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买方市场下我国金融行为的调整与转变_金融论文

论买方市场下我国金融行为的调整与转变_金融论文

论买方市场下我国金融行为的调整与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缺短经济状态,实现了企业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买方市场的形成,给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深刻影响。金融机构如何主动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自觉将卖方市场下的金融行为转变为适应买方市场需求的金融行为,是目前摆在金融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买方市场的主要特征及对原卖方市场下的金融行为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买方市场主要呈以下特征:(一)市场供给剩余。据国内贸易部对613种主要商品供求排队表明,1997 年下半年供不应求商品只有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 供过于求的商品150种,占33.6%。 市场的供给剩余还表现在出现剩余的条件:供给剩余是在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下实现的。85%的农产品,95%的消费品,80%的投资品的供求状况由市场决定,这与短缺经济下,行政控制需求有本质不同。(二)生产能力剩余。除高科技产品外,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几乎全部处于世界前列。但第三次工业普查表明,全国9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例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的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空调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开工率只有43.4%。(三)需求对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减弱。经过10多年的价格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比重由1985年的50%减少到了目前的8%左右; 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比重从37%减少到15%。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机制的形成,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育,企业对市场供求信号的反应明显增强,逆市场供求关系而动的价格行为基本为企业所否定,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下降就是证明。(四)企业分化加剧。当前我国企业两极分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市场占有率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二是效益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人才向优势企业集中,在人才竞争中,优势企业越来越居于有利地位。(五)资金供给剩余。高储蓄率是资金供给剩余的表现。80年代我国国内总储蓄率平均在36%左右,“八五”时期上升为40.1%,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储蓄率排名第二的国家,尽管各国在工业化的某个阶段普遍存在高储蓄率,如美国为19%,英国为18%,日本较高为30%左右,但我国目前的高储蓄率仍是世界少有的。随着储蓄率上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大量金融剩余,主要表现在:(1)银行内部出现大量“存差”。(2)出现了大量外汇剩余。我国外汇储备80年代末不足100亿元,1997年10月末已逼近1400亿元。 (六)劳动力资源剩余。1986—1996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上升为3.0%,而1997年的登记失率已接近4%,一年增幅相当于在此之前的10 年的上升幅度。

买方市场的形成对我国目前仍处于传统卖方市场下的金融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货币政策对买方市场下的信贷调节作用钝化。具体表现在:(1 )难以推动金融机构的大量闲置金融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急需的增量贷款。如1998年中央银行为启动经济,加大货币信贷投入,准备金下调幅度达5个百分点。但准备金调整以后,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并未增大信贷投入,相反超额存款准备金高达8.6%—9.2%,有效金融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银行效益滑坡;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各产业主体又面临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急需资金,却得不到满足。(2)无力推动信贷资金结构调整。从1997年来, 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启动市场,但储蓄存款不降反升,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增长缓慢,银行“怕贷”甚至“惜贷”情况普遍,使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构难以从生产性贷款“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变为“生产、消费”性贷款并重的结构。

(二)传统卖方市场下信贷政策调控工具的作用在买方市场下迅速弱化。在短缺经济下,规模控制是最重要的经济、金融调控手段。尽管国家年年都制定信贷规模,金融机构几乎各年份都出现超规模问题,但买方市场形成后,规模剩余问题却开始出现。规模控制作为卖方市场下重要的金融调控工具,其作用已“黯然失色”。

(三)卖方市场下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和资金供给方式,在买方市场下,已不能有效遏制金融风险快速上升。我国的金融管理沿用了“短缺经济”下的计划体制,金融发展只表现在机构数量增加和融资规模扩大,鲜有制度创新,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自我约束机制;而资金供给方式又是面向供给、刺激生产为主的“生产型”信贷供给方式,这种供给方式在买方市场形成后,已经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高度负债、产品的大量积压和企业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市场需求疲软和企业的不景气直接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快速上升。

(四)卖方市场下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在买方市场下较难推动银行业效益有较大的改观。在短缺经济阶段,我国银行的业务品种单一,收入仅为存贷款利差收入,少有服务性非利差收入的业务发展,1997年,各金融机构面向企业和居民需求的服务性非利差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到1%;买方市场形成以后,由于利率已逐步趋向市场化, 存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传统业务盈利空间和国外同业相比也较低,加上存款准备金、呆坏帐准备金、营业税金等因素更低,使我国银行难以仅靠利差收入改善目前财务效益不佳的状况。

