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交际教学策略与外语教学

认知—交际教学策略与外语教学

袁磊[1]2007年在《“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自从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2005年,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全面启动,准备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电视机、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教室、光盘等教学设备,基本满足农村8142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然而,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却没有出现教学水平的相应大幅提高。无论是在开展英语教学时间较长的城镇学校,还是刚起步的农村学校,都同样存在着小学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事实。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相比其他学科,与城镇学校有着更明显的差距。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更在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能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多媒体教学。本研究依托何克抗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中的子课题“‘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在广州市番禺区的沙湾镇、市桥镇和石楼镇的农村小学开展研究。虽然已经国内外已经有人作了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但本研究在农村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本文研究的多媒体环境是中等技术水平的(如电脑加投影/电视,投影加公共机房),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普适性。以往的绝大部分的研究则都关注高技术水平(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前瞻性强,但应用性较差。本文创新点如下:1.针对小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听说教学,以言语交际为核心,对听说交际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策略体系,包括听说交际教学语境创设策略和过程设计策略两部分。2.在实施听说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多媒体环境下很多课堂管理的因素影响了听说交际教学的效果。本文研究了与听说交际策略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部分课堂管理策略,配合听说交际教学策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对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出现的差生尝试进行差异教学,在农村学校进行试点,总结了农村地区小学实施差异教学的较详细的实施策略。发现只要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就可以组织相应差异教学,让大部分的差生得到提高。由以上3点可知,本文所研究的听说交际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和差异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个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体系,对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具有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当然,对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研究中还存在不足。论文最后在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反思,明确了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王艳萍[2]2004年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诸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具备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因此,在教育领域,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英语日常交际的能力和水平,更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具备专业英语素养和专业英语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开设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和亮点。 国外的双语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双语教学虽然在我国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但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我国的双语教学不可能全盘照抄国外的成功经验,而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借鉴国外双语教学中适合我国双语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我国双语教学的实际,深入分析双语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试图从目前一种特别关注情境的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出发,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双语教学课例,探索了3种双语教学策略:抛锚式双语教学策略、任务型双语教学策略、暗示型双语教学策略。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双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以及国内外对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双语教学概况。主要内容包括双语相关概念的阐述,我国双语教学目前的状况,尤其是目前双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叁部分:情境认知理论:双语教学革新的新视角。主要介绍情境认知理论的起源,具体内容和特点等。 第四部分: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这是本论文的核心。从情境认知理论出发,探讨了3种具体的教学策略。 第五部分:结语。总结本研究。

陈艳君[3]2015年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叁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叁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叁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叁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吴学忠[4]2011年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交际环境日益多样化,它打破了单一的语言交际模式,对我国的语言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环境之下,人们必须学会适应各种不同交际背景下的环境,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应对措施。全球化趋势对我们的语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有保护母语的意识,又要积极应对外语的强势渗透,合理制定语言教育策略。因此,理性地审视语言教育就具有了必要性和迫切性。当前,受到传统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滞后的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外语教学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以及语言的运用。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合理地利用教科书,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来积极地改进外语教育,使我们的语言教育能朝着国际化的、能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标发展。