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探析论文_赵雪

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探析论文_赵雪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 新乐)

摘要:受制度机制的制约,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角色困惑,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高校的育人成效。高校应优化制度安排,及时化解辅导员的角色困惑,优化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增强辅导员从业的踏实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辅导员的角色内涵丰富化、工作领域宽泛化、工作对象复杂化,同时,社会、学校、学生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的期待也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容易产生角色困惑。分析辅导员角色困惑的原因,优化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对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辅导员队伍,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困惑

(一)角色冲突带来的困惑

在大学中,辅导员需要扮演的角色非常丰富――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作为教育者,辅导员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工作,耐心细心地进行思想引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作为管理者,辅导员是学校政策的执行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去按章办事,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服从和配合;作为服务者,辅导员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学生权益的维护者。[1]这样,辅导员就需要经常在不同的时空里切换角色,而且容易出现角色冲突,譬如教育者的“柔性”与管理者的“刚性”之间的冲突、管理者的“威严”与服务者的“贴心”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使辅导员常常为自己的角色感到困惑和尴尬。

(二)角色定位带来的困惑

在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经常给辅导员带来困扰。一方面,辅导员往往被视为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机关部门的“勤务兵”和院系的“服务员”的工作。相对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辅导员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被曲解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容易产生“地位低下”、“不受重视”的身份尴尬。另一方面,辅导员经常会困惑于“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即权责相悖。责任大是因为辅导员工作具有“无边界性”以及对突发学生事故的责任担当。而辅导员的权力主要对学生物质和精神资源配置的权力,如助困、入党、保研及学生干部配备等,这样的权力较之于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就显得过小。

(三)角色评价带来的困惑

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且强度极大。班级管理、学风建设、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助学济困、生活服务、党团事务、课外活动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等,这些工作不但带有“无边界性”的特征,而且不易看到即现的绩效,也难以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量。这就容易导致工作考核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使年度考核往往是“走过场”,而各种评优则成了“轮奖”;如果学生出现自杀等非理性行为,还得承担被一票否决的风险。因此,辅导员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困惑也就不足为奇。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的化解

辅导员角色困惑的根源在于管理机制不够科学以及自我认同不足。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化解辅导员的角色困惑,优化辅导员的职业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优化辅导员职业规划指导及职能界定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从事辅导员工作4年时间以下的占68%,21~30岁的占65%。[2]辅导员在“职业磨合期”需要经历身份转变、角色转换和责任的变化,容易使辅导员产生无所适从的挫折感。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根据个体差异引导辅导员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或者尝试推行辅导员“职级制”,使辅导员的职业目标清晰化,以减少辅导员的焦虑和迷茫。同时,学校要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给予明确界定。辅导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的教育职员。与此相对应,对辅导员的职能需要进行科学的划分,并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能体系,明确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向度。借鉴美国高校事务管理职业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将辅导员的职能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基本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可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党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指导可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拓展、职业生涯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可包括班级和宿舍建设、奖贷补助、日常行为规范等。[3]只有职能明确、权责统一,辅导员的工作的“无边界性”才会被打破,辅导员才能逆转以往“规避风险”的心理定势,才能主动工作,安心工作。

(二)完善辅导员考评及激励机制

角色模糊影响辅导员的自我认同,但科学的考评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首先,考评指标的设定应体现细化和柔化。细化,指的是能全面、立体考察辅导员工作。柔化指的是要发掘辅导员工作的亮点和特色,观测其隐性工作,而非完全采用量化指标。其次,考评方式的选择应体现科学性。要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组织评价与学生评议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综合考察辅导员的工作。再次,考评结果的使用应体现合理性。既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优、晋职的重要参考,也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另外,提升辅导员从业的成就感还需要有效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性,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性。因此,他要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三)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有序流动

消除辅导员角色困惑的根本在于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但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准职业化的现阶段,需要通过流动来激发这支队伍的活力。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背景下,辅导员流动比较可行的两个方向是职业内流动和就近流动。职业内流动一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晋升高级职称,在评选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并且确保评聘挂钩,让辅导员术业有专攻;二要推行辅导员“职级制”,参照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制定较科学的职级聘任办法,让辅导员工作有奔头;三要科学安排部分辅导员转型专门从事职业发展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区管理等专业咨询服务,让辅导员分流有渠道。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的产生既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也有制度、机制层面上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价值层面上存有不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去行政化的今天,高校辅导员亟需加强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个人的内驱力、耐挫力和竞争力,为日后成功“转型”积聚能量,以顺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胡佩.高校辅导员角色期待与矛盾化解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96.

[2]王莉.基于组织生涯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2):200-202.

[3]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0,(1):124.

[4]姚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43.

作者简介:赵雪(1990年10月—),女,汉族,河北省新乐市,学位为硕士研究生,现工作单位为河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论文作者:赵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探析论文_赵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