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策略应用论文_王招林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518000

【摘 要】:以深圳市绿道规划建设为例,阐述了城市绿道规划的互动策略实践应用。首先介绍了深圳市绿道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分析深圳市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的策略应用,主要包括整合地域资源,构建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总体框架;建立目标体系,实施分类分区引导并制定分期行动计划;衔接相关规划,统筹城市区域内外系统的对接和接驳;创建多维机制,保障规划编制与实施建设充分对接。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绿道;互动策略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目前50%以上,城市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过去一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没有结合城市扩张形成城市绿道网络和城乡绿地一体化建设,导致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和建设却相对滞后,城市绿色空间零散、破碎、无联系,户外空间严重缺乏,各种自然资源遭到严重威胁等等问题[1],而未来30~50年依然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结合城市全面转型建设,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系统,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及小康社会建设[1]。

1 研究缘起

基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诉求,国内部分地区也实践性地开展绿道规划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宏观尺度上与城市空间形态及和结构、建设用地、交通结构,微观尺度上与城市的道路、建筑,都缺乏互动与协调,重点考虑了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系统网络化联系,忽略了绿道网络的城市空间系统设计,使绿道网络独立于城市空间系统之外。其实,绿道在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首先,相对于郊野地区,绿道在城市中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加紧密;其次,受到城市土地紧缺的制约和高强度的开发的影响,绿道所处的城市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相对严重,生态修复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绿道在城市中除一般的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意义之外,对缓解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大城市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

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严峻而复杂的情况,我们应当承担起责任,采取现实而有效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本文通过深圳市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实践案例中,总结了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建立互动整合的策略机制,期望能够为我国绿道规划设计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当然,建设城市绿道过程要综合考虑研究的策略很多,希望本文通过有限的篇幅对其中自认为重要的策略内容论证,仅仅是缓解当前快速城市化所带来城市问题的应对手段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规划师、设计师和城市建设决策者们更多关注城市绿道这一领域,主动研究和处理城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我国目前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与建设活动标志着我国绿道已经起步,并且已经发挥多方面的效益,并朝着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城市绿道的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2]。但是,短期膨胀式的发展模式显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只是完成基本的路径贯通和植被绿化,对于绿道关联区域内自然及人文资源整合不足;多数城市绿道被城市道路系统隔断,影响绿道作为一个连续线性廊道的生态作用,同时也给绿道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便[3];过于强调城市绿道为城市自行车道及慢行道,骑行和散步成了绿道唯一的利用方式,对于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城市更新转型发展及城市形象展示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功能还未完全开发;现有的绿道服务设施局限于如公厕、服务站、指示牌等基础服务工程,缺乏具有复合功能及高附加值的与城市功能契合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问题暴露出国内城市绿道与城市功能开发、道路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及生活方式提高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也折射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不足。

3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意义

城市绿道处于城市这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中,有其固有的特性和优势,首先与城市肌理的结合,让城市绿地相互连通,结构优化,并与城市功能互动,使其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框架,产生更多、更高效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图 1)。

3.1 生态意义——修复和保护

我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快速扩展,加剧了人类活动的干扰[4],导致城市的河流、山体、公园绿地、自然区、风景自然遗产等生态系统及自然开放空间日渐被隔离,呈现“斑块”孤岛化状态,使城市整个生态景观格局遭受破坏,给城市生态环境面临造成很大压力,这种状况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严重。而城市绿道的建设,创造了与城市相互交织的网络化绿色生态廊道,发挥其最大生态效应,对缓解这些矛盾及构建城市安全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城市绿道通过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使城市中受损的生态植被群落系统逐渐恢复,阻止这些生态斑块进一步孤立,为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充足的生存繁衍空间与迁徙廊道,发挥并具有城市风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雨洪灾害等作用[1]。

