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再曼

新疆博湖县蒙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86例患者(定位A组)的临床资料,将其疗效与去年同期同数量(定位B组)未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相比。结果:A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1例,心源性脑栓塞者0例,延髓麻痹者0例,复发率为10.5%(9例),B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3例,心源性脑栓塞者1例,延髓麻痹者1例,复发率为24.4%(21例),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有关报道称每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该病,每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约为12.5%-25.5%,据统计目前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约为700万人[1]。在脑血管病的防治中,虽然抗血小板聚集药已属于经典老药,但仍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A组86例患者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5.9岁,B组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1.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巩固治疗,半年内随访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

B组患者:常规的治疗,半年内随访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与2013年5月-2014年10月未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比较,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A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1例,心源性脑栓塞者0例,延髓麻痹者0例,复发率为10.5%,B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3例,心源性脑栓塞者1例,延髓麻痹者1例,复发率为24.4%,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目前,将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1)环氧合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三氟柳。阿司匹林属于强效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抗血栓作用基于不可逆性的抑制环氧化酶作用,使花生四烯酸的转化受阻,继而阻碍脑水肿形成[2];三氟柳化学结构相似于水扬酸类化合物,但不属于阿司匹林衍生物,三氟柳是主要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实现抗血栓目的。(2)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吡啶、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属于ADP受体的拮抗剂的代表,发挥作用过程中不会对COX的活性造成影响,可使其他激活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还可抑制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胶原、凝血酶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噻氯吡啶作用同氯吡格雷[3]。(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双嘧达莫通过对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进行抑制,达到使血小板CAMP水平提高的目的,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能力;西洛他唑可使磷酸二酯酶受到抑制,提高血小板CAMP水平,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作用。(4)糖蛋白(GP)Ⅱb/11Ia受体抑制剂:抗体类如阿昔单抗、非肽类如替罗非班及肽类如埃替非巴肽[4]。GPIIb11Ia受体拮抗剂的阻断纤维蛋白原的配体与GPIIb11Ia受体特异相结合,可使各种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聚集受到抑制,是抗血小板药物中作用较强的药物之一。(5)中药及制剂:丹参、当归、川芎、天麻、刺五加、葛根。丹参及丹参制剂:具有扩张心、脑血管,降低血黏度,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川芎与川芎制剂:具有理气和活血之功,可改善微循环,扩张心、脑血管,促进脑功能恢复、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当归与当归制剂:具有活血、补血、养血、破血之功效,可使血管扩张,血小板中5一HT释放受到抑制,降低血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天麻及天麻制剂:具有改善脑血流灌注和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葛根及葛根制剂:可使心、脑血管扩张,具有提高PGI、降低TXA作用。

3.2抗血小板聚集已成为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阿司匹林是最基本、且得到循证医学支持最多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其他抗血小板药则缺乏大量的循证医学数据证据,一般不推荐应用,但应用阿司匹林时,若患者消化道出血、过敏等阿司匹林的禁忌证时,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药物。在二级预防中,大多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都可以应用,但一般都赞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使用方案,或单独使用用氯吡格雷,此外,一般在首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情况下,考虑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应用。

总之,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中,任何药物在用药前都应该认真、仔细的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并对药物的禁忌证加以重视,选择最佳方案;在用药过程中,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水平、血压波动、胃肠道不适反应 [5]。

参考文献:

[1]韩润凤.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1,31(1):50-51.

[2]辛艳秋,李林.吕梁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68.

[3]綦雪梅.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I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4上):563-564.

[4]张金臣,资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7):175-177.

[5]杨明山.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9,28(2):140-145.

论文作者:再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再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