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论文_彭玉梅 张连福

流动的组织—血液论文_彭玉梅 张连福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一、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二、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前两条是知识目标、第三条是能力目标。第一条血液的成分是内容,描述是行为动词,学习水平是了解,学生通过自学及观察课件达到要求。第二条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是内容,观察是行为动词,学习水平是理解,学生通过多媒课件的观察进一步分清各种血细胞特点,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第三条化验单的主要数据是内容,尝试是行为动词,学习水平是模仿。使学生了解血常规正常参考值;解析学生自己以往的血化验单,达到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过去学生对血液大多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黏稠液体,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常需要验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现在学生并不清楚。正是基于这点,教材在资料分析中,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血常规化验单以及用验血诊断疾病的情境,并把问题指向学生并不清楚的:为什么“上”。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今后学习输血和血型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

优势是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血液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劣势是他们对于血液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却不太了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依据课标、教材确立前面内容为教学重点)

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分三种血细胞(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确立前面内容为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

一、通过观察分层血样及课件,学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预设时间5分钟)

(一)通过预习请你谈一谈: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点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程度】

(二)导入师问:由第二章可知食物在消化道被消化吸收;由第三章可知气体在肺部进行交换,那么营养物质和氧气怎样才能到达“遥远”的组织细胞?回答:必然存在“运输”。

【点评:温故“引”新,导出标题、结合旧知、大胆推测导出血液功能】

(三)运什么?导出血液功能。需要运输些什么呢?思考讨论后回答:每个细胞只要活着就必须消耗氧和养料,同时产生废物,所以这些物质必须都要能顺利运输。

【点评:大胆推测导出血液功能】

(四)问:靠什么运?启发火车行于铁路;汽车行于公路;船行于水道等等,那么氧、养料及废物的运输通道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四通八达、遍布全身、认真思考、比较后回答:“血液”就能满足此条件。

【点评:类比法应用、加深学生理解】

二、问题导学: (预设时间20分钟)

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一)问:你曾流过血吗?请描述一下你对血液的认识。

探究血液外部特征:学生发言,并将要点写在副板书上,引导学生从视、味、嗅、触觉等感观进行思考、描述;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取已备好的新鲜猪血(已加入抗凝剂)量筒:问:血样品与受伤后流出的血有什么不同?样品中血液分几层?仔细观察讨论回答:受伤流血会凝固;样品血分二层。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点评:观察思考,自主学习、相互补充】

(二)探究血液内部成分:问:样品中血浆、血细胞所占体积比

观察PPT或血液样品后回答:约各占一半,再看血浆成分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2页图4—31,通过血浆的成分来推测血浆的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点评:相互补充,利用实物和课件突出重点】

分层位置大小数量形状有无核功能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三)观察新鲜猪血样品:血的外部特征大家已明了,可内部细节又究竟如何? 让我们来“明察秋毫”引导学生制作并观察人血临时涂片,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进行观察,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巡视指导,反馈矫正。思考、讨论回答52页两个思考题。注意消毒,复习显微镜用法,然后换永久涂片仔细观察。

【点评: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方法、用新鲜血样品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为下节“无偿献血”作铺垫,识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巧妙过渡、逻辑分明、增设人血临时涂片制作,增强探究真实性和趣味性来突出重点】

(四)探究红细胞功能:介绍一下血红蛋白,倒掉量筒中的血浆和部分红细胞,让学生对比斜面和底面红细胞的颜色差异,引出血红蛋白的特性及红细胞的功能。

【点评: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辨“是非”警防“误区”】

(五)、探究白细胞: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多媒体课件。尝试描述吞噬过程:

【点评:观看视频,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六)、探究血小板:播放多媒体课件:血小板参与止血凝血过程。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

【点评:看视频、理解止血原理突破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更能揭示抽象深奥的生理过程,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

三、质疑达标(预设时间5分钟)

(一)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人血常规化验单说明表,了解血常规正常参考值;解析学生自己以往的血化验单,看是否贫血、身体患了炎症、伤口流血不止等等?

(二)你知道脑血栓、血友病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治疗?

【点评: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学以致用、关注健康、教师适当点拨】

四、互动提升(预设时间5分钟)

(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本节习题。

(二)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地点,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黑龙江电视台《都市新闻》紧急发起“拯救少女萍萍”大型新闻行动:追踪报道社会对一个白血病女孩的救助。

(四)引导学生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功能,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点评: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昆明地理特征、学以致用、关注健康】

五、归纳总结(预设时间5分钟)

(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及存在的困惑?

(二)填写下表中血细胞的大小、数量、功能等等。

【点评:人人参与、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体点评:

首先,本节课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归纳、学生记忆的模式,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学生在认真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质疑、思考、寻找答案,发表见解。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进而自己去提出问题,让他们感觉是在真正探究实际问题,而不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留给的一个任务。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但生物学中最好的媒体还是实物。所以本课也采用实物教学,让学生进入到实验室。

另外,本节课的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精心处理。比如:课首安排了巧妙的导入,中间设计了自然的过渡,课尾安排了首尾呼应、照应了标题,使整节课条理明晰,浑然一体;特意安排了教学环节以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渗透了比拟、类比、猜测等思维方法,综合利用感官法等学习方法以及学以致用等生物学基本意识;颠倒了“血常规化验单”在教材中的出现的顺序;增设了人血临时装片的现场制作等环节,增强了探究的真实性和趣味性;面向全体,关注差生,明辨“是非”,谨防误区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充分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合作与平等交流,也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论文作者:彭玉梅 张连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流动的组织—血液论文_彭玉梅 张连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