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用户对网络信息的利用与评价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中国学术用户对网络信息的利用与评价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中国学术界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利用及其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学术界论文,中国论文,评价论文,用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73

1 研究背景

1998年,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资助下,笔者参与了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进行的“我国科技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该次调查的一个项目是对我国科技界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当时搜集到了大约1460份问卷。调查结果发表在文献[1-3]上。

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笔者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浙江省情报所再次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可以说是对1998 年调查的延续, 共采集问卷709份(通过网络采集电子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706份。这709 份问卷包括:从北京大学图书馆、数学学院、计算机系、电子学系、地质系、信息管理系和心理系搜集的220份,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10份(网上问卷40份)和浙江省情报所285份(包括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发放问卷的工作主要由图书馆员或系办公室负责人承担。在所搜集到的问卷中,80%以上的问卷来自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因此,学术界用户是本次调查分析的主体。

2002年调查问卷的设计以1998年的问卷为基本框架(见附表),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用户的背景、用户使用网络现状、 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评价。笔者在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4-7],对问卷进行了补充和修订,主要是加强了互联网资源评价方面的内容。为了使用户的思路不受问卷的限制,增加了C9和C10 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参见附表),目的是使用户能够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和质量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期望。所有问卷经SPSS软件处理,如果差异显著,则进行相关性分析。整个数据处理产生了70多个表格,下述图表和分析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撰写分析报告的过程中,作者主要从5个角度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论证:①互联网用户的背景;②使用互联网的现状;③信息查询的行为;④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评价;⑤用户对互联网质量和服务的期望。

2 用户群的分析

● 年轻人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群,女性用户的比例在缓慢增加。在706份问卷中,男性占60.76%,女性占39.24%, 女性用户的比例比1998年提高了10.24%。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在互联网普及5年以后,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我国互联网用户中女性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来看[8],在全国范围内互联网用户中女性占40%,与学术界的用户性别比例差别不大。探讨互联网用户中女性比例问题的价值在于,在网络时代,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更新与职业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从1998年和本次调查的结果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术界获取专业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这在网络时代直接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同时,女性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还决定了她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和指导能力,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女性用户数量的增加与电子商务的普及密切相关,对于女性用户利用网络资源的动力和障碍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 在整个用户群中,学生的数量接近50%,在拥有专业职称的受访者中,接近1/3拥有中级或高级职称。

在本次调查中,年轻人仍然是最大的群体:20-30岁的占69%,30-50岁的占24%,50岁以上的占3%,20岁以下的占4%,中青年占学术界用户群体的86%(指20-40岁)。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是在大学、研究机构和信息中心举行,因此,20%以下的用户比例可能要低于社会的实际状况。

从用户群的职业分布来看,学生占51.41%,其中14.17%为博士生(包括在读生和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硕士生占51.67%,本科生占34.1%。

专业职称是分析学术界互联网用户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一群体的用户在教育和科研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这批人利用网络资源的状况,对互联网资源的评价以及对网络信息的潜在需求,是信息服务业界需要重点考虑的。在本次调查中,共有535 人回答了这一选项,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访者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共264人,占有效问卷的49%,占整个用户群的37%。

表1 不同职称的分布

职称

人数有效百分比

初级以下

15829.53

初级职称

11321.12

中级职称

16230.28

高级职称

10219.07

回答总数

535100.00

未回答 174

合计

709

● 在用户群的学科分布中,最大的群体来自自然科学领域(66.24%),社会科学占20.09%,人文科学占13.68%。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社会科学(17%)和人文科学(7 %)背景的用户比例有一定的增长。尽管如此,从总量来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的用户仍然只占整个用户群的1/3左右。而自然科学背景的用户中,51.24 %是工程技术背景,20.66%从事基础科学研究,28.10%来自应用科学领域。

表2 不同学科领域的用户分布

专业背景

人数 有效百分比

社会科学

141 20.09

人文科学

96

13.68

自然科学

465 66.24

回答总数

702 100

未回答 7

合计

709

● 受访者的职业与收入情况分布中,79%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72%的用户月收入在2000元人民币以下。由于52%的受访者是学生,因此不难理解用户收入水平偏下的基本倾向。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占整个用户群的不到20%。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用户以中产阶级为主不同(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收入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成正比。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也可以验证这一观点;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用户比例高于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用户。这一数据表明,基于互联网的消费对于中国来说还仅仅是一个潜在市场。

