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登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企业累计在境外已办起6200多家企业,对外投资总额74亿美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者。外经贸部发展司副处长李永军说,一些较早走出去的中国大企业,在近20年的海外经营和国际竞争中,已逐步发展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横跨多个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谁是第一家?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他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
按此标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家跨国公司”。1984年,中信公司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合资组建西林公司。1986年,购入对方股份,使西林公司成为中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这是中信公司也是中国公司的第一项海外直接投资。此后,中信公司以收购作为主要进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和中国香港设有几十家企业,发展成为现在以金融业为主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
这以后,像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公司、中远集团和金融业的中国银行等大批“中”字头大型国企也开始通过资本并购“试水”国际市场,它们和中信公司一起发展成中国第一批跨国公司。
“第二集团”异军突起
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例如家电、摩托车等,其国内市场饱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人民币相对升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上桌赌本”降低,给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尔集团。海尔从1998年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建立了12个生产工厂,还有10个工厂在建。“同城兄弟”海信,在南非、巴西、印尼、美国、日本等国有7个控股的海外子公司,并在南非投资374.5万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尼投资100万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
既然“海尔”勇敢地踏出了国门,它在国内的老对手自然不甘落伍,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尼投资建厂。
广东TCL集团也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春兰、长虹等也积极地在海外开辟根据地。它们在把家电大战打出国门的同时,也为中国催生了一批家电业跨国公司,这可能是它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近年来,这种情况又在摩托车行业重现,金城集团、重庆力帆轰达、隆鑫、宗申等企业纷纷到其他国家安家落户。据了解,这批中国跨国公司的“第二集团军”,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为重点;投资主体多为实力强、有一定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投资方式则多以设备和成熟技术为主;项目多集中在投资环境好、政局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尤以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
四支劲旅
一是大批“中”字头国企。它们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如中国石油已在海外投资7个勘探开发项目、1个炼油项目、一个管道项目,至2000年底累计投资156亿元人民币。中化公司在美国、泰国设有化工厂,在英国设有保险公司,在30多个国家设有115家营销公司等等,不胜枚举。
二是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由于它们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因而海外经营起步虽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联想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美国硅谷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设有20多个分公司。还有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承建了香港和记电信网、肯尼亚的国家智慧网、泰国的移动智慧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建立了市场分支机构,并在巴西和俄罗斯投资8000万元,合资建立两个生产工厂。
三是大型金融保险公司。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元。
四是中国民营企业。虽然现在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还不多,但仍可发现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东方集团拥有境外企业12家,分布于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地。德隆集团在美欧拥有3家企业和销售网络。还有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上海紫江集团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未来,它们会成为中国资本输出的主力军。
哪里不足?
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偏低,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而且大多数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同时,中国海外企业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多。
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经营业务很难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照。
(选自香港《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