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角色的新定位论文_吴佳丽

保育角色的新定位论文_吴佳丽

吴佳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第一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1227

【摘要】保育员工作从侧重于"动手"到"动口",从侧重于清洁卫生工作、到与护理工作和配班工作紧密联系。作为教师助手,其辅助其负责幼儿的保健、教育等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实践中,微视频教研越来越成为我园提升教学的有效工具。以微运动视频教研为载体,除教师之外,保育员也是视频研修的主力成员。视频研修,为保育员开辟了一扇积累保育工作经验的窗口,提高保育员护理实操能力。在具体的保育研修工作中通过“四个行径”,微运动中“五个维度”,并落实最终达成“三大成效”,是本文重点推崇的“453”保育微运动视频教研模型。研“精”究“微”,面面俱到的形式,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护理细节,通过研微视频,不仅促进保育员在室内微运动护理工作科学、规范操作的能力,也让微运动能全面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微视频;研精究微;保育员实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169-05

一、直面阻碍育员护理实操能力发展的三大因素

保育员的实操能力不仅仅体现清洁保卫,还承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及社会能力的责任。保育工作越来越从课程本位回归到人文本位,研究视野也更微观,“保教一体化”的概念被学术界频频提起,目前而言,大部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分开且相互独立的。

1.主要原因:重教轻保。

部分保育员老师在一日班级工作管理中,存在岗位认知模糊情况,还会将自己定义为辅助教学人员,在微运动游戏中,也没有发挥出保育员应有的专业素质。然而,保育员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在保育护理方面。只片面地注重教学工作推进,不关注幼儿在微运动游戏中的安全和健康细节、生理和心理表现是保育员护理实操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2.直接原因:轻育轻研。

造成微运动游戏保育效果难以发挥的原因往往在于保育员割裂了保育与教研之间懂得关系。不少保育员在微运动游戏中并不与教师进行教研环节上的意见沟通。只负责看护好幼儿在微运动游戏中的安全细节和护理工作并没有真正触达保育的实质。保育员除了要制定系统科学的幼儿护理策略,更重要的是需要在“育”上下功夫,护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幼儿能够在微运动游戏中健康学习。

3.阻滞关键:保育人员聘任选拔。

据了解,保育员招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正规考试选拔入园较为年轻的保育员,另一类是有丰富经验年龄较大的保育员。但第一类由于缺乏实操经验,过于教条化的保育服务,很难体会到幼儿的真实需求。而年龄较大的保育员,他们易凭经验行事,且缺少专业学习,没有理论支撑的基础,也没有专业知识做指导。招聘端和人才需求端能力不匹配,是组织保育员实操能力提升的关键。

二、寻“研453”如何借室内微运动视频教研提升保育员的护理实践能力

幼儿是微运动的主体,在微运动过程中,教师和保育员始终围绕着幼儿为中心。保育员更是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去了解幼儿的需求,这需要保育员有强大的专业知识的支撑。

1.围绕一个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所在。”保育员在视频研修过程中,以动态的微运动游戏为载体,并将微运动与保育研修紧密联系起来,保育员不只是保育,而是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确立四个行经。

以教师为视频拍摄者的角色,随身携带的手机将把真实的幼儿游戏情景拍摄下来,时间在3-5分钟之间。通过“主题案例”、“情景再现”、“问题解锁”、“策略再塑”等4个具体行径,以微视频为研修载体,以游戏中提升保育实操能力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游戏情境的保育事件为重点进行研修。一次研修的目的,将许多前期没有厘清的要素进行整合与反思,并形成新的问题,转化为下一轮研修的新发现。

3.遵循五个维度。

微运动视频的研修,以“四个行径”为主线,结合五个维度:时间、空间、材料、护理、定位,促进保育员在幼儿微运动游戏中保育工作更科学细致,让幼儿游戏中有更好的护理,促进运动的全面达成。

4.达成三个目标。

一个视频,一个案例,一个发现,一次研修,最终实现保育员执行能力、实操能力和开拓能力的三项达成。

三、研究设计

研的过程也是屡清思路,弄清楚“研什么”“研发现”“怎么研”的过程。下文将通过研453:预见研——“以儿童为中心”运用453模式——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保育策略进行保育员实操能力矩阵模型的搭建(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图:)

四、“四行径”策略实施路径

“四行径”策略主要从“主题案例”、“情景再现”、“问题解锁”、“策略再塑”以下4个具体行径案例着手分析,用微运动视频教研的方式来促进保育护理实战能力的提升。

1.行径案例一:主题案例。

微视频概述:这是一条5分钟“反转”视频《突围椅子迷宫》,一个相对于广泛使用的微运动项目,研究价值在于教师和保育员之间的协同配合,在研修的基础上最终推动微运动游戏向着更符合幼儿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演进。

