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反映了项目管理和项目运作的客观规律,同时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按照要求的质量,使工程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和约定的时间,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最终使项目取得成功。本文探讨了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逐步得到重视,丰富项目管理内容,从安全、进度、质量、成本等角度全面进行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按规定完成施工任务,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项目成本,扩大建筑企业效益,整体推动我国施工管理水平。
一、我国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
在目前的状况之下,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它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比如质量、工期等,并加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主要对象,以最优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目标为目的,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是一个大组织活动。
如果按照项目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它可以主要分为总承包方、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等等的项目管理内容。但不论是什么样的主体,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各个阶段的建设活动,在预定的工期和质量目标下追求最大利润。
二、我国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作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实验者,笔者从近年来的实际工作心得,逐步发现目前我国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的。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予以参考。
2.1 忽视房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当地经济发展,不搞实际调研和分析研究,严重忽视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一些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文件和口头上,比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这是最为明显的,给每个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在这时候,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一些人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
2.2 施工管理体制不健全。现在的施工工作都知道,施工单位分包现象存在很大问题,分包单位各自为政,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分包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其它分包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这就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也带来了一些人为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2.3 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在这一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总体规划不够重视,所做的各种计划不科学、不符合实际。一些人主要靠以往在施工中的积累经验,不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就自行定工期。在只里面,如果遇到新的结构形势的项目则更是一筹莫展,只能主观臆断,制定措施不得当。
2.4 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中,施工组织的管理不健全主要是存在着施工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是正常的,没什么问题。这其中就设计到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这也是产生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2.5 环评单位评价存在随意性。在目前的环评工作中,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在实际环评中,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三、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1、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作为建筑企业必须坚持靠质量树信誉,以名牌优质工程开拓市场,把强化质量管理、争创优质名牌工作作为开拓市场的经营指导思想,把“质量兴企”作为企业发展之本,紧紧围绕“质量是项目经营的生命”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广泛宣传,以点带面,层层发动,着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施工项目开工前,编制工程管理目标计划,其内容是质量等级、措施、标准。建立从项目经理到施工班组长一条线的质量管理网络,成立项目管理班子,明确各自的质量职责,在职工中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形成人人重视质量、抓好质量的氛围。施工中根据开工前所订的目标管理计划,对创优工程实行定责任人、定措施、定奖罚责任制,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每道工序,确保创优目标得以实现。工程的关键部位(如基础、钢筋、主体结构、外墙装饰等)必须由公司、项目部两级质检人员先期进行初检,符合验收条件,达到规范标准方报质检站,设计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对原材料必须严格把关,从进货到使用必须经过工地质检人员严格验收把关,有些材料(如钢材、水泥、红砖、防水材料等)必须有质保书和检验报告,对不合格材料,绝对不能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房建工程施工时必须对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必须科学合理的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因素,在保证按照图纸和工期来设计的同时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好每一个阶段的进度计划,在施工的过程中,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做出调整。同时要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检测,以达到工程的质量要求。同时还要及时的支付工程进度款,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宗旨进行施工管理,把安全生产放到第一位,以事前预防为工作重点,以安全教育制度为基础,安全技术措施为保障指导项目施工,统一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设计及设置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项目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安全保护设施进行统一检查并监督使用,出现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分析,采取安全值班制度,全面进行安全管理。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主要以基础施工及高空作业进行重点管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高空作业前,需要进行禁区划分,根据区域划分设置围栏,挂牌示警,确保施工安全。同时高空作业外沿需要在行人处搭建防护棚,针对电梯井口、楼梯口、阳台口等危险区域要设置危险标示及防护围栏。根据施工需要,脚手架搭建前,需要进行严格设计计算,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行搭建,并按照相关施工规定进行,根据脚手架的高度及气候,以15 米为标准,增设避雷设施,不能铺设照明电线。高层建筑施工时,要求在工作
面外侧设置宽度至少为3 米的安全网,施工层与首层间要求搭建安全网,间距为3 至4 个楼层,存在安全隐患的安全网禁止使用,直至高空作业整体结束,安全网方可拆除。安全帽也是高空作业中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要求具备耐烧、耐低温、耐冲击、耐穿透、耐侧压及具备绝缘性能等特点,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符合使用标准,有无合格证,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取下帽衬,存在安全隐患的安全帽必须停止使用,以确保施工及人身安全。
4、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
(1)施工企业从房屋建筑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房屋建筑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会影响成本的变化。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正是紧紧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调节、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管理范围的变化,决定着成本管理质的变化,而这种范围和质的变化则是成本管理创新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逐渐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方向发展;向企业的预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扩展。成本管理对象除生产成本外,已逐步扩展到预测决策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方案设计成本、体制机制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成本,理念因素同样是房屋建筑工程的重要制约条件,尤其就房屋建筑的成本而言,加强和控制房屋成本已经是房屋建筑重要先决条件之一。随着建筑工程的日益增多,房屋造价成本的上升,政府和人民对此投入的资本也同样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在建设之前对其要有一个很好的控制和掌握,方能在建筑工程中得心应手。
(2)必须搞好施工项目成本的测算评估,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建立房屋建筑项目成本预测评估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目标成本指标,是现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又一特征。因此,房屋建筑项目一开工,必须由法人、项目经理部按照谁管谁测评、谁干谁测评的原则,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房屋建筑项目成本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评。测评的主要内容:
①测评投标报价的科学性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论证和详细的现场核算,来检算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有无错编错列,漏算漏项现象,将报价成本与现场测算成本进行对比,测算评估出经营效益,指标项目目标成本的分解。
②合理测定目标成本通过对施工方案的优化,科学设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按作业层直接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现场独立费);项目部间接管理费,上级机关管理费(利息、税金、基金等)进行分层测评。按单位房屋建筑、分项房屋建筑和施工工序所耗用的实物量,测算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成本单价,科学确定各项成本指标。
结束语
总之,面对恶劣的建筑市场环境,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必须要不断完善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强化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只有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把管理视为企业的生命,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才能整体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才能谋求建筑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军. 论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广东科技.2013
[2]凌敏.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科技信息.2016
[3]赵晓峰. 论工程施工全面质量管理.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4]唐东明.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方法.今日科苑.2015
[5]邱建鹏. 建筑施工管理中应重视的环节分析.科技资讯.2014
[6]方燕英.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动态控制.科技致富向导.2015
论文作者:李文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成本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项目论文; 质量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建筑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