3.2 服务意义——连接和流通

城市相对生态郊野地区而言,除了建设密度较大、建设强度高、人工环境占绝对优势等等差异外,重要的是与人接触最为紧密,是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等一切活动的空间载体。而城市绿道在这特殊的环境中与城市建立互动的关系,体现出对城市的特色化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连接”和“流通”两大特征。连接通,不仅要将各类开放空间及生态斑块连接起来,构建城市建设区域的缓冲带和自然栖息地,而且将城市的居住区、学校、商业中心、体育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资源融为一体,既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通道,又大大提高城市各系统设施的可达性及利用度;流通,就是让城市中不同单元的风、交通通勤、信息、物质、能量、生态等各种流在城市绿道网络中能够“便捷、安全”的地流通,形成城市的综合流通廊道,这正是城市绿道在城市中真正价值的体现,使城市绿道正真成为人们休闲、散步、遮阴的人性化开敞空间,孩子们上学的安全道,市民生活工作的通勤道,城市风廊道等等。

3.3 触媒意义——带动和激发

我国正处于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特殊历史时期,城市绿道与城市的互动,无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旧厂旧村旧城的改造更新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上,还是在居住、商业等新城的开发建设中,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绿道的建设改善沿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促进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改革[5]。特别是城市的一些重点地段,如滨水老厂房区、被遗忘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造成的城中村、遗弃的交通廊道、老城区,通过城市绿道与城市的互动,重组城市区域环境,引导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及深层结构生成,并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及带动本地区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4 深圳市绿道建设背景

在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中,深圳市既承接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要求,又更好完成并呼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宜居城乡”、构建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战略部署,更是成为深圳市建设打造“民生幸福城市”和“生态低碳示范市”的重要抓手。因此,深圳市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应成为一项惠民社会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文化教育工程和低碳经济工程。

4.1完善城市生态网络,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深圳市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图2),大量的交通网络和城镇空间的不断建设,造成自然生态破碎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城市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

4.2活化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促进线内资源与城市生活的互动

早在2005年11月,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建设无序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控制线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图3),生态控制线的发展还需要与城市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以期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4.3作为城市重大事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深圳市政府的城市建设目标是“民生幸福城市”与“低碳示范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将珠三角绿道网络建设作为一“重大事件”[7],希望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其主要措施是联通城市内各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进一步的优化整合城市公园、生态湿地、公共休闲、慢行网络等环境资源,来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优越的低碳生态文明幸福城市。

5 深圳市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策略

5.1整合地域资源,构建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总体框架

在深圳市绿道网总体规划过程中,加强整个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并将城市各个自然人文景区、功能组团及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绿道有机的衔接起来[8]。规划将全市的绿道网总体规划为“四横八环”的格局[9],主要包括16条山海风光线、6条边和休闲线、2条滨海风情线、1条都市活力线(图4)。

深圳市绿道规划总长约2000公里,几乎将整个城市1000多处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休闲娱乐区域、城市主题公园及水库等全部串联起来。并且加强绿道网其自身的自然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楔形绿地及过渡节点以点、线、面、片、环、楔、廊等方式,将这些保护区、公园、河流、水库、山体及农田等有机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绿色网络系统,这种互动衔接的方式既可以有效的促进各个节点之间的动态互现出对城市的特色化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连接”和“流通”两大特征。连接通,不仅要将各类开放空间及生态斑块连接起来,构建城市建设区域的缓冲带和自然栖息地,而且将城市的居住区、学校、商业中心、体育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资源融为一体,既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通道,又大大提高城市各系统设施的可达性及利用度;流通,就是让城市中不同单元的风、交通通勤、信息、物质、能量、生态等各种流在城市绿道网络中能够“便捷、安全”的地流通,形成城市的综合流通廊道,这正是城市绿道在城市中真正价值的体现,使城市绿道正真成为人们休闲、散步、遮阴的人性化开敞空间,孩子们上学的安全道,市民生活工作的通勤道,城市风廊道等等。

3.3 触媒意义——带动和激发

我国正处于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特殊历史时期,城市绿道与城市的互动,无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旧厂旧村旧城的改造更新及产业的转型升级上,还是在居住、商业等新城的开发建设中,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绿道的建设改善沿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促进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改革[5]。特别是城市的一些重点地段,如滨水老厂房区、被遗忘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造成的城中村、遗弃的交通廊道、老城区,通过城市绿道与城市的互动,重组城市区域环境,引导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及深层结构生成,并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及带动本地区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4 深圳市绿道建设背景