视频研修内容:这原先是一项折返跑游戏项目,准备环节中教师用椅子摆出了两个折返跑队伍的起点和终点。保育员在和教师布置场地的时候,就上前沟通教学目标,并给出实际建议,希望教师改变定点折返跑的老做法。保育员协同幼儿、教师将教室所有的道具“主材料:椅子,特色材料:伞绳、伞迷彩布”都利用了起来,让幼儿玩突围迷宫的游戏。游戏主题的重置,保育员和教师达成共识之后,在3分钟之内就依照迷宫图布置好了场地。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看到幼儿不再是横冲直撞,而开始学会冷静思考,或钻或爬,用各种有意思的方式过关。

案例反思:活动准备中保育员根据以往的问题经验充分和班级老师沟通并利用了活动室的主材料以及特色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游戏空间的创设,将折返跑置换为椅子迷宫,不仅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身体也能够开发幼儿智力。制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当教师选择的游戏模式无益于幼儿,保育员需要善于发现材料的应用向教师提出专业的保育建议,研发出更符合幼儿成长的游戏模式,并通过保育案例的记录反思下一游戏的开展实施。

观看微运动视频案例

保育员各抒己见

研磨视频案例

2.行径案例二:情景再现。

微视频概述:《跳荷叶》视频的研究价值在于保育员在视频中嵌套视频内容,微运动游戏过程中,教师播放着小青蛙跳荷叶的音频,幼儿单一地进行青蛙跳游戏,为解决单一跳跃游戏,研讨中保育员进行游戏再模仿,类似于场景再现,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视频研修内容:保育员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情景再现,以年段为单位进行游戏再提升的意见和建议说法。为了匹配视频上的青蛙前进路线,保育员经过激烈的意见演说之后:以传统民间游戏为依托、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托、以班级空间格局为依托,将空间做了延伸,把外空间(走廊)也纳入了小青蛙回家的路线。走廊的直线型运动路线会更适合有节奏地跳远前行。我们看到了保育员在模仿游戏过程中发现游戏还可以根据青蛙的叫声调整自己的跳跃节奏,有序前进。

案例反思:场景还原的难度在于要让保育员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让保育员感知游戏、进入游戏、提升游戏。保育员们根据视频内容,结合实际空间进行了游戏的升级和改造,保育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察能力,使游戏更趋趣味性和挑战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后切磋

情景再现(模拟)

梳理策略

3.行径案例三:问题解锁

微视频概述:在所有的视频中,最适合保育员研究的微视频是问题解决型视频。通过同一个微运动视频《穿越火线》观摩对比保育护理,我们可以看到保育员在保育工作中应该如何权衡保育力度。

观摩解说

穿越火线

辩论对决

研修内容:保育员在幼儿进行跳跃障碍的过程中过分干预,只顾着推动教学进度,却忽视了幼儿的体验。我们看到当幼儿一遇到困难,保育员就上前帮忙解决,这样幼儿不仅体会不到成就感,还会对保育员产生依赖。而另一个视频,保育员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老师相信你可以通过改变跳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再想想好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保育员的问题式引导,激发幼儿的思考,从而达成游戏的目的。保育员在研讨过程中,聚焦“保育员在保育工作中如何权衡保育力度”的问题,通过辩论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幼儿是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保育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自由以及鼓励,避免过分干预。

案例反思:辩论对决中,保育员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耳濡目染,谈起“安吉真游戏”的概念被广泛引用,一直以来教师主导微运动,保育主导幼儿行径的模式被打破。游戏中的“问”,研讨中的“问”,试行中的“问”,三问策略的形成明确了保育员要做的不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研修中自己的疑问也随之慢慢形成解疑答惑扥模式。

4.行径案例四:策略再塑

微视频概述:《微处见细节》通过一段时间的研修,截取中班段内微运动视频整合并作为研修的内容,真实的视频片段诠释了保育员的最本质工作实质,它不应该是关注教学目标,而应该把目光放到每一位幼儿身上。

范例:某保育员在微运动前、中、后期对幼儿测试脉搏随笔记录

研修内容:同样是传递游戏,幼儿从起点经过障碍走到终点,视频中教师在终点和起点观察幼儿的完成情况。而此时保育员眼睛一直关注着幼儿的动态,自由走动。随时关注幼儿的脉搏记录,并以一位特殊照顾幼儿为列进行细微关注与记录。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她会上前鼓励,帮助幼儿克服难关。当幼儿出汗了,他会上前帮助他们脱衣、擦汗,当腼腆的幼儿难以投入到游戏时,俯身参与幼儿游戏,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案例反思:对前期研修案例进行提炼梳理,在具体的微运动游戏保育工作过程中日渐达成保育目标,教师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保育员要把更多的目光给到幼儿,以幼儿为本位,保育和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保育员和教师打好配合攻坚战。

