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论文_洪海都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论文_洪海都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病;胃炎

1四诊寻因,湿热为主

在诊治CSG过程中,首先为了减少误诊、漏诊,通常进行简单必要的现代检查,如超声、心电图,除外肝胆及心脏等相关器官疾病,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该病,然后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查。望诊,患者往往以手捂住胃脘部前来就诊,此时切不可以“喜温喜按”断为虚证,定要结合胃脘部切诊,若按之疼痛,应以“拒按”待之。望舌多见舌红或黯红,甚至舌有瘀斑,苔腻色黄或白,提示湿、热、瘀三者阻于胃脘部。闻诊,患者口臭,甚至恶心、呃逆、嗳气,显示湿热瘀阻,胃气上逆。问诊时,患者往往自述胃脘部疼痛胀满,进食生冷则加剧,此时亦不可因“喜温恶寒”而认为胃寒证,胃本为阳土,其性喜温恶寒,一旦为邪所累,则生冷刺激必然加重临床表现,故应四诊合参,痛则不通,胃络瘀阻,乃实在之因。切诊,脉象多见沉涩,更不可因沉而当虚证,《素问?病能论》有明确告诫“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古语不欺人也,沉细确为胃气热甚上逆的脉象。综上所述,四诊合参,重在按腹察舌切脉,湿热为该病的主要病因。

2审病察机,瘀逆突出

胃为阳土,六腑之一,其性主降,传化物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于肠。一旦被湿热之邪所困,传化受阻,水谷瘀滞于其间,不能受纳,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差厌食。此其一瘀也。湿热困胃,日久入络,气血不畅,瘀血积于胃络,不通则痛,故胃脘部疼痛,此其二瘀也。湿性黏滞,热邪上蒸,传化失司,故胃气不能下降,甚至上逆。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差厌食,严重时呃逆呕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现代医学设备检查结果往往提示:胃黏膜花斑样改变;黏膜粗大,走行紊乱,胃内潴留液增多,胃蠕动差等,也可佐证该病的病机分析,可见胃络瘀阻、胃气上逆为该病的突出病机。

3清热祛湿,燥利两途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既然湿热是该病的主要病因,治疗上当以清热祛湿为主。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故首选偏于中、上二焦的黄芩、黄连,热甚加蒲公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药大辞典》记载“黄芩能除胃中热”“黄连调胃厚肠”“蒲公英味苦性甘寒,归脾胃二经,能泄热解毒”,《外科证治全生集》介绍蒲公英治疗胃痛有奇效,与黄连同用相得益彰。三药燥湿清中,可列为治疗CSG的第1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药均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温热论》也讲“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故选择既能渗湿利下,又能健脾化湿的茯苓、泽泻、车前子三药,作为治疗该病的第2组药物。通过燥湿于中和利湿于下2条途径,祛湿清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4活血通络,和胃通瘀

胃病日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胃络瘀阻是该病的一个主要病机,以气滞为主则表现为胀痛,以血瘀为主则表现为刺痛。临床选用既能理气活血,又能和胃通瘀止痛的丹参饮,方中丹参味苦微凉,活血通络,通瘀止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此方是治疗CSG的第3组药物。由于此方含有砂仁和檀香2味辛温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通过调整二药剂量,来调整整个处方的温凉,更好地针对每例患者的寒热情况,此组药物既能活血通络,和胃止痛,又能调整阴阳,切合患者。

5降逆为要,慎用升举

胃气上逆是该病的另一个主要病机,根据《内经》“高者抑之”的治则,顺其本性,逆其病势,施以降逆之法。正如吴鞠通所言“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居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临证指南医案》也指出“腑宜通即是补……胃气下行,则有效验”。《中药大辞典》记载旋覆花“主肋胁气……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医学衷中参西录》解赭石“色赤,性微凉……其质重坠,又善能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逆气挟胃热上冲,不能饮食,并不能受药者,宜赭石与清热之药并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解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善化瘀积可知”“鸡内金生用善降”。故选三药降逆之用,直中病机,作为治疗该病的第4组药物。切不可因胃有瘀滞,而用疏肝解郁之品,如柴胡、升麻等上升举散之类,用之失宜,可将本应下行之胃气一并上举,抵消药效,甚或加重病情,当慎戒之。

6典型病例

王某,女,42岁。2015-08-23就诊。主诉:胃脘胀痛1年,进食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刻诊:1年前因饮酒过量,出现胃脘胀满疼痛,未予治疗,时轻时重,1周前因进生冷食物加重,食后胃脘胀痛明显,纳差,口苦,严重时恶心呕吐,大便量少不爽。切胃脘部拒按,压痛明显。舌黯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涩。上消化道造影报告:胃黏膜粗大,走行紊乱,胃内潴留液增多,胃蠕动差。西医诊断:CSG。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湿热内瘀,胃气上逆型。治宜清热利湿,通瘀降逆和胃。药物组成:黄芩10g,黄连10g,蒲公英30g,茯苓30g,泽泻10g,车前子15g,丹参30g,砂仁6g,檀香3g,旋覆花(包)10g,赭石30g,生鸡内金15g,神曲10g,麦芽10g,生大黄10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5-09-01二诊,患者恶心呕吐消失,疼痛明显减轻,惟有胀满纳差。仍舌淡,苔腻色略黄,脉沉涩。初诊方去生大黄,加莱菔子15g下气消胀,余不变。又煎服7剂。2015-09-08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除,惟舌苔略黄腻,脉沉。二诊方去莱菔子,继服5剂。并嘱其忌辛辣,节饮食,避生冷,以顾护脾胃。

参考文献

[1]陈兴,赖瑜.连朴饮化裁治疗脾胃湿热型CSG7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2):231-232.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19,2025,2218.

论文作者:洪海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论文_洪海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