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理论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

董霖[1]2000年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的修正模型。 首先深入细致的研究了1991年Majumdar和Bhushan开创的一重分形表面M-B弹塑性接触模型的理论及其科研方法,然后充分吸收和借鉴了1994年Wang和Komvopoulos所提出的观点,即将原来M-B模型中的完全弹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两种接触形式,转变为完全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三种接触形式,从而针对原有M-B模型的不足对其作了修正。 随后在借鉴了1993年Zhou和Leu提出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后的弹塑性接触模型,提出了新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方法得到结论:在相同的载荷作用下,修正弹塑性接触模型预测到的真实接触面积比原M-B模型预测的要小,且用修正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得到的最佳分形维数也小于原模型的预测值,这都是因为修正模型当中充分考虑到了界于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之间的弹塑性变形状态的缘故。 对于二重分形特征表面的M-B弹塑性接触模型提出了设想,分析和推导出了二重分形特征表面弹塑性接触点上的接触线长度与总载荷的关系式。 本研究对于工程上通过控制表面形貌来改善表面接触性质、对实际机器系统磨合磨损的定量预测、最佳磨合程序的确定以及摩擦副初始表面的最终加工制造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张正棠[2]2016年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干气密封环摩擦磨损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干气密封是目前出现的一种新型气体密封,比起传统的机械密封具有很多优越性,并且能够承载许多特殊工况下的密封,干气密封摩擦界面的摩擦磨损特性与其设备承载能力、安全性、寿命长短以及泄漏量等密切相关。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机械设备的密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干气密封端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应用已经由以往的常温、常压工况下逐渐拓展到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特殊工况甚至为一些极端工况。为了能够使得一些重要以及特殊设备达到并保持长时间稳定安全运行,从理论上深刻揭示其摩擦界面的摩擦磨损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干气密封在起动停阶段摩擦界面微凸体之间的接触以及微凸体之间摩擦磨损都会生成热,就会对接触面产生黏着磨损损坏设备,干气密封气体进入过程中混有杂质颗粒,微凸体接触摩擦过程中产生磨粒磨损粘着磨损。然而从微观层面考虑干气密封界面的摩擦磨损,利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如:分形几何理论、微凸体接触理论、有限元分析方法、概率理论等建立相应的模型等,分析密封摩擦界面特性参数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文根据以往研究微凸体变形特征的方法结合分形理论以及端面摩擦的作用,利用微观基于基底长度建立的微凸体摩擦界面分形接触模型,通过该粗糙表面接触模型推导了干气密封启动停阶段干摩擦下磨合磨损、磨粒磨损以及粘着磨损磨损率的分形模型并进行验证,利用MATLAB软件基于分形参数对磨损率分形模型进行描述,通过立体图像以及二维曲线图来清楚地反映磨损率随着分形维数、特征尺度系数、材料性能常数和磨损概率常数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分析得出影响磨损率的各个因素,并由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设备进行优化,通过这些变化趋势找出在最佳参数下的最小磨损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分形维数处在某一区间内时,随着分形维数的逐渐增大,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最优分形维数1.5时,磨损率最小。当让分形维数保持不变时,随着尺度常数、概率常数的增大磨损率也随之增大;而随着材料性能常数的增大磨损率减小。当其它各参数都保持恒定时,接触面积越大磨损率也变大。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与润滑具有重要意义。用分形参数表征摩擦界面磨合形貌特性,并根据以往的分形接触模型通过计算、推导分析,建立了最大静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的分形模型,并对上述模型做了数值分析。根据模拟要求,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结合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其他参数一定时,摩擦系数随着分形维数的变化时,当分形维数1.1?D?1.2时,随着分形维数的变化,摩擦系数与所受载荷之间呈非线性的凸形曲线,但这种变化幅度是非常明显的;当分形维数1.2?D?1.9时,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摩擦系数和法向载荷之间呈现出非线性的凹形曲线,这种变化趋势更明显。当分形维数为某一数值时,摩擦系数变化最明显,在所分析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分形维数在1.1附近发生的变化最明显。另外,当分形维数不变时,微凸体接触面积越大摩擦系数变化也越大。特征尺度系数和材料的性能常数对静摩擦系数的影响则是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静摩擦系数也增大。最大静摩擦力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呈现线性正比的关系。同时,该模型的建立也为今后分析密封摩擦界面的性能特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吕创能[3]2016年在《连杆衬套-活塞销副磨合磨损分形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杆衬套-活塞销副是发动机滑动摩擦副中非常重要的摩擦副之一,它的运行可靠性制约着发动机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实验发现磨损是连杆衬套失效主要形式之一。所以研究其摩擦磨损特性,对其磨损失效机理进行探索,找到其磨损规律,从而对连杆衬套-活塞销副摩擦学性能进行优化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形理论及其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应用。然后利用分形理论建立连杆衬套-活塞销的修正的M-B分形接触模型,将微凸体的接触状态变化分为塑性、弹塑性、弹性三个接触变形过程,然后分别计算了三个状态转变的临界微接触截面积和每个状态过程的接触压力。分析了分形接触模型中,真实接触面积和接触状态的关系、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接触面积分布对接触状态的影响、接触面积分布对弹性接触点数的影响。分析了接触状态对磨损率的影响,对弹性接触面积占比的分析,发现粗糙表面存在最佳分形维数,使得磨合磨损过程磨损量最小,磨合时间最短。在磨合磨损试验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转速和不同载荷对连杆衬套磨损量的影响,发现磨损量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磨合磨损前后连杆衬套内表面形貌对比发现其磨合磨损机理是以粘着磨损为主,并伴随有磨粒磨损。然后对比分析了几种经典的磨合磨损数学模型,在Zhou G Y等建立的磨损率分形预测模型基础上,将弹塑性接触磨损系数和润滑油破坏系数考虑进去,推导出平均磨损深度率计算公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平均磨损深度率随各个变量因素变化的趋势。对变转速和变载荷情况下的扭矩信号进行了单重分形表征,用盒维数计算了各个工况的维数,分析了转速和载荷对摩擦扭矩的影响。然后对载荷和转速固定时磨合过程摩擦扭矩信号进行多重分形表征,计算了多重分形谱,分析了多重分形谱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多重分形谱谱宽和谱值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表明多重分形谱形状、谱宽、谱值差的变化情况能够很好的表征磨合磨损的变化过程,能够对磨合磨损过程进行很好的预测。

