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历史选择初探_高考论文

高考历史选择题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选择题自1982年在高考中首次出现以来,除1984年空缺外,十几年来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且其题量和分数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取得了在高考试题中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高考试题中四大题型之一。

一般地说,选择题属于基础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学生较易得分,且选择分数比例较大,因此,做好历史选择题,是保证历史获取较高分数的基础。另方面,历史选择题的作答由于表面上比较简单,容易被忽视。正因为这样,必须重视对历史选择题的研究和训练。本文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一、91年至96年高考选择题分析

91年以来,历史高考题的答卷时间、总分、题型保持稳定,因此对近六年来的高考选择题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高考选择题的基本题型和测试功能,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

1.题量与分数变化分析

由上表可见,选择题的题量和分数在91-92年间保持稳定,从93年起,每年都有变化。表现在:1.1993年,多选题的题量由15小题减少为10小题,但每小题分数由2分升为3分,从而保持了多选题的分数仍为30分。2.1994年,单选题分数由1分上升为1.5分,从而使单选题分数上升为30分,和多选题一样。3.1995年,多选题题量由10小题上升为12小题,使多选题的总分为36分,再资超过单选题的总分。4.1996年是变化最大的一年,单选题题量由20小题上升为28题,上升幅度较大,而多选题的题量由12小题又降为10小题,这样,单选题的总分首次明显地超过多选题分数。5.选择题的题量和分数在试题总分中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91年至93年只占约三分之一,96年则超过了二分之一。

2.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对比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的三大目的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高考题既是对这些目的的检验,也要体现这些目的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而思想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体现出来,因此,高考实际上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检验。1992年以前,高考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考查,从92年起,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首次颁布高考《历史科说明》,提出了十项能力要求。从此以后,历史高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93年起,已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年份 选择题题量

其中知识性试题其中能力性试题

题量比例

题量 比例

1991

35 21 60%14 40%

1992

35 1954.3%1645.7%

1993

30 1446.7%2153.5%

1994

30 12 40%18 60%

1995

32 1031.2%2269.8%

1996

38 12 30%26 70%

由上表可知,91年以来,选择题中知识性试题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能力性选择题呈不断上升趋势。从93年起,能力性考查题量已超过知识性考查题量。这表明:历史选择题已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并且对能力的考查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3.历史选择题的题型:

从91年以来,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部分的格局未发生变化。在这两种基本的形式下,不断有所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选择题形式。91年,在单选题中,有组合性选择题,否定性选择题和历史地图选择题三种特殊形式。93年,全国高考题中首次推出了材料性选择题。95年,又推出创设新情景的选择题,如多选题的第一小题,并且在否定性选择题中的否定性词语下加上了小圆点,以提醒考生注意。

二、历史选择题的基本题型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的试题,它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构成,其基本模式是:题干:……

备选项:A……B……

C……D……

在这一基本模式下,选择题派生出了多种形式。

1.按正确答案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项选择题有二个以上(包括2个)正确答案。

2.按思维方式划分,可分成肯定性选择题和否定性选择题。肯定性选择题的题干表述一般为:……是:……有:例,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否定性选择题的题干表述一般为:……不是……:……不正确的是:……无关的是:例,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目的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缓和人民的反帝情绪 B.树立对外自主的形象

C.扩大税源,增加军费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目前,高考题中,绝大部分为肯定性选择题,否定性选择题较少,如95年高考中仅有3小题,约占选择题的10%,96年高考中虽然有3小题,但在选择题中的比例下降为约8%。

3.按题干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划分,可分为单一性选择题和综合性选择题。单一性选择题是对学生某一项知识记忆,理解能力的考查。例: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题目仅考查学生对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这一项知识的理解。综合性选择题是在一个题目中,同时考查学生对几项知识或某类知识记忆,理解的情况。例: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题干中就考查了学生对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项知识的记忆,理解。

4.从被选择的构成来看,有组合性选择题。组合性选择题就是A、B、C、D四个被选项都是由几项知识组合而成。例:下列各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那拉氏勾结奕欣发动政变②李鸿章设立上海制炮局③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事④洪秀全病逝于天京A.③①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这类题在经94、95两年空缺后,96年重新出现在高考题中。

5.从题干内容或被选项的内容特征来看,有历史材料选择题和历史图表选择题。历史材料选择题就是题干或被选项由历史材料构成,例,《史记·同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历史图表选择题就是题干或备选项由历史图形或表格组成的选择题。

例,见下图,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

三、历史选择题的考查功能

选择题自出现以来,已从侧重于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到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评价、辨析等多种能力。在《考试说明》所列的四个方面九项能力要求中,选择题可以考查其中三大方面八项能力,因此,选择题是一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型。

1.可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下列哪项不是孔子的言行?

A.提出“仁”的学说 B.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主张统治者应以德治民 D.认为“民为贵”,“君为轻”

此题要求学生运用再认,再现的能力,确定哪些是孔子的言行,从而选出不是孔子言行的答案。正确答案为ABC。

2.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这段话的意思是: A.肯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 B.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C.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英法两国同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是解答此题的基础,关键又在于理解材料中法国的“革命风暴”指什么?英国“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指什么?

