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贸合作关系新析——经济利益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合作关系论文,经济利益论文,视角论文,经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7.512[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10)01-0031-(10)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人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前所未有的反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中俄两国之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本文试图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视角,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中俄经贸合作中的问题与矛盾
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关系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两国经贸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困难。特别是2009年,中俄经贸中不仅出现了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这样的事件;而且,2009年两国贸易额较2008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①
我们认为,近年来尽管中俄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各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
(一)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利益冲突。
中俄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能源领域表现最为突出。如果说,中俄两国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那么,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应该最能体现这一“经济互补性”。因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而俄罗斯是向中国出口能源的主要国家之一;两国既是近邻,又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然而,中俄能源领域的互补合作却并非顺利。以中俄之间最大的石油合作项目——中俄能源管道建设项目“安加尔斯克—大庆”(“安大线”)输油管道合同为例,其合同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方案之变,反反复复到最终签订历经14年②,被称为“世纪合同”。直至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俄罗斯经济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2009年4月两国才最终落实《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围绕这条石油管线之争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由于过去几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俄罗斯应按照怎样的市场价格向中国供油,确是双方难以达成最终协议的核心问题。
中俄天然气合作同样也因价格问题而进展缓慢。尽管2009年10月中俄总理签署落实《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并允诺在双方确定天然气供应价格后,于2014-2015年实现对华供气。然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却说,两国天然气合作谈判仍未能解决核心问题——价格问题。③俄罗斯副总理伊戈尔·谢钦则坦言,“我们首先就价格问题进行谈判,随后才签订合同”。④ 可见,中俄并未就天然气合作达成最终协议,而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两国对于“最为关键的价格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核心问题不解决,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⑤ 事实上,使得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谈判始终处于胶着状态的关键,就是价格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国际油价有涨有跌,作为长期协议不可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一口价,这就需要签署符合双方利益的协议。由此可见,中俄在能源合作中最大的矛盾和困难,就是难以确定的价格,也即如何保障与平衡双方的国家利益。
(二)中俄在民间贸易领域的纠纷。
民间贸易领域的冲突和矛盾,主要是由“灰色清关”所引发。从“灰色清关”到“大市场”,最能够反映出中俄民间贸易的利益冲突。2009年,莫斯科切尔基佐夫集装箱大市场问题的爆发,可以认为是民间贸易矛盾达到顶点的标志。历史地看,“灰色清关”以及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的建立,是俄罗斯处于“转型衰退”时期中俄贸易的产物。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中国方面看,它们能够降低在俄华商进口货物的成本,能够解决中国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问题;而对于俄方来说,“灰色清关”以及大市场,能够加速中国廉价货物的通关和进入,能够解决俄罗斯普通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在俄罗斯经济转型和商品短缺时期,“灰色清关”和“大市场”的存在对俄罗斯经济没有冲击,反而有助于俄罗斯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俄罗斯政府采取默许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灰色清关”和大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好处并未完全纳入到政府税收中,而是由极少数既得利益者非法攫取。在俄罗斯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俄政府自然会采取措施整治各种非法所得。
