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忘了什么?论图书馆的目的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忘了什么?论图书馆的目的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忘却了什么?——兼论图书馆宗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宗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并不一定都意味着自身的进步和品质的提高。从今天的视角看,图书馆不乏迷失之处,或者说图书馆正在忘却自己的宗旨,而这样的忘却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影响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与提升。

1 焦虑的图书馆

曾几何时一向沉稳而自信的图书馆人①,悄然变得精神紧张、焦躁不安起来,开始觉得一种不良的处境即将甚至已经来临,似乎图书馆处于了日益严重的危机之中。于是,人们仓皇应对,千方百计地为图书馆职业寻找生存的理由、路径与空间。当然,也有人称之为“创新”。

在当今图书馆人的意识当中,图书馆之社会地位的被剥夺,或者如一些图书馆学者所讲的“图书馆边缘化”,是面临危机的核心。其实,这是一个不准确的判断。就我国而言,图书馆从来就没有成为过社会文化的中心。我国图书馆的普及率是多少?图书馆人均藏书是多少?政府给予图书馆的经费占社会文化总投入的比例是多少?每年图书馆获得的社会捐赠有多少?大众的图书馆意识有多高?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图书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图书馆专业教育是图书馆人才链的上游,它较之图书馆要更为敏感。过去无论是图书馆学系还是情报学系、档案学系,都非常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专业和职业的内涵,而现在在国内这样的名称早已销声匿迹,代之以资讯、信息管理、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之类。学科建设似乎“与时俱进”了,但结果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大都不能迅速进入角色,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承担起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一个频繁改弦更张的学科,只能说明它的缺乏自信、缺乏充分的自我认识,而且浮躁和不成熟。

图书馆专业刊物不仅是专业信息、经验和学术交流的公器,而且是学科发展的导向与见证。当我们浏览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特别是40年代以前的图书馆期刊,就会发现其人文性很强,许多从文献学的角度探索文史哲知识的论文,以及探讨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论文,至今还具有启发性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再看二十世纪末以来的图书馆期刊,几乎成了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的刊物;此外,还有一些套用其他学科知识,而又说明和解决不了图书馆问题的奇谈,也常常以知识创新的面目出现在刊物之上。

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一方面代表着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体现着图书馆人的学识水平。长期以来,国内图书馆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缺乏原创的知识与理论。但是,许多图书馆人又急于“创新”。情急之下,图书馆人紧紧追随在社会思潮的后面:“信息社会”来了,就谈图书馆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来了,就谈图书馆与知识经济;“WTO”来了,就谈图书馆与WTO;现在“和谐社会”来了,又开始谈和谐图书馆……其实内容都是那一套,完全是概念游戏,毫无新意可言。

近年来,由于图书馆面对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于是形成了一种“竞争思维”,甚至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要以竞争图生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双赢,还有共享。图书馆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机构,而不是文化产业,那种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竞争思维”,促使图书馆向信息产业领域渗透,以致迷失了自我,甚至出现了角色错位。

在上述现象的背后晃动着一个共同的身影,那就是焦虑。而导致图书馆焦虑的本质,则是一种非正常或者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与图书馆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有关,与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弱化有关。尽管当今的时代还有我们图书馆人都太需要创新了,但是,图书馆的创新一定要以坚实而丰厚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一定要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起点和目标,否则,将会导致自我消解、灵魂丧失、宗旨忘却的后果。

2 图书馆是如何忘却宗旨的

图书馆焦虑是图书馆人忘却自己宗旨的表象。那么,图书馆是如何忘却宗旨的呢?