五、基于四大行径背后的五个研究方向

就提升保育员的实操能力而言,我们要透过这四个典型案例为保育员梳理出研微运动视频的五个方向。

1.研时间。

微视频中保育员应重点关注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把控,特别是活动准备环节材料设置环节。活动中当幼儿仍然处于兴奋状态,意犹未尽的时候,应该发挥保育员的专业知识量化幼儿的运动时间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是否适合继续进行游戏。当运动时间不足的时候,保育员需要适当调整幼儿的运动频率。做到对每一位幼儿的运动时间心里有数。整理环节中细节的落实归位、幼儿、材料、保育细节等等。

身体力行

关注细微

经验交流

2.研空间。

微运动最大的不足在于它能给幼儿提供的空间很有限。在局促狭小的范围内,幼儿很难进行施展和玩耍。在具体的微运动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保育员对新空间的开发和创设中有着独特的敏感性,比如:攀登的翻转桌底、恰如气氛的调节主材料设置,并能很好的驾驭活动的安全性,促进了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尝试新的体验。

3.研材料。

保育员应该做好材料的检查工作,尤其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保育员要对班级的主材料进行专业的判断,对材料可能伤害到幼儿的细节要提前做好预案。同时,对辅材料和特色材料有着自己的创意玩法(低结构的辅材来自于幼儿生活,高结构的伞元素材料来自于保育员的巧手,正是亲手制作的特色材料,才有着保育独特的游戏玩法)保育员可以就材料这一个方面去研究微运动视频,有时候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玩法。

4.研护理。

和静态教学不同,微运动教学是一个动态教学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突发情况。因此,在微运动视频研究中,保育员从简单的直观护理到保育员应该观察究竟幼儿哪些行为和表情引发了视频中保育员的重视形成量化护理,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幼儿的行为,从中汲取实践经验形成内化护理。

5.研定位。

研究微运动视频的时,不难发现,一名实操经验丰富的保育员,眼里始终有幼儿。他盯的不是自己任务是否完成,而是要随机应变,观察幼儿有没有出现什么突发情况,随时进入幼儿游戏中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涉及到自己的定位问题,现在都提倡回归幼儿本位,但如何既让幼儿作为微运动的主体,又能够辅助教师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保育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最终保育员要形成一套科学严谨并形成内化的保育经验。

六、实施收获:对“研”精究“微””保育员教研活动提升的成效分析

1.保育员对于保育工作更加能随机应变。

通过微运动视频研究,保育员对微运动中保育护理工作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从最基础的幼儿日常习惯养成,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从穿衣脱衣,到与人配合交流,在微运动教研中,把那些规则指南中的条条框框落到实处,并不拘泥于教条。对于活动中的特殊情况也能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应对处理。

2.保育员的执行能和力实操能力和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保育员对幼儿微运动游戏的支持策略和精细的保育护理,幼儿的游戏也得到了质的保障。一系列经过保育员改良后的游戏,不仅让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也提升了幼儿对微运动游戏的兴趣,游戏持久度明显提高。在保育员的鼓励下,幼儿也能够逐渐靠自己去解决问题,战胜难关,体验到了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保育员的执行能力和实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保育员的创新拓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保育员作为保教队伍中的一员,其实操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幼儿保教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保育员和教师的互相配合,研发出微运动的新玩法。在头脑风暴中,教师不再是单枪匹马奋战,而是有了同盟军可以协同实施策略,提升幼儿综合能力。保育员的研精究微,拓宽了保教队伍的教学视野,也为微运动研发了多门创新性课程。

七、未来展望:借助“微”教研保育工作后实施的思考

经过研精究微系列微运动活动的开展,相信保育员老师能往更专业的方法发展,适应“多样化”教研方式。.

1.在保教配合上的思考。

保育员是保教队伍中的一员,教师负责安排可控因素的实施与策划。而保育员则需要凭实践经验,对不可控因素进行备案。在不受束缚和没有事先安排的微运动活动中,不可控因素很多,需要保育员时刻绷紧神经,保护好活动中的幼儿。让他们既能享受到活动的乐趣,也能够安全无忧地玩耍。

2.在回归幼儿本位上的思考。

在未来微运动教研工作中,这种幼儿本位思想将逐渐被引入被重视。微运动是幼教和保育员配合最紧密的活动性教学活动,相比于静态性活动来说,它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对保育员的考验也更大。研“精”究“微”系列微运动视频研究,按照微运动453教研模式,针对保育员的痛点出发,明确保育员在微运动视频中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也实现了保育员执行能力、实操能力和拓展能力三达成。

参考文献

[1]史琳琳.提高保育员素质及实际操作能力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1.3(5):58.

[2]黄娟娟.上海市幼儿园保育员、营养员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6(8):43-46.

论文作者:吴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

保育角色的新定位论文_吴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