现在,俄罗斯政府有能力、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俄罗斯政府方面看:第一,“灰色清关”偷税漏税严重,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俄工业和贸易部长赫里斯坚科曾于2009年6月在向政府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通过非法途径入境的商品不仅对国家税收造成巨额损失,而且不利于俄轻工业发展,主张打击以销售通过“灰色清关”进口的商品和假冒伪劣商品为主的集散市场。⑥ 第二,金融危机后,俄罗斯急需保护本国的轻工产业,从而带动就业。俄罗斯中小企业需要自己的消费品市场,这也是问题的一个潜在原因。第三,随着俄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出于长远发展的利益考虑,俄官方迫切要求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其入世谈判在提速。在这种情况下,俄方要求整顿其国内经济环境,整顿海关就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中俄之间电力、煤炭、航空等大项目合作难以落到实处。
中俄政府之间的大项目合作,是中俄“政府主导型”经贸合作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⑦ 因此,两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政府间的大项目合作。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后,在中俄两国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议中,中俄政府间大宗贸易协定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俄两国首脑每年互访,双方都会签署十多份甚至几十份经济合作协议。例如2009年10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期间,两国企业签署了30多份合作协议,涵盖能源、金融、交通、基建等各个领域,涉及资金超过55亿美元。⑧
但是,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一些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协议层面,其实际进展往往由于资金等问题而停滞,一些政府间的项目则不了了之。前几年,俄方更多地强调对华贸易的自由化,但同时在对华贸易中又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时甚至出现阻力与障碍。其中,两国之间存在着经济合同履约率低、债务拖欠、买空卖空、随意扣留货物和资金等问题,甚至中方贸易人员和财产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尤为突出的是,像银行结算制度、法律仲裁制度、信用保险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和通关制度等方面,仍然是中俄贸易的高风险领域。这些年来,以上情况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进。在俄罗斯一些人看来,中俄之间在经贸与投资领域的合作,仍大大低于中国与美国以及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合作水平。
二、中俄经贸合作中的经济利益视角
中俄两国之所以在经贸合作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现阶段,俄罗斯早已走出“转型衰退”的阶段。经过本世纪近10年的经济恢复,以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俄罗斯经济的支撑,使得俄罗斯在国内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规模不大,可能是因为中国与俄罗斯在转型期的经济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足,那么,在当前,中俄两国贸易纠纷加剧,两国贸易额未增反降,则需要从更深层原因,特别是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视角加以研究。
(一)中俄经贸“经济互补性”的局限
众所周知,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是过去十多年来两国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理论共识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俄经济贸易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是:两国之间的贸易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贸易不规范与贸易结构不对称,投资合作的数额与层次不高,等等。因此在过去一个时期,中方更多的人士主张并阐述“使中俄合作战略升级”⑨、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具有“地缘优势”⑩ 以及强调中俄“贸易结构互补的优势”等。这说明,中国政府与一些学者所强调的基点是,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两国经济贸易之间存在着“经济互补”的现实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中俄经贸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所谓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地缘经济合作”的优势等,有时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表现在中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即使是在能够较好体现两国经济互补性的边贸领域,近年来也显得前行乏力。例如,2009年黑龙江省作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省份,其对俄进出口总值仅为55.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9.7%,低于全国对俄进出口增幅17.9个百分点。(11)