3.可以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理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主张“给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1946年3月,他又发表了“铁幕”演说。这些表明:

A.丘吉尔以维护英国的利益为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B.丘吉尔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忠实卫士 C.国际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 D.英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立场不断改变

此题如果不能通过丘吉尔主张“给俄国人一切可能援助”这一表象去分析他主张援助俄国人的原因和目的的话,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也就不能选出正确答案。

4.可以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例,洪仁玕就义前,认为“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但一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城失地,我军无力抵挡,末日快到了”。因受时代局限,洪仁玕没有认识到的是

A.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

B.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定都后领导人之间争夺权势而分裂

C.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D.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取得洋人的支持

此题要求从材料中阅读出洪仁玕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由此说明农民阶级和农民战争的局限性。这样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5.可以考查学生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B.初期均为美国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此题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对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进行比较,概括出两者的共同之处,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6.可以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例,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楚国和晋国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A.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B.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

C.中小诸候国从此免于战祸 D.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

对于诸侯会盟和盟约规定,只有结合春秋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7.可以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例,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此题只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才能正确地认识由皖南事变反映出的抗战相持阶段的国共关系,正确地认识相持阶段国共关系的特点。

四、历史选择题的变化趋势预测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历史选择题和以前一样,是稳中有变。可能是:

1.题量和分数发生变化,96年,单选题的题量和总分首次大大超过多选题,这种情况预计不会继续下去。最大的可能是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分数各半或较接近。具体做法是适当降低单选题的题量,适当增加多选题的题量,使多选题的题量回复到12小题或15小题。但选择题的分数将不会再增加。

2.增加材料性选择题和综合性选择题,以充分体现选择题侧重能力考查的导向作用,使能力考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95年高考题已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94年高考题中,只有一道材料性选择题,仅占选择题的3.3%。综合性选择题4道,仅占选择题的13.5%。95年高考题中,材料性选择题上升为5小题,占选择题的16.6%,综合性选择题6道,占选择题的18.8%。96年高考题继续了这一势头,97年高考题将会保持这一势头。

3.更注重对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认识,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等方面能力的考查。这类选择题在94年高考中有11小题,仅占选择题的36.6%,95年高考题中已上升到18小题,占选择题的56.3%,96年更上升到26小题,占选择题的70%,今后这类选择题还会略有增加。

4.历史图表选择题保持“一席之地”。历史图表选择题在1992-1994年空缺三年后,于1995年“卷土重来”,预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历史图表选择题会在选择题中保持“一席之地”。

5.借鉴台湾,英国等海外题的做法,逐步改变我国高考题题干表述过于严肃呆板,表述方式单调,文字太简洁的现象,在提问的多样化,表述的多样性,并与现实结合等方面迈出步子,95年高考选择题中已开始了尝试,97年高考题将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因此,对于高考题中可能出现的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的选择题要有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

五、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要解答好历史选择题,熟读课本是基础,具备较高的学科能力是关键,掌握一定的方法是钥匙。

1.仔细阅读选择题的解答要求,严格按要求解答选择题。

2.认真审题确定选择题的题型,以采取适当的选择方法;充分理解题干内容,弄清题目所要选择的是什么,特别是要注意和准确理解题干中的一些限制性词语,如“主要”,“根本原因”,“主导地位”,“直接目的”,“最准确”,“中心”,“实质”等。

3.认真阅读每一被选项,充分理解其含义或涉及的知识,看被选项本身反映的是否是错误的历史知识,或是否与题干包含的知识明显不符,将这样的被选项首先排除,然后将所余被选项进行比较,并与题干知识和题目要求对应,一一甄别,选出正确答案。

例,《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国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私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在四个被选项中,A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此可首先排除,然后在B、C、D中选择。B、C、D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都打击了宗室贵戚。但相比较而言,B、C只是使宗室贵戚受惠不多,D项实际上废除了宗室贵戚可以袭封爵位,按爵授田的特权,也就意味着宗室贵戚不上阵杀敌,就不会有爵有田,因此,这一项规定对他们打击最大,所以正确答案应选D。

4.综合性选择题的选择方法。由于这样的题包含着几项知识或某一类知识,因此,首先必须对这几项或某一类知识作一粗略回忆,把握各自的知识点,其次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被选项是否与题干中包含的几项知识都相符合。

例,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A.两者都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

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斗争

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

D.前者反对的侵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

此题是对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两项知识的考查,因此,首先要回忆两项知识的知识要点,如时间、对象、性质、结果、领导力量等,其次看备选项表述是否符合题干中的两项知识。

5.材料性选择题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意也”。(引自《宋史记事本末》卷1)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功臣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此题由材料中注释及对话内容可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初年宋太祖与其领兵将领饮酒时的对话。联系课本上介绍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事,马上就可选出正确答案是D

6.多项选择题的选择。由于多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是2个或2个以上,有2个、3个、4个三种情况,也就是说,在备选项中是对多错少,最多也只是对错各半,对此,可以采用逆向式选择法,即题目要求选择的“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但在解题选择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即选择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排除,那么,余下的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可节省时间,提高正确率,特别是在对答案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法最为有效。

例,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A.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B.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

D.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题目要求选顽固派的“破坏手段”,在此可“背道而行”,选不是破坏手段的备选项,这样马上就可将C排除,因为改外务部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而戊戌变法却发生于1898年。余下三项就是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

六、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1.高考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而教学质量的高低,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和学的方法,尤其是教的方法。首先,教师应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其次是要注意收集报刊资料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题型、新教法为我所用。再次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受课本和资料的束缚,应敢于思考,想出课本中未讲透的,未讲出的知识,全面多角度地理解知识,使思维具有开放性。最后,是在教学活动中,切勿进入“死记硬背”的“胡同”,要积极地进行分析,综合,对比,论证等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能力。

2.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首先要以近年高考题为例,让学生熟悉高考选择题的各种题型,以便让学生在高考中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次是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各种类型的充分体现能力考查功能的选择题,经常让学生进行练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否定性选择题,综合性选择题,材料性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专项训练。

最后是要认真地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次考后,都要结合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选择题选择方法的指导。

标签:;  

高考试题历史选择初探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