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的骨干_课程改革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的骨干_课程改革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的脊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脊梁论文,课程改革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看到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的书单,它是在美国联邦政府促进学术发展机构、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主席威廉·班奈特主持下,由来自全国的400多名教授、作家、史学家、新闻记者等文化界的领导人参加的民意测验,据调查统计的结果,列出书目是:

1.莎士比亚:《麦克白》、《哈姆雷特》等;2.美国压皇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林肯《葛底斯堡演说》;3.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4.《圣经》;5.荷马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6.狄更斯:《远大前程》《双城记》;7.柏拉图:《理想国》;8.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9.霍桑:《红字》;10.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11.梅威尔:《墨比·狄克》;12.奥威尔:《1984》;13.佛洛斯特:《诗歌》;14.惠特曼:《草叶集》;15.菲兹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16.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1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9.狄勒里:诗作;20.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21.福克纳:各种著作;22.赛林格:《麦田守望者》;23.德·道克威尔:《美国的民主》;24.奥斯丁:《傲慢与偏见》;25.爱默生:诗文;26.马基维利:《王子》;27.弥尔顿:《失乐园》; 28.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29.维吉尔:《伊尼德》。

这张书单得到美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认为它是“衡量学校教育的一个标准”。鉴于近年来美国中学生在人文学科学习上下降的趋势,这书目无疑是“对广大教师及学生的挑战”①。

看到这份书单,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张书单所列书目是美国联邦政府高端官员、高层学者400多人的共识,要求美国中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其中有全世界30多个作者的著作,甚至还有他们视若洪水猛兽的《共产党宣言》,遗憾的是唯独没有中国的著作。堂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泱泱中华,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竟没有只言片语值得人家青睐,这说明什么?文化交流中,我们总是引进别人的东西,中国的文化却受到别人的排斥或冷遇,莫非“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

可是,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却少不了美国作家的作品,什么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惠特曼、海伦·凯勒、海明威,等等,我们学校的环境布置,到处张贴的是外国名人的语录,图书馆里到处堆放的是外国人的著作,虽然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有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但文化交流应该是对等的,如果交流总是单向的,总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渗透,久而久之,恐怕连民族的根都要断。联想到近百年来,我国的人文科学一直被西方的人文理论所统治,虽然学习了西方近两百年的研究成果,按照他们的模式来建立我们的学科,但是却丢掉了我们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教育更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苏联的教育体系,大学凯洛夫的《教育学》,语文教学就搞“五个环节”。接着,学习普希金的“红领巾教学法”,一味地分析讲解,至今仍有影响。改革开放后,一阵风吹来,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就更多:先有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建议》,赞可夫以智力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接着学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等等,这样鼓噪学习一通以后,什么教改呀,试验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方唱罢我登场”,弄得教师莫衷一是,“年年搞教改,到头来不知道怎么改”。广大教师普遍感到“洋玩意儿用不上”,“语文课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怎样教”,语文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提高。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改革好像来势更猛,改革的幅度更大,学着“后现代主义”的腔调,左一个“彻底颠覆”,右一个“全盘否定”,全是从外国舶来的新概念、新术语,什么“课程理念”,“三维发展”,“多元课程”,“生态课程”,“课堂生成”,“合作文化”,“对话原理”,等等,弄得人糊里糊涂。时下最时髦的是“非指导性教学”,以为越是否定传统、否定教师、否定教科书、否定课堂,就越是“改革”,就越是“另类”。

什么是“非指导性教学”?有位教师说:“传统的‘指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笔者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此作了反拨和颠覆,以‘二不’‘四自’为核心精神: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确定或共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想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②例如,有位教师教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讨论交流,直到学习结束许多学生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确定的主题是什么。不少学生还有6个关于字词句理解的问题没搞清楚,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有什么含义?”“‘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是什么意思?”“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黎明如何喷薄?”“为什么一会儿说‘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一会儿又说‘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花了两节课,学习一首小诗,如果连最起码的诗句都没有读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归纳起来,“非指示”的症结在“三非”上:丢开文本,忘却根本,语文被悬置、被遮蔽、被湮没,语文课“非语文”;五花八门,失掉本真,阅读被置换、被抽走、被流放,阅读课“非阅读”;阅读教学本应有目的、有计划,可现在无目的、无计划,“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教什么,跟学生商量”,阅读教学“非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三非”的要害是抽掉了阅读教学的精髓,忘却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模糊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其实,“非指导性教学”是美国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个别化教学体系。它的“革命性”在于“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全盘否定,这是理解非指导性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另一方面,“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完全放弃教师的作用,听凭学生放任自流,它放弃的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忽视学生要求、替代学生思考的指导③”。这说明“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也并非严密,既说对传统教学否定,而在实践上又不否定;既说“非指导”,又说要指导,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只是针对个别化教学的,因此,这种理论连美国教育界都有看法。鉴于美国英语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严重滑坡,美国中学教学根本就不用“非指导性教学”,可我们却当成了宝贝。

再说,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不是“舶来品”,土生土长,历史悠久,学习汉语就只能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更何况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具有非形态语言的特点,对它的教学就应该是运用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教育的方法。从孔夫子的启发式乐学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间有多少语文教育家,他们精粹的语文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的圭臬,值得我们认真继承与弘扬。这些教育理论,与国外的相比,没有哪一点逊色,无论是先进性、科学性,还是操作性,都可以媲美。比如,孔子的启发式乐学的思想,就是人类教育思想的珍粹,穿越时空2500年,至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用以奖励世界上对教育有贡献的人和组织。孔子——他的英名给予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他的伟大人格给了我们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教育思想成为人类历久弥新的瑰宝。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可以用启发式乐学?再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一生从教70多年的心血结晶,既高度浓缩了他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进行科学训练的基本准则;又是语文教改的成果,通过 20年的教改实践检验无比正确,富有中国特色,成为我国教育对世界教育作出贡献的经典。我们为什么弃之不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千锤百炼,是一条一字不易的教育规律。它是语文教学理论的科学概括,科学地解决了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遵循这一条规律,就能减少盲目性,免去不少无效劳动,语文教学效率就明显提高;违背这一条规律,语文教学就问题成堆,难于自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记忆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的习惯,练笔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这些习惯,就能一辈子受用无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精讲多练。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就多主动一点。由“教”到“不需要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由“给指点”、“给讲说”,到“少指点”、“少讲说”,到最后学生独立自学,“不指点”、“不讲说”。

因此,在语文课程的改革中,无论时代怎样前进,教育理论怎样发展,但都应该挺起民族的脊梁。大山就在面前,我们有自己的理论,我们为什么不用来指导教学,非要舍近求远呢?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如果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汉语课程教育学不也可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么?

那么,是否可以拒绝学习国外的教育理论呢?不是的,而应“洋为中用”,开拓我们的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育理论,是为了提高和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不是用来排斥与否定我们民族的母语教育传统。当我们吃着国外的肯德基和沙拉时,别忘了我们还有营养丰富的燕窝和鱼翅。即使引进某种国外的教育理论,还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决不搞生吞活剥,不搞一刀切、一边倒,一个模式、一哄而起,而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言以蔽之,有利于我国的语文教育。对此,我们曾经交了昂贵的学费,付出了几代人的青春,现在该是清醒的时候了。

注释:

①华中师范大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小组《资料汇编1》。

②张怡春、彭芝兰:《“非指示性”教学杂谈》,《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③万云英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标签:;  

语文课程改革的骨干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