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既能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又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之日起,音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交流方式。同时,音乐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比起一般的语言来更具有感染力。它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一种激情的宣泄,也是一种诉诸形象、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悸动、能够冲破民族和区域界限的人类可以共享的特殊语言。音乐跟语言的表达方式及物质手段是相同的,二者都以声音这个物质外壳为手段,或者根据人的发音生理器官,利用音高、音长、音强等物理因素,按照特定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法规则构成语言,或者依据音高、音长、节奏的变化,按照乐曲旋律结构规则构成音乐。同样,语音的声调与音乐的乐调都有一种可以量化的音值关系。“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尧典》),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歌曲,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直接反映,而每种语言的歌曲又都是其语言高度提炼后的精华,作为语言和音乐结合的英语歌曲尤其集中的体现了英语语言的特点。歌唱中,音乐浸润着语言,语言又溶解着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来自与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来自于其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广度、程度等因人、因经历、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正是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才使人们对音乐产生永久的迷恋和追求,同时也为我们把音乐运用于外语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想象空间和理解上的差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歌曲的力量来自其语言的节奏,在于它的音值长短和音高变化,以及与歌词有关的重音、弱音、停顿、切分节奏等音乐元素的变化能直接的满足人们欣赏和情感满足的不同需要,当然歌词本身就能最直接地唤起人本能的兴趣和力量。正因有了这些共通性及其独特的功能和内涵,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作为各国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歌曲和音乐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外语教育手段和理想的教学工具,用来达到某种特殊的教育目的。由此,将外语歌曲引入外语教学不仅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可能性,而且还隐含有巨大的语言学价值和独特的发展优势。古人云‘教无见趣,新不乐学’。首先,把英语歌曲用于英语教学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句子、句型,能大量增加并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直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有目的地把英语歌曲用于英语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熟习课本、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和课本之外英语语法知识、句型、俚语、语法结构,能大踏步的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其次,英语歌曲的魅力不仅来自其优美的歌曲旋律,而且来自其诗一般优美的歌词,鲜明而起伏跌宕的歌唱性节奏。它们在表达了词、曲作者的动机和思想的同时,也通过演唱者饱含深情演唱的二度创作,赋予了曲调和歌词以全新的生命。英语语音的水平高固然受到方言和个人模仿能力强弱问题的影响,但若把英语歌曲带进课堂,用于英语教学,把人与生俱来的模仿音乐和歌曲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那些平时不太习惯的发音,如连读、弱读、失爆等语言要素通过课堂内外某些歌曲的欣赏、跟唱、表演演出等系列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帮助学生逐渐熟悉英语语言的韵律节奏,充分感受英语语音在歌唱及其在语流中的变化,学习者就比较容易习得较为自然、真实的英语语音和英语语感,从而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打下一个良好的语音基础,进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活跃学生身心的同时,大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将来英语语言更准确、地道、优美的表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再次,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而歌曲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成跨越国界、疆域的文化使者,它们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也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喜怒哀乐、文化习俗。同时,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其歌唱的内容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所以,外语歌曲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外语国家的了解,促进跨文化学习。借助英语教学中英语歌曲的教育和教学,学习者易于接触、理解、融入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可以从英文歌曲的学习中挖掘出大量的他民族文化的瑰宝,缩短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时差”距离,扩大学习者的文化视野,逐步消融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启迪学生的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所需的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能力;另外,当代脑科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人的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和感情的脑,听、唱英文歌曲能刺激大脑,引起右脑神经的高度兴奋,与此同时,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同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听、唱英文歌曲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能为学生轻松松接受知识奠定心理基础。同样,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及外语的二语习得理论在教学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也进一步证实了音乐对英语技能发展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歌曲是学生在课堂以外最容易、最乐意获得的语言资源,同时也是许多学生借以抒发情感的最真实语言,因而它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尽管歌曲具有如此显着的语言学价值,但是如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合理、科学的运用外语歌曲,这其中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本研究分析了美国纽约州宾汉顿大学在汉语教育中运用中国民歌这个音乐元素来推动汉语言学习的教学案例,总结了它的成功经验,并以这些经验为指导,分析我国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运用外语歌曲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推进我国的外语教育向务实、高效、科学的方向反展。