3 用户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现状分析

● 在本次调查中,有57%的用户有2-5年的上网历史,10%的用户是在近一年内才开始上网的,只有7%的用户有超过5年的上网历史。

● 在分析用户是通过何种途径开始利用互联网资源时,46.12 %回答是通过自学的方法,35.68%的用户通过同事、 同学和朋友的介绍和帮助,只有6.77%的用户是通过正式的培训课程学会使用网络的技能;通过报纸、手册和群体媒体学会使用互联网的占7.33%;3.39%是通过在国外的经历获得使用互联网资源的能力。这一数据表明,互联网的进入门槛是比较低的,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不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重要的是边干边学。

● 获得的学历越高,在互联网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越多。低收入的用户比高收入的用户每周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从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从事应用科学的用户在网上花更多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37.11%的用户每周在网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9 %的用户每周的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性别用户上网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异。表3的数据说明, 收入低并没有成为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障碍。

表3 不同收入人群每周上网时间

时间1小时1-3小时 3-5小时 5-8小时8小时

收入之内 以上

1000元以下(样本301) 7.64 17.28

17.28

16.61 41.20

1000~2000元(样本213)

9.39 19.25

22.54

15.49 33.33

2000~5000元(样本116)

10.34 14.66

19.83

17.24 37.93

5000元以下(样本10) 10.00 10.00

30.00 50.00

表4展示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用户上网的时间。 如果我们将每周上网超过8小时作为用户消费能力的一个指标,那么, 来自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用户群在网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其次是社会科学。在表3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传统观念中理科背景的用户更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这样一种现象,说明在网络时代,理科和文科背景的用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式上是逐渐接近的。

表4 不同学科人群每周上网时间

时间1小时1-3小时 3-5小时 5-8小时 8小时

学科背景之内 以上

社会科学(样本140)

7.14 17.14

17.14

20.00 38.57

人文科学(样本95)6.32 18.95

20.00

13.68 41.05

自然科学(样本494)

9.91 19.83

19.18

15.09 35.99

自 基础科学(样本99)5.05 24.24

17.17

18.18 35.35

然 应用科学(样本136)

10.29 18.38

19.12

10.29 41.91

科 工程技术(样本248)

10.89 18.95

19.35

17.74 33.06

表5的数据表明,用户中学历越高的,上网的时间越长。53 %的博士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硕士生为41%,本科生为30%。 从年龄段上看,20岁以下的学生上网超过8小时的占27.59%,而年龄在20岁至40岁的用户达到了40%。这个数字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学历越高,从事的研究工作越多,对专业信息的需求越强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在这个过程中,上网经历和专业水平可能形成正反馈关系,即从网上获取的专业知识越多,对专业和职业发展越有利。对于学术界来说,能否快速、准确地掌握国内外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将对学生生涯产生长远的影响。

表5 不同教育背景人群每周上网时间

学位

1小时之内 1-3小时 3-5小时 5-8小时 8小时

(样本38)10.53 36.84

23.68

13.16 15.79

大学(291)

13.06 21.31

21.31

14.09 30.24

硕士(261)

6.13 18.01

16.09

18.77 41.00

博士(115)

4.35 9.5718.26

14.78 53.04

● 在上网的地点上,36.67%的用户选择在家里上网,33.57%在办公室上网。大约20%的用户在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上网,尽管在问卷采集的城市都有大量的网吧,但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只有8.46%的人在网吧上网。0.99%的受访者抱怨很难找到地方上网。

4 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信息查询行为

● 调查发现,在互联网时代,学术界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是混合型的,既包括数字化信息,又包括传统的文献;既有信息产品,又有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在各种途径中,互联网搜索引擎是最常用的工具,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用户达到76.8%,为第二种方式的一倍。占第二位的途径是利用网页上的链接浏览和获取信息,使用这种方式的用户为36.5%。获取信息的其它途径包括阅读期刊和书籍,占34.3%;通过数据库获取信息的占第4位,为32.1%;通过图书馆目录获取信息的占第5位,为29.9%;通过浏览参考文献和引文获取信息的占20%。在网络时代,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获取信息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如同行交流即占了21.7%,非正式的方式包括与同事面对面交流,聊天等。对于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说,提供一些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场所(如茶社、咖啡厅等),对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创意产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还发现,通过书店获取信息的占15%,通过参加会议或浏览私人藏书来获取信息的用户各占8%。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无论他们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如何,均将互联网搜索引擎作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会更多地利用网页或网站的链接来浏览信息,这种现象说明,后者已经能够找到或发现与自身需求相关的网站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信息的追踪,而低年级的学生则仍然需要比较综合的导航系统。本次调查还说明,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博士生的非正式交流比例更大,其中18.3%的人是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来获取信息的,随着学业的深入,私人藏书的积累也在不断增加,35.7%的用户是通过私人藏书获取信息的。与之相比,本科生则把追溯书籍和期刊中的参考文献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表6 不同职业背景用户群获取信息的途径