在俄罗斯方面,尽管俄罗斯也看到两国之间经济互补性的存在,但是俄方关于中俄经贸合作的论点却是多元的。换言之,俄罗斯更多的说法并非仅从两国经济互补性角度认识中俄经贸合作的必要性,而是更加强调俄罗斯国家战略利益及其经济利益。例如,在俄罗斯外交学院副院长叶夫根尼·巴扎诺夫看来,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互补性”是两国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但是也还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着或即将影响中俄关系。因此他认为,不能排除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关于蒙古、中亚、朝鲜问题上恢复竞争的可能性;两国在经贸关系或双边关系的其他领域中,还存在一些更为现实的摩擦;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够相互理解。对于中俄关系中最主要的刺激因素,他认为是远东地区中国公民人数的飞速增长,而西伯利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由于开放,“顶不住精力充沛、办事机灵的中国人的竞争,所以俄罗斯时时出现对于中国邻居的人口扩张的担忧”。俄罗斯人认为,远东地区的中国人数量将会超过俄罗斯人。(12) 更有观点认为,在中俄力量对比上,天平正在向中方倾斜,这使得俄罗斯深感不安。诸如此类的观点说明,俄罗斯方面对于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缺乏认知度,而且在一部分人中甚至产生恐慌感。
(二)中俄经贸“成正比发展”的困惑
从政治关系的逻辑出发,中国与俄罗斯国家关系作为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理应在两国经济关系中得以体现。中国与俄罗斯持这种观点的人士不在少数。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先生不久前指出,中俄双方“非常有利的政治大局,暂时还没有在务实合作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009年9月27日讲话),特别是在经贸领域。按照这样的思路,中俄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其经济合作必然与政治合作同样发展,经济合作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因而经济互利合作也会如政治关系一样,得到“成正比”的提升。
然而,过去10多年的现实表明,中俄经贸合作与政治关系之间并非呈现“成正比发展”。我们认为,中俄经贸的“利益不对称”是制约两国政治与经贸“成正比发展”的原因。所谓“利益不对称”,在本文中指的是,在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中,中国对于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进口需求非常之大,而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消费品进口需求则比较多。但是目前,能源等资源型商品与一般消费品相比,在全球商品供给中具有优势地位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商品,因而可以主导国际能源价格的话语权。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国,它可以选择其出口的对象国与定价的主动权;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和消费品出口大国,其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可替代商品为主的出口商品,俄罗斯具有对其进口商品的选择权。或者说,中国对于俄罗斯出口的能源商品具有较强的期望甚至一定程度的依赖,而俄罗斯对于中国商品的进口期望与依赖,则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中俄贸易中的这种不对称,直接影响到两国之间贸易进出口的规模。
不仅如此,俄罗斯对外经贸战略主要谋求其国家战略利益,并以其优势商品(例如能源)作为外交手段。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对外战略,强化和重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此来提升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与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因此,中俄之间能够保持并发展两国的政治战略伙伴关系,而经贸合作的“伙伴关系”则显得滞后。
(三)中俄经贸“经济利益论”的抉择
中国俄罗斯转型后,都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因此,选择“务实性”的经济贸易合作是两国的现实出路与必然选择,其实质就是: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双方都以追求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开展贸易的现实条件。
首先,俄罗斯方面坦承中俄贸易中“利益分歧”的存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先生承认,两国间存在利益分歧。他指出,这些分歧既与客观的自然环境有关(例如: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而中国是能源消费国),也与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各主要地区形成的历史特征等因素有关。此外他认为,俄中关系也并非毫无问题,尤其现在谈论的是两个超级大国(俄罗斯与中国),它们共同拥有4300公里的边境线。在这一边境线上,人们每天都从事着各种活动与相互协作,两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公民在这条边境线上穿行往来。因此他认为,对待问题,战略上应当视为正常现象平静地接受,而在战术上则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防止这些问题扩展和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尤其应防止其对双方协作与交流的战略方向构成威胁。重要的是,中俄双边关系已形成一种特别有利的合作氛围,这使得双方能本着“志同道合的精神”寻求解决办法,在捍卫自身立场的同时,尽量了解合作伙伴的意图。(13)
其次,俄罗斯方面认同中俄贸易中的经济利益与市场需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对此指出,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与其说是友好睦邻,不如说是市场需求。也有俄方学者认为,中国与俄罗斯进行贸易交往主要是从俄获得新的武器,俄罗斯从商业利益出发从出售武器中赚钱。可见,在中俄关系中,经济利益是交往的一个重要考虑。(14) 这意味着,一旦两国经济合作中出现各种争议,双方就会从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问题,进行抉择。例如对于2009年夏季发生的莫斯科“大市场”问题,俄移民局副局长帕斯塔夫宁是这样解释的:“根据俄国一些学术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如果外国移民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地区的数量超过当地俄国居民人数的20%、特别是这些外国移民拥有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那么这将会造成族群紧张,让当地俄国居民感到非常不舒服。”(15) 俄罗斯官方人士的解释让人们感到,俄罗斯频繁地清理中国商人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俄罗斯人不愿意看到华商过多与集中,并对其中小商业的发展造成影响。(16)
