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培训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_拓展训练论文

拓展培训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_拓展训练论文

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 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勇敢地驶向探险的旅程,去迎接挑战。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商务船队经常遭到德军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便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通过一些强化的、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专门训练,帮助年轻海员获得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健壮的体魄。

战争结束后,这种训练形式被保存下来,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各种培训。现代意义的拓展训练,一般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拓展训练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只是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卓越、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巅,当人从顶巅“下降”到平凡生活中的时候,他对一切挑战便可以从容应付。拓展训练共同的使命宣言是:激发自尊,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放眼世界。由于它在几经演变以后,适应了现代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鹜,成为学习化社会和终生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时尚。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了40多所拓展训练学校,学员包括学生、军人、公务员、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

拓展训练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由于它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特点,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所以受到广泛欢迎。

拓展训练有它独特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总的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以短期培训为主,基本在户外进行,主要包括场地、野外和水上三部分。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野外训练包括远足宿营、野外定向、登山攀岩、户外生存技能等课程;水上训练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项目。这些课程又分成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项目要求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出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难度的考验,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集体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目的。

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

(一)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二)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主要不是表现在体能要求上,而是表现在心理考验上。一些项目乍看上去,似乎高不可攀,或者难以逾越,更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限度挑战,跨越“极限”。

(三)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汲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四)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参加完一次拓展训练,许多人都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豪迈感受。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变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长久地留在心里,产生出生命的彻悟,从而使瞬间变成了永恒。

(五)自我教育。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解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员也不作滔滔不绝的发言,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这样,对活动的操作、体验和总结,都由学员自己独立完成。教育作用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进去的,而是学员活动对象化与内化的自然表达。

经过拓展训练,学员不仅在体能、心智和生存技巧方面有了明显长进,而且在健全人格上收获颇丰,变得活泼开朗,乐观豁达。学员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生活自然就对他另眼看待。这种变化可以从学员对自我、对集体和对自然的三重关系中体现出来。

首先,拓展训练鼓励学员跟自己“较劲”,向自己挑战,促使他们在大自然和集体中展现出一个“新我”,并且认识到这个“新我”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从而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其次,参加拓展训练的人,无不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没有集体中的互助合作,没有众人鼓励的期待的灼灼目光,不仅集体项目不能完成,而且个人也无法想象能达到规定的项目要求。一些学员在做完“空中抓杠”项目以后,抬头仰望悬在高空上的器械,都有一种梦幻般的惊讶感,不敢相信自己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能耐。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如果仅仅理解为强者对弱者的帮助,那就比较狭隘和肤浅了。这是由于,在拓展训练的集体中,就是不允许弱者作为“弱者”存在。一个人,在未曾竭尽全力以前,别人不能助他一臂之力。因这种“帮助”实际上是对他不尊重,剥夺了他变为强者的可能性;“帮助”也容易背离其本意,变为鼓励怯弱、纵养懒惰。更好的帮助是激励他发挥出应有的全部潜能,获得奋斗的自信。

再次,拓展训练带领学员离开舒适的居室,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身体和心灵充分敞开,享受空气浴、阳光浴和水浴。久违的大自然,一下子变得亲近可触,它不仅像个友善的朋友,与学员朝夕相处,相濡以沫,而且是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学员掌握自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无舟漂渡”的项目,要求学员自己以塑料桶、竹竿和绳子为材料,扎出漂流筏,全体漂渡到河对岸;“罐头桥”项目,要求学员巧妙地利用木板的杠杆原理,来转移作为“桥墩”的三个铁皮桶。至于露营野炊和其他野外定向课程,都使学员提高了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生存能力,而且增强了学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拓展训练并不能取代我们的基础教育,甚至不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就教育的本义——人的潜能的激发和灵魂的塑造来说,拓展训练肯定也是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我们比较陌生、又亟待了解和借鉴的教育形式。拓展训练对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笼罩之下的我国基础教育,能产生较好的冲击作用和补充作用;对于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拓展训练会给我们以重要的启发,引起我们进一步的反思。

(一)基础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除了教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发展一些认知能力外,我们还重视些什么,还做了些什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尖锐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就是说,光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还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更需要人格!教育应该走向人的内心深处,走向我们徘徊门前已久、却未曾跻身的那座宏伟瑰丽的人的精神宫殿里去。在基础教育的诸项目标分类中,人格养成应是更高、更重要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难道不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拓展训练的眼光和做法吗?

(二)应该怎样看待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活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由班级授课、分科课程、认知教学和循序渐进这几个特点来维系的。这个模式固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条件下,它显得日益窘迫,表现出多方面的弊端。其中首要一条弊端,就是与事实上的单一的认知目标相适应,学生的活动单一化,加剧了学生的畸形发展。目标的限定导致了活动方式的限定。这个问题,既是基础教育实践的难点,又是教育理论研究比较困惑的难题。有一种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媒体,而教材又是教学双方的媒体。这是只看见了静态的东西,没有看见动态的东西;动态的东西是活动。活动才是联结教学双方、联结教学中各种要素的真正媒体。没有活动,所有的要素都是死的东西,不能构成一个统一体。教育教学的实质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达成的共识;教育教学要构建真正的学生主体性,必须创造出丰富而有效的“活动统一体”,这是我们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活动一次两次可以,天天搞活动就受不了了。这是把“活动”仅仅理解为蹦蹦跳跳了,未免过于直观。其实,不依谁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天天搞活动,班级授课也是活动嘛,只不过这个活动只局限在认知上,太单一、太狭隘罢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完整、更丰富、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现在有人在研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野问题,我想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对立起来谁也不能成立,谁也不好发展。更重要的倒是应该研究一下二者的融合,即学科活动化,活动学科化。拓展训练的指导人员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详细研究每一个方案,精心推敲每一个细节,力图把活动的情景性、趣味性、挑战性和教育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拓展训练能够保持强大吸引力的关键,值得我们深思。

(三)教育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与上述目标的确定和活动过程的安排密切相关,这里谈的是教育方法论的问题。我们有的教育,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是抑制和阻碍学生的发展,甚至摧残学生的身心;有的教育促进不够有力,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们经常讲,教育要扬长避短,要长善救失,这怎么理解?“正面教育”的操作性意义在哪里?我认为,人类有一种专门针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即“返身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医疗和教育占据了不同的两端。医疗是把正常水平以下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教育则是把正常水平的人提高到他可能达到的较高状态(“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是医疗与教育的结合)。我觉着,教育要永远盯住学生身上的优点、亮点、特点,永远朝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学生,身上肯定是有长有短,有好有差的,但教育者不是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他的短处和缺点,加以喋喋不休的训斥和指责,就像一个医生把病人放在一台大显微镜底下,把他的每一个病灶统统放大,然后手术除之。这不是教育的态度。教育的态度正好是医疗态度的反面,就是放大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使之充分发挥。甚至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还在萌芽状态,还不明显,我们也要抓住不放,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现在许多学校在进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等实验,这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本质的。拓展训练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当教育恰到好处地把握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励学生向能力和个性的现有限度挑战时,教育就会变得充满趣味;而当学生经受住了磨难和考验,成功地实现了能力和个性的飞跃,脸上漾溢出抑制不住的胜利感和自豪感时,教育就是激动人心的了。

标签:;  ;  

拓展培训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_拓展训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