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_世界主义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_世界主义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德育论文,现实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德育思想。过去,人们往往从实践对智力发展起推动作用的角度来看待实践育人问题,而很少从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起推动作用的角度来看待实践育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不仅可以“育智”,而且可以“育德”,实践育德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思想的最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智育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育人思想,更要从德育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育人思想。本文旨在从新的视角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思想的德育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思想的理解和贯彻,有效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不断提高实践育人的科学化水平。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实践可以有效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育人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第一,实践是人的思想道德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①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在人的思想道德进步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在于,实践是人的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进步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人的主观世界才能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思想认识。“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②“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③只有参与实践,才能认识实践,透过实践过程中事物的种种现象,揭示和把握实践暴露的事物的本质,形成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思想认识。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④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因为实践具有客观规律性,这种客观规律性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反复发挥作用。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获取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把实践发展造成的客观世界的变化,直接地、现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正是由于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就为人们形成关于普遍规律和客观现实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提供坚实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要改造自然界,还要改造人类社会,也正是由于实践对社会的改造,使人们能够感受、变革社会关系,了解、认识社会规律,把握、内化社会规范,促进人的思想道德进步,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归根到底只能来自于实践,也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对人的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也在于,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不仅要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和改变的角度来理解,而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能是实践,唯有在实践中,人的思想品德才能不断改变、发展和升华。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⑤旧唯物主义往往把教育对象看作单纯的客体,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方面去理解。这就不能理解人和环境改变的辩证关系,不能理解人和环境改变的实践基础,也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对旧唯物主义教育观进行了批判:“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⑥这种旧唯物主义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但却没有看到人对教育和环境的积极改变,更没有看到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和环境的决定作用,因而也看不到基于实践的教育和环境、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强调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⑦实践不仅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双重改变,而且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无产者“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会不再是‘旧人’,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坚决地去改变这种环境。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⑧。因此,要改变人,必须改变教育,要改变教育,必须改变环境,而环境又是由人来改变的。只有通过“变革的实践”,才能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才能使人和环境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最终有力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发展乃至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对人的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还在于,实践是德育和智育相互结合与促进的基础。实践不仅是“育智”的过程,也是“育德”的过程,是德育和智育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的过程,实践为德育和智育的相互结合与促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⑨。生产实践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而且是炼造人的“新的品质”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且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必然在思想和行为上相互作用与影响,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改造人;在改造别人时,也会改造自己;在改造人的智力因素的同时,也会改造人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人的思想品德。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⑩体力劳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尊重劳动人民,改变轻视劳动、轻视工农、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不良品质。恩格斯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11)这种社会是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社会,也必然创造出与传统社会的人完全不同的社会新人。这种社会新人的造就,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实践。列宁曾经指出:“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这正是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一个最令人厌恶的特征。”(12)列宁还强调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3)因此,只有始终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社会实践出发,才能把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实践为主观与客观的相互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和德育与智育的相互促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才能对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德育中始终要以实践为基础,强化德育的实践环节,发挥实践的育德功能。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塑造社会新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德育的一条基本原理,它阐明了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指出了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教育包括德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社会新人的培养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5)“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6)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产品的过程,也是创造和改变生产主体的过程。生产的内容和方式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制约作用。生产实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新人的过程中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17)只有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索。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8)“共产主义青年团只有把自己的训练、培养和教育中的每一步骤同参加全体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总斗争联系起来,才符合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称号。”(19)列宁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中明确提出,党在国民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成员”(20)。

毛泽东强调指出:“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21)邓小平也指出:“一般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学生参加劳动,一是必须,二要适当,三看可能。普通中学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搞一些小农场、小作坊,学生轮流参加生产,学校要把劳动定到课程中,每周规定半天,主要是使娃娃们养成劳动习惯,加强集体观念。”(22)人们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会改造客观世界,也会改造主观世界。因此,要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仍然需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呢?有的人对此存有疑义,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社会实践领域与形式日益拓展的今天,仍然需要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仍然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深刻理解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增强劳动观念和发展意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2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与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结合,在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结合。这种结合,既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当前,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否定劳动价值论甚至否定劳动的错误思潮,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由供求关系、商品效用或生产要素所决定的,人们可以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获得财富,“不劳而获”并无不妥。这种思潮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定劳动创造价值,进而否定劳动创造世界,导致社会上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好逸恶劳的现象有所滋长,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导向和消极的影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价值,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而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抵御否定劳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尊重劳动、尊重人民、尊重创造,在与生产实践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成长。

第二,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基础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自身的历史使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人才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不仅可以推动知识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劳动的科学技术原理,了解科技和人才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掌握、发展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使命意识、创新精神和内在动力。

第五,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仍然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24)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生产。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生产和生产中的社会,了解生产劳动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生产实践的社会本质,使学生重视集体,重视合作,重视群众,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社会意识和群众观点。

第四,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仍然是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的基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了解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25)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分层次的,而且是相联系的,生产实践是其他社会实践的基础,对社会新人的培养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社会实践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对社会新人的培养必不可少。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与其他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了解与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了解和调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化、遵循和践行社会规范,不断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