德雪红[4]2014年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柱塞式生物质环模成型模具磨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物质物料成型领域,尤其是环模成型机成型物料过程中,由于摩擦磨损而产生的高能耗、高成本,大大削弱了环模机的普及率,使环模市场接受能力一直不高。因此控制摩擦、减少磨损、改善节能性能以及合理发挥材料的潜能等的摩擦磨损研究在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作的研究不仅为新型柱塞式生物质环模成型设备关键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30B0205)》为支撑,作为轻型可移动式环模生物质成型燃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的一部分,并对新型柱塞式生物质环模成型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重要理论与参考依据。本文运用分形非线性理论为基础理论来研究生物质成型物料-环模凹模的摩擦磨损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揭示磨损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同时对环模凹模的磨损总量进行预测,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分析柱塞式生物质环模成型机的成型环模失效原因及形式,对其进行受力及失效分析,确定磨损是环模失效的主要原因。(2)利用分形理论,结合环模凹模粗糙表面分形特性,导出环模凹模与物料接触面积的计算公式,采用分形方法中的W-M函数法表征环模凹模和成型物料粗糙表面曲线,利用MATLAB计算功能及Solidworks的建模功能,建立分形表面接触几何模型及环模凹模-成型物料表面接触有限元模型。(3)基于分形理论及粗糙分形表面接触模型,建立考虑成型物料及环模凹模物理特性的环模凹模内壁磨损预测方程,预测验证程序的正确性的同时探讨环模凹模磨损预测模型的典型参数与平均磨损率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种类的物料及环模材质条件下环模凹模总磨损量随磨损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实现环模凹模随磨损时间的总磨损量的预测,为柱塞式环模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对环模凹模磨损预测程度模型进行试验验证。通过两种类型的环模及不同规格凹模进行磨损试验测量,验证环模凹模磨损预测程度的正确性。(5)对环模凹模的摩擦热与结构进行耦合分析,确定在不同时刻环模凹模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情况,分析在不同的成型物料及不同的环模材质条件下环模凹模由于摩擦生热而引起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温度分布情况。(6)利用凹模摩擦接触表面的分形数学模型对环模凹模摩擦过程中的最高温升进行预测并进行分析,确定环模凹模粗糙分形表面最大温升随摩擦因数、滑动速度、材料的机械和热性能参数、真实接触面积、名义接触面积以及表面轮廓分形参数等的函数变化规律。本文对农业机械、饲料加工机械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广柱塞式环模成型机有重要意义,是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课题。