在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中,深圳市既承接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要求,又更好完成并呼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宜居城乡”、构建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战略部署,更是成为深圳市建设打造“民生幸福城市”和“生态低碳示范市”的重要抓手。因此,深圳市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应成为一项惠民社会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文化教育工程和低碳经济工程。

4.1完善城市生态网络,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深圳市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图2),大量的交通网络和城镇空间的不断建设,造成自然生态破碎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城市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

4.2活化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促进线内资源与城市生活的互动

早在2005年11月,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防止建设无序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控制线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图3),生态控制线的发展还需要与城市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以期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4.3作为城市重大事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深圳市政府的城市建设目标是“民生幸福城市”与“低碳示范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将珠三角绿道网络建设作为一“重大事件”[7],希望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其主要措施是联通城市内各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进一步的优化整合城市公园、生态湿地、公共休闲、慢行网络等环境资源,来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优越的低碳生态文明幸福城市。

5 深圳市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策略

5.1整合地域资源,构建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总体框架

在深圳市绿道网总体规划过程中,加强整个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并将城市各个自然人文景区、功能组团及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绿道有机的衔接起来[8]。规划将全市的绿道网总体规划为“四横八环”的格局[9],主要包括16条山海风光线、6条边和休闲线、2条滨海风情线、1条都市活力线(图4)。

深圳市绿道规划总长约2000公里,几乎将整个城市1000多处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休闲娱乐区域、城市主题公园及水库等全部串联起来。并且加强绿道网其自身的自然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楔形绿地及过渡节点以点、线、面、片、环、楔、廊等方式,将这些保护区、公园、河流、水库、山体及农田等有机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绿色网络系统,这种互动衔接的方式既可以有效的促进各个节点之间的动态互动联系,又确保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

城市绿道网有如城市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粘合剂,通过多种方式将城市的各个功能巧妙而且自然的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功能、更多途径的需求。

5.1.1区域绿道的规划落实

根据珠三角地区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可以看到,在区域绿道的规划中深圳市涉及两条绿道规划线路(2号线和5号线),其总长度接近三百公里。规划通过区域绿道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以落实,并充分体现深圳山海城一体的特色。

5.1.2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

结合深圳市地形地貌及城市功能布局特征,将深圳市绿道网划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滨海休闲型城市绿道、山海特色型城市绿道、滨河娱乐型城市绿道和都市活力型城市绿道。依据上述划分将深圳市全长500公里的25条绿道设计线路按照各自资源特点和定位要求分类,其中滨海休闲型有2条,山海特色型有16条,滨河娱乐型有6条,都市活力型有1条。规划充分将深圳市的海滨特色、沙滩风情、山海风情有机联系为一整体,形成一种城市独有的魅力,另外,以城市的活力为主题的绿道又为人们展示出了深圳市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热情(图5)。

5.1.3社区绿道的规划指引

在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布局框架下,并以城市组团为基本单元,加强对社区绿道规划控制指引,从而保证绿道网象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城市的各个功能社区,便于更直接的为市民服务。社区绿道有机衔接社区居民经常使用的公园、小游园及康体设施(图6),并在社区绿道规划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其整体性和生态性,另外还需充分考虑绿道规划的人性化、多样性与便利性。

5.1.4沿线土地的协调优化

绿道网建设可显著改善城市景观环境,而且对其周边土地价值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因此,绿道网若想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与绿道沿线土地利用相协调,从而创造最大的社会、生态效益。为此,深圳市政府建立了“绿道影响区”,该影响区的设置以人骑行最佳距离为标准,并尽可能的在绿道影响区域内设置功能节点,从而将整个区域的功能节点由线到面扩展开来。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灵活规划,例如,对于生态性要求较高的地区可以更多的建设特色观光农场、休闲娱乐林场、特色采摘果园等;而对于生态性要求不是很高的地区可以更多的布置一些活动广场、康体活动广场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开放空间;对于那些生态型要求更低的地区甚至可以建设博物馆、文化宫、图书馆等服务设施来增强社区文化气息。

