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_廖红波

浅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_廖红波

◇ 廖红波

(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 泸州 646000)

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给历史教师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现行颁布的高中历史课标中,文明史观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内容中都多次体现。如课标中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都反映了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正确运用文明史观并与课标、教科书相统一,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文明史观内涵及其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明史观简析

(一)文明史观溯源

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一般认为文明史研究肇始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此书重新阐释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并用作者的认识重新阐述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成为西方文化形态史学上一部里程碑意义上的著作。随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斯氏的文化形态史观,揭示了历史上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并最终确立了文明形态史观的历史哲学体系。此后,西方的文明史巨著层出不穷。而“文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则需追溯到甲午战争以后,主要特征为诸多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说的译介的传入。如严复译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马君武译的《自由原理》等书,都开始介绍到西方近代文明观。此后,文明史学才渐渐受到国人的关注,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文明史观的研究掀起了一轮热潮,文明史观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

(二)文明史观的内涵

所谓文明,《辞海》的解释是(1)犹言文化;(2)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3)光明,有文采。[1]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乃是整体, 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2]以上各种定义从不同角度界定了文明的内涵。综合以上定义,笔者就“文明”也尝试性下一定义:文明即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积极积淀。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成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简而言之,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3]

我国史学前辈刘宗绪先生曾说过:“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历史的真谛,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4]这是史观是一种宏观的历史观,它能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 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5]相对于传统史观而言,文明史观适应了崇尚文明的全球化时代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家观念。因此,文明史观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任务日益被提上了历史议程,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验渐渐铺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意识。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认同文明史观的合理性,但是文明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改革的步子未真正迈出。一方面,我们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现行体系还不能正确引导历史教师去推行文明史观,教师只能自己去摸索。另一方面,我国历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首先专业化程度较弱,这就制约文明史观深入历史教师头脑。因此,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引导历史教师推行文明史观,加强历史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深化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意识对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

(二)建构文明史理论体系。

现行高中教科书为板块教学,虽然是以专题形式编写,但总体来看体系并不清晰明了。因此,建构文明史理论体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教材,在文明史理论框架下,可将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 (1) 中华古文明的兴起和发展;(2) 中华中古文明的兴盛; (3) 中华工业文明的曲折发展。 2.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1) 工业文明兴起的前提;(2) 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大框架下,又可将每一时期的文化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在每一阶段都是由以上三种文明相互协调、共同组成。

以上可见,通过以上文明史体系的构建来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 我们可以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编排, 以更好实现课程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应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 摆脱以往的一些陈旧思维模式, 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 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 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 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 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 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 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建构文明史理论体系的前提,需要历史教师文明史观意识提高。意识与实践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文明史观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对历史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古今文明现实问题, 隐性介入, 是高考出题的一大特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的现实问题, 特别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热点问题, 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突破口, 贯通古今, 关联中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如我们可以针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顺利升空, 美国导弹成功击中失控间谍卫星等社会热点, 通过文字材料、照片、数据表格、地图材料等形式为载体, 创设问题情境, 从科技文明史的角度精心设计文明史试题。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命题研究, 要借鉴以往典型高考题的立意思想和设问角度, 切入口力求新颖、不落俗套, 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要性、意义等角度, 多考虑从背景分析、对策研究、趋势展望等设问切入。我们要在解题中找到规律, 形成思路, 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真正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以使自己在历史学习中游刃有余,学有所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史明智。

参考文献:

[1]《辞海》[S].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43.

[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63.

[3]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9.

[4]刘宗绪.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2).

[5]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论文作者:廖红波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浅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_廖红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