职业背景 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政府官员企业新闻媒体其他 总体

搜索引擎

63.5

75.980.2 64.4

75.0 100.0 75.4 76.7

专业数据库 39.2

33.935.9 7.117.2 25.0

21.5 32.2

网页链接

20.3

38.437.3 64.3

40.6 25.0

35.4 36.2

馆藏目录

28.4

24.136.8 14.3

18.8 25.0

18.5 29.9

同行交流

18.9

25.919.2 28.6

29.7 12.5

23.1 21.7

国内外会议 9.512.58.1 7.14.7 12.5

1.5 8.0

书店

6.812.517.5 14.3

12.5 37.5

16.9 15.2

私人藏书

10.8

8.0 8.9 7.13.1 12.5

4.6 8.0

文献引文

24.3

17.921.2 .09.4

.06.2 17.8

期刊书籍

31.1

40.236.8 14.3

34.4 12.5

21.5 34.3

不同专业或职业背景的用户在获取信息中也有不同的偏好。学术界用户与政府官员和企业用户相比,利用专业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较强,如对专业数据库、馆藏目录、期刊书籍和文献引文的使用率比较高。相比之下,政府官员和企业用户更多地利用相对便捷的信息资源,如通过网页链接浏览信息,同时,同行交流等非正式的信息获取途径对其也相对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开展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仍然有社会需求和市场空间。从表6我们还可以看到,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偏好与教师和研究人员非常接近,这里不排除学生受到教师影响的情况。与教师相比,学生更多地选择使用数据库获取信息,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说明了图书馆所开展的利用电子资源的用户培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年轻学子也具有了相当的自学能力,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数据库资源,因而对这一资源缺乏了解。但在整个数字信息体系中,数据库资源是质量最高,相对更新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泛的信息源,对教学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面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数据库使用培训和服务可作为图书馆培训的重点。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对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信息检索行为。

关于用户使用互联网资源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79.6%的用户是为了查找专业信息资源;42.8%是为了跟踪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38.3%是为了查找在其它地方难以找到的资料;13.9%是为了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这些数据显示:对于学术界用户来说,互联网主要被用作获取信息的重要资源,而不仅仅是通讯的工具。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角度讲,互联网资源与用户的工作、研究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在各类型信息中,对研究报告的需求最大,占58.8%;其次是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消息和进展情况,占48.8%;从网上获取软件占38.2%。正如表8所展示的,用户从网上获取的其它类型的信息还包括统计数据占17.5%,专业会议和相关活动占12.7%,与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占11.7%,国际组织和本国政府文件占9.2%,教学大纲占5.2%。

表7 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类型

信息类型 人数 百分比

研究论文 40758.8

最新专业动态 33848.8

软件 26438.2

统计数据 12117.5

会议或活动

88 12.7

同行讨论 81 11.7

国际组织或政府报告

64 9.2

教学大纲 36 5.2

其它 36 5.2

有效样本数

692

● 在用户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中,电子邮件始终是利用比例最高的,占84.8%;其次是万维网资源(WWW),占58.2%;搜索引擎占51.1%,下载软件占42.5%,查询图书馆资源占38.9%。在问卷设计时,问题B2和B7有交叉,前者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服务、工具和职能,后者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类型。

在从不同职业和不同职称的角度对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情况进行分析时(表8和表9),我们发现:不同职业和职称的用户在对某些服务的使用上是非常接近的,如电子邮件、下载软件和浏览电子期刊。但在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中,对图书馆资源、在线数据库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企业和新闻媒体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使用比例更高。在不同职称的用户中,低职称的用户群更多地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光盘和新闻组,而高职称用户群使用搜索引擎、浏览万维网资源和新闻组的比例相对要少很多,但在访问BBS、阅读电子邮件方面则花费更多的时间。 这一数据也验证了表5所反应的数据和分析,即学历和职称越高, 非正式交流的重要性也就越高。