焦瑜[5]2011年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端面摩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涡旋压缩机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容积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运行平稳、噪声低等特点,其应用范围目前已从空调制冷向医药、食品、燃料电池等需求无油污染的洁净压缩气体的领域拓展。由于涡旋压缩机特定的运动方式,存在较多摩擦副,其摩擦损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涡旋压缩机的效率和性能。摩擦副的表面形貌对压缩机的性能和摩擦副相互作用表面间的摩擦、磨损、混合润滑特性及接触刚度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摩擦力和摩擦因数则是反映摩擦副摩擦磨损行为的重要参数,所以,对摩擦副材料初始表面形貌与其摩擦信号相关性的研究,将对零件的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提高零件的使用性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摩擦副摩擦特性不仅与压缩机运行工况、负载有关,而且还与摩擦副对偶材料、表面初始特性以及运行过程中摩擦副端面分形特征有关,因此通过对摩擦副端面微观接触和受力分析,建立摩擦力数学模型,预测涡旋压缩机摩擦学系统的摩擦行为,可为压缩机动力学特性分析和理论设计提供参考。本课题基于摩擦学和分形理论,通过试验对自润滑材料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聚醚砜PES与涡旋压缩机常用材料球墨铸铁QT对磨的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选用不同初始表面的PEEK,在触针式表面轮廓仪上对初始表面轮廓进行采集,在JSM-56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形貌,在UMT-3MT摩擦试验机上进行PEEK/QT摩擦副试样试验。运用分形理论对表面形貌及摩擦信号进行分形表征,并对PEEK初始表面形貌与其摩擦信号相关性进行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结合M-B分形模型和滑动摩擦力分形预测模型,依据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受力特点,在分析动静涡旋摩擦副端面微观接触状态及微观接触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动静涡旋端面摩擦副的摩擦力分形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聚醚醚酮初始表面和摩擦信号均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在相同速度,相同初始表面下,摩擦信号的分形维数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速度,不同载荷下,磨合初期摩擦信号的分形维数均与初始表面分形维数负相关。根据预测模型分析可得,表面分形维数对摩擦力的影响有一最佳值;在最佳表面分形维数下,摩擦力F随着G*和A*r的减小而降低;动静涡旋端面摩擦副材料性能对摩擦力也有很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自润滑材料及配对摩擦副可提高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的使用性能及寿命。