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也从实践上提出了详细的对策,以图切实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质量,使外语歌曲成为实现外语教学跨文化交往目的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总体说明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概述本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第二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本研究的范围和主要概念,包括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教育以及民歌等;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第二语习得理论、跨文化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心理学理论以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理论为基础。第叁章,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人才培养观念需要转变以及语言教学指导理论需要更新。总体而言,我国外语教学有效性低,大部分教师不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内容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薄弱。第四章,我国外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章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外语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失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策略不合理、语言环境缺乏,交流缺乏以及文化教学严重不足等原因;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了外语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对对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了解、直接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以及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等。通过这种分析,引出对音乐与语言教育关系的探讨;第五章,将歌曲引入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全面梳理“歌曲与语言教育”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语言教育及其特点,歌曲和音乐与语言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以及歌曲能够辅助语言教学等观点。进而分析将歌曲引入语言教育的必要性,从民歌的艺术特征、歌曲的语言教育功能、歌曲运用于语言教育的可能性以及歌曲运用于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将语言教育中运用民歌的可能性以及重要价值。第六章,语言教育中运用音乐的案例及分析。概述语言教育中成功运用音乐的案例,并重点分析美国汉语教育中运用中国民歌的案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过程、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分析美国案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并指出其不足,以期能够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参考;第七章,将音乐引入我国外语教学的对策(上)。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宏观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第八章,将音乐引入我国外语教学的对策(下)。从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并运用具体的案例详加说明;第九章,总结与展望。反思本研究的不足,展望将音乐引入外语教学的未来。第十章,结论段落。

邵文婷[5]2011年在《基于ESL和EFL视角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英语,其重要位置不容小视。入世后的中国,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自2D00年以来,我国教育部不断地对各级学校的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其共同点都在于突出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其位置的显着性,因而不管是ESL还是EFL的国家、地区都纷纷根据本国、本地区的情况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不断地引进、调整、综合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本文主要研究的是ESL和EFL国家、地区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并对其一一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提出展望。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给出研究背景,总结我国的口语教学现状,从ESL&EFL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及对国内和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为英语口语教学理论的回顾。基于ESL和EFL视角,归纳出叁大主要的英语口语教学理论,总结出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并附案例加以详细阐述。第叁部分为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系统。置于ESL&EFL背景之下,按照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施步骤,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从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两个角度来阐述教学准备策略。第二,通过对选择教学材料的方法和对教学材料展示原则的分析来论述教学材料选择策略。第叁,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文化导入和情境刨设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的研究叁个方面来分析教学实施策略。第四,从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两方面加以研究来总结教学评价策略。第四部分为总结和展望。

刘茂媛[6]2008年在《对汉俄中介语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文中认为1972年,塞林格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此后对中介语的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中介语是处于母语和目的语中间状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形成离不开母语的迁移作用,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的语言系统早已形成,而这个系统势必会对外语学习造成影响。在俄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中国俄语学习者对俄语的词汇、语法、文化等不够熟悉,汉语语言系统常常对俄语学习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大量的语言负迁移现象,给俄语学习带来困难。本文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文化层面分别分析和研究汉语对俄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现象,从而指导俄语教学。本文由目录、引言、叁大章及结语组成。引言回顾了语言迁移研究的发展时期,分析了在中介语理论下研究语言迁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章为理论基础。分别对中介语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进行了阐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形成的根源以及语言迁移含义、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语言迁移、语言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二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运用大量语料,从词汇、语法、文化层面对汉语对俄语学习的负迁移进行详尽地分析和研究。第叁章提出教学策略,以期把由负迁移引起的错误降到最小。结语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纵观全文,文中得出的结论、观点、及语料可以用于俄语教学实践,我们不但要认识汉语对俄语教学产生的负迁移,更要积极地使用教学策略,从而克服、摆脱负迁移给俄语学习带来的困难。