表8 不同职业人群最常使用的互联网服务

服务类型 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政府官员企业新闻媒体其他 总体

电子邮件

74.7

88.589.4 64.3

75.8 75.0

81.5 85.0

新闻组和论坛

5.310.611.2 28.6

17.7 12.5

7.7 11.1

BBS9.320.445.4 7.111.3 25.0

13.8 30.4

WWW资源44.0

58.463.0 35.7

66.1 62.5

44.6 58.2

在线数据库 29.3

29.235.0 14.3

17.7 37.5

23.1 30.4

图书馆资源 38.7

39.847.3 21.4

16.1 .021.5 38.9

电子期刊

41.3

38.137.8 28.6

27.4 .027.7 35.7

搜索引擎

41.3

46.056.9 28.6

54.8 50.0

43.1 51.3

下载软件

45.3

32.746.5 28.6

37.1 37.5

40.0 42.2

有效样本数 75 113 357 14 62

8 65

694

表9 不同职称人群使用的互联网服务

服务类型 初级以下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总体

电子邮件89.785.680.7

83.2

84.8

新闻组和论坛10.315.311.2

9.911.6

BBS 41.931.518.6

8.926.3

WWW资源 67.158.653.4

51.5

58.1

在线数据库 29.032.432.9

26.7

30.5

图书馆资源 37.432.434.2

38.6

35.6

电子期刊30.330.634.2

48.5

35.0

搜索引擎60.653.246.0

45.5

51.7

下载软件47.151.437.3

24.8

40.7

有效样本数 155 111 161101528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21个(占整个样本量的42.28%)受访者定期浏览电子期刊。在这一人群中,有61.37%的人定期浏览2-4 种电子期刊,24.92%的用户阅读4种以上的电子期刊,另有12.46 %的人定期浏览1种电子期刊。调查数据还表明, 大多数电子期刊的订阅者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相比之下,新闻记者几乎不读电子期刊,而政府官员和企业界用户阅读电子期刊的比例与学术界用户相比要小得多。

● 中文信息是我国互联网用户所获取的最重要的资源。与1998年的调查数据相比,检索中文信息的用户比例有较大增加。1998年,学术界80.3%的用户从互联网上检索英文资源,查询中文信息资源的占79.8%,在2002年,大约95%的用户从互联网上检索中文信息资源,检索英文信息资源的占69.7%。除了英文信息资源外,只有2.7%的用户访问日文网站,1.7%的用户访问德文网站,访问俄文、法文和其它语种网站的用户均小于1%。

5 学术界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评价

● 在请用户对中英文网站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与1998年的数据相比,中英文网站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差距在缩小,但用户认为质量上的差距仍然大于数量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上。

由于中文和英文网站是用户最常访问的资源,问题C3和C4请用户比较中英文网站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目的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差距。在问询用户的意见时,将评价划分为1-5个维度,1代表差距很小,5代表差距很大。同样的问题也包括在1998年的调查中,目的是发现这3 年来发生的变化。2002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者认为中英文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质量上的差距更为显著,认为质量差距较大和很大的比重超过57%,而认为在数量上差距较大和很大的比例略低,约为40%。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对数量差距的抱怨呈下降趋势:用户抱怨中英文网站在数据上差距很大的从28%下降到10%左右,抱怨差距较大的从35.9%下降到29.33左右, 认为中英文网站质量差距很大的从1998年的32.8%下降到16.5%,但认为质量上差距较大的从37.%上升到40.6%。 这说明中英文网站质量上的差距仍然是显著的,尽管用户的态度缓和了一些。

当我们进一步访问中英文网站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时,59.3%的用户认为主要是信息的质量,48.8%的用户认为是信息的时效性,34.9%的用户认为是信息的种类,只有14%的用户认为中英文网站的界面和网页设计差距较大。上述数据表明,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信息的内容、时效性和信息类型的多样化是决定网站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信息的表达方式和格式则位居其次。用户对网站质量判断体现出的重内容轻形式的态度在后面的调查结果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 在询问用户互联网对其工作的重要性时,69%用户认为是有用(43%)或非常有用的(26%),而在1998年,表达了这一观点的用户为46%。也就是说,互联网在人们工作中的重要性是在逐渐增加的。

表10中的数据说明,不同职业的用户对互联网对其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新闻记者对互联网有用性的评价要高于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另外,在学生群中,学历越高,给互联网有用性打分的均值就越高(博士—4.25;硕士生—4.13,本科生—3.64,本科以下—3.16)。这个数据表明,用户学习和积累的知识越多,对信息的需求就越迫切,对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就越高,而利用信息对工作和研究的回报也越大。