在现实社会中,图书馆发挥自身职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基本资源,除图书馆员之外就是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也进入了图书馆人的视野。很快“信息”被认为是“文献”的本质,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后者的位置。自此信息的概念开始泛化,信息的意义被无限扩大,信息一统天下的地位被确立。图书馆人自认为机遇来了,终于被推到了时代的潮头。于是,“信息”成为图书馆人工作乃至思维的核心,一时间“信息”被追捧,被顶礼膜拜。其实,信息与文献各司其职、各具特征,吴慰慈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的第一章就分别为它们作出了细致的描述和明确的界定。然而,正是图书馆人对“信息”的崇拜,使得图书馆人在忘却宗旨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信息”遮蔽了图书馆人的视线,在浅层表现为对信息技术的推崇。对计算机数量、配置的追求,对信息网络功能、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等等,看似图书馆工作的进步与提升,其实是把图书馆工作弱化为“搜索/下载”。事实上,读者利用图书馆是需要它提供有意义的内容②,而不是信息,更不是海量的信息;信息技术不过是扩大了图书馆的工作范围,延伸了图书馆的功能,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它。图书馆的本质是文化,如今对信息技术的推崇,是技术蚕食和取代文化。文化向技术的投降动摇了图书馆的根基,必将使它在忘却宗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信息”崇拜的后果体现在更深的层面上,则表现为基本理论的混乱。本来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各有任务、各司其职,由于它们所掌握的基本资源都包含有信息的因素,于是,有专家甚至机构认定信息是它们的共同本质,随即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一体化的理念。就用户的需要而言,图书馆读者需要有意义的内容,情报用户需要的是具有高度针对性、时效性和实际效益的信息,档案用户则需要凝固有历史事实的凭证材料。对象不同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更何况情报的时效性、档案的保密性都与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理念相左。这种理论上的混乱,必然造成图书馆迷失自我、忘却宗旨。

实事求是地讲,国内图书馆学术的话语权,大都由高校教师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掌控着。而这些人员当中,远离图书馆工作实践和具有非图书馆知识背景的人占多数。出于探讨学术的渴望,或者出于科研任务的要求,他们需要提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探索,需要撰写论著。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对国内图书馆事业与具体工作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缺乏对中国图书馆学术史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底蕴,所以只能从国外同行那里“拿来”,或者借助情报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或者直接涉足信息科学领域。近年来图书馆学科的热门话题,诸如:信息自由、知识管理、网络2.0……,无不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信息自由”的思想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而当今世界上“信息霸权”、“信息殖民”、“信息鸿沟”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热衷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们。“知识管理”如果不是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成“对知识的管理”,关于知识的学问属于哲学范畴的知识论,作为普通的图书馆员何以具有如此专业的学术能力去管理知识?而当我们研读国内图书馆权威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之后,则发现他们所言几乎没有超越图书馆传统的文献管理框架。网络2.0可以说是人之网络活动的方式,有图书馆专家把它演绎成图书馆2.0,结果相关论文发表不少,可并没有让人们看到图书馆功能与魅力的增加。操纵图书馆学术话语权的人们,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而思想贫困、心浮气躁的“学术研究”,又怎能不诱导着图书馆人忘却宗旨呢?

3 什么是图书馆的宗旨

今天的图书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面临着一个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里,怎样定位和向何处去的问题。笔者认为,信息产业有其自身的任务,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来讲是为虎添翼,而图书馆人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宗旨,才是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图书馆的宗旨,准确地讲应该叫做图书馆工作与发展的宗旨,它是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主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关于图书馆的宗旨,我们可以从四个侧面去考察:其一,图书馆是怎样产生的;其二,图书馆曾经给人们提供了什么;其三,人们对图书馆有怎样的需求;其四,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与网络为用户服务的差异。

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看,先秦时代就有了图书机构和图书管理人员以及相应制度(如图书分类),这是因为当时文献越来越多,而这些文献又需要保留备查,为了查考方便就需要有专人依照一定的规范把文献管理起来。于是,图书馆的雏形就产生了。不过直到清朝末年,我国的图书机构都不是向社会广泛开放的。所以,我们不妨称之为前图书馆或古典图书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物认识到西方现代图书馆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便积极倡导和依照它们的模式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就这样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诞生了。我国第一所官办公共图书馆,是1904年建立的湖南图书馆。在《湖南图书馆暂定章程》中明确了自己的宗旨:“保存国粹,输入文明,开通智识,使藏书不多及旅居未曾携带书籍者,得资博览,学校教员学生得所考证”。