徐泉[7]2011年在《高校英语教师信念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深入,在外语界,外语教师的认知发展研究逐渐成为外语教师发展和学习、乃至整个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教师的认知发展中,信念的发展居于核心位置。本研究选取该热点领域中的高校英语教师信念影响因素为题。本研究的目标是建构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认知与行为的概念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检验高校英语教师信念影响因素对其信念的影响情况,探讨其对高校英语教师学习的启示。为了达成该目标,研究具体围绕叁个问题展开:第一,从底层的基本认知加工因素起,从教师认知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行为获得结果反馈,可以建立起何种概念框架?第二,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的构成状况如何?第叁,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如何驱动以信念为核心的教师认知的发展?在归纳和整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本文提出:以从底层的教师认知加工因素至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行为获得结果反馈的全流程为线索,可以建立起如下图所示的关于教师认知系统与教学行为关系的概念理论框架:该框架由教师认知和教学行为两大部分构成。在教师认知部分,教师信念居于核心位置,它包括英语语言(外语)观、英语教学观、英语学习观、师生角色观和英语教学专业观五个维度。教师知识、教师能力、教师人格、环境认知和其它元素共同构成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它们一起影响着教师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教师对其所处环境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等因素的发展。在这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教师信念反过来又制约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教师根据其信念,同时结合其对即时环境的认知做出教学决策。在教学行为部分,教师根据其决策发出教学行为,这些行为产生教学结果,教师通过学生反映和教学效果等结果获取结果反馈。教学结果反馈会促使教师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一方面直接触动和改造原有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教师知识、能力、人格和环境认知等影响因素的发展而间接推动教师信念的发展,从而推动教师认知的持续发展。教师认知与教学行为循环互动,构成教师持续发展的模式。在上述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重点调查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的构成情况并探讨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环境认知等影响因素对教师信念的具体影响情况,即研究所需要解决的第二和第叁两个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收集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回答这两个问题。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系统由五个维度构成。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五个维度共包含十二个因子,其中英语语言观仅包含一个因子,英语教学观包含交际—功能观、语法—规则观和听说—技能观叁个因子,英语学习观包含英语学习难易、重点、本质和策略四个因子,师生角色观包含师生角色、地位和责任叁个因子,英语教学专业观仅包含一个因子。各维度构成特点如下:(一)语言观维度:受试教师对不同语言观的认同程度总体较高,其中认同程度最高的是工具观、社会现象观和交际功能观,最低的是天赋官能观;不同受试教师对同一种语言观的认同程度差别不大。(二)教学观维度:不同受试教师对不同教学观细化表述的认同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对归属于同一个因子的表述认同程度差异较小;受试教师对教学观维度内叁个因子的认同程度有差异,认同程度最高的是交际—功能教学观,最低的是听说—技能教学观。(叁)学习观维度:受试教师对学习观各具体表述的认同程度差异较小,对学习观维度内四个因子的认同程度有差异,认同程度最高的是英语学习本质信念,最低的是英语学习重点信念。(四)师生角色观:不同受试教师对师生角色观维度各表述的认同差异较小,整体认同程度较高;受试对师生角色观维度内叁个因子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认同程度最高的是师生角色信念,最低的是师生地位信念。(五)英语教学专业观:不同受试教师对英语教学专业观维度各表述的认同差异很小,整体认同程度最高。高校英语教师信念影响因素中的教师知识、能力和环境认知叁个维度共包含十七个因子,其中教师知识维度包含教学经验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大学教师示范性知识、中学教师示范性知识、语言内容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教学策略技巧知识七个因子,教师能力维度包含英语语言自我效能感、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教学策略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四个因子,环境认知维度包含课程影响、薪酬福利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学生影响、教学要求影响和职业发展影响六个因子。教师人格按照“大五”人格量表的设计,包含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五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各维度构成特点如下:(一)教师知识维度:不同受试教师对自身知识的认定差异很小;教师知识维度内的七个因子之间存在差异,教学经验性知识对教学的影响最大,教育教学知识对教学的影响最小。(二)教师能力维度:不同受试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差异较小;四类效能感之间存在差异,自我效能感最高的是英语语言自我效能感,最低的是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叁)环境认知维度:受试教师对各具体环境因素对于教学影响的认知程度总体较高;不同受试对于归属于同一个因子题项的认同程度差异较大;六类环境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因子,最小的是课程因子。(四)教师人格维度:总体来看,受试教师在人格特征具体方面的差异较大;不同受试教师在五类人格特征内部的差异程度不同,其中,教师之间差别最大的是神经质性特征,最小的是宜人性特征;总体看,高校英语教师最突出的人格特征是严谨性,其后依次是宜人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最不明显的是神经质性特征。对定量数据所进行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概念理论框架中教师知识、能力、人格和环境认知对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的影响关系。具体影响情况如下:(一)语言观及其影响因素: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策略技巧知识、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这四类因素能够显着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语言观的形成与发展,它们与教师的语言观均呈显着正相关。(二)教学观及其影响因素:与交际—功能教学观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经验性知识、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职业发展条件环境因素、开放性和外向性人格特征,这七类因素中除了开放性人格特征以外,其它六类因素均与交际—功能教学观呈正相关。与语法—规则观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经验性知识、英语语言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学生影响因素和宜人性特征,这七类因素中,教学方法知识、学生影响因素和宜人性人格特征与教师的语法—规则教学观呈负相关,其它因素均与之呈正相关。与听说—技能观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学经验性知识、语言内容知识、课程影响因素、学生影响因素、宜人性和开放性特征,这八类因素中,大学教师示范性知识、学生影响因素、宜人性和开放性四类因素与教师的听说—技能观呈负相关,其它均呈正相关。(叁)学习观及其影响因素:与英语学习重点信念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教学经验性知识、中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这七类因素中除中学教师示范知识与英语学习重点信念呈正相关以外,其余均呈负相关。与英语学习本质信念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职业发展因素、严谨性和外向性人格特征,这六类因素与英语学习本质信念均呈正相关。