第三,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最早提出和探索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问题:“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26)“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27)他强调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28)青年知识分子是否愿意并且实行与广大工农群众及其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判断青年知识分子是否革命的重要标准,更是关系到青年知识分子沿着什么道路成长的重大问题。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唯一正确道路。江泽民指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这就是“我国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29)。“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这是知识分子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担负起历史使命的唯一正确道路。”(30)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年知识分子仍然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胡锦涛多次强调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五四运动昭示的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当代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正确方向、这条正确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1)“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富实践,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与人民相结合,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投身人民伟大实践,广大青年才能站稳最基本最扎实的政治立场,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拥有最强大最深厚的前进动力。”(32)“一切有志的青年,都要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33)因此,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是我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必须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坚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首先,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培养,他们积累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这种理论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仅有这种“书本上的知识”,还只能说是“不完全的知识”。即使学习了现代科学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是否真正为他们所掌握,还得看他们是否能把这种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些理论,才能说真正懂得和掌握了这些理论,获得了“完全的知识”。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34)无论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是自然科学理论,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还只是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和精通它。离开了实践就无法真正学懂和掌握理论知识,更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意味着要把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参与实践、观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些科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掌握和精通这些科学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丰富理论,并使青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不完全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完全的知识分子”。

其次,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还体现为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有的人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更加依赖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出国学习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才能尽快成才,似乎继续强调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就显得“滞后”和“落伍”了。其实不然。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但科学技术还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把学习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运用于现代生产实践,才能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并实现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价值。出国是成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不是根本途径。青年知识分子出国固然有利于掌握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促进自己的发展,但出国学有所成的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国服务”或“为国服务”,才能真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祖国人民的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具有理论的优势,工农群众具有实践的优势。工农群众亲身参与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了解实践、熟悉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青年知识分子只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既能更好地向工农群众学习,吸取工农群众丰富的思想养料,克服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的成长,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青年知识分子长期在校园学习,甚至出国学习,远离我国现代化建设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工农群众长期奋斗在生产实践之中,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实践、深入社会、深入工农,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运用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生产实践中技术难题的自觉性;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成员中居于少数,工农群众在社会成员中占绝大多数,是社会实践、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的主体,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凝聚起巨大的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并在服务祖国人民、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人生发展的志向。因此,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人民群众需要的知识分子。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第一,坚持实践育人思想对于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实践育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和环节。在以往的学校德育中,对于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育德不仅探索得不够,而且落实得也不够。比如,怎样把实践育人摆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位置,精心部署和组织,怎样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在社会实践中把人才培养和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单位和生产单位共同推动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建立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怎样在社会实践中把“育德”和“育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都还存在着不足。实际上,在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教育脱离实践和德育脱离实践的情况。拿学校德育来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势政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社会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也没有将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及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主阵地,都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把实践育人和理论育人更好地结合起来。

当前,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方式。在我国实践育人的德育实践中,主要应当探索和深化三大类实践育人活动。一是对社会实践的观察教育。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形式。主要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了解、观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的结果同社会实践之前的情况加以比较、对照,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和强化正确的社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二是社会实践的参与教育。包括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主要是指引导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实际结果,来证实和把握正确理论的真理性,进而增强进一步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自觉性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实践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当好社会实践的观察者,从社会实践的观察中受教育,更要引导学生当好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从社会实践的参与中受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证实和把握正确的思想理论,更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正确的思想理论。三是社会实践的磨砺教育。包括军政训练、生存训练、勤工助学等活动形式。主要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艰苦的社会实践,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磨砺意志的实践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和生活压力增大,以及多数家庭特别是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出来的学生缺乏艰苦磨炼和坚毅的心理素质,有必要加强艰苦社会实践对学生意志的锻炼和磨砺作用。通过军政训练、生存训练、勤工助学等,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砺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因此,只有把社会实践的观察教育、参与教育和磨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践育人的形式,深化实践育人的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育人的德育效果。

第二,坚持实践育人思想对于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国青年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德育思想的深入贯彻。当前,我国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形成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甚至是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中心意识更强,团队合作精神更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加优越,劳动更少,吃苦更少,在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注重个人利益的功利倾向有所滋长,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有所减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这些情况,更加需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不断深化和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只有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育人思想,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才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实践、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及作用,进而了解青年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共享美好未来中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实际参与一些社会工作,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才能加深青年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体验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有效地促进青年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坚持实践育人思想对于引导青年学生走正确成长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坚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科技、教育同经济建设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赋予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以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了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时代价值。“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依然是青年获得真才实学、全面提高素质的大课堂。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要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积累经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汲取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丰富营养,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3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实质上是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统一起来。青年学生在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向实践学习,向工农群众学习,接受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增长自身的才干,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又要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会实践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在与实践、与工农的结合中,“受教育、长才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也只有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更好地“受教育、长才干”。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过程。因此,引导青年学生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不仅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引导青年学生在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坚定走青年知识分子正确成长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又要引导青年学生在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找到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和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道路的结合点,做到两条道路相互结合、两个发展相互促进,达到“育人”与“兴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实践育人思想对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由于存在以分数为标准,以考试定未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往往过分看重分数和升学率,对学校教育包括德育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导致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功利倾向严重,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种种弊端。当前,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育人思想,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提升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青年学生缺的不是理论,缺的是社会实践,缺的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引导青年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包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的能力。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也总是在不断地提出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引导青年学生立足社会实践,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创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包括实践毅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是“可为”、“能为”的能力,而且是坚持为之,持续奋斗的“笃行”能力。然而,“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品格、意志的锻炼主要是靠在艰苦的实践中去解决”(36)。只有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毅力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通过艰苦奋斗把理想变为现实的能力。这一点在倡导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28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

④《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1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1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

(18)《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61页。

(1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20)《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2页。

(2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38页。

(22)《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23)《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页。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2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2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6页。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6页。

(2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6页。

(29)《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3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31)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3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页。

(3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41页。

(3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5页。

(3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17页。

(3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标签:;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_世界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