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也擅长“烹饪”--如何正确使用合成材料_素材论文

“米”也擅长“烹饪”--如何正确使用合成材料_素材论文

有“米”还得善“炊”——谈作文素材的恰当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还得论文,恰当论文,素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缺少必需的前提条件,就办不好或办不成事情。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好的材料,写作技艺再高超的人也写不出动人的好文章。认识到材料是第一位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名著报刊,收看电视节目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是在实际写作应用中却发现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学生堆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在文章里,既没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没有增加文章的分数,简直是暴殄天物,看来,有“米”还得善“炊”!

下面以惠州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不知者无畏”为例,来谈谈作文素材的恰当使用,探讨考场“炊米”之道。

惠州模拟考试作文题目:数学家高斯18岁时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多年后,高斯回忆说:如果是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多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来。海伦·凯勒说:我没有见过这个世界,所以我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一位中国作家也说:不知者无畏。请以“不知者无畏”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一、目前考场作文材料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这个作文题目审题难度不大,可是学生在考场写作过程中却不会恰当使用手头材料,使用材料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情况:

1.本来很贴切的事例不会扣题:把事例机械叙述下来,然后在末尾强扣题

例如:提起卡梅隆,或许你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提起他的作品,你便恍然大悟。他便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先后创造全球票房纪录的电影泰斗。他曾说过一句让同行哭笑不得的话: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我从没进过电影学院。看过他作品的人都忍不住感叹他的才华,正因为他没有进过电影学院接受教育,心中没有关于电影的条条框框,让他大胆地去完成创作,将他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是无知,让他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无畏地向前。

卡梅隆导演的事例是我们最近学校摸底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材料,学生很喜欢这位成功的好莱坞导演,因此迫切地想在文章里使用这个素材,这点是可喜的。可是,文章使用素材的目的只有一个:论证自己的观点,凸显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没有扣住中心,再好的素材都成摆设。这个文段只是叙述了卡梅隆导演从来没有进过电影学院却创造全球票房纪录的成功历程,整个文段从头到尾只在最后一句提到:“只是无知,让他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无畏地向前”勉强点了一下主题。这么贴切的事例却不会扣题,实在让人惋惜。其实按照这次作文主题“不知者无畏”可以重新组织材料,“他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所以不知,是因为不知什么,所以才会产生无畏呢”。在材料中融入作文的主旨,重新修改文段如下:

卡梅隆从没进过电影学院,没有学过电影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不知电影要根据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风格;他不知电影要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他也不知电影要有明星效应、注重消费人群。他的不知,反而让他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能够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他的不知,让他无畏地创造了卡氏风格,他的电影情节纯洁,人物率性自然,没有太多的商业味道。《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就是他在不知电影制作的规规矩矩而无畏地创下的电影神话。因为不知,所以无畏。

修改后的文段,用了三个“不知”阐述了他因为“不知”而“让他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能够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从而“无畏”地“创造了卡氏风格”,“无畏”地走向成功。

从使用不恰当的材料变为扣题紧密、论证严密的切题材料,给我如下启示:千古文章意为先,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所以作文素材选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作文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作文主题确定写作思路,分析所选素材,重点要围绕论点来展开,有因有果,有理有据,最后回到作文主旨上去,从而让素材更加扣题。

2.不贴切的事例不会自圆其说,即使能自圆其说,也“圆”得不合理

例如:钱学森研制出原子弹之后,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我不知道国内的条件这么差,幸好原子弹搞出来了。”好一个不知道!假如钱学森知道国内条件那么差,他就不回中国了。就因为他不知国内条件差,才无畏地选择回国进行原子弹研究。

按照作者的逻辑,钱学森假如知道国内条件差,就会有所畏惧,畏惧就不会回国了,严重违背了历史事实,不合逻辑,玷污了钱老的爱国之情。考场步履匆匆,不免紧张。一时想不到贴切事例,也是正常,虽然事例不是很贴切,但是还不至于没得挽救。文段问题主要出现在钱学森“不知”的内容上面,围绕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找出他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无畏的”,做一个合情合理的填空,填充“不知”的内容,分析他如何“无畏”,按照这个思路,文章可以修改如下:

任何专家都知道,研制原子弹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前苏联专家断言,中国缺乏经费和技术人员,无法研制原子弹。而长期生活在美国的钱学森对中国当时的处境毫不知情,也就少了其他专家的顾虑,无畏地揽下研制原子弹这一重任。虽然研制的过程举步维艰,边研制边筹经费,边研制边培养优秀人才,但是因为这大无畏的精神让他把其他学者认为不可能的变成了可能。不知,才让他无畏;无畏,才让中国打破了研制原子弹零的纪录。

修改后的文段,能够自圆其说,不至于判到偏题之列。文段修改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如果在考场上确实找不到非常贴切的作文素材,不妨退而求其次,使用手中现有材料。其实一个材料就像一个多棱镜,在太阳的照射下,从不同的角度看,光芒都是不一样的,材料本身已经具备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可以一材多用,以一当十。根据材料本身多样性的特征,按照不同作文题目不同主旨的要求,做到自圆其说,合乎情理,在考场上让阅卷老师见识你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讲的是材料使用中存在的两种普遍情况及其对策,那么,具体写作文的过程中,面对手头的材料,如何正确使用呢?