再有,中俄经贸合作中的经济利益推动具有务实性。在中俄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事实上决定着中俄经贸关系进退的是经济利益动因,而不是其他。本世纪以来,中俄双方的经济实力与市场程度都得到发展,一方面“务实性”经贸合作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事实上的经济利益因素已经成为两国经济贸易合作与交往的一个重要考虑。(17) 俄罗斯学者在谈到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时指出,两国的能源合作必须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也就是市场的基础上,因为俄罗斯经济早已不是国家经济、政府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私有经济。(18) 我们看到,俄罗斯企业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市场经济的因素、观念与行为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济利益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应该说,无论是从国家关系还是从政治利益方面考虑,中俄关系似乎都应重于中美关系。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中美经贸关系对于中国经济举足轻重,成为当今影响全球经济的“G2”。让我们看到的是:截至2009年,中美贸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发展。中美两国贸易额自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100多亿美元,是1979年两国建交之初的86倍之多。(19) 也有数据显示,中美贸易额在过去的30年增长了130倍,目前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的摩擦和分歧也未曾停止,诸如中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和贸易保护等问题,始终是两国争论的话题。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中美两国都从迅速发展的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显然,在中美经济关系中,是经济利益把两国拴在了一起。这次金融危机更让人们感受到中美经济关系的“血肉相联”。因为,中美贸易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但是在目前阶段,中俄贸易还难有诸如中美贸易合作那样的契合点,中俄关系中也缺少诸如中美关系那样的利益纽带。因此,中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市场经济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寻求中俄之间更多的利益交汇点。
三、关于推进中俄经贸关系的延伸思考
按照俄罗斯官方和政府人士的最新论点,在他们看来,中俄现有的经贸合作模式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要想继续前行,就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中俄经贸互动模式。我们认为,尽管上述看法不够全面,但是中俄经贸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切实解决,而且在2009年呈现出这类问题增多的趋势确是事实,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第一,要真正巩固中俄之间的国家政治经济互信。在国际学者看来,现阶段的中俄关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两国之间的武器与资源转让的实际利益因素,二是两国为对抗美国单边主义而试图建立多极世界的战略因素。国际上还有人提出,在最近几年中,表面上密切的中俄关系在急剧降温,其原因被认为是双方的意图出现分歧,这使得中俄关系回到了“互不信任”的原有状态。在俄罗斯看来,俄罗斯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动机正在减弱。(21) 尽管这样的说法不尽客观也不准确,但是俄罗斯经济崛起的趋势与其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使得俄罗斯有理由与中国进行一种“力量平衡”。而且,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俄国对于其国际经济地位的诉求将会日趋强烈。尽管俄罗斯并非指望达到与中国相当的经济实力,但是我们依据俄国历史演进观察其发展路径可以看到,俄罗斯决不是甘心居后的国家。
第二,两国应该将双方的核心利益结合起来。在俄国一些人看来,中国有些人士按照对中国的重要性,把美国排在第一位,将俄罗斯位列第二。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应当选择的路线是,在多角度和与各国平衡政策的框架内与中国合作。(22) 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中俄利益的契合点。这一契合点就是:两国坚持把双方的“核心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它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所指出的,中俄“双方应该相互体贴,尽可能地把两国利益结合在一起”。他提出中国俄罗斯“核心利益”的概念,包括:俄罗斯在中国的涉台、涉藏、涉疆等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支持中国,中国也一贯支持俄罗斯在北高加索地区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等。
