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念的源流与嬗变论文_张微岩

“文化+”理念的源流与嬗变论文_张微岩

张微岩 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同互联网一样,也具有极大的融合性和延展性,文化相关产业已经从经济边缘走向了核心,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文化+”理念的提出有其特有的理论源流和发展嬗变的历程。

关键词:“文化+” 理念 嬗变

开封是闻名中外的八朝古都,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先行示范区,以辉煌灿烂的“宋文化”闻名于世。开封市立足自身文化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把理念进一步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文化+”战略。两年来,通过持续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文化+”促进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城市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本文试图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探析“文化+”理念的源流与嬗变。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但“文化”与“产业”这两个词汇却很早就出现了。“文化”一词,从古到今,从中国到西方,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长期生活所形成的产物,它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并且反复进行传承。“产业”,人们最初将它等同于“制造业”,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的概念。产业一方面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联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另一方面是指有利益相互联系的、进行分工协作的不同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经济化浪潮的推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强心剂,但是“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没有一个统一说法。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大家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美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英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日本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娱乐观光业。我国在“十五”规划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文化部和中宣部分别给予文化产业的定义,2003年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中宣部下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按照此标准,我国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该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我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产业融合现象的研究现状

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两产业之间原有固定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处进行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融合。最初,产业融合主要出现在计算机和通讯领域,后来扩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为契机的产业间的融合,成为产业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由于产业融合现象的新兴性,国内外学者首先试图对产业融合概念作出界定。然而由于各自研究侧重点不同,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表述。目前文献主要通过市场或产业的边界变化这些现象进行定性分析,以试图界定产业融合的内涵。Stieglitz(2003)认为产业融合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存在两个产业,它们从供给到需求都不相关,此时融合的过程需要新技术发明等外部因素所激发;到了第二阶段,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企业行为及其市场结构都开始发生变化;进入到第三阶段,融合的两个产业之间,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市场方面都具备一定相关性,此时两个市场趋于合并,发展趋于稳定化。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加大了对产业融合效应的实证分析。受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影响,学者们将研究视角转向信息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效应分析。多数学者通过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分析了两者的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促进作用。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产业融合理论经历了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到强调除技术融合外产业间管理和业务以及市场融合的重要性的阶段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如今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不再是技术或管理和市场,文化作为创意的源泉为今日的产业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已然到来。充裕的文化要素资源为文化产业带来了低消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等特点。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天然的思想启迪性质也会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它们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强渗透性。特别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将大量“免费”的文化产品送到了消费者的面前,文化思想得以传播到各行各业,与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转化成各行各业的产品创意,从而完成文化产业对其他各个产业的渗透,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文化产业融合的特性凸显

所谓文化产业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依靠文化创意要素渗透进入相关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经过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等资源的整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使其市场需求和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界线的模糊与融合,最终使发生融合的两个产业得到升级和发展。尽管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不再是文化产业融合的必备条件,然而,若某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具备共同资源或技术基础,则该产业与文化产业产生融合的时间维度更早,也更有融合深度,这也是文化产业首先与旅游业和信息产业发生融合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即使没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在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整体的发展推动下,制造业和农业一样可以通过文化产业融合得到产业发展和升级。文化产业融合是以文化为主导要素作用于产业之间融合过程的融合方式,文化产业融合与一般产业融合的区别就在于融合过程的头尾之处,亦即产业融合的融合基础以及融合完成后的融合效果的不同。

1.一般产业融合强调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否则难以进行融合转化,而文化产业融合则显示,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不再是两个产业之间产生融合的充分条件。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主要通过文化创意的渗透而提升和推动被融合产业的发展,因而文化产业融合的产业范围更广。

2.以技术为主导要素的一般产业融合促使了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边界的模糊化,最终使得产品同质化,形成竞争合作的关系,产业之间的市场趋于合并,但并未能实现扩张,仍然停留在产品同质化、低利润的市场领域。而文化产业融合因为由文化创意要素主导,文化创意渗透进入其他产业中所能创造的产品差异化、高附加值功能已成为共识,在完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后,被融合产业的市场边界得到扩张,向产品差异化的新兴市场领域过渡。正是融合基础和融合效果这两方面的差异使得文化产业融合区别于一般产业融合,并凸显了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性。

四、“文化+”理念的提出与嬗变

历史上的文化发展中没有明晰的“文化+”概念,但“文化+”从来就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最重要形式之一。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造纸术、印刷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极大推动。中国人在汉代所发明的造纸术,不仅使大量纸张替代了原来的简帛,改进了文字书写工具,而且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媒介——印刷书应运而生。这两大发明极大地降低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成本,扩大和便利了知识教育传播的愿望和手段,“文化+技术”由此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我国文化产业之所以获得快速的发展,“文化+”跨业态融合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文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也得益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改革本身不仅使文化市场主体可通过横向的市场资源配置获得新的发展动能与空间,而且促进了文化市场主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与科技、金融等的业态融合,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最大内驱力。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当前“互联网+”战略已经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2015年5月受“互联网+”概念影响,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以开封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提出了“文化+”理念。所谓“文化+”,就是把文化已有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效益提升、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基础条件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地讲,“文化+”就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理念提出之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积极响应,不断掀起关注、讨论、推动“文化+”的热潮。2015年10月,开封发起建立了“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33座城市加入联盟,集中讨论“文化+”。2015年12月,开封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文化+”高端对话活动,相关专家专程与会论证“文化+”。2016年10月,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相关文化产业企业家汇聚开封,特别热议“文化+”。2016年11月,首届“两宋”在杭州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开展深度研讨。汇集各方智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本身“文化是基础、融合是关键、转型是目的”的内涵。

1.文化是基础。做“文化+”首先文化必须强大,就像做“互联网+”一样,正是因为有了十多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才有了现在的“互联网+”。开封之所以提出“文化+”理念,就是因为开封有厚实的文化家底,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底气。

2.融合是关键。文化是基础,但加号是关键。在世界产业融合发展潮流中,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姻”扮演了先锋角色,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比如,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让旅游更有深度;推动文化与城建的融合,可以让城建更有内涵;推动文化与农业的融合,可以让农业更加优雅;推动文化与工业的融合,可以让工业更有动力等等。“文化+”能否做好,关键在于能否做好融合。

3.转型是目的。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文化+”,其目的都在于推动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不单纯是做文化,“文化+”是以文化为基础,但最终是要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开封实施“文化+”行动计划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吉发 陈怀平 文化产业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2]胡惠林 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玉国 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马健 产业融合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Stieglitz N ndustrial Converg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A].Jens Froslev Christensen,Peter Maskeu.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Digital Economy[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论文作者:张微岩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文化+”理念的源流与嬗变论文_张微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