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怎么能盲目地做“加法”呢?_课程改革论文

历史课怎么能盲目地做“加法”呢?_课程改革论文

历史课岂能一味地做“加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课之所以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历史传递方式上出了问题。单向、线形、机械、僵化的教学,教师对所教内容缺乏内在的热情和理性的感悟,学生自然也就难以生发出个性化的思考了。剥离了理性元素的课堂,只剩下程序化、技术化的教学流程,到头来败坏的就是学生萌芽状态中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套用“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对于历史课来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怀揣着一颗“心”来度过那一个个四十五分钟,历史课是一项需要用“心”来对待的神圣事业,历史课的尊严就表现在这里。

听过太多的历史课之后,我忽然发觉,当我们的课堂充斥着机械呆板的“讲练结合”的时候,当我们的教师太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能否与一些形而上学的评课框架合拍、吻合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为一开始还挺新鲜、时间长了已经麻木不仁的“自主、合作、探究”之类新型学习方式折腾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更不得不面临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回家!历史课该回家了!

历史课,作为庞大课程体系中一个小小的分支,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必须遵循,但同时,也有自身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其学科性的特点需要观照。

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引导着众多教育从业者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尽管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但课程改革激发着这么多的人关注中小学课堂,“课程”、“教学”、“评价”、“主体”、“过程”等关键词前所未有地成了高频词,成为“公众话语”,这本身就是课程改革最大的成果和收获。

一直以来,我们善于做“加法”,不善于做“减法”。“新”东西,往往导致人们蜂拥而上,趋之若鹜,原有的、被视为“旧”、其实未必真“旧”的东西,往往就丧失了安身立命、合法存在的土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一味地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仅是悲哀的,更是危险的。课堂运行了这么多年,毕竟有其合理的、科学的内核在支撑,教育在扬弃中不断进步着,毕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外合用、古今贯通的一般规律在发挥作用,不是“拉洋车”引进的外国教育理论轻易能颠覆得了的。脱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母体的外国教育理论,哪怕再先进,也未必能在中国这片完全异质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未必能让中国的历史课脱胎换骨,解决那些积重难返的课堂痼疾。

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必须警惕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变异了的历史课堂,这决非危言耸听。我们不妨略做梳理,看看在求“新”的时髦幌子下,历史课堂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技术上,“电灌”狂轰滥炸,取代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

现代教学技术的引进,让历史课堂增添了科技含量;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什么事情都有个限度,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都懂,不过,一旦落实到行动中,中国人惯常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总会作祟,技术手段对教学基本功的排斥、多媒体对教学原生态的伤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随着教育现代化设备的达标,现在的历史课堂,不仅城市,就连农村,也是弥漫着一种十分强烈的“唯技术化”的气氛。上课必用多媒体,不用多媒体的课好似有缺陷一般不敢示人、羞于示人。这不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大跃进”又是什么!

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倡导多媒体,不等于说抑制那些原生态的板书、板画、板图。为什么非要一刀切、顾此失彼呢?

一堂课,往往一个板书、一幅板画、板图都没有,课件包罗万象,文字、音像一应俱全,狂轰滥炸,热闹倒是热闹了,但总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须知,板书、板画、板图是一个教师基本素质的折射,板书、板画、板图的边缘化,不仅会让教师迷失专业发展的方向,造成专业结构的缺失,更会损害课堂的美感。

曾几何时,在上个世纪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的条件下,赤手空拳,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靠着深厚的学养,一边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娓娓道来,一边自然流畅地在黑板上写出一行行美观、清晰的粉笔字,画出一幅幅中国轮廓图,长江、黄河是那样的逼真,长城、运河是那样的形象……这种只有浓郁的唯美主义色彩的课堂生态图景,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将来会成为“绝响”吗?我不敢断定。