第三,中国应对俄罗斯未来前景有战略认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再一次走到崩溃的边缘,因而对于俄罗斯的对外经济能量和未来前景不屑一顾。但是,在美国的战略分析家劳伦·古德里奇等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历史上,俄罗斯都不曾清偿任何国家的债务,也从不把经济稳定当作政治实力或社会稳定的基础,“事实上,俄罗斯依靠的是自己的一套丰富手段”。他们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支撑其实力的六大支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和运用自如。这六大支柱是:(1)地理位置。即俄罗斯与自己想要投放力量的大部分地区接壤,没有任何地理屏障将俄罗斯与其目标隔开,例如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与中亚之间也没有地理障碍;(2)政治控制。俄罗斯运用铁腕统治维持对国内的控制,而其国内几乎没有政府无法控制或协调的势力;(3)民众对俄罗斯政府的支持;(4)丰富的自然资源;(5)强大的军队;(6)情报系统。(23)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国情及其发展道路。对于俄罗斯,它的国家演进道路与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等的差异很大。我们不能因为俄罗斯所具有的国家特性,或因俄罗斯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困难,而忽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正因为如此,中国应该切实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战略。
注释:
① 俄罗斯驻华大使谢尔盖·拉佐夫在俄新社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09年中俄贸易额只有大约400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额估计为56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2009年的下跌幅度将达25%甚至更大。(俄新网RUSNEWS.CN,北京2009年12月21日电)
② 2002年,尤科斯石油公司、石油运输公司和中国石油敲定合作修建“安大线”,2004年10月俄政府放弃与中国的石油合作项目——安大线,2004年12月俄政府决定修建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泰纳线”,2008年10月中俄签署西伯利亚输油线中国支线协议。
③ 王晓明:“面朝东方:中俄能源谈判新平衡”,《北京报道》2009年10月16日。
④ 2009年10月13日,俄罗斯Gazprom与中石油签署《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的谈判。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19/150033.html。
⑤ 程亦军:“俄罗斯学者谈中俄经济问题”,《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9年第30期,2009年11月27日。
⑥ 新华国际时评:“把握中俄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www.gov.cn,2009年7月28日。
⑦ 田春生:“关于中俄经贸合作模式的特性分析”,《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6期。
⑧ 茹科夫对媒体表示,在普京访华期间,两国计划签署的协议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俄罗斯VTB银行的5亿美元贷款协议,以及交通、基础设施、采矿等行业的合作项目。中俄两国企业签署价值超过5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新华网,2009年10月10日。http://bt.xinhuanet.com/2009-10/10/content_17903761.htm。
⑨ 李森:“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依据、现状与对策”,《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
⑩ 李靖宇、张璐:“关于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的现实论证”,《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6期。
(11) 东北网,2010年1月18日。http://enterprise.dbw.cn/system/2010/01/18/052312994.shtml。
(12) 叶夫根尼·巴扎诺夫:“经济互补性应是制定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俄]《独立报》2009年3月2日。参见新华社莫斯科2009年3月2日俄文电(转引自新华社《参考资料》2009年3月11日)。
(13) 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俄中关系60年的经验教训》,http://www.russia.org.cn/chn/?ID=1632。
(14) М.Л.Титаренко.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Россия,Китай и другие страны Азии,Москва: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8г.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俄罗斯“要么展示自己的政治决心,同中国进行广泛的合作:要么屈从于‘中国威胁论’的偏见和神话,失去这个机遇,客观上保持其亚洲部分地缘政治上的弱点,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http://www.eastview.com/russian/books/product.asp?sku=822827B&f_locale=_CYR&Титаренко/Михаил/Леонтьевич/Moskva/Россия/Русский/;http://confuciushouse.ru/articles/lukyanov-lomanov.pdf.
(15) 《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08月03日,中国新闻网。
(16) 《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08月03日,中国新闻网。
(17) М,Л.Титаренко.Указ.Соч.
(18) 程亦军:“俄罗斯学者谈中俄经济问题”,《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9年第30期。2009年11月27日。
(19) “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新华网,2006年04月19日。
(20) 人民网,2010年1月19日数据。
(21) “中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日本《选择》月刊2009年9月号,转引自《参考资料》2009年9月15日。
(22) 叶夫根尼·巴扎诺夫:“经济互补性应是制定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
(23) 劳伦·古德里奇等:“金融危机与俄罗斯实力的六大支柱”,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网站,2009年3月3日。
标签:中俄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