(五)卖方市场下传统的融资政策在买方市场形成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短缺经济阶段,我国的融资政策是以国有企业为中心,国有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额的比例在70—80%左右,而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额仅占20—30%,且放款机构较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迫使大量的非国有企业或以高于官方利率许多的市场利率拆借资金或通过高息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能力,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我国卖方市场下的金融行为向买方市场下金融行为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买方市场形成后,金融机构要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转变传统的融资方式,将面临着经济、金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经济体制因素:(1)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 制约着卖方市场下的生产信贷向买方市场的消费信贷转变。进入买方市场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利益分配机制仍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大量本应通过市场解决的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依然通过计划的途径解决,严重阻碍了市场供需机制的形成和消费信贷的增长,如公房普遍实行低租金福利性住房制度,买房不如租房划算等弊端仍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住房消费信贷与住房市场的发展。(2 )传统体制下企业主导型的市场供给行为对买方市场下各消费主体的市场化需求行为难以自动适应。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正处于温饱型需求结构向小康需求结构过渡的阶段,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的不平衡性,一些大中城市、一些发达地区以及一些高收入阶层,实际早已超前进入小康型需求结构,形成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多元性与层次性,但企业生产结构的“同构性”,使市场有效供给仍局限在传统的甚至是低水平的吃、穿、用等领域,而对已经发育的住、行、闲暇消费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却发展滞后。即使在传统的吃、穿、用等供给领域,由于受企业经营机制的束缚仍然存在只注重短期的、暂时的低水平的市场供给,而忽略长远、高水平的市场供给等现象,市场供需结构的非对称性,使市场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社会的有效需求,进而使市场需求主导型下与之配套的消费型融资机制难以尽快形成。

(二)金融因素:(1)信贷结构不甚合理。1992年以来, 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但资金供给结构却未发生相应改变,经济结构与金融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对称性形成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投放对象上歧视非国有部门现象突出。至1997年末,非国有部门实现的工业产值份额已达60%,但与经济结构变化不同的是,在金融领域中,占金融资产近80%的国有独资银行仍定位为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非国有企业仍面临着传统金融政策性歧视。二是贷款投向领域上重生产轻消费现象突出。尽管目前,我国已告别卖方市场为特征的短缺经济阶段,但我国银行业依然沿用“短缺经济”阶段的信贷运作方式,重视生产性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忽略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与消费贷款发放。以住房为例,我国银行对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贷款和对居民个人抵押贷款的比例为10—14:1左右, 大大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6:4或7:3的比例。银行的经营策略与经营中心不改变,生产性与消费性并重的融资行为难以形成。(2 )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较差。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社会信用关系发展畸形,极大地影响了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较差,“三角债”现象严重;银企关系扭曲,企业拖、赖、逃欠银行债务现象突出。二是目前的银行还不是真正的银行,对市场供需要求及货币政策反应灵敏度较弱,货币政策对经济金融行为的调节很难充分发挥作用。三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的不健全。进入买方市场后,我国对货币供应调节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后,因商业票据市场容量较小,发展不规范,再贴现规模过小,而公开市场业务由于短期国债规模太小,中央银行债券资产缺乏,债券的发行、兑付与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很好衔接,中央银行缺乏足够操作工具和相应筹码,新的调控工具与对金融行为的调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3 )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买方市场下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属于短缺经济,我国对生产信贷已形成从贷前调查、项目平估、贷后检查及贷款保全等一整套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但是对买方市场下的剩余经济初次接触,对买方信贷还比较陌生;而消费贷款自身多属于零散性贷款,贷款分散于众多的居民个人手中,但导致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因素很多,商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很难以低成本的手段,持续、有效地监测借款人的收支情况、偿债能力等发展变化;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居民个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评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消费性贷款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住房等抵押品二级市场建设落后,当金融机构面临利率调整、通货膨胀等变化因素就很难通过转让抵押贷款债权的方式规避风险。(4)相关中介机构建立和发育滞后, 消费信贷方面的金融人才奇缺。发展消费信贷离不开相关中介机构,如住房价值评估机构、市场资信评估机构、专业律师及其事务所、买卖代理机构、专业咨询机构、仲裁机构等的配套服务,我国目前这些机构不但发育滞后,而且收费不合理、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此外,进入买方市场后,各金融机构要发展消费信贷,需要既懂消费心理学、市场周期规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懂各种金融政策性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的专门人才,对居民消费周期、消费行为、偿债能力等进行研究,以开发各种适应居民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但是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情况看,这种复合性金融人才却相当缺乏。

(三)居民需求因素:(1 )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形成消费者长期收入下降预期,使消费信贷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放慢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连续下滑,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幅由1993年的10.2%下降到3%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996 年以前持续快速增长之后大幅回落,1997年增幅仅为4.6%, 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回落。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70元,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和农村居民近期收入大幅回落,尤其是市场长期低迷与企业的普遍不景气,导致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使居民的金融行为主要集中在储蓄行为。(2 )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即期消费倾向下降,使消费性金融服务难以全面推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退休养老、医疗保障、社会就业等以往完全由国家、企业负担的项目,逐步转为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使居民对未来的支出预期上升,人们不得不增加收入中的储蓄比重,导致储蓄倾向上升,即期消费倾向的普遍下降。同时,与储蓄功能类似的保险、国债市场吸纳的居民投资量却大幅地增长。这说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使金融机构为居民服务的支付、融资业务相应受到抑制。

三、加快我国卖方市场下的金融行为向买方市场下金融行为转变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立适应我国买方市场需要的产品供给机制