在调查用户对不同类型互联网资源的评价时,用户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万维网资源(52.1%),其次是图书馆资源(46%)、数据库资源(43.8%)、电子期刊(37%)和软件(37.1%),而BBS 或新闻组为5.4,远程会议为1.4%。

表10 不同职业用户对互联网资源有用性的评价

职业 人数 平均得分

研究人员

74 3.99

教师

1133.99

学生

3614.00

政府官员

14 3.64

企业

64 3.58

新闻媒体

8 3.88

其它

64 3.47

总数

6983.90

● 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用户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主要困难基本上是相同的,依次为速度慢、资费高、信息质量差、很难找到相关信息。其中速度慢、很难找到相关信息的问题尤为突出。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为网络传输速度太慢(60.1%)、网上资源的质量不高(37%)、上网费用较高(38.4%)、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源(30.1%)、病毒和黑客袭击(19.6%)、网络不够稳定(18.1%)、缺少中介服务(8.8%)。2002 年对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困难的调查增加了有关病毒与黑客、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取消了1998年调查中有关链接困难和语言障碍等问题。从图1所反映的2002 年与1998年用户使用互联网资源的主要困难来看,用户对网络传输速度、资费、信息质量和查找相关信息障碍的不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2002年,大多数用户认为网络传递速度太慢,占60.1%,而1998年为27.5%。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如果信息基础设施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网道拥塞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尽管这两年上网费用有了若干次的下调,但仍有38.4%的用户抱怨上网价格高,这和用户群体中学生数量多有直接关系。对网络信息资源质量问题的关注也从1998年的1.7 %增加到2002的8.8%。

关于如何才能提高互联网质量,用户的意见表述为:增加网络提速(45.6%)、提高搜索引擎的准确性(44.7%)、发展数字图书馆(43%)、在互联网上提供核心期刊服务(39%)、建立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网站(38%)、提供电子文献传递服务(26.9%)、由图书馆员提供知识导航服务(21.2%)。

了解用户对互联网特性的认同情况有助于我们判断网络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价值,分析互联网资源的主要优势和劣势。表11汇总了用户对互联网特点所做的评价。评价的维度仍然被分为5个等级, 用户认同度依次为互联网资源丰富(均值4.02)、便于使用(3.98)、传递信息的速度快(3.88)、界面友好易用(3.58)和随处可得(3.46)。表11还反映出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独特性(3.18)、准确性(2.99)和权威性(2.82)评价较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作为一个平台能够整合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并以较快的速度将这些资源传递出去。由于电脑的普及,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方式随处随地地查询和检索这些信息,但用户对信息的质量仍然表示担心。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借助互联网平台传递高质量的信息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由于互联网在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资源共享的广泛性和低成本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在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差距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在中国学术界用户中达成共识的程度。问题C8采用了渐进的方式来了解用户对互联网信息使用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所谓渐进的方式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较低评价、中性评价到较高评价。前两个问题基本是消极评价,而问题3-6的积极程度逐渐提升,用户从1-5个维度,表达他们对下述问题的同意与很不同意的程度,具体问题的设计包括:①我在Internet上浪费了大量时间;②Internet上的资源太杂,质量不高;③我在Internet上总能找到相关的信息;④Internet是对现有信息的补充;⑤Internet是获取专业信息最重要的来源;⑥Internet帮助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

表11 用户对互联网资源认同度的得分

认同情况 样本数平均得分

资源丰富

6814.02

便于使用

6863.98

信息传递速度快 6783.88

界面友好

6673.58

随处可得

6723.46

资料独特

6683.18

资料准确

6722.99

资料权威

6702.82

表12的均值表明,“Internet是对现有信息的补充”(3.76)和“Internet帮助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3.68)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其中,后一观点在博士生中得到了最高的认同,达3.86。其次,“我在Internet上总能找到相关信息”的认同度为3.41,“Internet上的资源太杂,质量不高”为3.26;Internet是获取专业信息最重要的来源为3.24,这一观点在硕士生和博士生中获得的认同更高;“我在Internet上浪费了大量时间”的认同度最低,仅为2.65。