张耕培[6]2013年在《基于表面形貌的滑动磨合磨损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磨合是机器系统必须经历的重要磨损阶段,磨合磨损是机加工表面经过动态磨损达到稳定低磨损率表面的过程,它对防止发生咬合、获得低磨损率的稳定持续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等都有重要影响。摩擦副表面形貌变化是磨合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表现,磨合后表面形貌直接影响摩擦副稳定工作状态下的性能。此外,与稳定磨损相比,磨合过程磨损量大,磨合磨损量直接影响摩擦副的使用寿命。由于滑动摩擦过程中摩擦副表面接触面积较大,表面形貌对滑动摩擦副的影响较为显著。探讨滑动摩擦副磨合磨损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磨合磨损前后摩擦副表面形貌的关联关系,研究基于磨合前初始表面形貌的磨合磨损特性包括磨合后表面形貌与磨损量的预测理论和方法,对于摩擦副表面形貌优化设计,以保证摩擦副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如下:以接触力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滑动摩擦副的磨合磨损解析模型。基于接触力学与混合润滑特征,依据Greenwood-Williamson摩擦模型与表面微形貌凸峰结构受力原理,同时考虑摩擦副黏着接触,并以摩擦系数稳定为磨合结束判据,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滑动摩擦副的磨合磨损解析模型。理论和实验论证了滑动摩擦副磨合前后表面形貌的相关性,为基于摩擦副表面形貌的磨合磨损特性预测提供了依据。基于磨合磨损解析模型,模拟磨合磨损过程并分析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论证了磨合前后表面形貌的相关性。同时,试验分析了不同工况与初始表面形貌对磨合后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验证了磨合前后表面形貌的相关性。基于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特征选择方法,提出了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表面形貌特征参数有效提取方法。由于区域法表面形貌评定参数众多,将全部参数进行磨合磨损预测建模不但使模型复杂度过高,且势必造成表面表征的冗余性,因而,必须对区域法表面形貌评定参数进行选择,提取出与磨合磨损特性相关的特征参数。通过区域法表面形貌评定参数的特性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特征选择,面向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特征参数集合的有效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磨合磨损特性包括表面形貌与磨损量预测模型的有效建模方法。根据提取到的表面形貌特征参数集合,建立能够预测磨合表面形貌参数与磨合磨损量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该方法基于磨合前后表面形貌的相关性论证结论,考虑到解析磨合模型不能有效表征磨合过程的复杂性,将磨合过程作为黑箱过程进行机器学习,避免由于对磨合过程的简化造成的偏差,建立磨合过程输入变量(工况与表面形貌)与磨合过程输出变量(表面形貌或磨合磨损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基于摩擦副表面形貌的磨合磨损特性预测。。实验测试验证了磨合磨损特性预测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曹斌[7]2018年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端面摩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涡旋压缩机作为新一代的容积式压缩机,以其结构简单紧凑、振动小、低噪声和高效节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涡旋压缩机独特的内部结构及运转方式使得涡旋压缩机存在较多的摩擦副,其中动静涡旋齿顶处的摩擦磨损对涡旋压缩机的机械效率和运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系统的研究摩擦副材料特性、摩擦工况及接触表面形貌对涡旋齿端面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摩擦副在磨合过程中摩擦信号变化规律的研究,将会为拓宽涡旋压缩机的应用领域、提高其运行性能提供较好的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基于摩擦学原理、分形理论和微观接触理论,探究了涡旋压缩机动静涡旋齿顶接触面在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特性。通过对涡旋盘常用金属材料QT与锡青铜ZQSn5-5-5和铝合金LD2之间相互配对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观察磨损前后表面形貌和轮廓曲线的变化,并对磨损前后表面轮廓曲线进行分形表征;采集磨合过程摩擦因数时间序列曲线,对磨合初期与稳定磨损期摩擦因数的波动情况及其局部时间序列曲线分形维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分析PV值对不同配对摩擦副摩擦因数的影响;结合涡旋压缩机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运转方式,并对其微观接触进行分析,基于分形理论和摩擦学微观接触模型,建立油润滑时涡旋齿顶摩擦力分形计算模型。结果显示:磨损前后摩擦副表面轮廓高度的变化由表面粗糙度和材料硬度共同决定,对轮廓曲线的分形表征可以对摩擦副表面的磨损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摩擦因数时间序列具有统计学的准周期性和平移自相似性现象,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通过对摩擦因数时间序列的分形计算可以较为精确的反映出不同磨合时段摩擦因数产生波动的复杂程度,从而对机械的运行稳定性进行有效评估;与相同材料对磨时,软质材料的摩擦因数相对较小但受PV值的影响较大,硬质材料的摩擦因数较大且随PV值的增加略有上升;合理选择搭配动静涡旋盘的材料,实现摩擦副的软硬配合可以提高涡旋盘的运行稳定性、减小摩擦因数以及延长涡旋盘的使用寿命。

卢超剑[8]2014年在《三锥同步器设计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锥同步器增加了摩擦面数量,增大了同步转矩容量,降低了热负荷,可有效提高同步器的耐久性、可靠性和换档舒适性,是惯性锁环式同步器的发展方向。但三锥同步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由于锁止角、锥角、间隙等参数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打齿、过度磨损、干涉等同步器失效情况;同步器动力学仿真中由于约束条件与输入参数的不合理简化导致仿真结果不能可靠反映冲击力、转矩、同步时间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过程。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针对三锥同步器的结构参数设计、动力学仿真、同步环磨损分析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1.齿套定位槽倾角、定位弹簧弹性系数、齿套齿毂与接合齿圈上的锁止角、同步环锥角及其表面摩擦系数等参数设计以及同步器总成装配的轴向、径向、周向间隙设计是解决同步器定位、锁止、同步和干涉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分类建立相关参数的结构模型,提出了关键结构的设计方法。2.根据同步器工作过程中各部件的运动与受力情况,研究了齿毂、齿套、外锥环、中间环、内锥环、结合齿圈、滑块、定位钢球等零件之间的作用方式和接触力类型,提出了同步器零件的约束方式,建立了三锥同步器的虚拟样机,研究了同步过程中7个阶段的换挡力特性,提出了换挡力的控制方法。3.基于分形接触和粘着磨损等理论,建立了同步环磨合磨损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了载荷、相对转速、温度和表面形貌对同步环磨损的影响规律,并设计了同步环磨损试验方案。