与英语学习难易信念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英语语言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薪酬福利影响和开放性人格特征,这四类因素中,开放性人格特征与英语学习难易信念呈负相关,其它因素均与之呈正相关。与英语学习策略信念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英语语言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课程影响因素、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这五类因素中,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与英语学习策略信念呈负相关,其它均呈正相关。(四)师生角色观及其影响因素: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师生责任信念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教学经验性知识、中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要求影响因素、薪酬福利影响因素、开放性和严谨性人格特征,这六类知识中,中学教师示范知识、开放性和严谨性人格特征叁类因素与师生责任信念呈负相关,其它均呈正相关。与师生地位信念形成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薪酬福利影响因素、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这四类因素中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与教师的师生地位信念呈负相关,其它呈正相关。与师生角色信念呈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教学经验性知识、教学策略自我效能感、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和学生影响因素,这五类因素与教师的师生角色信念均呈正相关。(五)英语教学专业观及其影响因素:与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专业观形成直接因果关系的因素有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经验性知识、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开放性和宜人性特征,这六类因素与教师的英语教学专业观均呈正相关。在理论方面,本文建构了高校英语教师的认知系统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的五个结构维度和四类信念影响因素,并证实了这些因素对教师信念的影响关系,这些均属于理论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将教师信念研究推向系统和深入。在实践方面,本文关于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的构成特征、信念影响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情况分析和讨论结果对于高校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和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管理工作能提供如下启示:(一)在促进教师自身语言观发展方面:从教师语言观现状的特点来看,教师可以解放思想,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语言观,在此基础上,放开眼界,增加自己对不熟悉语言观的了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判别和选择自己所相信的语言观,甚至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反思发展并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观。从影响教师语言观的因素来看,语言观的发展可以从拓展大学教师示范知识和教学策略技巧知识,提高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入手。(二)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发展方面:从教师教学观现状的特点来看,教师应该加强对外语教学方法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对于自己缺少了解的教学方法的有意识学习。从影响教学观的因素来看,教学观发展的主要切入点有拓展大学教师示范知识和教学经验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有意识地提高对学生和课程因素的敏感性,均衡发展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叁种人格特征。(叁)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师学习观发展方面:从教师学习观现状的特点来看,教师们最应该加强四类学习信念中英语学习重点信念的发展。从影响学习观的因素来看,教师们可以主要从自身所拥有的中学教师示范知识和教学常规自我效能感两类因素入手发展自己的学习观。(四)在促进教师自身的师生角色观发展方面:从教师的师生角色观现状来看,教师可以积极全面地发展高校英语教师的多重角色,加强对课堂中恰当师生地位定位的试验、思考和确定。从影响师生角色观的因素来看,促进自身的师生角色观的发展可以主要从拓展教学经验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和增强对薪酬福利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叁个方面入手。(五)在促进教师自身的英语教学专业观发展方面:从教师的英语教学专业观现状来看,专业观发展的重点是英语教学专业态度信念。从影响英语教学专业观的因素来看,发展专业态度可以主要从拓展大学教师示范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教学经验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自我效能感,均衡发展教师人格中的开放性和宜人性特征叁个方面入手。教师信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管理工作有如下启示:为了满足英语教师语言观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适量组织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和讨论互动活动;为了满足英语教师教学观发展的需要,师资培训和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外语教学培训活动;为了满足英语教师学习观发展的需要,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为了满足英语教师师生角色观发展

彭梅[8]2014年在《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高等继续教育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继续教育英语教学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教学改革力度总体较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不够。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教学基本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者角度看,成人学生听说能力尤其薄弱,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听说技能。本文针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则和步骤,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展开研究(共四轮),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听写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进行,对口语能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小组合作式英语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访谈、学生书面报告、教师日记和录像等方式收集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标注归纳等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四轮行动研究,笔者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他们不仅听写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听写成绩均分从5.25分提高到11.03分,口试成绩均分从79.83分提高到86.80分),其语法使用、词汇量、拼写准确性、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兴趣、态度、动机、学习策略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针对学习者特点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对学习者施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培训并且合理利用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叁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在国内现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中较少见。