5.2建立目标体系,实施分类分区引导并制定分期行动计划

5.2.1规划目标——与城市生活全面互动

结合珠三角绿道网总体纲要规划相关政策的要求,以区域绿道建设为核心,加强与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之间的有效连接。规划提出一套布局合理、方便快捷、衔接有序、设施齐全的城市绿道网络总体布局结构。不断提升绿道服务水平,与城市生活全面互动,提高运营使用效率,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建立一个幸福感强、适宜居住的城市。

根据不同层次绿道的特点提出相对应的可达性目标要求(图7),将区域绿道规划为各个居民点可在30至45分钟内可以到达,城市绿道规划为15分钟内即可到达,而社区绿道可达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并依据这个要求分别制定其建设标准。

5.2.2分区协调——与各区政府统筹安排

在深圳市绿道网总体规划中,针对每条城市绿道所涉及的各个行政区进行总体的部署安排,分别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衔接、城镇布局、途径主要兴趣点、与相关规划衔接等九个方面做到统筹规划,以方便各行政区之间的合理对接及协调,便于整个绿道网的实施。具体如下图所示(图8)。

5.2.3建设时序——与城市行动计划对接

第一阶段(2010.3至2010.12)。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有:(1)建设完成区域绿道的控制区设置,并实现对该区域的管制;(2)完成深圳市内部的所规划的区域绿道的建设;(3)建设完成两条具有代表性的绿道,分别是2号线区域绿道白芒检查站至梅林坳站(共计22.6千米)与大运公园至大运支线龙口站(共计9.5千米);(4)建设完成三条城际交界面。

第二阶段(2011.1至2011.8)。这一阶段的主要建设目标有两个,第一个目标是建设完成深圳市全部的区域性绿道。这一部分建设内容主要有各个区域绿道的连通建设、各个区域的相关基础设施、各个区域的相关服务设施等,此外,关于社区、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绿道规划之间的衔接互通也相应展开。第二个目标是以较高的要求来建成大运公园—仙湖植物园示范段,因为这示范段的建设主要目标是举办迎接26届大运会宣传活动和组织市民进行体育休闲活动。

第三阶段(2011.9至2015)。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前两个阶段建设的绿道之间的全面贯通。计划在2020年完善各个绿道的运营,并实现各个绿道能独立经营,自我收支平衡。同时,计划在2015年基本建成深圳市城市绿道,以此来提升整个城市市民的生活满意度,向着“民生城市”的目标迈进(图9)。

5.3衔接相关规划,统筹城市区域内外系统的对接和接驳

5.3.1统筹兼顾——衔接与整合相关规划构建生态空间战略框架

城市绿道网作为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之一,应该把它放在城市发展系统中统筹思考。城市绿道规划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原有资源,并试图重新认识挖掘生态线更为丰富的内涵,将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融入其中,有效的实现生态控制线内资源和城市生活的互动融合,并将继续促进生态控制线综合效益的发挥,积极探索由消极保护到积极保护的可持续生态保护策略。

规划将实现与城市其他相关规划的无缝衔接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如与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公园景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一致,并将保护历史文物古迹、风景旅游胜地、度假旅游资源等内容纳入绿道网络系统规划之中,使绿道网络的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的全面发展。

规划还通过借助深圳市法定图则编制平台,实现与法定图则编制的协调对接,通过图则控制绿道的线路和宽度,帮助规划后续的实时操作。

5.3.2关注协调——充分考虑绿道网络的城市间对接与区域统筹

规划在与东莞、惠州两市交界处设置的交接面共3处,通过对接绿道具体线位、整合路面宽度及铺装材质、色彩等要素,协调绿道沿线绿化配置及植物配置,深圳市区域绿道网与东莞、惠州两市设计的交接面共3处(其中区域绿道2号线2处、5号线1处),同时,为与区域生态休闲网络衔接,区域绿道2号线还在梧桐山公园处预留了与香港八仙岭公园的交接面,形成粤港绿道一体化。远期,在罗湖口岸、皇岗口岸、文锦渡口岸、莲塘口岸、沙头角口岸等处设置城际交接面(图10),实现与香港郊野公园系统的全面对接。

