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重构论文,课程目标论文,外语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1年起,英语作为国家课程从小学开始开设,外语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英语课程目标,总体目标规定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同时规定了相关目标。日语、俄语等其他外语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基本相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
依据这一目标体系,我国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全体国民都将获得基本的外语运用能力。但从外语人口规划来看,我国的社会发展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需要全体国民都具有基本的外语运用能力,这势必造成义务教育外语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为此,本文从外语规划的视角,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目标展开探讨,以尝试更科学、合理地设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目标。
鉴于英语是目前我国最广泛开设的外语课程,而且其他外语的课程标准也与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外语课程目标基本相同,本文主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外语课程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进行了如下的规定:“基础教育阶段(含义务教育阶段,引者注)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1](6)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终极目标(五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1](7)
以上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外语运用能力: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
2.学习能力: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
3.跨文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英语课程标准》还规定了义务教育(五级)英语课程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标准,比如义务教育(五级)英语课程听的语言技能目标为:[1](14)
分析《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五级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目标非常详细,这些目标不仅说明具体,甚至详细到具体的阅读材料的字数,而且要求明确。
2.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不够清晰,不够系统。例如,有些文化目标表述比较模糊,比如“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目标,因为自然现象非常之多,也非常之复杂,各地的自然现象差异非常大,而这些现象在英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更是非常之多。文化和情感目标系统性有些不足。文化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等”,那么,为什么要了解美国人对松树(植物)的态度,而不需要了解英国的国教呢?为什么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而不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询问个人信息呢?为什么没有政治、社会方面的文化内容?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女王并无实际权力?等等。显然,这些目标设计的系统性还存在不足。
二、对现行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的质疑
(一)现行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不一致
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对我国未来国民的外语能力的需求,我们可以发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级外语专业人才,比如大学英语教授、高级翻译人才、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中国代表、进行经济和科技国际合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等。虽然这一级别人才的具体数量需要进行外语人口规划才能获得,但我们可以依据常识判断,我们肯定不需要全体国民都成为高级外语专业人才。这一级别的人才需要外语专业以及以外语为主的专业进行培养。
我们也知道,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外语能力的中级专业人才,比如国际业务服务人员、导游、国际合作的技术工人、处理国际事务的政务员和公务员以及中初级工程师、一般大学教师。
根据预测研究,以上两个层次的人员大约占受教育者总人数2.56亿人(教育部,2006)[2]的5%~10%,这一级别的外语人才主要是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教育来培养。
但是,我国很多机关和企业抱怨无法招收到具有足够外语能力的人员,很多机构抱怨大学毕业生的外语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我国高级公务员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外语能力与国际交往中对外语能力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不得不利用宝贵的工作时间进一步学习外语。
我们还知道,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相当大数量的具有初步的外语能力的初级专业人才,比如能看得懂外文零部件名称的企业员工、能给外国人以简单帮助的公共汽车售票员、能向外国购物者介绍产品的售货员等。这些人员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来培养。这个层次的人员大约目前占受教育者人数的20%,以后可能扩大到40%。
不过,这些人员往往需要专门的职业外语的学习,才能获得从事这些职业所需的外语能力。很多从业人员也是在从业过程中学习职业所需的外语。
我们更知道,我国当前毕竟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经济机构,人均GDP也还处于1000美元的水平,我国很多普通的工作岗位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并不是很高,甚至几乎为零。比如我国大多数乡镇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很少使用外语。我国很多企业的一般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工作中也很少使用外语。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很多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要回乡务农,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更是很少使用外语。这个层次的人员目前大约占受教育者人数的70%,以后可能下降到50%。这一层次与前三个层次的人口分流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完成。
当然,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全体国民具有开放的跨文化意识,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需要。全体国民开放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民心基础,也是我国坚持开放的外交政策的民心基础。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经营总体上是非常顺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冲击外资企业的民间活动,这与我国国民开放的社会文化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然,我国国民的这种意识有着不可否认的经济目的。
不过,我国国民当前的跨文化意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一部分人在跨文化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对中华文化的不认同,崇洋媚外思想还有很大的市场;也有一部分人在跨文化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用一些极端的言行(主要是言论)表达对外国文化的不尊重,甚至批判,尽管这种批判言论有其自身的道理,但更多则是情绪化的言论,而非理性的言论。这两种言行都是制约我国跨文化交往的因素。
我国社会发展对外语人口的这种需求可能在未来20年来都不会出现本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说,我国20年以内的社会发展需要大约5%~10%的受教育者(主要是重点大学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需要大约20%~40%的受教育者(主要是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而其他50%~70%的受教育者(主要是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离开学校者)不需要明确的外语运用能力。同时,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全体国民具有对外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而现实却是,我们不仅缺乏高层次的外语运用者,而且全体国民也还没有建构起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显然,目前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目标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外语运用能力目标偏高,跨文化能力目标偏低。
(二)不合理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导致外语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体系,我国现在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国家外语(英语)课程,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大约就需要70多万的英语教师(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估算)。仅以国家为每位外语教师支付的财政支出(包括教师工资和教师教学必需费用,如设备等)为人均1万元计算,国家每年为外语课程支付的财政投入超过70亿元。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约为1.7亿人(教育部,2006)。[2]仅以每年每个学生购买外语课本等外语学习用品的投入为20元计算,学生的投入超过34亿元。我国义务教育外语投入总计超过100亿元。如前所述,我国目前接受义务教育的70%的学生将在初中毕业后不再运用外语,而只是理解外国文化。
