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刘建莉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文本中虽然没有对共享概念进行直接论述,但他们把共享的精神融入到了他们的哲学范式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文章在这个层面上,通过深入理解《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以期为当代中国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共享思想;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虽未直接阐述“共享”一词,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缺乏对共享的认识与理解。恰恰相反,《共产党宣言》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共享思想,并以多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看似零碎化的共享思想却体现着完整的逻辑特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深入理解《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为我国当代社会推进共享发展理念提供有益借鉴。

一、共享的主体

《共产党宣言》所诠释的“共享”绝不是乏味的人道关怀,更不是束之高阁的“永恒真理”,它是根基于唯物史观的、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共享观。在《共产党宣言》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群众即无产阶级是社会财产的创造主体、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主体以及人类解放的共享主体。

1.无产阶级是社会财产的创造主体

在批判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的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财产的产生及性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把自身通过占有别人的劳动说成是自己“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1],其实质是为掩盖自己利用、占有、奴役工人劳动的真相。资本正是“建立在对雇佣劳动的无情剥削和无偿占有的基础之上,是以工人剩余劳动的牺牲为前提的”[2]。也就是说,创造资本的主体不是资产者,而是无产者,资产者不过是利用雇佣劳动制和资本逻辑掌控无产者的劳动成果。“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1]无产阶级除了能生产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资料以外,他们还是社会财产的创造主体,只是这种成就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粉饰”所遮蔽。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未来社会,资本将不再具有它的阶级属性,而成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

2.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主体

资产阶级拥有在物质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必然也会延伸到精神领域中占统治地位中来。随着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主宰,诸如“资本永恒真理”“资本天然正义”等维护资本正义的话语,成为厚重的意识形态迷雾,严严实实地掩盖了资本的二重性,即资本产生的富有和贫困是划等号的。资产阶级假借“资本正义”企图说明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但是他们忽略了资本欲望的膨胀会导致资产阶级自己也无法操控资本对象,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说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1]而且随着工业的进步,伴随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还有“它自身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无产阶级由最初的分散斗争,发展为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再到有目的的政治斗争,由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乃至汇合成为阶级斗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益壮大并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队伍为共产党人领导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有效的阶级基础供给。

3.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共享主体

与资产阶级宣称虚假的人道援助和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的解救方案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思考贫困的无产阶级获得最终解放的条件的。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全人类的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少数人,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自然包括贫困阶层,因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然而,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前提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政治解放不是无产阶级最终解放的表现形式。无产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在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强调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3]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将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成为人类解放的共享主体。

二、共享的内涵

虽然当代社会已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但他们著作《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的核心要义仍没有过时。落实当代的共享发展理念,要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要求,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1.政治领域的共享

恩格斯提出:“实行财产公有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4]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5]在这里,民主制度是实行进一步的、直接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有效手段。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成立“巴黎公社”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包含着“真正民主制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其意思是说,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不能用旧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而是要用巴黎公社式的工人政府取代旧的国家机器。巴黎公社式的工人政府,旨在强调让广大劳动群众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管理和监督,并拥有自由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共同享有政治发展的成果。

许多东道国要求必须在当地注册成立公司才有在该国开展业务的资格,为了能够在受到损害时可以寻求中国的外交保护,中国应当以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方式,要求中国投资者及时收集、保存东道国要求必须在该国注册成立公司的证据,包括东道国的法律规定和东道国非正式要求及政治压力的事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全人类解放和人人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基础,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是无产阶级政治解放和实行财产公有制的首要基本条件。

2.经济领域的共享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全人类解放和人人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开篇就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给予肯定,即“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私有特权占有社会生产力,并用资本去奴役劳动群,资本也就成为资产阶级的工具。但是,无产阶级不能像消灭旧的国家机器一样消灭社会生产力,因为它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由劳动者自己创造的,却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1]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且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

建筑企业要想在复杂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建筑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足至关重要。综合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企业的面貌体现,是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如建筑企业综合素质较低,就无法对市场需求与走向进行理性分析与研究,导致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或者摒弃。所以,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创新的理念才是提升企业综合素质的基础与保障。

在劳动就业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活着的个人为资本增殖而活,“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人不再为资本增殖而活,劳动将不再处于被束缚、被强制的状态,劳动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支配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将由全体社会成员支配和享用。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阶级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无产者的子女“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1],妇女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生产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将废除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妻子依赖丈夫、子女依赖父母”[3]的关系,实现男女平等,儿童享受公费教育。