表12 不同文化程度网络用户对有关看法的认同程度

学历 大学以下 大学 硕士 博士 总体

浪费时间

2.76

2.63 2.66 2.66 2.65

质量不高

3.22

3.29 3.27 3.21 3.26

有用信息

3.41

3.31 3.42 3.63 3.41

信息补充

3.66

3.74 3.75 3.85 3.76

最重要来源 3.14

3.09 3.31 3.47 3.24

缩小差距

3.64

3.57 3.72 3.86 3.68

6 用户对互联网服务的期望

由于信息服务的评价是以用户满意度为标准的,因此,了解用户的需求是提供好的信息服务的重要前提。在本次调查中,为了了解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服务需求,我们在C9和C10 设计了两个开放性的题目:一是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最需要提供哪些网络信息?二是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出发,您认为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理解填写。

在706份有效问卷中,524(74.2%)名被调查者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根据用户所填写的意见,用抽词、合并同类词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统计。在表13中例举了调查的结果:对专业信息的需求出现的频率最高(244次),其次是最新的学术或专业发展信息(163次)、电子文献(91次)、现代远程教育(63次)、专业领域的学位论文与会议录(55次)。用户特别提到的信息需求领域包括技术、教育、市场和政府信息,技术信息(37次)、教育信息(24次)、政府信息(18次)。除了信息资源以外,用户还提出对网络服务的需求,包括学术性交流(28次)、文献传递服务(10次)、书目和索引服务(9次)。

表13 用户认为最需要的信息

排序概念和抽词 数量

用户描述

1 专业和学科信 244 专业网站/网址,专业期刊,专业论文,行业知识,专家咨

息询,学术研究报告,专业背景资料,专业资讯,专业信息

归类,核心期刊,技术含量,外文资料,国内缺乏的经典

文献期刊,相关院校专业发展

2 最新进展 163 学科进展,行业动态,最新技术走向,最新成果应用,预

测报告

3 电子文献 91

数字图书馆,全文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论文电子版

4 网上教育 63

基础教学资料,课件/课堂实录,网上讲义、教材和实验

报告,教学计划和参考书,各高校教学动态

5 学术信息 55

研博士论文,会议文献,专利资料,专利统计数据,经典

文献,基础数据,典籍(精较本),交叉学科,国内外研究

成果

6 技术信息 37

社会研究与应用,行业标准规范,专利,新工艺,医学情

7 学术交流 28

学者个人资料,著名实验室及研究人员,个人发表空间,

科研交流,与作者交流

8 工具 25

共享软件,工具性资料,搜索工具,翻译软件,教学软件

9 教育信息 24

相关链接,网络/知识导航,图书馆链接服务,相关院校

专业发展,权威教学机构

10 市场信息 21

商业情报,市场需求,产品信息,电子商务,服务信息,企

业全国联网,网上交易中心,网上书店

11 新闻 21

时政,报纸,校园信息,生活信息,娱乐报道,体育新闻,

军事信息

12 政府信息 18

政府网站,政府政策,社会经济信息,统计数据

13 文献传递 10

文献服务,原文传递,收费信息

14 书目和索引

9分类索引,分类信息,书目信息,联合目录

15 早期资料 5过刊,古籍和传统文献

除了从词频的角度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还详细浏览了524份用户回答,在下述几个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用户需要可靠、权威、综合和系统的专业信息资源与服务;

● 用户需要来自专家或顾问的建议和推荐;

● 希望能以较低的价格或免费下载论文,希望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数据库,而不仅仅是消息类的信息;

● 万维网上有太多的信息,希望搜索引擎具有更专业化的功能以方便地获取信息;

● 需要回溯性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物数据库。

在回答“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出发,您认为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一问题时,用户的填写主要聚焦在下面几个关键词里:准确性和权威性(396次)、时效性和及时更新(255次)、快速(212次)、内容丰富(185次)、便于检索和查询(143次)。 上述内容可以被确定为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的关键成功要素。

