONY公司中的CM—5000EV。全部录音都用KAY7800型语图仪进行分析,做出宽带语图和同步的振幅显示。所需数据用直尺从语图上测量后经换算得出。分析方法是通过观察语图特点,分析语音的声学性质,从而推知其发音方法。/r/辅音三个变体的出现与其在词里所处位置和语境有关,所以统计分析时我们首先把/r/辅音分成词中/r/和词尾/r/;把词中/r/再分成音节首/r/和音节尾/r/;最后把音节首/r/也分成开音节之后/r/和闭音节之后/r/。

我们通过三种(如第一,对[Υ][λ][r]等三个音在词里的分布范围、出现频率的统计;第二,对/r/辅音在词里的分布范围、出现频率的统计;第三,对词里各位置上分布的/r/辅音中三个变体所占比例的统计等)统计说明了/r/辅音及其三个变体在词里各位置上的分布情况、出现频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r/辅音的主要(典型)变体。

3、结果

3.1从语图特点上看/r/辅音三个变体的发音方法[①]

通过分析280张宽带语图后,我们初步认为,根据声学特征可以把/r/辅音的语图分为三类:甲类为208张,此类语图上/r/表现为很短的无声段,或者无声段中有比较弱(偶尔出现强)的冲直条(VOT等于零,有时略大于零),见图二、图三、图五、图六、图七上用[r]标的音;乙类为57张,此类语图上/r/只表现为乱纹,无噪音横杠,见图三、图四上用[λ]标的音;丙类为15张,此类语图上/r/表现为中间有极短无声段(间隙)的噪音横杠,见图一、图五、图八上用[r]标的音。甲类语图的无声段、冲直条说明此音有极短的闭塞段和短暂的爆发音段,它的成阻、持阻和除阻段与舌尖不送气塞音相似。如发t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发此辅音时,舌尖不是抵住而是极短的接触,发t时堵塞气流通路的时间比较长,发此音时,堵塞气流的时间非常短(请比较图三上的t、r两个辅音的无声段时长),除阻时t的阻塞突然放开,气流迸裂而出,而此音的除阻方式虽然带有爆发性,但因极短的闭塞而形成的微弱压力下,气流不如t那样有力,因此冲直条一般不太清楚。请比较图三上t、Υ两个辅音的冲直条。此类辅音的成阻、持阻和除阻段(发音过程)非常迅速[②]。语图上既没有颤的痕迹,也没有声带振动的征兆[③],所以我们认为此类音是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部

丙类语图上的噪音横杠表示此类音是浊辅音,噪音横杠中极短的两个无声段(间隙)和冲直条反映了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部上两次闪时接触后迅速放开的(颤的)特点,间隙的数与颤数相等。该音头三个共振峰,平均值分别:音节尾为VF[,1]=393Hz,VF[,2]=1476Hz,VF[,3]=2672Hz,音节首为VF=500Hz,VF[,2]=1360Hz,VF[,3]=2360Hz;时长平均值:音节尾为83ms,音节首为68ms;音强平均值:音节尾为22dB,音节首为21dB。我们用[r]来标记它[⑦]。这次统计的15个[r]都是只颤两次,并且其中9个[r]的第二次颤都没到位,因此这些[r]虽然有两个间隙,但第二个噪音横杠不太明显,或者虽有横杠,但间隙不太清楚。这对从语图上识别[Υ]和[r]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请比较图五、图八上[r]的语图。

3.2对/r/辅音及其变体的统计分析

3.2.1对[Υ]、[λ][r]等三个音在词里的分布范围、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表(二)

表(二)说明了以下两个问题:1)[Υ]、[r]两个音在词中、词尾上的分布虽然偏向于词中,但比较均匀,频率差别不太大。如[Υ]为60%(词中)和40%(词尾),[r]为67%(词中)和33%(词尾),而[Υ]音的分布很不均匀,明显偏向于词中,频率差别很大,如91%(词中)和9%(词尾)。这说明[Υ]音主要在词中出现。2)[Υ]音的词中音节首出现频率高于词中音节尾出现频率,如71%(音节首)和29%(音节尾),而[Υ]、[r]两个音的词中音节首出现频率明显低于其词中音节尾出现频率,如[Υ]为6%(音节首)和94%(音节尾),[r]为20%(音节首)和80%(音节尾)。这说明[Υ]主要在词中音节首出现,而[Υ]、[r]主要在词中音节尾出现。