3.文化领域的共享

文化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的产物。“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具有它的阶级属性,“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工具,其背后掩盖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真相。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是为资产阶级统治辩护的工具。但随着工业的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以及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打破。“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成果应随着世界交往的加强而突破地方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各地方和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

4.社会领域的共享

作者贡献声明 邹文军:收集数据及撰写论文;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结果、结论;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武志峰、张洁:参与选题、设计和修改论文的结果、结论。孟小妹、陆水:收集数据,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三、实现共享的基础和条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媒体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新闻信息网络也逐渐的完善了起来。不但创新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丰富了社会大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在当前的新闻媒体领域,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来接收新闻信息,还可以按照自身实际的需求来搜索信息。迅猛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当前新媒体领域的一大特点,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之下,不但提升了新闻信息的实效性,也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这些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财产的社会占有,并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支配。在资本逻辑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人数很少但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社会财产的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却是人数众多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加以保护的雇佣劳动阶级。资产者阶级公然宣称他们无偿占有的财产是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被合法化,更加刺激了资产阶级追随资本的肆意妄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财产不是少数资产阶级创造的,它是一种社会力量。他们并不反对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更不是要把个人财产变成社会财产,而是要改变财产的社会性质,改变“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现象,剥夺资本家利用资本占有去奴役工人劳动的权力。“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是现在支配过去。”[1]社会财产不是少数人的私有物,它是由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的,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成果。

2.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私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两级分化,导致广大劳动人民无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恩格斯认为,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实行财产公有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瓦解资产阶级统治和生存的根基,从而把资产阶级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的手里。无产阶级的民主国家制度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产物。“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两个决裂”表明了无产阶级建立的民主国家制度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完全不同,前者是为广大劳动阶级谋福利,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保障劳动人民的生存;后者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并把它当作政治上压迫劳动群众的工具。因此,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

四、当代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享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形成的。《共产党宣言》文本中蕴含丰富的共享思想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人类生存发展的各领域。

1.按照人人参与的要求,实现发展机会的共享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6]。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强化规则意识”“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7]。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是人人参与的前提和保障,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有机会参与、按规则参与。在《共产党宣言》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少数资本家阶级享有“平等”“自由”“占有”的特权,大多数无产阶级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得维持其基本生存的生活资料,甚至无产者妻子和子女也沦为资本生产的工具,严重的阶级固化和阶级分层致使无产阶级没有任何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在我国当代社会。在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方面,要保障人人参与的机会公平,就必须完善人人参与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人人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并按照规则公平竞争,使所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中,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

2.按照人人尽力的要求,实现发展条件的共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机制。除此之外,社会有效运行还离不开平衡机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适应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者的矛盾冲突是制度创新的动力和依据。”[8]对共享发展而言,生产力起决定作用,为共享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要让人人尽力,必须先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必须以相应制度供给来协调,制度是共享发展的条件保障机制,因而制度建设对共享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制度紧随或制度滞后是其对共享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方面,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将贯彻落实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效结合,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机制,尽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完善社会交往的开放性调整制度机制,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交往环境,增进持不同价值主张和利益诉求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共识,进而缓和社会冲突和矛盾,减少社会力量的内耗,实现人人尽力,为共享发展提供强大的合力支持。

3.按照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进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当前,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我国2019年人均GDP排名在72位,数值为10121.3美元。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讲,我国虽然已经达到“小康”。但仍有数千万人口生活在国家扶贫标准线以下。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人口还处于深度贫困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其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6]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期,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求。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必须通过城乡深度融合和乡村文化旅游融合以及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形成发展合力,共同助力农村精准脱贫。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同时更要注重完善再分配制度,增加财政民生支出,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用于民生领域;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将贫富差距缩小到合理的限度。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资源供给模式,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有机衔接,丰富公共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而言之,推进共享发展,既需要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智慧,也需要与社会发展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当代社会,要想让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必须营造积极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和人人享有的社会环境,让人人都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用13亿人的智慧力量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在共享发展中实现中国梦。

图像处理:首先由电子计算机通过记录患者两种运动过程中L4-5椎体之间的变化,然后将这些椎体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转变为数据指标,再将数据指标转化为数字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2]毛勒堂.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江汉论坛,2018(12).

[3]陈兴发.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利益实现机制的建设[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05).

[7]徐梦秋.机会的公平和权利的公平[N].光明日报,2014(12).

[8]李敏.共享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N].人民论坛,2019(01).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0.0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享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