该学习群体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者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对该学习群体的认识、总结其学习外语的特征有助于拓宽国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来培养成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比该领域之前以理论式探讨和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的英语教学类研究,本研究内容比较有创意。3)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长的创新: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进行了4个学期(共4轮)的行动研究,研究方法和时长在我国高等英语教学领域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篇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对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作者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评析: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听力和口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策略培训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笔者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为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环境和对象、初步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简述。第四章作为本论文最核心的章节,主要从听力和口语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以“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系列活动来进行,按照行动研究开展的特点,逐一对四轮研究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分析、评价和反思。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笔者以鸟瞰的角度对四轮行动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式总结,对本文四个研究问题做出正面回答,肯定了听写教学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积极效果,概括出比较有效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学习策略培训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描述、讨论和总结。最后一章结语部分首先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继而从应用层面讨论本文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产生的教学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陶健敏[9]2007年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引进西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深入探讨汉语本质特点和教学规律,力求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式。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也说明了教学研究现状的不足。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对最佳教学方法的追求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这宏观的目标下面也包含着具体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唯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马首是瞻的被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理论建构上正确处理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本质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我们主张将这两个问题以“教学法体系”为平台加以整合,将洪堡特的语言对比思想延伸到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中,从历时和共时的两个维度着重探讨它们在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在关涉诸多教学要素的教学法原则以及教学过程安排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中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语言本位观的错位和教学方法扭曲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在借鉴吸收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历时教学传统缺乏批判性地借鉴和继承。因此,我们建设性地主张,借鉴“后方法时代”教学理论,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这为建构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与学习规律的理论框架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如何在引进西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汉语教学本体的独特性,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从中析出两条主线:即如何正确评判对外汉语教学已有的理论建构,以及如何认识汉语教学中的本体特性。我们提出应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并简略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提出解决上述两个基本课题,应借助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框架中,发掘并整理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和手段。并为之划定了对比的范围、提出了研究的方法,也探讨了本研究可能具备的意义。第二章教学法体系: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这一章是教学法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针对中西方教学法理论中术语混淆以及译语不对称等问题,在教学法体系构建中加以辨析。提出以“教学法原则”为核心的“教学法体系”概念,分析评价中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所作的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法体系的立体建构模式,向内分析教学法原则的核心作用及其内在建构,向外探讨教学法体系如何衔接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其他层面,论证教学法体系所具有的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的特性。第叁章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对比构建这一章主要探讨语言观的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提出语言观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的途径:语言观影响教学法原则中基本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决定教学组织,影响语言教学方法择选。特别是通过对比几种典型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世界观是对语言本质的最真切的反映,而且突出它对于教学法体系对比的意义:首先,语言世界观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对比视角;同时,以汉语为例,语言世界观可以重释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本体特点。