图书馆的宗旨是在其活动中产生和完善的,同时也是在其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因此,考察图书馆曾经给人们提供了什么,也是认识其宗旨的一个可靠视角。图书是一种物质载体③,它延伸了人们的记忆,承载着人之思想和历史——知识、智慧、精神、文化传统,图书馆则是把图书汇集起来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图书馆汇集图书对于保护和延长其寿命是重要的,而在整序之后,把它们主动、科学地提供给读者,则更能产生意义和实现自身价值。图书馆是一个实体的场所④,在这个场所中,一方面有一种特定的、被概括为“书香”的文化氛围,它能够对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影响,甚至精神上的熏陶;另一方面有专业工作人员,他们能够与读者形成不同层次的交流和互动。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数字图书馆当中,唯有图书馆可以成为读者文化休闲的场所,让他们享受一种平静而有意味的内心生活。

任何社会机构都是因需要而存在,图书馆也是如此。这在客观上就规定了图书馆的宗旨,必须体现对读者需求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需求也是探究图书馆宗旨的一个窗口。就今天而言,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可谓丰富多彩,除学习、研究之外,更有休闲、满足内心生活等等。但是概括起来,他们需要图书馆提供的东西也就是三个方面:所需文献;良好环境;专业支持。这样的需求就要求图书馆肩负起如下责任:收集、保存图书,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营造“书香”浓郁的环境;提供高水平的咨询辅导人员和相应设施的支持。这仅仅是图书馆被动应对读者直接需求的一面,而同样重要的还有图书馆主动应对和积极工作的一面,即除直接与读者交流、互动之外,还要面向全社会,借助传播媒体与其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区文化活动等)传播文化、进行社会教育(包括倡导读书、培养读者)。上述需求和应对都规定了图书馆宗旨的文化与社会取向,同时也说明了图书馆工作的目的绝对不单纯是完成搜索和下载。

搞清楚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与网络为用户服务之间的差异,可以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凸显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建立的;网络则需要更多的人登陆、点击、浏览、下载,从而增加运营商的收益。图书馆不是以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是重在内容和活动的意义;网络的主要目的则是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图书馆是以图书传播知识、情感和思想,进而产生影响、唤起读者共鸣,它的方式是引导的、理性的、自省的;网络是信息的传播媒体,重视文化消费,满足用户的信息浏览以及娱乐需要,它的方式是开放的、互动的、即时的、虚拟的。可见,以公益为基础的图书馆,是有其文化承载和社会担当的。

通过上述探究,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宗旨是:肩负文化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4 图书馆宗旨解析

宗旨是指核心目的、主要意图。关于宗旨的表述,应该是在对事物意义的准确揭示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表明做什么或应该做什么以及目标。

图书馆工作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不同地区的图书馆、不同时代的图书馆,无论是工作方式、工作重点,还是工作目标都不尽相同。但是,一项事业如果没有主旋律,那必定是杂乱无章的。图书馆工作的主旋律是什么?那就是图书馆的宗旨,就是肩负文化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图书馆肩负的文化使命,简单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借助丰富的馆藏传承文化;第二,开展以文献资源、社会服务和文化氛围为重心的文化建设;第三,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最大的内心满足、精神愉悦和幸福感。

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凭借自身资源和职业特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在文化、精神层面上引导社会积极向上,推动社会文明与精神道德健康发展;第三,以有效的方式,积极促进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的进步,进而提高社会文化品质。

图书馆宗旨之于图书馆员,可以说是全体图书馆员的职业信仰,是被大家广泛认同、真诚信奉、自觉践行的核心观念。图书馆必须在图书馆员中不断强化图书馆宗旨,使图书馆员形成一种意识——忘却图书馆宗旨,就是忘却自身的意义,就是丧失图书馆灵魂。为了保证图书馆宗旨的充分体现,图书馆员还必须构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图书馆宗旨之于读者,首先要明确读者是具有解释文本能力和有着个人价值取向与心理预期的人。对此,图书馆宗旨,一方面体现在利用文化资源、以文化的方式去满足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拒绝平庸与低俗,坚守自己的理念、行为方式和文化导向,引领读者健康向上、求美、求善,努力在社会大众当中培养读者。

注释:

①里使用的“图书馆人”概念,是指图书馆员、图书馆教学与研究人员、图书馆管理者。

②在本文中读者是指与图书馆发生关系的人。

③本文所讲的“图书”,包括书籍以及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各种形态的文献。

④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不是图书馆,只是一个特殊的网站,它不过是借用图书馆的概念来描述其特点而已。

标签:;  ;  ;  ;  

图书馆忘了什么?论图书馆的目的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