(1)以企业资产重组为纽带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适应买方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结构的有效供给能力。从国外的经验看,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从上世纪至今美国一共有六次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每次重组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提前实现了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层次上的相对过剩,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生产能力闲置问题。以资本为纽带,实施大规模的跨地区、跨行业与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可彻底解决不同地区间及同一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同构问题,进而在经济、金融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有效供给能力的提高。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和发展, 增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供给能力。目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均依赖于高新技术的运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展,以新技术新产品引导需求市场与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然而高新技术时代,开拓新的增长领域需要高密度资金的支撑,尤其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融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他们既要懂得金融投资和市场运作,又要熟悉科技开发产业前景。二要配合政府建立有关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严格立法管理,依法推进科技投融资事业的发展。三要选择有基础的地区、“科技园”进行试点,避免一哄而上;要消化吸收国外经验,避免盲目投资。四要以组合投资规避风险,提高投融资回报率。

(二)加快金融改革和建设,以适应买方市场对金融行为创新的需求

(1)调整信贷结构。①要积极开辟信贷投向的新领域, 对经济效益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三资”、乡镇和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推动市场有效供给的增长。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各金融机构应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同大中型企业相关联的有效益的中小企业融资力度以形成适合经济结构的多层次的信贷资金供给结构。③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和消费信贷。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买方市场之后,一般收入弹性较高的商品,如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分期付款或买方信贷等消费信用,这既是一种商品供销手段,也是一种金融促销手段。消费信用的扩展能够扩大社会即期有效需求,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品的结构性过剩,并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金融机构对个人的消费、住房贷款应加大力度,简化手续,适当放宽条件和期限,以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张,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④对有效益有前景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仍应重点支持,巩固其在经济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从而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有效供给能力。

(2)积极培育金融市场, 通过金融市场上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引导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融资行为为买方市场下供需市场的协调发展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健全货币市场,督促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各金融机构遵从市场规则开展融资业务。二是公平、公正、高效地发展资本市场,根据效率原则,依据企业的资信程度和经营业绩给予非国有企业更多的资本市场融资机会,降低非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推进有市场有效供给能力的企业快速成长。三是要建立有利于供需市场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体系,如扩大消费需求的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等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政策。

(3)加快商业银行改革, 增强商业银行对买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各商业银行要加快内部融资、用工、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内部机制,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适应买方市场对金融创新的渴求。同时,政府也应帮助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帮助解决历史遗留的、因政府行为干预造成的不良资产问题,使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和能力,抵御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4)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保障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实施。在买方市场下,商业银行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和同业竞争的需要,会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为保证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符合金融业的稳健经营目标,中央银行应强化监管措施,对独立法人要实现全面统一监管,增加现场稽核频率,加大非现场稽核力度,并对各商业银行实行业务与财务定期报送制度,金融监管机构通过获得高质量的充足的信息,来控制金融行为创新、转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5)围绕金融行为的转化,积极建立各项中介机构, 培育买方市场下金融业务发展的复合人才。首先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住房评估事务所、信用登记评定等发展消费金融必需的各项中介机构。其次由于各金融主管部门和基层银行机构缺乏熟悉买方市场金融业务的人才,严重影响了消费金融的业务创新和贷款质量。因此,各金融机构应通过院校培养和岗位培训等手段,培养消费金融精力急需的各类人才,以利于我国买方市场下金融业务的长期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除了积极引进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外,也还应招聘一批熟悉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信贷队伍,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以利于买方市场下金融行为效能发挥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行为对金融行为的干扰。 在短缺经济阶段,由于地方行政长官对金融干预较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多,也带来了金融资源的较大浪费,形成了较多的银行不良资产。在买方市场下,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改变过去“无钱找市长”,“市长找银行”的行为模式,让银行根据市场需求自己决定自己的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利率高低等融资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经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2)建设全社会正常的信用关系,提高金融行为效能。目前, 我国经济运行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信用关系扭曲,不讲信用问题突出,阻碍了买方市场下金融行为效能的发挥和金融业务的深化。为此,一要通过改革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债务约束机制,健全社会信用关系;二是要加大经济法规的执行力度,依法打击拖债、赖债、逃债行为,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融资秩序;三是要建立起新型的银企关系,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信用关系包括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基金信用等,以此来引导、规范和培育人们的信用意识。只有信用关系正常了,多种形式的银行信用,才能通过金融行为的转化来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和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化。

(四)大力消除消费抑制,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快速发展

(1)加快工资、住房等改革,建立健全医疗、 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消除由于福利性分房等体制原因造成的居民市场消费抑制,推进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2)积极支持适应居民消费多样性的便民店、连锁店、 超级市场、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多种商业网点设置和建设,以激活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3)大力发展为居民生活和个人发展服务的文化教育、 休闲旅游、健身保健、家庭服务等新兴行业,规范服务行业价格行为,扩大居民的消费领域,充实居民的消费内容,释放由于价格、服务内容缺乏等造成的居民消费抑制。

(4)积极拓展农村市场。目前, 很多在城市过剩的商品在农村却是热销,但由于城乡间的流通渠道不畅,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运往农村,造成了农村的部份消费抑制,因而应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畅通流通渠道,使农村这一部分消费能够完全释放出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买方市场下我国金融行为的调整与转变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