语言世界观强调语言特点背后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特性,能够真实体现目的语的特点和内容,进而完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前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这一章首先回顾汉英语对外教学的历史起源,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概述两者的宏观教学性质。在构拟的“教学法体系”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对比,从而总结出历史上汉英语对外教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点和不同性质。在本章中,我们还通过专题研究,重点分析了元末明初的对外汉语教材《老乞大》所隐含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在本章中,基于基础教学理论的共性,我们认为汉英语的二语教学均先后建构了“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和“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但是两者在体系外在模式构成和内部的历时建构上均呈现出诸多不同,我们也在教学法体系框架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详细的分层对比,重点突出标志理论建构的不同体系“教学法原则”的差异。第六章基于教学法体系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本体再思考本章基于上文对比结果,从具体的教学法原则形成及教学理论建构轨迹两方面总结两种语言教学理论建构的基本特征,并试图从中西民族传统思维的深度诠释两者间的差异和独特性。本章还针对以“结构”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分析和反思,提出“字本位”理论与应用既有助于反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本体的真实特点,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建构的古今传承。本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理论建构中所存在的历史传承危机。代结语:“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本章分析了以Kumaravadivelu为代表所提出的“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它通过反思传统方法,倡导对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由下至上”,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结合“方法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及其存在的问题,主张超越传统教学法体系的视阈,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富有个性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并初步构拟了相应的体系构建模式。

乔爱玲[10]2007年在《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研究重点。教育信息化不仅意味着教育观念、教学环境的革新,还预示着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近几年,我国英语教育问题的日渐突出,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全面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信息技术不仅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而且还能为语言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在英语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符合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依托“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围绕如何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实地教学观察、深入访谈,行动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会话材料在英语教学的应用,创设交际型英语的学习环境,并建构了基于会话材料和扩展听读资源的小学英语交际型教学模式。总体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研究创造性的提出“英语会话材料”概念,并建构了会话材料的设计和制作原则。英语会话材料的产生是交际型英语教学的客观需求,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大胆尝试。英语会话材料主要通过语言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关键知识点和具体交际要求中进行言语交流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讲授。会话材料的具体教学实施依据交际教学法,着眼交际活动和交际技巧,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叁个层次来实施教学。基于会话材料的交际型教学能够抓住语言的本质职能,体现语言的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第二,为了更好的保证交际型英语教学的开展,文章创新界定了“信息化课堂”及其特征,并探讨了扩展听读资源支持的交际型英语学习环境构建。扩展听读资源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更好的创建语言学习的听读环境;基于“主导——主体”理论的信息化课堂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利于交际型英语教学的实施。第叁,作为本研究的核心成果,本研究创造性的构建了基于会话材料和扩展听读资源的“叁说两听”交际型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了“叁说两听”交际模式的具体实施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模式以语觉论、监控理论为指导,汲取篇章教学论、多媒体设计理论以及认知负载理论的思想精髓,将会话材料和扩展听读资源有机整合于信息化课堂的常规教学。通过跟踪试验学校对本研究的成果的具体实施状况,结合学生测试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本研究的价值。实践证明,基于会话材料和扩展听读资源的“叁说两听”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显着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尤其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较低,采用该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推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探索,对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有着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 袁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 王艳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3]. 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吴学忠.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 基于ESL和EFL视角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D]. 邵文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6]. 对汉俄中介语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D]. 刘茂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 高校英语教师信念影响因素研究[D]. 徐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 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彭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9].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 陶健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 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 乔爱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认知—交际教学策略与外语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