表14 用户认为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应具备的条件

排序概念和抽词

数量 用户描述

1准确权威396 信息权威,准确,来源可靠,可信度高,客观真实,内容实

在,有深度,内容专业,详细具体

2更新及时255 前沿科学动态,跟踪学科发展,时效性,动态性,新颖性,

先进性

3速度快 212 网速快,下载快,网络通畅,上国际网容易

4内容丰富185 资料丰富,种类齐全,容量大,系统化,跨时期资料齐全

5查找方便143 搜索引擎强大,分类齐全,链接范围广,扩展性好,死链

少,获取简便,稳定性好,便于检索

6费用低 26 免费,低价位,分类收费

7独特性 19 独创性,行业代表性,针对性

8界面友好16 图文并茂,图片清晰,美感,格式规范

9安全稳定13 稳定性,安全

10

开放共享9

开放性,共享性

11

交互性 6

用户讨论区,在线交流,相互交流平台

7 讨论

7.1 学术界利用互联网信息的要素分析

● 本次调查显示,在学术科研和教学最前沿的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更高,评价其有用性的比例也相对更高,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更强。在所有用户群体中,博士生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在整个学术用户群体中,科研的要求越高,信息的需求也越强烈,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对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价也相对较高。这种现象说明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普通公众和知识群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知识群体内部。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群体更加重视对信息的利用,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数字资源,这意味着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一群体在追踪和更新知识上具有更强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更关注互联网在缩小知识差距方面对中国的普遍意义,即宣传和普及互联网知识,为用户提供有学术和专业价值的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导航,使整个学术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到互联网在更新知识上的特殊价值。对于目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特殊学科和弱势群体,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和信息服务工作就更加重要。

● 不同学科背景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整个调查样本中,尽管科技背景的用户占了较大比例,但数据并没有证明科技人员在互联网上所花费的时间就大大超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背景的用户。本次调查结果恰恰反映出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而不是象人们一般想象的这一群体主要以利用传统信息资源为主。

● 收入低并没有成为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障碍。 在收入低于1000元的用户中,每周在网上超过8小时的用户与高收入者相差不大。这一结论在几项调查中均得到证实。

● 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和边干边学是传播互联网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自学获得这方面的技术也是很常见的方式。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门槛比较低,用户可以自学成才,另一种解释是利用互联网的培训课程较少,或价格较高。

7.2 学术界用户利用信息的行为特征

本次调查中多数学术界用户认为互联网在帮助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中是有积极意义的,接近2/3的用户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工作或研究有用或非常有用。在用户上网的动机中,最主要的原动力是检索研究性论文,其次是了解学科领域里最新的进展和发展动向。

调查研究发现,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类型和途径是混合型的,既包括数字化信息和网络途径,又包括私人藏书和书店等传统方式。尽管互联网搜索引擎是使用率最高的检索工具,人际网络对信息交流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对博士生或较高学术职称的群体来说,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更大,如博士生中18.3%的人是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来获取信息的。对多数资深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说,互联网是与海内外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次调查显示,具有较高学术职称的用户会更多地利用BBS, 这也是互联网上非正式信息交流的主要窗口。

大多数学术界用户认为,互联网仅仅是对现有信息资源的补充,而不能替代传统的信息资源和交流方式。因此,当信息服务业将大量注意力放在数字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时,用户并不认为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重要来源。从这个意义讲,不同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替代性的,而是互补的。与其它信息传播途径相比,互联网吸引用户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信息传递速度快和便于使用,但其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仍然是学术用户普遍担心的问题。

大学时代对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信息查询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教师对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了解较少,会使年轻人产生信息查询的盲区。从这次调查的数据看,年轻人的信息检索行为更容易受到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影响,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培训课程,在这方面,大学图书馆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本科生受教育过程中,在其信息检索行为尚未定型时,通过培训来提高其信息素养,并尽可能将使用信息资源的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

尽管互联网连接了全世界各种类型的资源,中文网站仍然是用户们最常访问的地方,与1998年的调查相比,中文信息的利用率有增长的趋势,其次是英文网站,访问德文、日文、法文和俄文网站的用户比例很小。因此,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中,开发中文信息资源和知识库能使更多的用户群受益,这里面不仅包括最新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回溯性的信息。

7.3 影响互联网信息资源质量的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满意度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信息内容的质量主要是由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决定的,对用户来说,信息内容比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本次调查发现用户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共识,同时表达了对现有资源状况的担心。在我国,与英文的同类网站相比,中文网站的数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在质量上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信息服务机构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调查中用户认为下述服务能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包括面向特定用户群的知识导航系统,数字化的全文库,提供电子文献传递服务,鼓励著名的科学家建立内容丰富的网站。

7.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次调查在下面几个方面尚有不足:①缺乏对重点用户的深度访谈;②未能对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术界用户利用网络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③除了学术界用户外,对于不同职业的用户,特别是政府官员、企业用户数据采集量不够,有必要对不同职业用户的信息需求、获取信息的模式和信息检索行为进行比较研究。随着我国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上的投入加大,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对提供准确和有效的信息产品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附:用户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Internet用户,为了不断优化网上信息服务,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的支持下从事这项网络用户的调查研究,在此,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谢谢。

