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德国的经验与启示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德国的经验与启示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启示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经验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德国(联邦)的经济一片混乱。当时国内物价暴涨,人民流离失所。可是,经过努力,德国经济迅速复苏。据统计,1950年德国的生产水平已基本达到战前1936年的水平。此后,德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1957年工业生产指数比1950年翻了一番。1969年又比1958年翻了一番。在1957~1958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中,日本、荷兰等国的工业生产停滞不前,美、英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而德国的工业生产却继续上升。虽然自1973年年底起,德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经济危机影响后回升乏力,但总的来看,德国战后经济发展是较快的。1967年~1977年,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5.3%,在世界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8%的日本。

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较快?虽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作了不同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德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它的经济发展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在二次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训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而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有一批具有科技文化知识、具有职业技能,能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德国战后十分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到1983年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到118所,学生人数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5,毕业生则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3(因学制短,中途辍学的人数少)。此外,另一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职业学院,到1984年也发展到8所,1980~1984年,入职业学院的完全中学毕业生的比例从5%增加到10%。

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大学教育,其毕业生在理论方面低于一般大学的毕业生,但偏重于实践和应用,他们是一种具备基本理论知识、有相当强的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他们既不同于重视理论而常常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一般大学毕业生,也不同于过去那种只熟悉操作、缺乏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他们有能力将各种构思和设想变成现实,是一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的中高级技术人员。这类人才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第1条规定:“专科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授理论和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这说明,高等专科学校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通过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专业实际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并随科技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使新知识、新技术迅速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专业设置还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条件和需要,因地制宜,为本地区的生产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例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职业学院,其专业设置的原则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职业学院在传统的电子技术、机器制造和工商业等专业的基础上,又设置了该地区工业生产发展十分需要的控制专业、计算机专业和木材技术专业。职业学院开设专业,首先由企业向该地区所属职业学院提出申请报告,学院院长便与专业负责人共同分析研究该专业在本地区的需求状况,然后提交合作委员会研究讨论。如果该专业是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并且每年能保证招收一定名额的学生,那么就可以设立。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围绕经济建设进行的。此外,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育环节在教学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实习、实验、设计、实践练习课等环节,受到高度重视。例如,职业学院学生的企业培训场地实习和职业学院课堂学习便已交替进行。根据企业条例和合同(学生在入职业学院时要在企业找到职业,并签订合同)的规定,每学期上24周课,前12周在企业培训场地培训,后12周在职业学院学习。总之,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专业设置适应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之在人才的培养上又特别注重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生深受企业生产部门的欢迎,对促进生产发展能起重要的作用。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为经济部门造就了工厂企业适用的大批人才。在德国,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据1957年的调查,联邦德国2100万就业人员中,有300万左右受过职业专科学校或专科学校教育,70年代以后,就业人员中专科毕业以上水平的人员有了更大程度的增加。据统计,到1978年4月止,平均每5名就业人员中有1名以上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和科学工作者。这一切,对提高德国的劳动生产率起了重大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为提高生产率就必须要有一批受过一定教育和训练的劳动力。这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应用先进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合理组织生产的重要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德国的经济部门不断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化是非常频繁的。据统计,在70年代后,德国工业部门每年每企业平均发生1.5次至3次技术变化,而拥有500名或更多职工的企业,每年发生的技术变化就更加频繁。例如,木材加工业和饮食业中,这种变化达4次之多。生产过程的技术变化引起劳动任务的变化,使劳动者的体力付出大大降低,而脑力要求,即对掌握技术知识程度的要求大大提高。此外,自50年代以来,德国各经济部门的组织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类企业开始普遍采用新的劳动法和组织管理法,不断地改善劳动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组织。在德国,这种组织管理的变化比技术变化更为频繁。据统计,金属加工工业中每年每企业技术组织变化达5次。这种组织管理的不断变化和改善,当然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所起的作用。

50年代末开始,德国经济部门每年增加的劳动力几乎都是受过一定学校教育的青年。许多在职人员也进学校进修深造。据1964年的调查结果,受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职工人数占14岁~65岁职工总人数的1/3左右,即在这种年龄范围内的24867000名职工总人数中,有7835000人受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据1976年5月份的调查,联邦德国的5752000名全部就业人员中,有3901000人是受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个数字表明,受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达到全部就业人员的68%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吉森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阿尔弗雷德·诺伊恩托伊费尔说:“假如德国不拥有超过平均百分比的有教养的和训练有素的人(从大学毕业到手艺工人和满师工人),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国家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得到重建,也就是所谓‘经济奇迹’,肯定是不可思议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决定》还指出,“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很明显,从我国专门人才需求情况看,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当前,为了适应我国各行各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而有效地消化、吸收、应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使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确实应当发展培养高级工艺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过去,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确立,普通高等学校又由于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生产结合得不密切,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企业界不适用的人才。许多科研成果长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很多引进的技术得不到消化吸收。因此,我们应当迅速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更快地向前发展。

标签:;  ;  ;  ;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德国的经验与启示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