多媒体让我们的一些教师变懒了。不再从内涵上追求自身专业的成长,而是将目光聚焦到简便、快捷的课件上,课件越来越花里胡哨,录像、录音、动画、卡通,轮番上阵,的确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切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教学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也要讲究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无论什么情况下,为师者都不能放松和丢弃文化追求。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长久探究的难题。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对此作出正确的引导。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实际情况、动辄“一票否决”的评价标准可以休矣。在如何对待多媒体课件的问题上,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唤醒教师正确的专业意识,有利于呼唤板书、板画、板图等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的回归。

在一些历史课堂上,不妨做点儿“减法”,减一减那些过于泛滥的多媒体手段,让其复归到“辅助”的原位上,加一加已经惨遭边缘化的板书、板画、板图,未必是一件坏事情。

二、目标上,“三维”压倒一切,缺乏“因课制宜”与“实事求是”

从课程改革启动那天起,“三维目标”,作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就响彻基础教育战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定,较之以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更加科学、完善,但作为口号喊喊容易,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其中的主要困难,在于所谓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等量齐观,可以并行或交织出现于课堂之中的。如果抽出课堂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剖析,就会发现,一刀切下去,呈现出来的横切面,未必就是“三维”中的某一“维”,而可能是数“维”的混合体,不能作出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甄别。

严格意义上讲,“三维目标”在不同的课堂中,表现的强弱程度并不一样,更不用说,在一堂课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细节上,“三维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应俱全。不顾具体实际,一律用“三维目标”来要求课堂,是一种求全责备、形式主义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

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三维目标”初始指向于课程,而非指向于某一节具体的课堂。把一个宏观、形而上的目标,简单移植到微观、形而下的层面上,是一种移花接木般的误读与误用,贻害不浅。

当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用“三维目标”来审视和设计自己课堂的时候,当听课者都习惯于用“三维目标”来观察和评价课堂的时候,“假、大、空”的课堂就油然而生了。

在盲目追求“三维目标”的时候,由于对三个维度的目标缺乏深入的、切合实际的研究,在先后顺序、主次定位上,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课程改革中,知识不重要了,“知识与能力”,作为传统教学时代重视“双基”的产物,应该让位于以“新”面孔出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在历史课之上,让学生记忆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似乎成了“教学落后”的象征了,学生沉浸在热闹的活动之中,到头来,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掌握不了。

三、流程上,以贴“新型方式”的标签为荣,偏离文化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打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幌子,课堂上热闹非凡,但缺少了文化内涵与教学质量。

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改革应该瞄准学生思维能力这个“准星”,想方设法,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开放、积极、立体、互动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环境的互动与融合。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的“因材施教”,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也有殊途同归之效。问题是,课程改革之中,似乎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产婆术”、“多元智能”谈得多了,“启发式”、“因材施教”谈得少了。基于本土文化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发扬传统教育的精华,提炼和总结本土的教育经验,才能针对和解决本土的教育问题。外国的教育理论,哪怕再先进,也未必能成为解决本土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

诞生于外国小班化环境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其特殊的适切性。一旦移植到中国用来涤荡课堂之中的陈腐之气、改造一下课堂教学的结构,倒也无妨,但运用起来,一定要适量、适度,超过限度,满堂课运用、长时间运用,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负面效果。

尤其是历史课这样人文气息浓郁的学科,很多东西,仅凭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情感体验、思维能力,恐怕难以“自主、合作、探究”。有些学习素材,不适合于学生自学,倒适合于教师言传身教。历史教师充满激情地讲述,正像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样,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心动情发的教育效果,这是学生自主学习难以企及的一种境界。

历史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充沛的情感和巧妙的技法,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传递历史文化的过程,本身必须有文化内涵,仅仅凭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求得学生哄堂一笑、热热闹闹的噱头效应,那是浅薄的、低俗的教学,惟有始终不渝地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追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情趣与魅力,那样的教学才是有品位、有质量的教学。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真务实。所谓“真”,就是教育规律之“真”,所谓“实”,就是教育科学之“实”。遵循规律,尊重科学,才能让历史课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改革大潮中不致迷失方向。

标签:;  

历史课怎么能盲目地做“加法”呢?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