戴丰[9]2012年在《基于驾驶员起步意图的AMT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在总体传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装微机控制的自动操纵系统来实现换挡的自动化。发展AMT技术对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行车安全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AMT的可行性已经过大量的试验论证,将其作为国内自动变速研究开发的重点并尽早实现产业化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而起步控制一直是AMT系统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分析发动机模型、离合器模型、整车模型和执行机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AMT系统动力学模型,为AMT起步控制策略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依据。为了使AMT系统能够识别驾驶员的不同起步意图,对起步意图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量化油门开度、油门开度一阶导数及二阶导数对起步意图的影响,并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对快速起步、中速起步和慢速起步三种起步意图进行建模与识别。在识别起步意图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起步意图下的离合器最优控制及实现。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出发,基于极小值原理,优化滑摩功、冲击度、发动机转矩、发动机角加速度,得到以解析形式表达的最优控制量和最佳轨线。以油门开度、油门开度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为输入,以量化的冲击度为输出,建立起步阶段冲击度量化模糊推理模型,并以此将驾驶员起步意图和离合器最优控制过程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不同起步意图下离合器的最优控制。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转矩的最优轨线,可以得到最优的理想油门开度曲线。该理想油门开度曲线既可以反映驾驶员的起步意图,也符合离合器的最优控制过程。离合器的滑摩情况可由滑摩功来评价,但滑摩过程中引起的磨损却无法量化,为了进一步研究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磨损机理,定量描述磨损深度,从粘着磨损理论出发,结合M-B分形接触模型,建立离合器稳定磨损阶段的磨损模型,从而得到最优接合过程中离合器每次接合的平均磨损深度率表达式,以此来进行离合器磨损的动态优化。为了验证起步意图模型的准确性及对不同类型驾驶员的适应性,利用采集工具CANcaseXL和CANape,对不同类型驾驶员起步过程中的油门开度和车速数据进行采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综合不同类型驾驶员的起步意图HMM模型可以较好的识别和适应不同类型驾驶员的起步意图。本文的研究对掌握AMT起步控制关键技术,加快其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方鑫[10]2014年在《关节轴承协调接触模型与磨损寿命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润滑关节轴承广泛应用于装备机体结构与传动操纵系统等核心部位,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重大事故,对装备安全可靠服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节轴承接触力学和服役寿命研究对提升国产高端关节轴承可靠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从协调接触力学、加速试验建模和失效物理的角度着手,系统研究了关节轴承接触与磨损寿命预测基础理论。文章首先提出了弹性球体接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节轴承协调接触压力分布模型,进而结合滑动磨损理论建立了自润滑关节轴承的失效物理模型,并基于不同的加速试验建模分析方法开展加速寿命预测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为关节轴承的磨损分析、寿命预测和结构设计提供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解析与数值方法建立了弹性球体无摩擦协调接触与非协调接触模型,此模型不受经典理论中弹性半空间的限制,可用于精确计算球体协调接触和非协调接触压力分布,针对不同结构和材料开展的大量三维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并应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关键接触参数之间的关系。2.在完整球面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受力等效原理建立了能准确计算关节轴承协调接触压力分布的解析模型,针对不同型号轴承开展的仿真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描述关节轴承径向压力分布规律,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关节轴承中自由边界效应的现象和规律。3.在关节轴承协调接触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滑动磨损计算方法,建立了关节轴承磨损失效物理模型,提出磨损非线性过程的分阶段分析方法和拐点辨识算法,并给出自润滑关节轴承磨损寿命方程。4.分别应用磨损阶段线性分析方法和失效物理方法分析PTFE织物衬垫自润滑关节轴承恒定载荷加速试验数据,建立相应的磨损率加速模型和磨损常数加速模型并开展寿命预测。研究表明,失效物理方法能更深入准确地阐述自润滑关节轴承的磨损过程并给出最优的寿命预测结果。

参考文献:

[1]. 基于分形理论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D]. 董霖. 四川大学. 2000

[2]. 基于分形理论的干气密封环摩擦磨损数值模拟[D]. 张正棠. 兰州理工大学. 2016

[3]. 连杆衬套-活塞销副磨合磨损分形预测研究[D]. 吕创能. 中北大学. 2016

[4]. 基于分形理论的柱塞式生物质环模成型模具磨损机理研究[D]. 德雪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 基于分形理论的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端面摩擦问题研究[D]. 焦瑜. 兰州理工大学. 2011

[6]. 基于表面形貌的滑动磨合磨损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耕培.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7]. 基于分形理论的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端面摩擦特性研究[D]. 曹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18

[8]. 三锥同步器设计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卢超剑. 浙江大学. 2014

[9]. 基于驾驶员起步意图的AMT控制方法研究[D]. 戴丰.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10]. 关节轴承协调接触模型与磨损寿命预测[D]. 方鑫.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基于分形理论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