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从“新”论文_王阳

智能从“新”论文_王阳

王阳(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019-02

一、人工智能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一)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 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因此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回归教育本质,结合社会发展,将教育做精致成为目前教育者的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二)人工智能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在1980到90年代,电脑开始出现在学校里,一些学生使用起来比他们的教师更加熟练。但这一切都在改变,随着新一代精通技术的教师掌握主动权,他们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同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7未来教育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杜占元介绍说,中国教育信息化程度近年来迅速提升,目前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上升到90%,老师和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多万个。中国正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打造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人本、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二、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教学的碰撞

(一)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教学的“去与留”

1.部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017年11月6日报道,在最新发布的《2016年音乐产业报告》中,中国数字音乐有将近5亿用户,这两年智能音乐教育已经开始呈现出了“井喷式”发展趋势。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等技能大都是通过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学习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较为狭窄,教学时间仅集中在每周40分钟的音乐课上。而人工智能时代,到处都有5G的高速物联网络和不同种类的人工智能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工具、智能乐器,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欣赏及实践,进行智能化的学习,从而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迅速拓展音乐视野,随时可以看到听到音乐知识和唱奏示范,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的展示交流。由于我校音乐专业教室有限,班级众多,因此有时音乐课要在班中进行,所以未能及时搬来电子琴时我会采用手机辅助的APP帮助我进行课堂的常规联系,简单而高效,确实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2.音乐实践体验的改变

人们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可以奏唱出优美的音乐,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过去,音乐知识和技能部分基本都是由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由于中小学演奏和演唱教学的教师资源有限,在学校里,大都是采取集体式的音乐教学,无法满足许多学生个体的需求。许多学生因购买不起昂贵的乐器,或者无法承担高学费的专业家教而放弃技能学习。这一切都将因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而得到颠覆式的改变。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五花八门的具备一定人工智能的乐器和工具,而且更新换代非常快。人工智能首先会替代音乐教师过去所教的音乐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智能APP、线上交互学习,人机交互、智能分析、智能评价,可以很快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再来谈谈智能乐器,看过2017年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观众或许对钢琴家郎朗和机器人Teo同台“斗琴”的场景记忆犹新,人工智能机器人演奏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智能钢琴已经有了音乐智能APP系统、音频识别、光感摄像器以及蓝牙MIDI技术,有些还能够选择用户定制式教育来学习,从而完全满足个性所需。

3.音乐欣赏方式的改变

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中作为教学案例使用的不同风格的音响作品,主要是由教师选择提供的,作品可能更符合教师的口味,学生相对是处于接受欣听赏。人工智能时代,将能满足更多智能地选择音乐,改变人们获取音乐听赏音乐的方式和地点,尤其是人工智能工具能根据我们的活动或者情绪做出响应,为每一位听众提供不同需求的音乐,欣赏音乐变成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习惯,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了。目前的人工智能AI音响、智能听歌系统,已经能够对人在现实中的活动做出响应并提供音乐。智能音响如果串接了家庭当中其他的联网设备,就可以操控家中的各处设备,如苹果HomePod智能音响除了可以播放音乐和新闻外,人们还可以对它发布语音指令,不用伸手就能遥控音响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并能基于对听者听音乐的数据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扩散和推荐,当原来的音乐列表放完之后,会推荐听者爱听的风格以及不同风格类别的音乐来欣赏。

(二)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教学的“诗和远方”

1.调整教育内容

知识形态决定教育形态。而今,智能机器人站在讲坛,不再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翻书查找知识点,而是可以海量信息自动搜寻;不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考察知识,而是整理知识、融汇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从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学习的广度、深度、温度都将得到提高,真正建立起学习型社会,也真正实现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全民学习的教育目标。

2.重构教育目标

智能机器人在教学上,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虚拟与仿真手段,课件中设置了大量的动画与模拟图像视频,同时在课堂和实验室中也布置了众多的VR情景,采取了多种学习手段,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可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增强与应用能力增强的统一。

3.调整教育方式

首先,人工智能机器人将碎片化的知识整理、归拢、筛选,比互联网只是展示海量信息要前进一大步,有利于学生需求的实现,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形成;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反复试错、反复纠偏,降低了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成本,可以实现“精准化学习”;最后,人工智能做的就是信息减量化工作,由海量信息压缩为适量的“盐”“钙”和各种维生素。

4.创新教育思维

必须强调,人工智能之所以对现今的教育有着非凡的重构意义,更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的思维方式。除了目前的互联网思维大放光彩,引导共享课程、分享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识关联思维、独立专注思维、跨界协同思维、同理心思维将会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流行思考方式。

5.转换教师角色

音乐教师要承受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在这种冲击之下,我们的角色不是弱化而是优化了。面对未来,教师要做勇者。从思考“教师教什么”转变到“学生学什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把机器擅长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完成,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其实教育的本义无非就指向一个字:“人”。让“人”变得更加美好、让“人”变得更加快乐、让“人”变得更加智慧、让“人”更好的欣赏艺术!

作者简介

王阳,女,籍贯:北京,民族 :朝鲜,出生年月:1989.9,职称:初级,研究方向:音乐艺术,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论文作者:王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智能从“新”论文_王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