5.3.3加强衔接——促进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

深圳市将绿道建设与轨道交通、常规交通、慢行交通的一体化建设放在一起统筹规划,通过绿道网络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完美衔接,来提高绿道设施的安全和便捷程度。例如,在修建公路时,可以同步的配备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市政道路上建设绿道时,尽可能的利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用绿化带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隔离,既增强了道路的安全性,又节约了建设资金;在绿道进行线路选择时,要尽可能的接近地铁站点、公交车站台,绿道路径尽量与车道平行,这样不仅方便了行人的出行,还有助于实现绿道系统与交通系统的相互对接和协调。深圳市在2011年开通了五条二期轨道线,轨道二期开通后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了188万人次,极大的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实力[10]。同时,公交系统还进行了大幅度的补充和调整,新开通调整的线路高达一百九十多条,经过公交线路的优化和调整,有效的解决了一百九十多个片区的公交出行问题。截至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实现绿道网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在提升绿道的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

5.4创建多维机制,保障规划编制与实施建设充分对接

6.4.1 注重实效——突显城市规划对建设行动的有效引导

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统筹协调与区域绿道详细规划、施工图设计,并行推进和协调互动工作,协调互促(图11),有序推动绿道网建设。在绿道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证原住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地区的风俗不受影响,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同时,任何形式的强制拆迁和征地行为禁止发生。为了更加具体的指导工作,规划部门依据深圳的绿道建设需求制订了《规划建设指导手册》,目的是为了避免市各区及街道各项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相互衔接的困难,同时能够保证绿道建设的质量和各自的特色。

6.4.2快速见效——整合多方面工作力量

深圳市在推进绿道网络建设的整个过程摒弃了以往的以政府为导向、由专家主导的建设模式,转而广泛的收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并将各个层面的集体或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尽可能的照顾各方利益。另外,深圳市还多次举办“绿道网规划建设联席会议”来统筹市发改委,规土委,人居委、交委、水务局及各区区政府等多方政府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图12),尽最大可能的制定出一套高效率、低成本且统筹各方利益的绿网总体规划。此类会议探讨了从道路选择、宣传推广到施工建设、工期优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细节,为深圳市绿道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4.3强化长效——建立健全营运管理体制

为了能够让绿道网络建成后实现长效的经营并能够自我造血,深圳市政府制定实施了《省立绿道管养维护运营方案》[10]。这项规章指出,要大力促进和完善绿道网络的运营与维护,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实现绿道网络的市场化发展,同时在绿道网络的运营过程中加大公益性的投入力度,避免绿道网络发展成为商业性的机构。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和社会企业合作经营,由政府负责的部分主要有,绿道网络的保养,环境卫生清理,以及相关方面的咨询服务等。而对于绿道区域的总体管理和绿道自行车租赁等活动,政府可以以竞标的方式予以外包,并对承包方进行有效监督。

深圳出台了《深圳市绿道管理办法》,这一法律规定在全省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该规定不仅囊括了城市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还在公民监督、建设经费、项目公示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该规定在城市绿道与公交系统衔接方面,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方面,绿道市场化运营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创新,不但使深圳市的城市绿道管理实现了法律化,而且为全省的城市绿道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7 总结

伴随我国高速城镇化的到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道受到公众关注和参与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城市绿道与城市两者之间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使两者之间相互合作、融为一体,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但是,由于缺乏互动策略体系的指导,从而导致城市绿道规划和建设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需要更多领域分工协作,才能完善城市绿道的规划建设甚至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招林,何昉.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2012(10).

[2] 王璟.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6).

[3] 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6).

[4] 李景刚,何春阳,李晓兵.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北京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8(1).

[5] 金广君,刘代云,邱志勇.论城市触媒的内涵与作用——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解析[J].城市建筑,2004(1).

[6]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指引[Z].2011

[7] 盛鸣,叶伟华,周亚琦.从刚性保护到有机管理:对深圳市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初步思考——兼议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9).

[8] 周亚琦,盛鸣.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0(10).

[9]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Z].2011.6

[10] 吕锐锋.2000/1991深圳市绿道网的建设与管理[J].风景园林, 2012(6).

论文作者:王招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  ;  ;  ;  ;  ;  ;  ;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策略应用论文_王招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