A.用户的背景

A1.工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性别

1.男 □2.女 □

A3.如果您是学生,目前是

1.一年级□ 2.二年级□ 3.三年级□ 4.四年级□ 5.硕士生□ 6.博士生□

A4.年龄

1.20岁以下□ 2.20-30岁□ 3.31-40岁□ 4.41-50岁□ 5.51-60岁□ 6.60岁以上□

A5.受教育程度

1.大学以下□ 2.大学□ 3.硕士□ 4.博士□

A6.职称

1.初级职称以下□ 2.初级职称□ 3.中级职称□ 4.高级职称□

A7.专业背景

1.社会科学□ 2.人文科学□ 3.自然科学□

A8.如果是自然科学,您属于

1.基础科学□ 2.应用科学□ 3.工程技术□

A9.职业

1.研究人员□ 2.教师□ 3.学生□ 4.政府官员□ 5.企业□ 6.新闻媒体□ 7.其他□

A10.您的收入

1.1000元以下□ 2.1000-2000元□ 3.2000-5000元□ 4.5000元以上□

A11.您上网的历史

1.1年以内□ 2.1-2年□ 3.2-3年□ 4.3-5年□ 5.5年以上□

A12.您目前每周上网多长时间?

1.1小时之内□ 2.1-3小时□ 3.3-5小时□ 4.5-8小时□ 5.8小时以上□

A13.您通过何种途径开始使用Internet?

1.国外经历□ 2.同事同学介绍□ 3.培训课程□ 4.自学□ 5.报纸或其它媒介□

A14.您通常在哪里上网

1.家里□ 2.办公室□ 3.图书馆或计算机中心□ 4.网吧□ 5.很难找到地方□

B.用户使用网络现状

B1.您通常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1.Internet搜索引擎□ 2.网页上的链接□ 图书馆馆藏目录□ 3.同行交流□ 4.国内外会议□ 5.书店□ 6.私人藏书□ 7.文献后的引文□ 8.专业期刊书籍□ 9.专业数据库□

B2.您经常使用哪些Internet服务?

1.电子邮件□ 2.新闻组和讨论组□ 3.BBS□ 4.WWW资源□ 5.在线数据库和光盘□ 6.图书馆资源□ 7.电子期刊□ 8.搜索引擎□ 9.下载软件□

B3.您是否定期浏览网上的电子期刊?1.是□ 2.否□

B4.如果是,您定期浏览几种电子期刊?1.1种□ 2.2-4种□ 3.4种以上

B5.您上网的主要目的

1.查找专业资料□ 2.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 3.查找其它地方找不到的资料□ 4.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

B6.上网查询的主要语言(可多选)

1.中文□ 2.英文□ 3.德文□ 4.日文□ 5.俄文□ 6.法文□ 7.其它□

B7.最常从网上获取的信息

1.研究论文□ 2.统计数据□ 3.国际组织或政府报告□ 4.软件□ 5.教学大纲□

2.随处可得 ① ② ③ ④ ⑤

3.资料准确 ① ② ③ ④ ⑤

4.资料权威 ① ② ③ ④ ⑤

5.资源丰富 ① ② ③ ④ ⑤

6.资料独特 ① ② ③ ④ ⑤

7.界面友好易用 ① ② ③ ④ ⑤

8.信息传递速度快 ① ② ③ ④ ⑤

C6.您目前使用Internet的主要困难

1.很难查到相关信息□ 2.网络传输速度太慢□ 3.资费太高□ 4.病毒或黑客严重□ 5.缺乏中介服务□ 6.信息质量不高□ 7.系统稳定性差□

C7.您认为Internet质量的提高取决于

1.网络提速 2.核心期刊上网□ 3.发展数字图书馆□ 4.图书馆员帮助建立知识导航系统□ 5.提高搜索引擎的准确性□ 开展网上文献传递业务□ 6.建立著名科学家或重点学科的专业网站□

C8.请表达一下您对下述看法的认同程度(①=很不同意, ②=不同意,③=中立,④=同意,⑤=很同意)

1.我在Internet浪费了大量时间① ② ③ ④ ⑤

2.Internet上的资源太杂,质量不高① ② ③ ④ ⑤

3.我在Internet上总能找到有用的信息① ② ③ ④ ⑤

4.Internet是对现有信息的补充① ② ③ ④ ⑤

5.Internet是获取专业信息最重要的来源① ② ③ ④ ⑤

6.Internet帮助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① ② ③ ④ ⑤

C9.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最需要提供哪些网络信息?

C10.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出发,您认为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标签:;  ;  ;  ;  ;  ;  

中国学术用户对网络信息的利用与评价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