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跨文化教育非常有限。所以现在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投入相当一部分形成了浪费,保守估计也在一半左右,即每年50亿元左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家来说,50亿元的浪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浪费。
同时,外语教师的辛勤劳动也并没有形成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他们的很多劳动,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外语教师的劳动,没有培养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笔者曾经在农村初中担任英语教师数年,笔者所执教的数百名学生中,只有不到10名学生考上大学,即使是这些大学毕业生,现在也几乎不使用英语。显然,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一致势必造成外语教师劳动(这是外语教育最宝贵的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巨大浪费。
显然,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的不合理正在造成外语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必须全面调整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这样就可以利用现有的外语课程投入,既培养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外语人才的外语运用能力,更培养全体国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三、基于社会发展需求,重构义务教育外国语文课程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对全体国民的外语相关能力的需求首要的是跨文化能力,包括理解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养成合理的跨文化态度。
笔者认为,我国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目标应该降低外语运用能力目标,而提高跨文化能力目标,并且在课程性质上把外语课程改为外国语言文化课程。笔者设想,我国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义务教育外国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运用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往。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运用外语就熟悉话题的简单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外语指令和通知、通告。能运用外语简单介绍自己和所在地方的基本信息。能基本读懂日常生活用品的外文说明书的关键信息。能写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便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需求的外语运用能力。
2.跨文化能力:能基本了解所学外语国家文化的基本特征,逐步养成合理(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等)的跨文化意识,逐步养成与外国人进行日常交往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3.学习能力:能逐步养成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学习外语的动机、态度和策略。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目标显然与现行的外语课程目标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笔者仍然以语言运用作为外语课程的第一层次的目标,因为外语是跨文化交往的工具,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基础,这门课程也是外国语言文化课程,而不是外国文化课程,所以,语言运用能力是本课程的基础目标。笔者设想的语言运用目标是根据我国20年内对全体国民的外语运用能力的最基本可能要求设计的,而且不需要太大的语言能力培养层面的投入。
其次,笔者设想的目标大幅度降低了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大幅度提高了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因为笔者认为,跨文化教育是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本身,笔者设计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面的目标,以便更好地把握外国语文课程的跨文化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也考虑到了我国社会发展20年以后的需要,甚至是更长时间的需要。同时,为愿意提高自己的外语运用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需求的外语运用能力”,这样一些希望在义务教育阶段利用学习外语的年龄优势得到充分的外语教育机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外语运用能力。这一弹性化的设计为30%~50%需要一定外语运用能力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条件和基础。
四、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实施
那么,要实现笔者设想的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势必需要改革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实施。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改革义务教育外语课程实施。
(一)调整课程目标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存在一些需要调整之处,我们应该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规划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目标。
本文所分析的人口比例是依据当前不同阶段教育人口比例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实还应基于全面的外语现状与未采需求调查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外语人口比例,制定科学的外语人口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人口比例,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
(二)调整教学内容
在设计合理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之后,我们应该全面改革目前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内容。
以教材为例。现在的义务教育外语教材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课文、活动、练习、评价都是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在教材中一般都只是点缀,往往没有明确的跨文化教育目标。若按照义务教育外语课程设计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内容势必需要大幅度修改,要大幅度增加文化教育内容和活动,大幅度减少和降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内容和活动。
(三)开展教师培训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外语教师所接受的外语教育都是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目标的,而且大多已经非常习惯了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在调整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后,显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形成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能力。
这样的教师培训需要给教师传授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形成相应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外语课程是以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而笔者设想的义务教育外语课程是以语言为基础目标、以文化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显然二者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这就是说,在规定新的义务教育外文课程目标后,应该倡导新的以培养跨文化能力为主、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文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附加法、融合法、互动法、实践法以及体验法,这些方法对于培养跨文化能力有着各自的作用。要开展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以此为方向,对外语教学进行方法改革。
(五)改革考试评价
正如荷兰的外语规划经验所表明的(Melse,1997),外语教育规划必须与外语考试政策一致,因为外语考试决定了外语教学是否按照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路进行。[3]要保持外语教育规划与外语考试政策的一致性,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就必须与评价外语能力的外语考试政策改革结合。实际上,现在的外语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的。
在改革义务教育外国语文课程目标之后,必须引入相应的测试评价改革,这样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外国语文课程的目标的实现。
义务教育是面对全体未来国民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课程目标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基于我国社会发展对义务教育的需要,设定科学、合理的外国语文课程目标,从而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国民的外国语言文化能力的需求,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