二、考场作文材料恰当使用之妙招

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因此材料作为论据出现的时候要学会“露三点”,就是在材料的开头要亮出论点,材料中间要融入观点,材料后面要扣回观点。

例如用这个素材来证明“不知者无畏”观点:10岁女孩,双目失明,但却游走在各大国元首之间,用多种语言在重要会议上进行同声翻译,只是因为妈妈没有告诉她服务的对象是谁。

首先,应在段首旗帜鲜明亮明论点,让评卷老师知道举例的意图。

示例:不知者无畏,这便是许多“不知者”获得成功的重要筹码。

这样会让评卷老师明白使用此素材的意图,知道文章的努力方向,给老师留下作文切题的印象。

其次,围绕中心论点,具体分析材料,结合例子阐释,使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明材料能够充分证明观点。

示例:欧洲有位10岁女孩,双目失明,但却游走在各大国元首之间,用多种语言在重要会议上进行同声翻译。回想起第一次工作,她说:“当时妈妈只告诉我说这是一个电视节目,只要照着说就是了!”因此,年纪小小的她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在为各国元首翻译,所以她无畏并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结合例子阐释观点,架起了论点和论据的桥梁,使文章思路清晰,说理透彻,观点有据,论证充分。

最后总结论点,再次扣题,文段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示例:不知者无畏,不知道服务的对象是谁,这令小女孩无所顾虑,反而能以一种更坦然、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结果工作更出色。

当然,结合例子阐释融入论点是重中之重,常用易操作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1.追根溯源、刨根问底法

凡事有果必有因,造成材料结果的原因,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往往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因此,我们可以从探究真相出发,追根溯源,寻找材料的实质。具体说,就是找到“为什么”这个切入口,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将观点和原因对应起来。

例如用作文导语中高斯的素材证明不知者无畏的观点:高斯解开千年难题前,并不知道难题难之分量,不知所解题目是“数学悬案”,更不知已击败两千年无数的挑战者。因而没有压力,没有太多来自心底的阻力,没有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没有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可以无所畏惧,放手一搏,充满信心,全神贯注地解决题目,摘取“桂冠”,取得成功,年少成名。

文段围绕探究高斯因为不知“什么”,所以才“无畏”的原因,将“不知者无畏”的观点和高斯不知而无畏的原因对应起来,层层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

2.反弹琵琶、反向论证法

真理是会越辩越明的,是经得起正反推敲的,谬误往往会在反向立意的时候荒谬到极点。因此,从观点的反向立意,反弹琵琶,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并与原来事例的结论进行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论点更加鲜明突出,可以展现作者灵活的思辨能力。例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不知职场的种种潜规则,从不研习厚黑学,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干劲,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试想,如果她深知官场险恶、人情练达、世故圆滑,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她还能在上司犯错误时勇敢指出当仁不让吗?她还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吗?她还能鹤立鸡群崭露头角吗?如果她深谙“做人要低调”,“人云亦云一边倒”,“上司就是上帝”。她恐怕就只会如履薄冰,唯上司马首是瞻,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个人的幸福何来,尊严何在?所以,不知者无畏,也只有无畏地打拼,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文段从反向思考,假设杜拉拉知道“官场险恶,人情练达”,结果可能是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无畏地打拼,和原来“不知”的结果相比较,自然而然地论证了观点“不知者无畏”!

3.类比求同、归纳问质法

中心论点都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正确也好,错误也好,都不会只是偶然地出现一次,都会体现在同一类事例上。因此,找同类的事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归纳出其现象背后的共同点,再上升为一种普遍的规律,更能符合事物认知的规律,更能强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例如:王勃凭借无名小卒的身份在名流荟萃的滕王阁宴上,敢于挥毫泼墨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三毛,靠着区区女流单薄之躯,敢于领略不毛之地撒哈拉沙漠的神秘奇观。他们的成功都在向人们昭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知者无畏!王勃不知“都督阎公之雅望”:意在让女婿写序,给其出人投地的机会,不谙人情世故的他,反而可以无畏地握住如椽大笔,一挥而就;三毛不知道撒哈拉的旅程有多艰难,不知道撒哈拉的景观如何美丽,因而可以无畏地轻装上路,完成这趟神秘浪漫的旅程。

文段从王勃写《滕王阁序》和三毛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事例中提取了共同点:不知者无畏!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又具体分析了为什么他们的事例能得出这个结论,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以上是对考场作文素材恰当运用的一些看法,通向终点的道路不只一条,达到目的的方法不止一个,以上只是捡取常见易操作的方法进行了示范分析。因为高考作文伤不起,没有硝烟的考场上以得分为第一要务。因此要想得分,一是要练好“内功”,平时注意广泛阅读积累材料,这样考场才能“有米可炊”;有了“内功”,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招式”,学会“炊米之道”:即例子使用不要只是简单叙述,强硬扣题,要学会自圆其说,让观点统摄材料,把观点融入材料,深谙此道,才能笑傲考场。

标签:;  ;  

“米”也擅长“烹饪”--如何正确使用合成材料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