如果我们把词尾的[Υ]、[λ]、[r]音归到音节尾里统计,可以得出以下有趣的数据:[Υ]音共出现208次(见表二),其中音节首出现88次,占全部出现次数的42%,音节尾出现120次,占全部出现次数的58%;[Υ]音共出现57次(见表二),其中音节首出现3次,占全部出现次数的5%,音节尾出现54次,占全部出现次数的95%;[r]音共出现15次(见表二),其中音节首出现2次,占全部出现次数的13%,音节尾出现13次,占全部出现次数的87%。三个音在整个音节中的分布情况虽然有所不同(如[Υ]音的分布比较均匀,频率差别不大,而[Υ]、[r]两个音明显偏向于音节尾,频率差别很大),但它们有共同点,也就是说它们的音节尾出现频率都高于音节首。[Υ]、[λ]、[r]等三个音的词里分布特点、出现频率告诉我们,[Υ]音已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性。

3.2.2对/r/辅音在词里的分布范围、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表(三)

表(三)说明了以下三个问题:1)蒙古语/r/辅音的大多数(66%)都分布在词中,只有少数(34%)分布在词尾;2)词中/r/辅音在音节首和音节尾上的分布很均匀;3)如果把词尾/r/也归到音节尾里统计,得到的结果与3.2.1的结果相似,即大多数(67%)/r/分布在音节尾上,只有少数(33%)/r/分布在音节首上,这说明了/r/辅音一般不出现词首的特点和它在词和音节里主要承担着结尾任务的特点。

3.2.3对词里各位置上分布的/r/辅音中三个变体所占比例的统计分析

表(四)

从表(四)中看出,在所有/r/中,[Υ]占74.2%,[λ]占20.4%,[r]占5.4%;所有在词中出现的/r/中,[Υ]占67%,[λ]占28%,[r]占5%;所有在词尾出现的/r/中[Υ]占89.4%,[Υ]、[r]各占5.3%;所有在词中音节首出现的/r/中,[λ]占95%,[Υ]占3%,[r]占2%;所有在词中音节尾出现的/r/中,[λ]占38.7%,[Υ]占52.7%,[r]占8.6%[⑧]。以上统计结果告诉我们,在词里各位置上分布的/r/辅音中[Υ]音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

3.2.4三个变体的出现条件

表(五)

5、后记

音系学中,一般将其发音不受(或者所受影响不大)其它语音影响的音(如词首)作为典型变体看待,而不涉及该音的出现频率问题。本文企图用音系学与声学分析、统计分析结合的方法来确定音位的典型变体,这种方法是否得当需要进一步讨论。

蒙古语的/r/是比较活跃的辅音,但为什么不在词首(少数以/r/开头的借词前一般加元音)出现?这是否与[Υ]辅音的依赖元音的特点有关?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这次主要讨论了发音方法问题,因为发音部位问题还涉及到具体频率数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尚未统计其声学参数。

②时长平均值:音节首为18ms,音节尾为24ms;音强平均值:音节首为24dB,音节尾为22dB。所以有时[Υ]的间隙不太明显,但从它前后元音的共振峰走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Υ]的存在。

③闪音的本质是“清”的,但有时受前后元音(浊音)的影响,即声带振动的惯性作用,“无声间隙”可能出现微弱振动。请见[Υ]的语图。

④本文对音征的走势用正负符号“+”、“-”来表示的。不是顺时轴来看升降,而是从稳定的F[,2]来看的。凡从F[,2]引向辅音(或逆时、或顺时)上升的为“+”,下降的为“-”,不升不降的为“0”。

⑤蒙古语的/a/元音不是后[a],而是相当于央[A]。请见《蒙古语察哈尔土语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确精扎布,《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关于察哈尔土语双音节词第二音节短元音》,呼和,《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6年第1期。

⑥著名学者兰司铁曾经把喀尔喀方言的/r/辅音区分过浊颤音、清颤音和清擦音等三种。

⑦本文中我们把蒙古语的颤音归为浊音,而把闪音归到清音里,并从间隙的数目确定了闪、颤特点,也就是说有一个间隙的归为闪音,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隙的归为颤音。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把颤音认为是闪音的组合,即ΥvΥv…=r。如果这个等式成立,那么颤音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把颤音归为浊音,因为每一次闪音之后必跟着弱短元音。可以说没有元音它就“颤”不起来。故ΥvΥv…=r是可以成立的。

⑧如果词尾的/r/也归到音节尾来统计,那么在音节尾共有187个/r/,其中[Υ]有120个,占所有在此位置上出现的/r/的64%,[Υ]有54个占29%,[r]有13个,占7%。

⑨本文采用传统标记法标记了非词首短元音。关于-Υx、-rl-等音节问题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11)罗常培、王均在《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中把此类现象解释为“音位中的特殊现象”(见该书的186—187页)。

(12)关于词中、词末出现的“弱短元音”问题本文暂不讨论,现用“v”来代表它们。

标签:;  ;  ;  

蒙古语/r/辅音的声学分析[*]_蒙古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